正在阅读:

如何才能准点下班?打工人们有这些“职场智慧”|大厂小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才能准点下班?打工人们有这些“职场智慧”|大厂小事

面对“何时下班”这一问题,新时代的打工人在“得空摸鱼”与“对工作负责”之间寻找着平衡点,种种小花招的背后是满满的求生欲。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于浩

陈明曾在公司经历过一个莫名其妙的生日。

吃过下午饭后,他回到工位发现桌上放着一份蛋糕,便好奇地问今天是谁的生日。旁边部门老大半开玩笑地回复说“不就是你吗?”在老大的鼓动下,同事们纷纷祝贺,一场为陈明庆生的生日派对就这样办了起来。

陈明很清楚,当天并不是自己的生日,但没有说破的他另有打算。果不其然,为了增进气氛,有人提议往寿星的脸上抹奶油,他也十分配合。最后,以“回酒店洗把脸”为借口,陈明成功提前下班。

作为一名电影美术人员,此时的陈明已经跟着剧组连续拍摄了数月,基本无休随时待命。其实在业内,这种工作节奏仍属常见,但人总有极限。所以即便是后来,他从其他同事口中得知当天其实是老大生日的时候,内心也没有过于慌张。回想起来,提早下班的那一天,他睡得格外安稳。

与陈明的经历类似,“如何能够体面的下班”困扰着一代又一代打工人。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于去年发布的《2020年工作和生活平衡报告》中指出,5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雇主希望他们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上班。65%的受访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在方便的时间回复与工作有关的电话、电子邮件和短信。

手机、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等小型化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工作场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办公室内,办公软件的消息提醒音对很多人而言无异于起床时刺耳的闹钟声。在“随时保持工作状态”的职场常识下,下班的时刻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面对“何时下班”这一问题,新时代的打工人在“得空摸鱼”与“对工作负责”之间寻找着平衡点,种种小花招的背后是满满的求生欲。

花招

孟紫琪目前在某一线互联网企业中担任文职工作。在她前一份广告行业的工作中,由于加班过于密集,孟紫琪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这一经历使得她对于准时下班这件事十分看重。即便新工作的工作量仍然不小,她也会尽全力在上班时间做完,确保自己可以准时下班。

由于公司鼓吹狼性文化,准时下班的她往往是办公室最早下班的人。为了避免尴尬,孟紫琪常年不背包上班,夏天也只带一把遮阳伞,便于下班时快速脱身。

类似“不带包”的花招还有很多。此前一位名叫“程瀚”的博主在知乎上发布的贴子里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下班套路:敞开的包、永不休眠的电脑、桌上的备用钥匙、椅子上的备用羽绒服……

已经工作五年的徐雯告诉界面新闻,在接手新工作的某一天,她准备准时下班。正把椅子推回原位时,她与对面的领导对视了一眼。第二天,徐雯便开始在下班时做些伪装,因为觉得有些“不体面”。

她每次选择使用的策略不一,有时会摊开笔记本、把椅子角度调整至向外45°;有时会拿些手纸假装上厕所然后一去不回。“最关键的一点是,快下班的时候绝不会跟人说话,到下班的点悄悄溜出去,神不知鬼不觉。”

除了下班,上班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包装的时刻。

去年毕业的小谭目前在一线互联网电商平台,从事运营工作。在老板对上班时间极其敏感的前提下,他也总结出一些应对之策。“如果有天我上班要迟到了,我会打给工位临近的同事,请同事把我的电脑拿到办公区之外的会议室。”小谭说,等自己到达公司之后,再拿着电脑从会议室走回工位,这就会使得老板以为自己此前在开会而非上班迟到。

上述花招的主角们都在试图呈现出“随时待命、永不下班”的假象。这些套路或许已经人尽皆知,故事中的同事甚至老板也大多心如明镜。但正如徐雯所说,在工作竞争激烈、加班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略显畸形的职场小花招起码维持了工作关系中应有的体面。

心照不宣的同事与看不下去的老板

最近孟紫琪发现,其他同事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她的下班时间,她俨然成为团队下班的“发令枪”。“如果我当天比较忙,也会选择加一会班,这个时候就会有同事问我几点走。”孟紫琪觉得很有趣,“他会说,‘你快走,你不走我不好意思走’。”

并非所有人都像孟紫琪这样坚定践行准时下班的准则。“不好意思”往往是大多数人面临下班时的第一反应。性格有些内向的陈明同样如此。

2016年,陈明作为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入电影剧组工作。整个团队由一位资历深厚的美术指导来主导,无论是对于陈明还是团队其他成员而言,这位曾获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的美术指导,是毋庸置疑的“老前辈”。

“我们当时哪是工作呀,就像是在上课。”陈明半开玩笑地回忆。由于比较悬殊的行业地位,组内同事们都不敢过早下班,即便手头工作完成之后,也会等到“老前辈”下班之后再起身离开。

由于电影美术需要很长的筹划期,且后期需要跟组拍摄,业内人士对于保持身体状况、按时休息这一点十分看重,“老前辈”也会在临近下班时叮嘱大家按时下班。然而之后的某天,这位美术指导因为埋头工作忘记了嘱咐,等完成工作抬头发现身旁的陈明还在工作,工作室内很多同事都还没下班。

看到这一情况,这位美术指导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怎么还不下班啊,都装什么犊子呢?”说罢便干净利落地转身回家。

陈明讲到这里仍止不住笑意,“我们主美是明白人。”这一经历也影响了他对工作的认知。此后,他曾入职一线游戏工作室,后选择与朋友一同创业,目前在游戏美术界也已小有名气。但不管在哪里工作,力求准时下班一直是他领导团队的风格。

致命的“气氛”

深究这些花招套路产生的原因,几位受访人都将其归于一种无形的“气氛”。

即便是不太在意他人看法的孟紫琪,也会担心自己准时下班是否会让团队领导觉得自己的工作量不饱和,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加班同事的心态。

在知名的霍桑实验后,美国行为学家埃尔顿·梅奥曾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在公司、学校等正式组织的内部,当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上升至友谊时,非正式组织就应运而生。一旦非正式组织内的潜规则为大多人认可时,这一潜规则就会影响到正式组织的规则。

换言之,当“准时下班是不合时宜的行为”成为“同事圈”这一非正式组织内的共识时,就会影响到公司内部对下班时间的规定。当有新成员加入非正式组织时,在尚不了解关于上下班的潜规则地情况下,他们会模仿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从而进一步强化这一潜规则。

小方对这一点体会深刻。在刚刚结束的春招中,她成功斩获了一份互联网大厂实习产品经理的offer,但这份实习的工作节奏与小方此前的实习经历完全不同。

在小方的上一份实习经历中,由于老板刚刚结婚,重心在家庭,再加上本身性格比较随和,所以小方在上下班时间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在现在这份实习中,由于所处的业务正经历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作紧任务重,部门内基本上需要早九晚九连轴转。

工作内容已经如此饱和的情况下,小方的同事们会在吃饭时故意选择相对较远的餐馆、吃完饭之后会在餐馆闲聊,以此来缓解工作压力,但是仍然尽量不会选择整点下班。

作为实习生的小方,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种职场压力。“有时候即使工作做完了,但是因为大家都还在,我作为实习生实在不好意思直接开溜,我的同事其实也是这样。”小方说,“大家都在看你。”

此前,小方所在的办公室内有人尝试过订下整九点的闹钟,提醒自己准点下班,但这个闹钟的声音也仅仅存在了两周。闹钟声消失的背后,小方猜测,可能是工作量的增多、可能是对工位相近的领导的忌惮、也可能是来自同事的压力。

在种种因素综合之下,准点下班俨然成为职场人必备的另一类技能。这类技能不关乎工作能力,而是关乎生活质量。

为了这份offer,在面试前小方做了充足的准备,她曾在校创业积累经验,也曾研读《俞军产品方法论》等产品书籍。但现在,她在考虑是否还要留下来。

喜欢美食的她一直想体验一次美食旅行,但从目前的工作节奏来看,这一梦想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由于每日久坐,小方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状况。“我只来了三个月,却感觉像来了半年。”

与此前从事广告业时相比,现在力求准时下班的孟紫琪有了更多业余时间。“我是个很需要社交的人”,她告诉界面新闻,在做第一份工作时,由于加班,她能和朋友来往的时间很少。但是现在,她会经常和朋友一起去Livehouse或者约饭,同时,她还在同步准备着参加公务员考试。

在被问及“是否担心老板会觉得最早下班的你有点不负责任”时,孟紫琪回答说,“工作时间我可以不摸鱼(偷懒),不玩手机,但是一定要准点下班。别人的评价和我的快乐比起来不值一提。”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明、孟紫琪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才能准点下班?打工人们有这些“职场智慧”|大厂小事

面对“何时下班”这一问题,新时代的打工人在“得空摸鱼”与“对工作负责”之间寻找着平衡点,种种小花招的背后是满满的求生欲。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于浩

陈明曾在公司经历过一个莫名其妙的生日。

吃过下午饭后,他回到工位发现桌上放着一份蛋糕,便好奇地问今天是谁的生日。旁边部门老大半开玩笑地回复说“不就是你吗?”在老大的鼓动下,同事们纷纷祝贺,一场为陈明庆生的生日派对就这样办了起来。

陈明很清楚,当天并不是自己的生日,但没有说破的他另有打算。果不其然,为了增进气氛,有人提议往寿星的脸上抹奶油,他也十分配合。最后,以“回酒店洗把脸”为借口,陈明成功提前下班。

作为一名电影美术人员,此时的陈明已经跟着剧组连续拍摄了数月,基本无休随时待命。其实在业内,这种工作节奏仍属常见,但人总有极限。所以即便是后来,他从其他同事口中得知当天其实是老大生日的时候,内心也没有过于慌张。回想起来,提早下班的那一天,他睡得格外安稳。

与陈明的经历类似,“如何能够体面的下班”困扰着一代又一代打工人。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于去年发布的《2020年工作和生活平衡报告》中指出,5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雇主希望他们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上班。65%的受访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在方便的时间回复与工作有关的电话、电子邮件和短信。

手机、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等小型化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工作场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办公室内,办公软件的消息提醒音对很多人而言无异于起床时刺耳的闹钟声。在“随时保持工作状态”的职场常识下,下班的时刻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面对“何时下班”这一问题,新时代的打工人在“得空摸鱼”与“对工作负责”之间寻找着平衡点,种种小花招的背后是满满的求生欲。

花招

孟紫琪目前在某一线互联网企业中担任文职工作。在她前一份广告行业的工作中,由于加班过于密集,孟紫琪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这一经历使得她对于准时下班这件事十分看重。即便新工作的工作量仍然不小,她也会尽全力在上班时间做完,确保自己可以准时下班。

由于公司鼓吹狼性文化,准时下班的她往往是办公室最早下班的人。为了避免尴尬,孟紫琪常年不背包上班,夏天也只带一把遮阳伞,便于下班时快速脱身。

类似“不带包”的花招还有很多。此前一位名叫“程瀚”的博主在知乎上发布的贴子里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下班套路:敞开的包、永不休眠的电脑、桌上的备用钥匙、椅子上的备用羽绒服……

已经工作五年的徐雯告诉界面新闻,在接手新工作的某一天,她准备准时下班。正把椅子推回原位时,她与对面的领导对视了一眼。第二天,徐雯便开始在下班时做些伪装,因为觉得有些“不体面”。

她每次选择使用的策略不一,有时会摊开笔记本、把椅子角度调整至向外45°;有时会拿些手纸假装上厕所然后一去不回。“最关键的一点是,快下班的时候绝不会跟人说话,到下班的点悄悄溜出去,神不知鬼不觉。”

除了下班,上班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包装的时刻。

去年毕业的小谭目前在一线互联网电商平台,从事运营工作。在老板对上班时间极其敏感的前提下,他也总结出一些应对之策。“如果有天我上班要迟到了,我会打给工位临近的同事,请同事把我的电脑拿到办公区之外的会议室。”小谭说,等自己到达公司之后,再拿着电脑从会议室走回工位,这就会使得老板以为自己此前在开会而非上班迟到。

上述花招的主角们都在试图呈现出“随时待命、永不下班”的假象。这些套路或许已经人尽皆知,故事中的同事甚至老板也大多心如明镜。但正如徐雯所说,在工作竞争激烈、加班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略显畸形的职场小花招起码维持了工作关系中应有的体面。

心照不宣的同事与看不下去的老板

最近孟紫琪发现,其他同事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她的下班时间,她俨然成为团队下班的“发令枪”。“如果我当天比较忙,也会选择加一会班,这个时候就会有同事问我几点走。”孟紫琪觉得很有趣,“他会说,‘你快走,你不走我不好意思走’。”

并非所有人都像孟紫琪这样坚定践行准时下班的准则。“不好意思”往往是大多数人面临下班时的第一反应。性格有些内向的陈明同样如此。

2016年,陈明作为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入电影剧组工作。整个团队由一位资历深厚的美术指导来主导,无论是对于陈明还是团队其他成员而言,这位曾获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的美术指导,是毋庸置疑的“老前辈”。

“我们当时哪是工作呀,就像是在上课。”陈明半开玩笑地回忆。由于比较悬殊的行业地位,组内同事们都不敢过早下班,即便手头工作完成之后,也会等到“老前辈”下班之后再起身离开。

由于电影美术需要很长的筹划期,且后期需要跟组拍摄,业内人士对于保持身体状况、按时休息这一点十分看重,“老前辈”也会在临近下班时叮嘱大家按时下班。然而之后的某天,这位美术指导因为埋头工作忘记了嘱咐,等完成工作抬头发现身旁的陈明还在工作,工作室内很多同事都还没下班。

看到这一情况,这位美术指导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怎么还不下班啊,都装什么犊子呢?”说罢便干净利落地转身回家。

陈明讲到这里仍止不住笑意,“我们主美是明白人。”这一经历也影响了他对工作的认知。此后,他曾入职一线游戏工作室,后选择与朋友一同创业,目前在游戏美术界也已小有名气。但不管在哪里工作,力求准时下班一直是他领导团队的风格。

致命的“气氛”

深究这些花招套路产生的原因,几位受访人都将其归于一种无形的“气氛”。

即便是不太在意他人看法的孟紫琪,也会担心自己准时下班是否会让团队领导觉得自己的工作量不饱和,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加班同事的心态。

在知名的霍桑实验后,美国行为学家埃尔顿·梅奥曾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在公司、学校等正式组织的内部,当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上升至友谊时,非正式组织就应运而生。一旦非正式组织内的潜规则为大多人认可时,这一潜规则就会影响到正式组织的规则。

换言之,当“准时下班是不合时宜的行为”成为“同事圈”这一非正式组织内的共识时,就会影响到公司内部对下班时间的规定。当有新成员加入非正式组织时,在尚不了解关于上下班的潜规则地情况下,他们会模仿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从而进一步强化这一潜规则。

小方对这一点体会深刻。在刚刚结束的春招中,她成功斩获了一份互联网大厂实习产品经理的offer,但这份实习的工作节奏与小方此前的实习经历完全不同。

在小方的上一份实习经历中,由于老板刚刚结婚,重心在家庭,再加上本身性格比较随和,所以小方在上下班时间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在现在这份实习中,由于所处的业务正经历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作紧任务重,部门内基本上需要早九晚九连轴转。

工作内容已经如此饱和的情况下,小方的同事们会在吃饭时故意选择相对较远的餐馆、吃完饭之后会在餐馆闲聊,以此来缓解工作压力,但是仍然尽量不会选择整点下班。

作为实习生的小方,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种职场压力。“有时候即使工作做完了,但是因为大家都还在,我作为实习生实在不好意思直接开溜,我的同事其实也是这样。”小方说,“大家都在看你。”

此前,小方所在的办公室内有人尝试过订下整九点的闹钟,提醒自己准点下班,但这个闹钟的声音也仅仅存在了两周。闹钟声消失的背后,小方猜测,可能是工作量的增多、可能是对工位相近的领导的忌惮、也可能是来自同事的压力。

在种种因素综合之下,准点下班俨然成为职场人必备的另一类技能。这类技能不关乎工作能力,而是关乎生活质量。

为了这份offer,在面试前小方做了充足的准备,她曾在校创业积累经验,也曾研读《俞军产品方法论》等产品书籍。但现在,她在考虑是否还要留下来。

喜欢美食的她一直想体验一次美食旅行,但从目前的工作节奏来看,这一梦想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由于每日久坐,小方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状况。“我只来了三个月,却感觉像来了半年。”

与此前从事广告业时相比,现在力求准时下班的孟紫琪有了更多业余时间。“我是个很需要社交的人”,她告诉界面新闻,在做第一份工作时,由于加班,她能和朋友来往的时间很少。但是现在,她会经常和朋友一起去Livehouse或者约饭,同时,她还在同步准备着参加公务员考试。

在被问及“是否担心老板会觉得最早下班的你有点不负责任”时,孟紫琪回答说,“工作时间我可以不摸鱼(偷懒),不玩手机,但是一定要准点下班。别人的评价和我的快乐比起来不值一提。”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明、孟紫琪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