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少玩微信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少玩微信了?

当一个工具充当多样角色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理由而难以选择,最后只能做减法。比如用多个手机,开多个微信。又或者,把朋友圈关闭,落了个清静。

微信5年多的发展,不管是微信还是公众号,都已经疲软,过了新鲜期。

比如微信公众号,几年的爆发和沉淀,即使那么的互联网+,那么的改变世界,它还是离不开2/8法则。大号越大,小号越小。不管个别案例怎么牛逼,我们都不能否认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转发量,和阅读量慢慢在下降。不知道国内电影票房什么时候开始“亿亿声”咱们广东话意思是动不动就几亿上下,反正不是好词。如今的电影票房哪里是几亿,那是几十亿。我的天呐~老导演也会不得感慨,以前几千万已经是记录,咋现在动不动就15亿?20亿呢?

微信公众号也一样,当阅读量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吹牛逼的大号还真不少。当初打着几十万粉,本土几万大V的,因为不到1000的阅读量而原形毕露。1000还是往虚了说,更惨的是几百阅读,对外宣称几万粉。到后来,我们看到了各种10万+,甚至是100万+的阅读。

写到这,我清了清口里的痰。我咬了口大蒜,还是不由的说了句“卧槽”。一时间全媒体心向10万+,这年头,你跟人家说是搞微信自媒体,没10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个风景独好!

微信阅读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咱们国人的生财有道的智慧。只需几百块,你的文章分分钟破几万。可惜说了一次谎,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何况微信这玩意,刷了一次,为了不暴露自己吹过的牛逼,装过的逼。只好含泪也把阅读刷!有些号活的不错,即使除去刷数据的成本,还是有所盈利。但这事,可把广告主坑死。试问大家,折叠的那些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多少个红点了?

微信个人号也越来越多朋友不玩微信,或者不玩朋友圈。半生活半工作的普及,让微信多了很多连面都没见的好友。为此还诞生了“刷朋友圈、晒朋友圈”等新名词。当朋友圈变成弱关系工具,虚荣攀比心就出来了。

记得有个段子,一个幼儿园的家长群,因为一张小孩和车的照片,而挑起“斗图”。最终很多家长开始拼车,你是丰田,我是现代,而宝马奔驰的家长则窃喜。当突然有个妈妈晒出玛莎拉蒂还是什么鬼的豪车时,这群静的连一根针都听不到。

这仅仅是微群百态的一个缩影,我想起了和菜头那一条让人欲罢不能的文章,章中有梗,梗中有章。文章大概写的是一个工作群,因为领导在,大家必须、且一定得“擦鞋”。领导发个红包,连平时跟傻逼似得老王都屁颠屁颠的说“老大,好帅。谢谢老板……”

最后这故事主人公只好发挥理工男神技,开发了”微信群聊领导自动应答系统“,不管是领导发红包,还是发言。均可以做到秒反应,秒回复。这系统还他妈很人性化,在升级几次后,已经有词库了,卧槽,是的。意思是不管领导说什么话,都可以匹配词库来回答。

故事的最后,是在主人公的同事都知道这工具,然后大家都一起用。结果……老板一发红包,群里不到5秒,像抢红包的外挂一样。满屏的“老板,你好帅……”

说完微信群,更别说朋友圈了。因为朋友圈产生的案子,不得不让人对人性有更多的思考。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一个家庭,因为朋友圈而破灭,夫离子散。

女主人公因为平常发朋友圈没人点赞,而羡慕嫉妒恨。故事是从她儿子和婆婆逛街说起,当时有个陌生人跟婆婆问路。这位正在为朋友圈无人点赞而烦闷的主人公,突然想到利用路人与婆婆问路的情况,拍了张照片,进行了假新闻加工,在朋友圈发布,宣称问路的人是坏人,她婆婆和儿子还好没事之类云云。一时间,这事透过朋友圈传的满城风雨。

而主人公朋友圈的互动,点赞、评论,也因为此事而多了起来。这让主人公很是高兴,因为有很多人”关心“她!然而纸包不住火火,这事最终有人报警,再后来还有报纸开始采访,报道。而这女主慌了,在跟家庭说明情况后,当丈夫劝收手,或者跟民警说明情况,这是假案时,这女主人公还执迷不悟的想花钱,找个人“顶罪”把这个假新闻的谎给圆下去。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全公司的人笑话她,议论她。而家庭,也因此破碎。……

不得不说,这是当下物欲横飞的社会,很现实的一面,很浮躁的一面。别人的吃喝玩乐,我们并不关心。当一个工具充当多样角色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理由而难以选择,最后只能做减法。比如用多个手机,开多个微信。又或者,把朋友圈关闭,落了个清静。

这都因为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力求所有的付出,都求有回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信

4.9k
  • 腾讯微信事业群架构调整:成立电商产品部,负责运营微信交易新模式
  • 微信成立电商产品部,探索微信内交易新模式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少玩微信了?

当一个工具充当多样角色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理由而难以选择,最后只能做减法。比如用多个手机,开多个微信。又或者,把朋友圈关闭,落了个清静。

微信5年多的发展,不管是微信还是公众号,都已经疲软,过了新鲜期。

比如微信公众号,几年的爆发和沉淀,即使那么的互联网+,那么的改变世界,它还是离不开2/8法则。大号越大,小号越小。不管个别案例怎么牛逼,我们都不能否认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转发量,和阅读量慢慢在下降。不知道国内电影票房什么时候开始“亿亿声”咱们广东话意思是动不动就几亿上下,反正不是好词。如今的电影票房哪里是几亿,那是几十亿。我的天呐~老导演也会不得感慨,以前几千万已经是记录,咋现在动不动就15亿?20亿呢?

微信公众号也一样,当阅读量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吹牛逼的大号还真不少。当初打着几十万粉,本土几万大V的,因为不到1000的阅读量而原形毕露。1000还是往虚了说,更惨的是几百阅读,对外宣称几万粉。到后来,我们看到了各种10万+,甚至是100万+的阅读。

写到这,我清了清口里的痰。我咬了口大蒜,还是不由的说了句“卧槽”。一时间全媒体心向10万+,这年头,你跟人家说是搞微信自媒体,没10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个风景独好!

微信阅读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咱们国人的生财有道的智慧。只需几百块,你的文章分分钟破几万。可惜说了一次谎,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何况微信这玩意,刷了一次,为了不暴露自己吹过的牛逼,装过的逼。只好含泪也把阅读刷!有些号活的不错,即使除去刷数据的成本,还是有所盈利。但这事,可把广告主坑死。试问大家,折叠的那些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多少个红点了?

微信个人号也越来越多朋友不玩微信,或者不玩朋友圈。半生活半工作的普及,让微信多了很多连面都没见的好友。为此还诞生了“刷朋友圈、晒朋友圈”等新名词。当朋友圈变成弱关系工具,虚荣攀比心就出来了。

记得有个段子,一个幼儿园的家长群,因为一张小孩和车的照片,而挑起“斗图”。最终很多家长开始拼车,你是丰田,我是现代,而宝马奔驰的家长则窃喜。当突然有个妈妈晒出玛莎拉蒂还是什么鬼的豪车时,这群静的连一根针都听不到。

这仅仅是微群百态的一个缩影,我想起了和菜头那一条让人欲罢不能的文章,章中有梗,梗中有章。文章大概写的是一个工作群,因为领导在,大家必须、且一定得“擦鞋”。领导发个红包,连平时跟傻逼似得老王都屁颠屁颠的说“老大,好帅。谢谢老板……”

最后这故事主人公只好发挥理工男神技,开发了”微信群聊领导自动应答系统“,不管是领导发红包,还是发言。均可以做到秒反应,秒回复。这系统还他妈很人性化,在升级几次后,已经有词库了,卧槽,是的。意思是不管领导说什么话,都可以匹配词库来回答。

故事的最后,是在主人公的同事都知道这工具,然后大家都一起用。结果……老板一发红包,群里不到5秒,像抢红包的外挂一样。满屏的“老板,你好帅……”

说完微信群,更别说朋友圈了。因为朋友圈产生的案子,不得不让人对人性有更多的思考。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一个家庭,因为朋友圈而破灭,夫离子散。

女主人公因为平常发朋友圈没人点赞,而羡慕嫉妒恨。故事是从她儿子和婆婆逛街说起,当时有个陌生人跟婆婆问路。这位正在为朋友圈无人点赞而烦闷的主人公,突然想到利用路人与婆婆问路的情况,拍了张照片,进行了假新闻加工,在朋友圈发布,宣称问路的人是坏人,她婆婆和儿子还好没事之类云云。一时间,这事透过朋友圈传的满城风雨。

而主人公朋友圈的互动,点赞、评论,也因为此事而多了起来。这让主人公很是高兴,因为有很多人”关心“她!然而纸包不住火火,这事最终有人报警,再后来还有报纸开始采访,报道。而这女主慌了,在跟家庭说明情况后,当丈夫劝收手,或者跟民警说明情况,这是假案时,这女主人公还执迷不悟的想花钱,找个人“顶罪”把这个假新闻的谎给圆下去。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全公司的人笑话她,议论她。而家庭,也因此破碎。……

不得不说,这是当下物欲横飞的社会,很现实的一面,很浮躁的一面。别人的吃喝玩乐,我们并不关心。当一个工具充当多样角色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理由而难以选择,最后只能做减法。比如用多个手机,开多个微信。又或者,把朋友圈关闭,落了个清静。

这都因为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力求所有的付出,都求有回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