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到底有没有制造“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最可怕的不是“容貌焦虑”,而是由此做出的错误决定。

据“央视财经”的调查显示,八成的95后表示自己对容貌有焦虑,4.5%的受访者有严重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外表严重不满意,需要医美来纠正自己的缺点。

如今“颜值经济”持续升温,大众对于医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并且在医美上的消费越来越多,医美产业迎来“黄金时代。因而有很多人认为,是如今的“颜值经济”趋势让更多的人选择医美这个行业,容貌焦虑、容貌“内卷”也变得愈加严重。而新氧作为医美服务提供平台,也成为了“容貌焦虑”的推手。

“容貌焦虑”是怎么来的

是因为颜值焦虑才有了新氧,如果社会不再有 ‘容貌焦虑’,我们甚至可以不存在。但是现在仍然是 ‘看脸的时代’,我们想要给没那么美的人一个平等的机会。”新氧数据颜究院院长仲景在“医美时代,如何审美?”的美丽圆桌论坛上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回应。

仲景认为,“容貌焦虑”古已有之,并非随着“颜值经济”才诞生。“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掩饰过对外在美貌的追求,因而有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千古流传的诗句。”

然而不管是否是近期才盛行,如今优质资源稀缺越来越稀缺、年轻人上升通道单一、评判优秀的方式比较单一、容貌歧视始终存在等多元因素的推动下,“容貌焦虑”的确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就连求美者选择医生的时候,都会先看广告牌上的照片,选好看的人做,她们认为长的好看的人审美也一定很好。”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技术院长陈翠云坦言,每一个行业其实都有“容貌焦虑”的存在。

人虽然不能脱离这个时代,但在“容貌焦虑”盛行的年代,求美者也是可以避开焦虑的变美。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美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认知。“如果美有统一的标准,那这个社会注定是单调乏味的。”仲景说到。

近年来,对于外表美的追求上,中国人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自己的想法。从前还有很多网红脸,也有很多人拿着明星的照片来到整容机构,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变成”别人。如今很多求美者在做医美之前会去做功课,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这是社会的一种美学教育的进步,仲景表态。

即使数量在减少,不可置否的是,“拿着明星照片去找医生”的情况仍然存在。仲景将其理解为是一种追星方式的延续,是被他人引导的较为单一的审美。“就像明星代言的牛奶,粉丝会蜂拥而上,哪碰是回去是倒掉。”仲景说到。

而有着12年行业经验的医美博主翁嘉倪也表示,每个人的轮廓和风格都自己的基础,因此不应该因为某年某月的一种审美标准去否定或者推崇某一项目。“做医美项目的大前提是根据你自身的硬件去确定风格,你是甜美的五官轮廓基础,就没有必要去整成欧美辣妹风。”翁嘉倪说到。

在她看来,个人的风格不应该被当下的流行风格带跑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流行的是什么风格,但流行稍纵即逝,唯有风格永存。”

审美的哲学是“社交化”、“情感化”。翁嘉倪认为其做医美的目的就是通过治疗在社交中恰当的表达情感,扬一下眉毛、抿嘴的表情,都是社交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我个人一直力求用美容医学科技加上医生的技术实现 ‘情感表达’。”翁嘉倪在会议上分享到。

“容貌焦虑”所带来的

翁嘉倪的审美“哲学”并不是普遍的,从业多年,陈翠云看到过无数的求美者,她总结道,“我就是不要做大众意义的美女”的内心强大的女孩并不多。

对绝大多数有“容貌焦虑”的求美者来说,年轻的求美者更多的是对五官形态的焦虑,选择做的医美项目是鼻子、下巴、双眼皮等,但“容貌焦虑”到极致,又有很多钱的顾客,往往会无法控制地把自己整成四不像,完全失去自己的风格。

而35岁到40岁的求美者选择做医美的需求更多是来源于抗衰老,有些求美者甚至怕自己脸上有任何一根皱纹,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搞成僵尸脸、塑料脸。

在这样的“容貌焦虑”之中,新氧所做的是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正规的服务。“‘容貌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而作出的错误决定。”仲景说到。

能不能遇到正规的医生是求美者所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关”。医美行业长期供需不平衡,乱象丛生。据了解,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 13000 家,其中医院类占 29.1%、门诊部类占32.9%、诊所类占 38.0%。

虽然国家对不同等级的医疗美容机构所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都做出了严格规范与限制。但即使是在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当中,依然有15%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例如,诊所没有设置整形外科,却开展了双眼皮手术;门诊部不可做三级、四级手术项目,却开展了抽脂手术、颧骨降低术。

正规机构尚且如此,黑医美更加猖獗。经过估算,目前全国至少有8万家生活美业的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12%,而合法医师也仅占行业28%。

求美者一不小心走错了地方,极易产生事故。医疗美容并不等同于生活美容,医疗美容是医疗行为,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仲景表示,在美容院、按摩店里接受医美服务,依然是很多消费者惯有的行为,但这些场所环境有菌、医师不专业,都为术后纠纷埋下了隐患。

“容貌焦虑”下的医美误区

陈翠云以一个例子来打破许多求美者的误区,“开刀的手术要找医生,但打玻尿酸、水光针这种“简单”的项目,会的人都可以做,甚至有一批人开始在各种渠道买水光针来让朋友打。”陈翠云分享到。

然而在她看来,水光针等项目的危险系数要远远高于切双眼皮等开刀的项目。“在开刀的情况下,所有的组织都暴露在医师的眼睛下面,但是打针的时候,打到哪一层、哪一位置,医师都无法在直视的情况下打针。而人的血管是存在15%至20%的血管变异的可能性的。”

陈翠云告诉求美者,在进行有风险的项目前,一定要在国家卫健委的官网上查询该机构的资质、该医生的资质。“中国的项目审批很严格的,在国内能够过身的项目都是安全的。”陈翠云说到。

其次,即使是消费者进入了好机构,但好机构本身也缺乏甄选标准,新氧为此“痛点”制定了严格的机构审核标准以及业内首个针对医美机构服务品质的司标,先后包括《新氧审核部机构入驻审核规定》《新氧审核部医生入驻审核规定》《新氧审核部内容审核规定》《新氧审核部商品审核规定》等规定,严苛平台机构合规性。

同时,新氧APP也在2020年推出了严选医美医生行业白名单——《绿宝石医生榜单》。该榜单是邀请中国医美行业顶级专家和时尚行业资深美学专家组成权威评审团,用交叉匿名评审方式,从技术、审美、服务三大评选标准”101个维度”对参与医生进行评审、打分,甄选品质医生,以达到帮助消费者提前筛选好医生的目的。

“一个真正好的医疗机构,是会还原医疗的本质的,不会存在销售行为,更不会为了业绩压力,让一个不需要做鼻子的人做鼻子,这是一个医生应有的道德。”陈翠云坦言,在如今“容貌焦虑”仍然存在的年代,“她”,需要医生的呵护守护,医生有最大话语权,面对因为追逐时尚潮流而忽视了个人特点的求美者,医生应该在满足求美者的合理要求的同时,也在面诊的时候正确引导求美者的审美需求。

黑医美始终大量存在,是因为合规医美机构和医生的数量跟不上医美消费者的需求。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为38343名,2018 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医师(含助理)数量仅3680名。

如按非多点执业情况下,13000家医美机构医师的标准需求数量达10万名,行业医师缺口依然巨大。

3万名从业医师的数量甚至不及行业需求量的一半,但难上加难的是,这个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正规医师的培养年限为5至8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医师的难度并不亚于治疗癌症的医生。”仲景表示。

新氧要做的,是推崇多元化的审美,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亮点,这是打破“容貌焦虑”的第一步;同时为多元化的审美提供专业化的医美需求。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驾驭自己的外表美,这样才能真正战胜 ‘容貌焦虑’。”仲景说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新氧

  • 新氧科技:CEO金星斥资409万美元增持公司股份
  • 新氧2023年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20.1%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新氧到底有没有制造“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最可怕的不是“容貌焦虑”,而是由此做出的错误决定。

据“央视财经”的调查显示,八成的95后表示自己对容貌有焦虑,4.5%的受访者有严重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外表严重不满意,需要医美来纠正自己的缺点。

如今“颜值经济”持续升温,大众对于医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并且在医美上的消费越来越多,医美产业迎来“黄金时代。因而有很多人认为,是如今的“颜值经济”趋势让更多的人选择医美这个行业,容貌焦虑、容貌“内卷”也变得愈加严重。而新氧作为医美服务提供平台,也成为了“容貌焦虑”的推手。

“容貌焦虑”是怎么来的

是因为颜值焦虑才有了新氧,如果社会不再有 ‘容貌焦虑’,我们甚至可以不存在。但是现在仍然是 ‘看脸的时代’,我们想要给没那么美的人一个平等的机会。”新氧数据颜究院院长仲景在“医美时代,如何审美?”的美丽圆桌论坛上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回应。

仲景认为,“容貌焦虑”古已有之,并非随着“颜值经济”才诞生。“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掩饰过对外在美貌的追求,因而有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千古流传的诗句。”

然而不管是否是近期才盛行,如今优质资源稀缺越来越稀缺、年轻人上升通道单一、评判优秀的方式比较单一、容貌歧视始终存在等多元因素的推动下,“容貌焦虑”的确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就连求美者选择医生的时候,都会先看广告牌上的照片,选好看的人做,她们认为长的好看的人审美也一定很好。”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技术院长陈翠云坦言,每一个行业其实都有“容貌焦虑”的存在。

人虽然不能脱离这个时代,但在“容貌焦虑”盛行的年代,求美者也是可以避开焦虑的变美。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美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认知。“如果美有统一的标准,那这个社会注定是单调乏味的。”仲景说到。

近年来,对于外表美的追求上,中国人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自己的想法。从前还有很多网红脸,也有很多人拿着明星的照片来到整容机构,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变成”别人。如今很多求美者在做医美之前会去做功课,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这是社会的一种美学教育的进步,仲景表态。

即使数量在减少,不可置否的是,“拿着明星照片去找医生”的情况仍然存在。仲景将其理解为是一种追星方式的延续,是被他人引导的较为单一的审美。“就像明星代言的牛奶,粉丝会蜂拥而上,哪碰是回去是倒掉。”仲景说到。

而有着12年行业经验的医美博主翁嘉倪也表示,每个人的轮廓和风格都自己的基础,因此不应该因为某年某月的一种审美标准去否定或者推崇某一项目。“做医美项目的大前提是根据你自身的硬件去确定风格,你是甜美的五官轮廓基础,就没有必要去整成欧美辣妹风。”翁嘉倪说到。

在她看来,个人的风格不应该被当下的流行风格带跑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流行的是什么风格,但流行稍纵即逝,唯有风格永存。”

审美的哲学是“社交化”、“情感化”。翁嘉倪认为其做医美的目的就是通过治疗在社交中恰当的表达情感,扬一下眉毛、抿嘴的表情,都是社交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我个人一直力求用美容医学科技加上医生的技术实现 ‘情感表达’。”翁嘉倪在会议上分享到。

“容貌焦虑”所带来的

翁嘉倪的审美“哲学”并不是普遍的,从业多年,陈翠云看到过无数的求美者,她总结道,“我就是不要做大众意义的美女”的内心强大的女孩并不多。

对绝大多数有“容貌焦虑”的求美者来说,年轻的求美者更多的是对五官形态的焦虑,选择做的医美项目是鼻子、下巴、双眼皮等,但“容貌焦虑”到极致,又有很多钱的顾客,往往会无法控制地把自己整成四不像,完全失去自己的风格。

而35岁到40岁的求美者选择做医美的需求更多是来源于抗衰老,有些求美者甚至怕自己脸上有任何一根皱纹,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搞成僵尸脸、塑料脸。

在这样的“容貌焦虑”之中,新氧所做的是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正规的服务。“‘容貌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而作出的错误决定。”仲景说到。

能不能遇到正规的医生是求美者所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关”。医美行业长期供需不平衡,乱象丛生。据了解,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 13000 家,其中医院类占 29.1%、门诊部类占32.9%、诊所类占 38.0%。

虽然国家对不同等级的医疗美容机构所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都做出了严格规范与限制。但即使是在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当中,依然有15%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例如,诊所没有设置整形外科,却开展了双眼皮手术;门诊部不可做三级、四级手术项目,却开展了抽脂手术、颧骨降低术。

正规机构尚且如此,黑医美更加猖獗。经过估算,目前全国至少有8万家生活美业的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12%,而合法医师也仅占行业28%。

求美者一不小心走错了地方,极易产生事故。医疗美容并不等同于生活美容,医疗美容是医疗行为,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仲景表示,在美容院、按摩店里接受医美服务,依然是很多消费者惯有的行为,但这些场所环境有菌、医师不专业,都为术后纠纷埋下了隐患。

“容貌焦虑”下的医美误区

陈翠云以一个例子来打破许多求美者的误区,“开刀的手术要找医生,但打玻尿酸、水光针这种“简单”的项目,会的人都可以做,甚至有一批人开始在各种渠道买水光针来让朋友打。”陈翠云分享到。

然而在她看来,水光针等项目的危险系数要远远高于切双眼皮等开刀的项目。“在开刀的情况下,所有的组织都暴露在医师的眼睛下面,但是打针的时候,打到哪一层、哪一位置,医师都无法在直视的情况下打针。而人的血管是存在15%至20%的血管变异的可能性的。”

陈翠云告诉求美者,在进行有风险的项目前,一定要在国家卫健委的官网上查询该机构的资质、该医生的资质。“中国的项目审批很严格的,在国内能够过身的项目都是安全的。”陈翠云说到。

其次,即使是消费者进入了好机构,但好机构本身也缺乏甄选标准,新氧为此“痛点”制定了严格的机构审核标准以及业内首个针对医美机构服务品质的司标,先后包括《新氧审核部机构入驻审核规定》《新氧审核部医生入驻审核规定》《新氧审核部内容审核规定》《新氧审核部商品审核规定》等规定,严苛平台机构合规性。

同时,新氧APP也在2020年推出了严选医美医生行业白名单——《绿宝石医生榜单》。该榜单是邀请中国医美行业顶级专家和时尚行业资深美学专家组成权威评审团,用交叉匿名评审方式,从技术、审美、服务三大评选标准”101个维度”对参与医生进行评审、打分,甄选品质医生,以达到帮助消费者提前筛选好医生的目的。

“一个真正好的医疗机构,是会还原医疗的本质的,不会存在销售行为,更不会为了业绩压力,让一个不需要做鼻子的人做鼻子,这是一个医生应有的道德。”陈翠云坦言,在如今“容貌焦虑”仍然存在的年代,“她”,需要医生的呵护守护,医生有最大话语权,面对因为追逐时尚潮流而忽视了个人特点的求美者,医生应该在满足求美者的合理要求的同时,也在面诊的时候正确引导求美者的审美需求。

黑医美始终大量存在,是因为合规医美机构和医生的数量跟不上医美消费者的需求。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为38343名,2018 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医师(含助理)数量仅3680名。

如按非多点执业情况下,13000家医美机构医师的标准需求数量达10万名,行业医师缺口依然巨大。

3万名从业医师的数量甚至不及行业需求量的一半,但难上加难的是,这个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正规医师的培养年限为5至8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医师的难度并不亚于治疗癌症的医生。”仲景表示。

新氧要做的,是推崇多元化的审美,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亮点,这是打破“容貌焦虑”的第一步;同时为多元化的审美提供专业化的医美需求。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驾驭自己的外表美,这样才能真正战胜 ‘容貌焦虑’。”仲景说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