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本“地方创生”出版物,在纸页间活化失落的地方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本“地方创生”出版物,在纸页间活化失落的地方文化

今天我们搜集了5 本日本和国内的“地方创生”出版物,一起来感受扎根土地的文化魅力。

撰写 | 包比 

来源 | 一夜美学

对于“地方创生”大家应该不陌生了,通过各种政策扶持、艺文活动,振兴失落的村镇或某些地域,这样的体系在日本逐渐成熟,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尝试。作为“地方创生”的传统环节,也是宣传标配,关于地方文化的杂志、书籍一直有不少出彩之作。今天我们搜集了5 本日本和国内的“地方创生”出版物,一起来感受扎根土地的文化魅力。

01 《HOMELAND家园》

福建

放眼国内的在地杂志,扎根于福建的《HOMELAND家园》是怎么总结都难以绕开的一本。到今年,《HOMELAND家园》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 16 个年头,讲透了福建,也让外乡人产生情愫与共鸣。

地处慢悠悠的福州,《HOMELAND家园》有了得天独厚的氛围去探索与城市发展反方向生长的地方文化。在杂志里,你能看到从福州辐射到全省的在地文化内容、社区文化内容、生活方式内容,《HOMELAND家园》用心梳理着“被人忽略的老东西”。

在《HOMELAND家园》的内容里,一个位于福州永泰的古镇“嵩口”多次出现,2015 年整个编辑部住到嵩口,历时百天交出了特刊“嵩口慢慢走”,又在 2018 年出版书籍《嵩口模式》。

和很多中国乡村一样,嵩口辉煌过又没落,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动作活化古镇,其中就邀请了《HOMELAND家园》梳理当地的人文风物。第一次去的时候,也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做嵩口的选题。

主编灵怡当时的回答几乎可以说明《HOMELAND家园》每一期关于“在地活化”的内容:中国不缺风景绝美的古村落,但有更大量乡镇是离城市不太远,看上去还有活力但年轻人正在流失、生命力正在消亡,这样的地方改造难度最大,并不是修复几栋老建筑那么简单,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带着“活化”的理念,住到镇上和村民同生活,希望可以慢慢花时间来改变村民的观念,这是另外一种乡建模式。

住在嵩口的“松口气”民宿里,一边放松一边准备内容,三个月的时间里采访了 362 人,整个编辑部对嵩口了如指掌,从人家到风物如数家珍。

164 页的“嵩口慢慢走”特刊里,有以姓氏或老宅为单位梳理的老厝故事,也有新孵化的年轻力量——打开嵩口文创概念店、由四个 90 后姑娘负责运营的松口气客栈。当然还少不了一份最诱人的古早味,以及“嵩口慢慢走”手绘地图和比本地人还了解本地的 32P “去嵩口玩”散步别册。

陈海舒

在 4 月份的“故乡福建”特刊里,《HOMELAND家园》邀请了 20 位福建籍的艺术家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闽地的影像与记忆”,“故乡在很快变化着,但故乡又有不变的核心”,这可能就是“地方创生”一直能延续下去的原因。

02 《贡丸汤》

新竹

台湾省的新竹市在历史上便是多元民族的聚居地,很多人来到新竹将他乡变成自己的新故乡,这里也有独属自己的创生模式。

《贡丸汤》就是一碗外乡人煮的汤,之所以取了这么美味的刊名,是因为“除了因为一听到「贡丸」就能直觉地联想到新竹,也隐含着团队对于这本刊物的期待:文化并不是冰冷地陈列于博物馆里,而是庶民生活的点滴日常。「贡丸汤」这样的常民小吃,随处可见,却又能带来一份熟悉的温暖,就像「文化」之于人们的意义。”

见域团队的最近

创刊的“见域工作室”与当时(2014 年)的新竹居民似乎处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上,许多人仅仅是居住在这里,而非生活在其中,科学园区的工作者甚至“离硅谷更近、离新竹旧城区更远”。工作室的大部分人则并非新竹人,是来到新竹念书,因为地方文化保护活动而结识,团队希望能让新竹居民“重新看见地方”。

2015 年 3 月,第一本《贡丸汤》季刊杂志开始发行。主编吴君薇这样表达过他们的理念:民众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理想的世界投票,他们在取材与选择采访的店家时也会思考背后与社群、土地的连结。

2019 年发行的第 17 刊《老屋使用手册》就站在和土地最紧密的连结之上,望向城市的将来。“就像人的生命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三十年的老公寓、五十年的三合院、一百年的古厝,都有各自的疑难杂症。”这一期并不从文青角度强拗老屋有多美好,而是务实地思量老屋如何使用。

跟随着木匠、设计师、除蚁师傅,这些亲身接触老房子的匠师们的脚步,在这一期里我们能看到在老房子里开饼干店、书店甚至炸鸡店的故事,老屋不只是模范案例或文创景点,而是真正活化了,重获新生。《贡丸汤》认为关于老房子的未来,也就是关于城市的未来。

03 想买这些书,只能去当地

城崎

在日本兵库县丰冈市城崎町,温泉文化几乎渗透到日常的空气里,这里随处可见穿着浴衣在路上悠然行走的人,也有手作匠人将浴衣创作当作头等大事。为了让更多人来到城崎,当地的城崎文艺馆(KINOBUN)想到了独特的地方创生之法。

被称为日本“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对城崎很是喜爱,他的到访也曾成为城崎的隐形宣传。在志贺直哉造访城崎一百年过后的 2013 年,城崎文艺馆推出了“书与温泉”的主题企划展,重新设计了他在城崎写下的随笔《在城崎》。

而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开放网上销售,只能去到城崎当地购买,成为吸引新游客的“纪念品”。

《在城崎》被称为“书中可能有即使亲身体验也不知道的城崎”,一套共两本,分别为原著和注解。两本都设计成手掌大小,方便揣进浴衣里,随时展开阅读。这套书从 2013 年发布以来,已再版了很多次,每次的书盒颜色都不同,总能带来惊喜。

2014 年,曾获得直木奖提名的万目城学跟随前辈脚步来到城崎生活体验,写出了自己的城崎之作《城崎裁判》。志贺直哉在他的“城崎”中描绘了小生物的短暂生命和人类的生死观,但万城目学却在“城崎”中犯下“杀戮之罪”,创造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责任和小说家创作的源泉。

这本书的装帧尤其特别,温泉里最常见的毛巾翻折起来直接用作书皮。内页则使用一种叫做石纸的防水性很强的纸,这样就可以边泡温泉边看书,这也是罕见的可以在温泉这样高度湿热的环境里能生存下来的书籍。万目城学还提醒读者:虽然是真正的毛巾,也不要直接用来清洗擦澡哦。

第三弹作品是 2016 年山本周五郎奖获奖者凑佳苗的新作《回到城崎》,她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因失恋而带着失落感再访城崎的故事。这是一个温暖的短篇小说,温泉和螃蟹触发记忆,抚慰了失落的心。

书籍装帧也因此模拟了真实的松叶蟹蟹壳,用许多突出的不规则颗粒来效仿蟹壳的质地,从书盒中拉出白色的书籍,像是从蟹壳里抽出白嫩的蟹肉。这些细节又一次让人大开眼界,不管是为了匠心十足的出版物,还是想一探小说的背景之地,都很容易让人想要启程前往城崎。

去年,由龟山达矢和中川敦子组成的工作室 tupera tupera 为这个项目制作了第四弹的出版物——一本长长的风琴图画书。从封面以假乱真的木屐开始,从木屐声到温泉小镇上所有可能出现的声音,大画卷中隐藏着许多展现小镇历史的人物和地点。

由于疫情的影响,这四弹书籍也短暂在网络上销售过一段时间,给足不出户的人带来体验温泉感觉的治愈时刻,而这样的动作或许在疫情过后还会给城崎带来更多人流。

04 什么是濑户内风格?

濑户内

“去濑户内岛旅行时,有时想今天是坐船去看这风景的,有时就是为了见这些人。濑户内灵活地接受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有很多时间来教自己如何诚实地生活,以合理的节奏生活。”

这是杂志《せとうちスタイル》的主编山本政子写下的话,这本名为“濑户内生活方式”的杂志就是一本介绍在地生活方式的出版物,像濑户内的风一样吹向每个读者。

在最新一期的《せとうちスタイル》里,有妈妈教的濑户内最惬意的散步方法,有重现江户时代风格的旅馆,有老民居的重生、旧民宅改造的靠海二层书店。

每一期在目录的位置都会有一幅手绘的濑户内的风景。

除了濑户内天生的好风光,对于小岛上人物的挖掘也占据了很大篇幅,整本杂志用一种诚恳质朴的方式建议着你可以在濑户内这样生活。

05 《にゃー》

山形县新庄最上地区

“にゃー”在新庄方言里是“呢”“对吧”的意思,用这样口头禅式的语言命名是希望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亲近。然而《にゃー》出版之后不久,一位生活在这地区的老人指出正确的用法应该是“んねゃー”,而非现在的杂志名。

主编吉野敏充意识到自己在这里生活了 40 年,却从不知道这件事,而沉睡在这个地区的趣事想必还有很多,每次采访都有新事物冒出来,这也成了《にゃー》的生命之源。

“生活在该地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生活在该地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本杂志未来报道的主题。只要有无限的“人”的主题,杂志就会一直存在。我希望当地人喜欢当地人。”吉野敏充这样表达了对《にゃー》的信心。

拉面与城市的历史、制造业与工厂、温泉街和当地生活、越洋而来的人、最上地区的伟人……《にゃー》深入挖掘着被生活的尘土暂时埋没,其实换个角度看就闪闪发光的当地人,由他们产生的历史、故事也让地域文化自信迷人。

图片源自:

books-onsen官网、HOMELAND家园微博&公众号、Randomstudio 微博、见域工作室官网&Instagram、城崎温泉观光协会官网、《せとうちスタイル》杂志官网、《にゃー》杂志官网

采访资料源自:

1.《异乡人,你在什么时候找到了归属感|专访《HOMELAND家园》主编许灵怡》

2.清华双周报《來一碗《貢丸湯》— 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專訪》

3.未来城市《地方创生案例|竹科离矽谷近、离新竹远?外地人熬《贡丸汤》将他乡变故乡》

 

来源:一夜美学

原标题:5本“地方创生”出版物,在纸页间活化失落的地方文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本“地方创生”出版物,在纸页间活化失落的地方文化

今天我们搜集了5 本日本和国内的“地方创生”出版物,一起来感受扎根土地的文化魅力。

撰写 | 包比 

来源 | 一夜美学

对于“地方创生”大家应该不陌生了,通过各种政策扶持、艺文活动,振兴失落的村镇或某些地域,这样的体系在日本逐渐成熟,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尝试。作为“地方创生”的传统环节,也是宣传标配,关于地方文化的杂志、书籍一直有不少出彩之作。今天我们搜集了5 本日本和国内的“地方创生”出版物,一起来感受扎根土地的文化魅力。

01 《HOMELAND家园》

福建

放眼国内的在地杂志,扎根于福建的《HOMELAND家园》是怎么总结都难以绕开的一本。到今年,《HOMELAND家园》已经跌跌撞撞走过了 16 个年头,讲透了福建,也让外乡人产生情愫与共鸣。

地处慢悠悠的福州,《HOMELAND家园》有了得天独厚的氛围去探索与城市发展反方向生长的地方文化。在杂志里,你能看到从福州辐射到全省的在地文化内容、社区文化内容、生活方式内容,《HOMELAND家园》用心梳理着“被人忽略的老东西”。

在《HOMELAND家园》的内容里,一个位于福州永泰的古镇“嵩口”多次出现,2015 年整个编辑部住到嵩口,历时百天交出了特刊“嵩口慢慢走”,又在 2018 年出版书籍《嵩口模式》。

和很多中国乡村一样,嵩口辉煌过又没落,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动作活化古镇,其中就邀请了《HOMELAND家园》梳理当地的人文风物。第一次去的时候,也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做嵩口的选题。

主编灵怡当时的回答几乎可以说明《HOMELAND家园》每一期关于“在地活化”的内容:中国不缺风景绝美的古村落,但有更大量乡镇是离城市不太远,看上去还有活力但年轻人正在流失、生命力正在消亡,这样的地方改造难度最大,并不是修复几栋老建筑那么简单,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带着“活化”的理念,住到镇上和村民同生活,希望可以慢慢花时间来改变村民的观念,这是另外一种乡建模式。

住在嵩口的“松口气”民宿里,一边放松一边准备内容,三个月的时间里采访了 362 人,整个编辑部对嵩口了如指掌,从人家到风物如数家珍。

164 页的“嵩口慢慢走”特刊里,有以姓氏或老宅为单位梳理的老厝故事,也有新孵化的年轻力量——打开嵩口文创概念店、由四个 90 后姑娘负责运营的松口气客栈。当然还少不了一份最诱人的古早味,以及“嵩口慢慢走”手绘地图和比本地人还了解本地的 32P “去嵩口玩”散步别册。

陈海舒

在 4 月份的“故乡福建”特刊里,《HOMELAND家园》邀请了 20 位福建籍的艺术家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闽地的影像与记忆”,“故乡在很快变化着,但故乡又有不变的核心”,这可能就是“地方创生”一直能延续下去的原因。

02 《贡丸汤》

新竹

台湾省的新竹市在历史上便是多元民族的聚居地,很多人来到新竹将他乡变成自己的新故乡,这里也有独属自己的创生模式。

《贡丸汤》就是一碗外乡人煮的汤,之所以取了这么美味的刊名,是因为“除了因为一听到「贡丸」就能直觉地联想到新竹,也隐含着团队对于这本刊物的期待:文化并不是冰冷地陈列于博物馆里,而是庶民生活的点滴日常。「贡丸汤」这样的常民小吃,随处可见,却又能带来一份熟悉的温暖,就像「文化」之于人们的意义。”

见域团队的最近

创刊的“见域工作室”与当时(2014 年)的新竹居民似乎处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上,许多人仅仅是居住在这里,而非生活在其中,科学园区的工作者甚至“离硅谷更近、离新竹旧城区更远”。工作室的大部分人则并非新竹人,是来到新竹念书,因为地方文化保护活动而结识,团队希望能让新竹居民“重新看见地方”。

2015 年 3 月,第一本《贡丸汤》季刊杂志开始发行。主编吴君薇这样表达过他们的理念:民众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理想的世界投票,他们在取材与选择采访的店家时也会思考背后与社群、土地的连结。

2019 年发行的第 17 刊《老屋使用手册》就站在和土地最紧密的连结之上,望向城市的将来。“就像人的生命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三十年的老公寓、五十年的三合院、一百年的古厝,都有各自的疑难杂症。”这一期并不从文青角度强拗老屋有多美好,而是务实地思量老屋如何使用。

跟随着木匠、设计师、除蚁师傅,这些亲身接触老房子的匠师们的脚步,在这一期里我们能看到在老房子里开饼干店、书店甚至炸鸡店的故事,老屋不只是模范案例或文创景点,而是真正活化了,重获新生。《贡丸汤》认为关于老房子的未来,也就是关于城市的未来。

03 想买这些书,只能去当地

城崎

在日本兵库县丰冈市城崎町,温泉文化几乎渗透到日常的空气里,这里随处可见穿着浴衣在路上悠然行走的人,也有手作匠人将浴衣创作当作头等大事。为了让更多人来到城崎,当地的城崎文艺馆(KINOBUN)想到了独特的地方创生之法。

被称为日本“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对城崎很是喜爱,他的到访也曾成为城崎的隐形宣传。在志贺直哉造访城崎一百年过后的 2013 年,城崎文艺馆推出了“书与温泉”的主题企划展,重新设计了他在城崎写下的随笔《在城崎》。

而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开放网上销售,只能去到城崎当地购买,成为吸引新游客的“纪念品”。

《在城崎》被称为“书中可能有即使亲身体验也不知道的城崎”,一套共两本,分别为原著和注解。两本都设计成手掌大小,方便揣进浴衣里,随时展开阅读。这套书从 2013 年发布以来,已再版了很多次,每次的书盒颜色都不同,总能带来惊喜。

2014 年,曾获得直木奖提名的万目城学跟随前辈脚步来到城崎生活体验,写出了自己的城崎之作《城崎裁判》。志贺直哉在他的“城崎”中描绘了小生物的短暂生命和人类的生死观,但万城目学却在“城崎”中犯下“杀戮之罪”,创造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责任和小说家创作的源泉。

这本书的装帧尤其特别,温泉里最常见的毛巾翻折起来直接用作书皮。内页则使用一种叫做石纸的防水性很强的纸,这样就可以边泡温泉边看书,这也是罕见的可以在温泉这样高度湿热的环境里能生存下来的书籍。万目城学还提醒读者:虽然是真正的毛巾,也不要直接用来清洗擦澡哦。

第三弹作品是 2016 年山本周五郎奖获奖者凑佳苗的新作《回到城崎》,她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因失恋而带着失落感再访城崎的故事。这是一个温暖的短篇小说,温泉和螃蟹触发记忆,抚慰了失落的心。

书籍装帧也因此模拟了真实的松叶蟹蟹壳,用许多突出的不规则颗粒来效仿蟹壳的质地,从书盒中拉出白色的书籍,像是从蟹壳里抽出白嫩的蟹肉。这些细节又一次让人大开眼界,不管是为了匠心十足的出版物,还是想一探小说的背景之地,都很容易让人想要启程前往城崎。

去年,由龟山达矢和中川敦子组成的工作室 tupera tupera 为这个项目制作了第四弹的出版物——一本长长的风琴图画书。从封面以假乱真的木屐开始,从木屐声到温泉小镇上所有可能出现的声音,大画卷中隐藏着许多展现小镇历史的人物和地点。

由于疫情的影响,这四弹书籍也短暂在网络上销售过一段时间,给足不出户的人带来体验温泉感觉的治愈时刻,而这样的动作或许在疫情过后还会给城崎带来更多人流。

04 什么是濑户内风格?

濑户内

“去濑户内岛旅行时,有时想今天是坐船去看这风景的,有时就是为了见这些人。濑户内灵活地接受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有很多时间来教自己如何诚实地生活,以合理的节奏生活。”

这是杂志《せとうちスタイル》的主编山本政子写下的话,这本名为“濑户内生活方式”的杂志就是一本介绍在地生活方式的出版物,像濑户内的风一样吹向每个读者。

在最新一期的《せとうちスタイル》里,有妈妈教的濑户内最惬意的散步方法,有重现江户时代风格的旅馆,有老民居的重生、旧民宅改造的靠海二层书店。

每一期在目录的位置都会有一幅手绘的濑户内的风景。

除了濑户内天生的好风光,对于小岛上人物的挖掘也占据了很大篇幅,整本杂志用一种诚恳质朴的方式建议着你可以在濑户内这样生活。

05 《にゃー》

山形县新庄最上地区

“にゃー”在新庄方言里是“呢”“对吧”的意思,用这样口头禅式的语言命名是希望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亲近。然而《にゃー》出版之后不久,一位生活在这地区的老人指出正确的用法应该是“んねゃー”,而非现在的杂志名。

主编吉野敏充意识到自己在这里生活了 40 年,却从不知道这件事,而沉睡在这个地区的趣事想必还有很多,每次采访都有新事物冒出来,这也成了《にゃー》的生命之源。

“生活在该地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生活在该地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本杂志未来报道的主题。只要有无限的“人”的主题,杂志就会一直存在。我希望当地人喜欢当地人。”吉野敏充这样表达了对《にゃー》的信心。

拉面与城市的历史、制造业与工厂、温泉街和当地生活、越洋而来的人、最上地区的伟人……《にゃー》深入挖掘着被生活的尘土暂时埋没,其实换个角度看就闪闪发光的当地人,由他们产生的历史、故事也让地域文化自信迷人。

图片源自:

books-onsen官网、HOMELAND家园微博&公众号、Randomstudio 微博、见域工作室官网&Instagram、城崎温泉观光协会官网、《せとうちスタイル》杂志官网、《にゃー》杂志官网

采访资料源自:

1.《异乡人,你在什么时候找到了归属感|专访《HOMELAND家园》主编许灵怡》

2.清华双周报《來一碗《貢丸湯》— 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專訪》

3.未来城市《地方创生案例|竹科离矽谷近、离新竹远?外地人熬《贡丸汤》将他乡变故乡》

 

来源:一夜美学

原标题:5本“地方创生”出版物,在纸页间活化失落的地方文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