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弹幕文化发家史:那群深夜发弹幕的年轻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弹幕文化发家史:那群深夜发弹幕的年轻人

弹幕文化兴起背后有什么值得探究的?

文|文化产业新闻

随视频平台B站兴起,弹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通弹幕功能。如今,发送弹幕逐渐成为年轻人常用的评论行为。相关数据表明,近8成年轻人享受弹幕文化。

那么年轻人究竟在弹幕世界中能品尝到哪些酸甜苦辣咸?弹幕文化兴起背后又有什么值得探究的?

弹幕热词为哪般?

此前,B战已经连续几年公布了年度热门弹幕,其中,2020年最热弹幕是“爷青回”,出现频次超540万,其意为“爷的青春回来了”,指的是通过看到以前熟悉的事物而感到青春回来(如《魔幻手机》、《喜羊羊与灰太狼》),短短三个字的缩写凝练了无数人关于旧时光的回忆。

2019年年度最热弹幕则是“AWSL”,该词是“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传达了年轻人在面对喜爱内容时的激动心情。

近日,媒介三六零平台又发布了最新的弹幕热词,如“前方高能”“xxx发来贺电”“汪汪汪”“没有力量”等,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并且想扣个“加1”!

而这么火的弹幕又是如何兴起的呢?

弹幕文化最初发源于日本网络文化,日本niconico网站率先推出该功能,原本是针对日本御宅族而推出的网络实时共情、评论功能,随后该功能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一些主流网站纷纷学习弹幕文化的设置。

现在大家看到的各大主流视频平台基本都配备了实时发送弹幕的功能,其中B站更是弹幕发送的主要战场。

弹幕文化呈现出丰富而单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大家发送的弹幕内容五花八门,网站上还配备了变换字体和颜色等功能,另一方面,很多人发送的弹幕都是跟风发的,常形成长龙般的重复内容,从一些直播中大家能听到最熟悉可能是来自短视频平台的“老铁双击666”,视频页面上往往出现一排排的“666666”,从而呈现出大众狂欢的气息来。

“文艺批评”从自嗨到弹幕传播

既然弹幕是大众发表评论的一种方式,那么弹幕文化能否算一种文艺批评,其价值如何?又为何能够实现病毒式的传播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艺批评是按照特定的批评标准来分析评价文艺现象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指导作者创作和引领读者欣赏,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发展。

从这个层面来讲,弹幕文化其实不属于文艺批评行列,而更像是以即时字幕形式呈现的网络语言,拥有不同文艺素养的大众针对相同的文艺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目的在于表达自我观点,寻求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共通,也并没有促进文艺作品精进的特殊目的。

不是文艺批评,弹幕就不算好的东西吗?

当然不是,每件事物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

而弹幕同样也分好坏。

弹幕本身存在的目的是便捷了大众发送评论或观看他人评论,一些绝佳的评论也能收获很多人的点赞追捧,更有许多出点评金句(有趣、有哲理等)的网友被称为“弹幕大神”。

再以追剧时最常见的“前方高能”为例,这就像是一个剧情预警,爱情片中男女主接吻前、恐怖片中的惊悚名场面出现前都会有很多类似的弹幕提醒大家。

然而,随着弹幕文化的发展,恶性弹幕也随之而起,如恶意评价演员长相,强行通过让人反感的文字来刷自身存在感和博取他人关注,这类弹幕通常被认为是不遵守弹幕礼仪的。

那么,综合来看,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如此青睐弹幕文化呢?

即时交互,自我表现

弹幕是观看视频时的即时评论,常表现为一句话、一个词,是记录观影者当时的反应的最佳呈现,但同时其评论内容非常随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时代一向追求快节奏,大家追剧也越来越喜欢开二倍速,即想即发的弹幕就弥补了印刷时代中人们通常只能自己琢磨和思考的缺陷。由此,评论深度也就置换成了评论速度。 再者,当用户回过头去再品味之前的视频,又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其弹幕可能会叠加起来。比如肖战227事件前后《陈情令》的弹幕发生了从好评到差评的转变,肖战爆火后其粉丝在《庆余年》中刷肖战名字被称败坏了路人缘等。

排解孤独,情感共鸣

通过弹幕内容,观众能够识别出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并形成意见团体,而当自身的观点得到他人认可时,评论者本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在孤独经济和单身经济发展的当下,年轻人越来越欣赏独居和独处,很多时候观剧也是一个人,或没能找到与自己相合之人,而弹幕划分意见和提供观点想法的功能就很好地弥补了观众的孤独感。比如最近热播的《千古玦尘》,三金影后周冬雨被吐槽演技差、造型土气,表情狰狞等。

反讽结构,娱乐狂欢

学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般的生活是建立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打破阶级、身份和地位等,人们之间的交谈与联系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弹幕文化中,不仅有对传统文学名著的解构,也有不断的文字复制,从而能够培育网络热词和滋养梗文化。 比如大家小时候看过的《巴拉啦小魔仙》里面游乐王子因为口音把台词“要你管”变成“要你寡”,“与你无关”变成“雨女无瓜”。

再比如根据《三国演义》制作的鬼畜视频催生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弹幕文化是新兴的即时评论交互形式,极大地缓解了当代下观看视频时的孤独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情感共鸣和收获认同感,这种狂欢式的文化很容易将人们带入其中,并促进了梗文化的诞生,同时也在发展中催生了弹幕礼仪,但同时也要注意管控恶意弹幕,让弹幕文化更有序发展。

部分参考资料:网易、百度、知乎、豆瓣、B站、环京津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弹幕文化发家史:那群深夜发弹幕的年轻人

弹幕文化兴起背后有什么值得探究的?

文|文化产业新闻

随视频平台B站兴起,弹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通弹幕功能。如今,发送弹幕逐渐成为年轻人常用的评论行为。相关数据表明,近8成年轻人享受弹幕文化。

那么年轻人究竟在弹幕世界中能品尝到哪些酸甜苦辣咸?弹幕文化兴起背后又有什么值得探究的?

弹幕热词为哪般?

此前,B战已经连续几年公布了年度热门弹幕,其中,2020年最热弹幕是“爷青回”,出现频次超540万,其意为“爷的青春回来了”,指的是通过看到以前熟悉的事物而感到青春回来(如《魔幻手机》、《喜羊羊与灰太狼》),短短三个字的缩写凝练了无数人关于旧时光的回忆。

2019年年度最热弹幕则是“AWSL”,该词是“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传达了年轻人在面对喜爱内容时的激动心情。

近日,媒介三六零平台又发布了最新的弹幕热词,如“前方高能”“xxx发来贺电”“汪汪汪”“没有力量”等,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并且想扣个“加1”!

而这么火的弹幕又是如何兴起的呢?

弹幕文化最初发源于日本网络文化,日本niconico网站率先推出该功能,原本是针对日本御宅族而推出的网络实时共情、评论功能,随后该功能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一些主流网站纷纷学习弹幕文化的设置。

现在大家看到的各大主流视频平台基本都配备了实时发送弹幕的功能,其中B站更是弹幕发送的主要战场。

弹幕文化呈现出丰富而单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大家发送的弹幕内容五花八门,网站上还配备了变换字体和颜色等功能,另一方面,很多人发送的弹幕都是跟风发的,常形成长龙般的重复内容,从一些直播中大家能听到最熟悉可能是来自短视频平台的“老铁双击666”,视频页面上往往出现一排排的“666666”,从而呈现出大众狂欢的气息来。

“文艺批评”从自嗨到弹幕传播

既然弹幕是大众发表评论的一种方式,那么弹幕文化能否算一种文艺批评,其价值如何?又为何能够实现病毒式的传播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艺批评是按照特定的批评标准来分析评价文艺现象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指导作者创作和引领读者欣赏,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发展。

从这个层面来讲,弹幕文化其实不属于文艺批评行列,而更像是以即时字幕形式呈现的网络语言,拥有不同文艺素养的大众针对相同的文艺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目的在于表达自我观点,寻求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共通,也并没有促进文艺作品精进的特殊目的。

不是文艺批评,弹幕就不算好的东西吗?

当然不是,每件事物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

而弹幕同样也分好坏。

弹幕本身存在的目的是便捷了大众发送评论或观看他人评论,一些绝佳的评论也能收获很多人的点赞追捧,更有许多出点评金句(有趣、有哲理等)的网友被称为“弹幕大神”。

再以追剧时最常见的“前方高能”为例,这就像是一个剧情预警,爱情片中男女主接吻前、恐怖片中的惊悚名场面出现前都会有很多类似的弹幕提醒大家。

然而,随着弹幕文化的发展,恶性弹幕也随之而起,如恶意评价演员长相,强行通过让人反感的文字来刷自身存在感和博取他人关注,这类弹幕通常被认为是不遵守弹幕礼仪的。

那么,综合来看,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如此青睐弹幕文化呢?

即时交互,自我表现

弹幕是观看视频时的即时评论,常表现为一句话、一个词,是记录观影者当时的反应的最佳呈现,但同时其评论内容非常随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时代一向追求快节奏,大家追剧也越来越喜欢开二倍速,即想即发的弹幕就弥补了印刷时代中人们通常只能自己琢磨和思考的缺陷。由此,评论深度也就置换成了评论速度。 再者,当用户回过头去再品味之前的视频,又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其弹幕可能会叠加起来。比如肖战227事件前后《陈情令》的弹幕发生了从好评到差评的转变,肖战爆火后其粉丝在《庆余年》中刷肖战名字被称败坏了路人缘等。

排解孤独,情感共鸣

通过弹幕内容,观众能够识别出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并形成意见团体,而当自身的观点得到他人认可时,评论者本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在孤独经济和单身经济发展的当下,年轻人越来越欣赏独居和独处,很多时候观剧也是一个人,或没能找到与自己相合之人,而弹幕划分意见和提供观点想法的功能就很好地弥补了观众的孤独感。比如最近热播的《千古玦尘》,三金影后周冬雨被吐槽演技差、造型土气,表情狰狞等。

反讽结构,娱乐狂欢

学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般的生活是建立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打破阶级、身份和地位等,人们之间的交谈与联系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弹幕文化中,不仅有对传统文学名著的解构,也有不断的文字复制,从而能够培育网络热词和滋养梗文化。 比如大家小时候看过的《巴拉啦小魔仙》里面游乐王子因为口音把台词“要你管”变成“要你寡”,“与你无关”变成“雨女无瓜”。

再比如根据《三国演义》制作的鬼畜视频催生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弹幕文化是新兴的即时评论交互形式,极大地缓解了当代下观看视频时的孤独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情感共鸣和收获认同感,这种狂欢式的文化很容易将人们带入其中,并促进了梗文化的诞生,同时也在发展中催生了弹幕礼仪,但同时也要注意管控恶意弹幕,让弹幕文化更有序发展。

部分参考资料:网易、百度、知乎、豆瓣、B站、环京津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