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口暴力拆违事件引来多方关注,官媒《人民日报》发布评论文章就指出,群众思想工作没有做通、利益诉求没有摆平,不愿意拆除违建,相关部门应该更耐心、更细致地去解决问题、理顺矛盾。暴力执法固然简单直接,但看起来的“见效快”,背后却是极高的公信力成本。
文章称,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是靠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这样的一批批好干部,以数十年之功换来的。这样的信任,不能在三五个暴力执法者挥舞的棍棒上流失。
以下位文章全文:
近日,一段执法人员打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些身着黑色短袖、长裤的执法人员,戴着头盔、手执棍棒,甚至殴打了妇女,更有三人对一个看上去只有十来岁的男孩棍打脚踢,直到男孩最终坐倒在地。
视频流传出来后不久,就被坐实。4月30日,海南海口秀英区琼华村拆除违建,过程中出现了“暴力抗法”,在制止暴力抗法时,个别执法人员违反规定殴打群众。对此,海口市委市政府连夜进行处置,秀英区区长引咎辞职,公安部门对7个参与殴打群众的联防队员进行治安拘留。
拆违现场,可能确实有扔石块、放烟花、烧煤气罐等阻扰执法的行为。但是无论如何,野蛮执法、暴力执法,都不该发生。更何况,被殴打的人中,还有不少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群众思想工作没有做通、利益诉求没有摆平,不愿意拆除违建,相关部门应该更耐心、更细致地去解决问题、理顺矛盾。暴力执法固然简单直接,但看起来的“见效快”,背后却是极高的公信力成本。
前些日子,我到某地采访,当地干部的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老百姓接触不到更高层的领导,基层干部是什么样,百姓眼里的党和政府就是什么样。试想,如果基层执法者暴力执法,而殴打妇孺的视频还被放到了网上,对党和政府形象的影响该有多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应该说,无论是拆违还是其他工作,现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公众的“权利意识”已经大大增强,而受益于科技发展懂得上网的村民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沉默的大多数”。正如海口市委对辞职的秀英区区长错误的判定:对拆违行动组织不力、对风险评判不够、对干部教育管理不到位。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需要更多的方法与技巧,绝非戴上帽子、拿着棒子就能上。
在当前情况下,即便是依法行事,也需要更多考虑社会影响;更不能把“依法拆违”变成殴打群众,这不仅让自己陷于被动,更会付出公信流失的代价。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是靠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这样的一批批好干部,以数十年之功换来的。这样的信任,不能在三五个暴力执法者挥舞的棍棒上流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