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边宣传IP68一边进水不保,手机防水到底咋回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边宣传IP68一边进水不保,手机防水到底咋回事

IP68的实际效用是一回事,厂商的宣传又是另一回事。

文|三易生活

不久前,苹果在微博客户端投放的开屏广告,成为了不少网友热议的话题。在这一广告中,一位被大雨淋了个透心凉的人仍然面无表情地,在雨中使用iPhone 12打着电话,随后在屏幕就飘过了一行字——“放心,有iPhone”。虽然在雨里坚持打电话未免太滑稽,但凭借着这样的黑色幽默也成功席卷了网络,也成功宣传了自家iPhone 12系列的抗水性能。

然而在不少iPhone用户看来,这则广告的槽点恰恰就在这里。因为苹果官方已经明确表示,“由于浸入液体而导致的损坏,不在保修范围内”。就在iPhone的防水/抗水又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时,一加科技CEO刘作虎也加入了这一战团,并向大家科普了IP68级防水抗尘。但他也表示,“不建议大做宣传,这也是极少数我们做得够好,但不希望去讲的产品优势。”

事实上,IP(Ingress Protection)68是指遵循IEC(国际电工委员会)60529标准的Edition 2.2版本下,在防尘等级中达到6、在防水等级(IPX)中达到8,实现完全防止粉尘的进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防止水进入产品内部。但问题就来了,不同的IPX8之间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IEC 60529标准中规定,IP68的测试条件可以遵照制造者与用户之间的约定进行调整。

所以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在进行IP68性能测试时,其认证水平是基于实验室中的静态和纯水测试。而这一点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宣传中也都能找到,类似测试是在“无流动清水”、“水温与产品温差不大于5K(开尔文)”、“试验时间30分钟”等一系列条件的描述。

显而易见,所谓IP68防尘防水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并且这一条件各厂商之间还有些微的不同。那么手机厂商使用IP68进行宣传,是否有虚假宣传之嫌呢?只能说是有也没有。说没有是因为苹果以及其他厂商宣传的其实是“抗水(Water-resistant)”而非“防水(Waterproof)”,这两者在日常中很容易被混淆,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

Waterproof是完全防水、而Water-resistant却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防水,前者的代表就是专业的水下相机、潜水表,后者才是形容智能手机。之所以普通手机几乎做不了完全防水,这其实与其本身的用途息息相关,作为一个通讯工具,通常手机的气密性不能太强,否则会导致热胀冷缩以及气压变化对于机身机构的损伤。

智能手机防止进水靠的是一体化成形减少机身缝隙,通过防水压敏胶和密封圈作为保护手段,纳米疏水涂层保护电路板,在声学部件上使用防水泄压膜(ES672\ES673\ES682)实现通风泄压、透声通音。由于智能手机的抗水是通过多种途径的立体工程,所以这些元器件的老化自然也会影响效能,而这也是为什么苹果会专门强调,“防溅、抗水、防尘功能并非永久有效,防护性能可能会因日常磨损而下降”。

而手机厂商之所以需要在“无流动清水”这一测试条件,是因为一旦水压加大,也就是在水深较大或者水龙头冲洗的情况下,更大的水压可能导致压敏胶被剥离,导致抗水性能失效。又或者说在海水这类含盐的电解质溶液下密封圈会被腐蚀,而如果在洗澡或蒸桑拿时,水蒸气则会通过防水泄压膜渗入机身。

当然,IP68的实际效用是一回事,厂商的宣传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索尼、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等手机厂商,在宣传“防水”性能与售后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明明手机的IP68仅能在一定条件下抗水、防泼溅,但在宣传中手机却又仿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索尼当年甚至在XPERIA M5的发布会上,让模特直接在水中用手机拍照片的操作。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如今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力图用差异化突出卖点所致。“防水”性能顺势就成为了消费者眼中衡量手机质量的重要标准,普罗大众眼中能经受住日晒雨淋的手机和质量出色、工艺上乘,是可以划等号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无可厚非的,因此也使得IP68自然成为了手机厂商不会放过的卖点。

而相比于以往苹果关于iPhone抗水性能的广告,此次这则冷幽默意味浓厚的广告其实反而更加出色,不仅成功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也更加贴近用户的生活。诚然,iPhone 12能够实现在6米深的水下停留时间最长达30分钟,但在日常生活中显然没有多少用户会特意跑到水底玩手机。

所以苹果这则广告实际上是想要告诉大家,面对突逢暴雨这样所有人都难免会碰上的突发状况,iPhone的抗水性能是你在大雨天的应急保障手段,可以让你在雨中也能用手机来叫车或呼叫朋友来载你一程。当抗水从一个花里胡哨的噱头,到真正能够在生活中实现的应急机制,显然这样的宣传才会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边宣传IP68一边进水不保,手机防水到底咋回事

IP68的实际效用是一回事,厂商的宣传又是另一回事。

文|三易生活

不久前,苹果在微博客户端投放的开屏广告,成为了不少网友热议的话题。在这一广告中,一位被大雨淋了个透心凉的人仍然面无表情地,在雨中使用iPhone 12打着电话,随后在屏幕就飘过了一行字——“放心,有iPhone”。虽然在雨里坚持打电话未免太滑稽,但凭借着这样的黑色幽默也成功席卷了网络,也成功宣传了自家iPhone 12系列的抗水性能。

然而在不少iPhone用户看来,这则广告的槽点恰恰就在这里。因为苹果官方已经明确表示,“由于浸入液体而导致的损坏,不在保修范围内”。就在iPhone的防水/抗水又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时,一加科技CEO刘作虎也加入了这一战团,并向大家科普了IP68级防水抗尘。但他也表示,“不建议大做宣传,这也是极少数我们做得够好,但不希望去讲的产品优势。”

事实上,IP(Ingress Protection)68是指遵循IEC(国际电工委员会)60529标准的Edition 2.2版本下,在防尘等级中达到6、在防水等级(IPX)中达到8,实现完全防止粉尘的进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防止水进入产品内部。但问题就来了,不同的IPX8之间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IEC 60529标准中规定,IP68的测试条件可以遵照制造者与用户之间的约定进行调整。

所以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在进行IP68性能测试时,其认证水平是基于实验室中的静态和纯水测试。而这一点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宣传中也都能找到,类似测试是在“无流动清水”、“水温与产品温差不大于5K(开尔文)”、“试验时间30分钟”等一系列条件的描述。

显而易见,所谓IP68防尘防水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并且这一条件各厂商之间还有些微的不同。那么手机厂商使用IP68进行宣传,是否有虚假宣传之嫌呢?只能说是有也没有。说没有是因为苹果以及其他厂商宣传的其实是“抗水(Water-resistant)”而非“防水(Waterproof)”,这两者在日常中很容易被混淆,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

Waterproof是完全防水、而Water-resistant却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防水,前者的代表就是专业的水下相机、潜水表,后者才是形容智能手机。之所以普通手机几乎做不了完全防水,这其实与其本身的用途息息相关,作为一个通讯工具,通常手机的气密性不能太强,否则会导致热胀冷缩以及气压变化对于机身机构的损伤。

智能手机防止进水靠的是一体化成形减少机身缝隙,通过防水压敏胶和密封圈作为保护手段,纳米疏水涂层保护电路板,在声学部件上使用防水泄压膜(ES672\ES673\ES682)实现通风泄压、透声通音。由于智能手机的抗水是通过多种途径的立体工程,所以这些元器件的老化自然也会影响效能,而这也是为什么苹果会专门强调,“防溅、抗水、防尘功能并非永久有效,防护性能可能会因日常磨损而下降”。

而手机厂商之所以需要在“无流动清水”这一测试条件,是因为一旦水压加大,也就是在水深较大或者水龙头冲洗的情况下,更大的水压可能导致压敏胶被剥离,导致抗水性能失效。又或者说在海水这类含盐的电解质溶液下密封圈会被腐蚀,而如果在洗澡或蒸桑拿时,水蒸气则会通过防水泄压膜渗入机身。

当然,IP68的实际效用是一回事,厂商的宣传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索尼、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等手机厂商,在宣传“防水”性能与售后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明明手机的IP68仅能在一定条件下抗水、防泼溅,但在宣传中手机却又仿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索尼当年甚至在XPERIA M5的发布会上,让模特直接在水中用手机拍照片的操作。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如今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力图用差异化突出卖点所致。“防水”性能顺势就成为了消费者眼中衡量手机质量的重要标准,普罗大众眼中能经受住日晒雨淋的手机和质量出色、工艺上乘,是可以划等号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无可厚非的,因此也使得IP68自然成为了手机厂商不会放过的卖点。

而相比于以往苹果关于iPhone抗水性能的广告,此次这则冷幽默意味浓厚的广告其实反而更加出色,不仅成功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也更加贴近用户的生活。诚然,iPhone 12能够实现在6米深的水下停留时间最长达30分钟,但在日常生活中显然没有多少用户会特意跑到水底玩手机。

所以苹果这则广告实际上是想要告诉大家,面对突逢暴雨这样所有人都难免会碰上的突发状况,iPhone的抗水性能是你在大雨天的应急保障手段,可以让你在雨中也能用手机来叫车或呼叫朋友来载你一程。当抗水从一个花里胡哨的噱头,到真正能够在生活中实现的应急机制,显然这样的宣传才会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