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围困青岛15年:浒苔哪里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围困青岛15年:浒苔哪里来?

浒苔灾害刚刚在2020年创下10年来最轻,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今年,这种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生物再次围困青岛。

7月8日,青岛小麦岛附近,打捞工人在岸边休息。摄影:牛其昌

记者 | 牛其昌

编辑 | 翟星理

每年夏天,“绿潮”都会光顾青岛海域。如同草原一般的海面上,数十艘大型捕捞船正24小时不间断地打捞作业。岸边的礁石被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腥臭。

浒苔是绿藻门的一种大型海藻,无毒,可食用,藻体呈鲜绿色或淡绿色。在特定情况下,浒苔一旦形成规模,便会“遮海蔽日”,抑制其他水生植物对溶解氧的吸收,这更加强了浒苔在海洋生物的竞争力。经历了连续15年的打“浒”战役,当青岛人一度认为找到根源并能够防范浒苔进犯之时,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浒苔灾害却席卷而来。

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已达到历史最高值,预计灾害对青岛的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以2021年6月26日为例,黄海浒苔分布面积约60594平方千米,覆盖面积1746平方千米,是最高年份2013年的2.3倍,是2020年的9倍之多。

6月30日,青岛海域浒苔覆盖总面积达到历史峰值。

浒苔灾害连年发生的背后,是国家层面至今尚无针对浒苔发生的溯源定论,治理只能停留在“治标”层面上,缺乏长效的联动机制。

研究人员曾将源头锁定在苏北浅滩海域,但围绕浒苔泛滥成灾与苏北紫菜养殖存在关联的说法,却让山东、江苏两省陷入“相互甩锅”的尴尬中。

各方呼吁下,鲁苏两省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建立,江苏亦改进紫菜养殖模式并压减了养殖面积。

浒苔灾害刚刚在2020年创下10年来最轻,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今年,这种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生物再次围困青岛。

在“小麦岛”附近,一望无际的浒苔越过人工设置的数道防线,逼近岸边。 摄影:牛其昌

谈“浒”色变

2021年7月8日,在青岛网红景点“小麦岛”附近,一望无际的浒苔漂越人工设置的重重防线,向岸边逼近。

如同草原一般的海面上,数十艘大型捕捞船正24小时不间断地打捞作业。岸边的礁石被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腥臭,游客们屏住呼吸,快步离去。

在位于栈桥附近的八大峡广场浒苔集中处置点,打捞上岸的浒苔通过货车运送至此,在空地上堆成小山形状,待晾晒一段时间后,再被转运至别处进行处理或再利用。

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最新监测显示,截至7月6日23时,浒苔分布面积约5231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1478平方公里。其中,青岛市管辖海域浒苔分布面积约为929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

尽管最新监测结果较峰值有所降低,但根据北海预报中心预测,受偏南风的影响,青岛近岸海域受浒苔影响的面积还会有所增加,将有少量浒苔影响小麦岛到崂山头海域,并将有零星浒苔影响董家口至薛家岛近岸海域、胶州湾海域、团岛至小麦岛以及即墨近岸海域。

为此,青岛目前每天征调渔船600多艘进行打捞,并在海上设置了三道防线。统计数据显示,浒苔灾害发生以来,青岛市已累计出动船只9000余艘次,打捞浒苔约31万吨。

自2007年首次大规模出现至今,浒苔已连续15年影响青岛近海一带,对沿岸景观、环境以及养殖产业带来严重影响,今年则是历史最大规模的一轮侵袭,黄海浒苔的覆盖面积一度高达去年的9倍之多。

按照植物分类学,浒苔是绿藻门的一种大型海藻,属于石莼属藻类,无毒,可食用。浒苔藻体呈鲜绿色或淡绿色,由单层细胞组成管状分枝体,易于漂浮生长。在特定情况下,浒苔一旦形成规模,便会“遮海蔽日”,抑制其他水生植物对溶解氧的吸收,这更加强了浒苔在海洋生物的竞争力。

岸边的礁石被登陆的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随着水份的蒸发,散发出阵阵腥臭。 摄影:牛其昌

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浒苔灾害,让青岛人谈“浒”色变。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蔡北至回忆道,过去青岛海边和一些河道里面虽然也有浒苔,但分布零星,还有渔民把浒苔收集起来用来做饲料和肥料。但如今,大规模的浒苔每年必来,演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灾害。

让蔡北至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那一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青岛近海承办奥帆赛事。2008年6月初,在附近作业的渔民发现大量浒苔从南方向青岛漂来。

几乎一夜之间,原本蔚蓝的大海变成了绿色的“草原”。人们开始还觉得新奇,甚至在水里打闹。

此时距离奥帆赛开始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障赛事举办,各方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打响了“青岛保卫战”。面对前所未有的灾害, 各路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各类作业船只密布海上,军人也参与其中。

青岛市还发起全民动员,号召大人和孩子一起到海边清理浒苔。当时还在上中学的蔡北至目睹了沙滩上“全民皆兵”的景象,“手里拽着一把把浒苔,感觉就像在清理一堆堆绿色的棉花套。一晃过了十几年,还是束手无策。”蔡北至苦笑。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8年5月至8月,黄海海域暴发的浒苔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2亿元,2009年发生的浒苔灾害对山东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41亿元。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2016年青岛市因浒苔灾害影响,海水养殖业损失高达48亿元,应急管理投入1.4亿元,总损失达近50亿元,每年处置浒苔的投入都需要上亿元。

不仅如此,由于浒苔暴发时间正值旅游旺季,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一些滨海休闲项目无法正常开展 ,这对当地旅游业也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溯源锁定苏北浅滩

突如其来的浒苔来自哪里?为何每年都会造访青岛?如何进行防控?这成为过去十几年里相关部委和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

早在2008年,针对大规律绿潮灾害问题,科技部就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急项目“浒苔大规模暴发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绿潮成因、监控、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2010年,科技部立项资助973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研究我国近海几类典型有害藻华现象的演变机制和危害效应,绿潮成因与早期发展过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坊间一度有关于“青岛浒苔从江苏沿海飘来”的传言,但这一说法最终不了了之。直到2011年,《科技日报》首次在文章中指出,浒苔主要的来源正是苏北浅滩。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藻类专家邵魁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实地走访,他发现长江入海口以北的紫菜养殖筏架,是浒苔的老家。“四月是收紫菜的季节,养殖户会把长有紫菜的根绳收上来,而根绳上会带着很多浒苔”。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博士邢前国则借助卫星遥感图,画出了2008年浒苔扩展的全过程:遥感图上的绿色斑块最初出现在江苏盐城和连云港沿岸,之后向北迁移到黄海中心,5月底在青岛东南100公里处的外海,面积达到最大,之后一个月持续萎缩,并抵达山东海岸。

邢前国在论文中还提到,苏北条斑紫菜养殖面积从2003年到2008年扩张了将近1.5倍,大量营养盐为附近海水中的浒苔生长提供了条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才开始暴发浒苔的原因。

2017年6月,新华社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得出的“最新认识”:通过对连续11年暴发的浒苔研究,进一步确认大量漂浮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和当地大量紫菜养殖筏架有关。

“最简单和最成熟的检测方法就是从漂流路径追寻源头,我们通过漂浮物标记,漂浮物每小时都能反馈位置信号,这一路下来也证明青岛海域的浒苔发源地是苏北浅 滩的紫菜养殖筏架,这就好比茄子地里长了黄瓜,一个是紫色的一个是绿色的,一目了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曾表示,他们研究发现,苏北浅滩紫菜养殖筏架上会有很多种浒苔,但只有一种会从筏架上脱离下来并通过洋流作用来到青岛。

多个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将浒苔暴发的源头指向苏北浅滩的紫菜产区。

由于涉及跨省治理,山东方面开始寻求国家层面介入,希望能在相关部委指导下,与江苏共同防治浒苔。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2020年,来自山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浒苔防治相关的建议或提案。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于2020年提出《关于加强黄海绿潮灾害应急处置的建议》,内容包括“将浒苔绿潮灾害纳入全国海洋灾害防控目录和体系,从国家层面统筹浒苔绿潮灾害处置”“尽快建立实质性区域联动整治机制,加大浒苔绿潮灾害源头防控力度”等建议。

从上述建议不难看出,如果浒苔绿潮灾害可以被纳入全国海洋灾害防控目录和体系,浒苔防控无疑将会得到更高层面的关注,同时还能更加有效地推进鲁苏两省联防联控工作,为跨省防控工作铺平道路。

为减少浒苔登陆,青岛目前每天征调渔船600多艘进行打捞,并在海上设置了三道防线。摄影:牛其昌

谁之过?

然而,针对浒苔暴发与苏北紫菜养殖存在关联的观点,江苏方面始终不予认同,甚至认为山东和青岛有“甩锅”之嫌。

作为自然资源部浒苔防控专家组成员之一,江苏省紫菜协会秘书长戴卫平对界面新闻直言,“很遗憾的是,自从2007年青岛浒苔暴发,锅就甩给江苏了。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始终没有把浒苔的问题解决,关键是开始就没有找对浒苔发生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早在2018年,《中国海洋报》刊发题为“南黄海浒苔的困扰与希望——成因和源头仍有争议 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果”的报道,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陆勤勤曾对浒苔源自江苏海域的观点提出质疑。

“目前浒苔的监测监视主要集中在江苏海域,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现,都会得出最早发现的海域是江苏海域的结论。藻类的生长发展受海水温度的影响非常大,江苏海域达到浒苔发生的温度肯定比山东早,容易让人认为在江苏形成漂向北边的印象。”陆勤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邹欣庆也认为,“浒苔的发生,是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造成的。有研究认为滋生浒苔的罪魁祸首源自紫菜养殖。对此,我们应持谨慎态度,既不能轻易下结论,也不能彻底否定。”

戴卫平进一步解释称,浒苔跟紫菜一样都属于藻类,都要吸收海洋中的氮磷营养盐才能生长,二者算是互为竞争的对手。

从过去几十年的养殖经验来看,只要紫菜长得好,就没有浒苔,紫菜一歉收,浒苔马上就疯长起来了。因此,戴卫平认为,紫菜把营养盐吸收之后,浒苔就不具备暴发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了,养殖紫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浒苔的暴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江苏全省海岸线长954千米,滩涂面积达到980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特别是具有全国唯一的辐射沙洲滩涂,这为紫菜养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

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紫菜市场需求扩大,苏北沿海紫菜养殖面积迅速增大。其中,江苏条斑紫菜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占全国条斑紫菜的95%以上。

尽管国家层面至今尚没有关于浒苔溯源的定论,但从此后自然资源部的表态和行动举措来看,苏北地区的紫菜养殖业已经成为浒苔防控监管的重点。

2014年4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紫菜生产管理有效开展浒苔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当地企业及渔民在海上回收养殖筏架和网帘时,如发现筏架附着浒苔的应全部带回陆地处理,不得将浒苔丢弃海滩,并明确要求组织打捞随海浪漂浮至养殖区周围的浒苔。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在答复《加强黄海绿潮灾害应急处置的建议》中称,该部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与江苏省在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共同组织开展了浒苔绿潮防控试验,通过开展除藻作业、及时回收紫菜养殖筏架等,从源头上控制了入海浒苔绿藻初始生物量。

自然资源部还会同江苏省采取清理非法养殖活动、改进紫菜养殖设施和生产方式。

面对监管层面的不断加码,戴卫平坦言,自己曾跟自然资源部的专家进行过争论,“我当时说了一句很无奈的话,如果说青岛浒苔是江苏紫菜造成的,那么我建议让江苏紫菜停产一两年,如果青岛确实没浒苔了,江苏就永远不再养殖紫菜。但如果青岛不但有浒苔,或者浒苔变得更多了,那么就把我们停产的损失补回来”。

但当年曾经参与浒苔溯源课题项目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对界面新闻表示,“青岛暴发的浒苔源自于苏北浅滩,关于起源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这是当年我们和江苏的专家每天通过分析卫星遥感图,然后取样分析后夯实的结论。”

孙松同时强调,尽管在苏北浅滩地区的紫菜养殖对浒苔暴发的确存在一定放大作用,但浒苔的暴发跟紫菜养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浒苔暴发的原因也绝非这一单一因素那么简单。

“造成浒苔灾害的实际是一种能漂浮的浒苔,我们并不了解它的起源,现在一直在加紧做这个事情。通过追踪DNA,发现它并不是外来物种,是中国一直就有的,至于为什么能漂起来?是因为基因出现了变化。”孙松对界面新闻表示。

而在戴卫平看来,除了近海水质富营养化,全球气温变暖两个外部原因外,青岛浒苔的暴发有其自身的原因。

“在2007年左右,青岛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了清理,特别是藻类的养殖。后果是,在海洋当中失去了转化和吸收富营养盐的藻类,具备了浒苔暴发的温床。”戴卫平表示。

界面新闻注意到,2005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曾要求该市前海一线海域鲍鱼养殖池、网箱及筏式养殖在当年11月底前全部拆除,1500米海岸内不准再进行养殖。

据当地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该市作为2008年奥帆赛的举办城市,前海一线养殖对海域环境及沿岸景观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2001年青岛对前海一线海域实施综合整治,海洋主管部门停止办理前海一线养殖项目用海审批并依法清理了违法建筑的养殖设施。

对此,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对界面新闻表示,从青岛的角度来看,海域里面的营养盐或者污染物,需要通过生物的办法去除,“比如养殖藻类和贝类,如果将近海的养殖业清理,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的环保行动实际成效有待观察。很多养殖池被一刀切式地清理出去,反而导致近海水质更加糟糕。”王亚民表示。

“越治理越严重”

“很奇怪,去年青岛基本上没怎么见到浒苔,还以为从此控制住了,没想到今年‘加倍奉还’。”蔡北至对此不解。

2020年,黄海浒苔覆盖面积刚刚创下首次发生来的最低纪录。

2020年12月3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青岛“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九场发布会时介绍,“持续打好浒苔处置攻坚战,千方百计消灭浒苔于海上,海陆清理比例由2015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30:1,浒苔上岸量创2008年以来最低”。

2021年4月,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亦显示,与近5年均值相比,2020 年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下降54.9%,单日最大生物量从150.8万吨减少至68万吨,持续时间缩短近30 天,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此举也被列为“十三五”时期自然资源领域的工作成果之一。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今年部里(自然资源部)认为,这是江苏紫菜在联防联控方面做得最好的一年,但浒苔却来势最凶,这说明青岛浒苔暴发跟江苏紫菜养殖没有必然联系。”戴卫平对界面新闻表示,根据自然资源部的要求,今年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面积不仅削减了38%,还比要求提前两天将紫菜筏架回收,在少收一刀菜的情况下,今年江苏紫菜产业的损失约为10-12亿元。

针对南黄海浒苔绿潮防控治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每年会安排专项经费对江苏海域的浒苔进行监测预警、集中打捞。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布置浒苔防控工作,江苏省紫菜协会会同沿海各紫菜商会出台专门的文件,规范紫菜养殖行为,杜绝把筏架上的浒苔扔入海中。

2021年4月21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曾到江苏浒苔防控现场开展调研。在调研中,他肯定了江苏前期工作取得的成效,要求打好浒苔防控收官战。

浒苔治理为何会陷入了“越治理越严重”的怪圈?

青岛市政协常委、海洋生态专家陈尚近日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组织江苏省和盐城、南通等主管部门开展紫菜养殖区早期集中打捞浒苔,2019和2020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浒苔规模明显减少。

至于今年浒苔规模远超往年,陈尚认为,“不是人不努力,而是天不帮忙。”2021年五六月份,江苏沿海地区极端天气造成已经回收的养殖筏架冲散入海,导致浒苔源头处置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极端天气导致筏架被冲散入海的说法,戴卫平表示,并不存在上述现象。“现在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足够发达,只要产生一点浒苔,自然资源部马上会要求我们采取措施,但今年在江苏压根没有出现浒苔,也不存在组织打捞的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刘涛对界面新闻表示,浒苔形成与苏北紫菜养殖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来看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不能偏执一词,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讨论。

至于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就是源头的说法,刘涛认为,这只是一支跨机构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全面代表学术界。

“海洋环境与气候的年际变化问题居多,但也似乎从侧面反映出原来的治理方案需要调整。”刘涛认为,从2008年至今,海洋与气候环境,包括沿海产业分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灾害防控也需要实事求是、科学应对,同时也需要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共同研讨并提出对策。

立竿见影的方案

面对每年必至的浒苔,我们现在能做什么?

刘涛表示,青岛曾经尝试过化学与药物方法治理浒苔,但早已放弃。比如最初使用的是纯化学方法,将三硫化铁、盐酸等撒入海中与浒苔发生化学反应,对浒苔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但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海水污染。因此,青岛目前不得不选择以打捞为主的方法。

“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研究清楚起源发生的繁殖机制与过程,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刘涛表示。

在孙松看来,浒苔溯源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在当下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提前做好准确的预报,提前开展布防工作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浒苔看似只是海上出现的灾害,但与陆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水中的营养盐没有那么多,浒苔肯定暴发不了。南黄海附近地区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区域,这里还有淮河入海口,同时也是老黄河入海口,营养盐非常丰富,在短期内这是不可能彻底改变的现状。”孙松对界面新闻表示。

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沿海11个省(区、市)中,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优良水质比例同比有所上升,只有江苏优良水质比例同比明显下降。

孙松表示,为避免浒苔再次暴发,现在最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是像预报台风一样,提前30-40天做好浒苔的预报,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在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已经得到过验证。

经过预报,在苏北浅滩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提前做好打捞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举行。为避免浒苔作乱,改组后的自然资源部在4月至6月黄海浒苔绿潮发生发展期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山东省、江苏省、青岛市协同应对浒苔绿潮灾害。

基于及时准确的监测,浒苔共计被打捞18.7 万余吨,在峰会期间未对青岛主城区沿岸海域未产生影响。

“我们当时跟国家提出了这个建议,因为是紧急任务,所以很容易执行下去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今年按照这个方法执行,相信青岛浒苔会减轻很多。”孙松认为,由于这一方法并非长效机制,“谁花钱、谁去做”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并没有执行下去。

界面新闻注意到,2019年10月,自然资源部在答复《关于刻不容缓将治理黄海海域及岸线浒苔灾害列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案》中称,该部将统筹考虑浒苔绿潮灾害治理纳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人类来说,其实应当客观看待浒苔的暴发,它不仅仅是青岛沿海出现的问题,而是陆地上的人们生产生活引发的环境问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浒苔暴发实际上也是一种净化海洋的方式,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暴发的不是蓝藻之类的有毒藻类。”王亚民坦言。

2021年年初,青岛同样曾暴发过一轮海星“危机”,后来被人们摆上餐桌之后,数量明显减少。蔡北至说,浒苔纤维太硬,吃起来没有紫菜的脆感,更没法跟海星相比,无法称为人类的食物。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界面新闻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围困青岛15年:浒苔哪里来?

浒苔灾害刚刚在2020年创下10年来最轻,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今年,这种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生物再次围困青岛。

7月8日,青岛小麦岛附近,打捞工人在岸边休息。摄影:牛其昌

记者 | 牛其昌

编辑 | 翟星理

每年夏天,“绿潮”都会光顾青岛海域。如同草原一般的海面上,数十艘大型捕捞船正24小时不间断地打捞作业。岸边的礁石被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腥臭。

浒苔是绿藻门的一种大型海藻,无毒,可食用,藻体呈鲜绿色或淡绿色。在特定情况下,浒苔一旦形成规模,便会“遮海蔽日”,抑制其他水生植物对溶解氧的吸收,这更加强了浒苔在海洋生物的竞争力。经历了连续15年的打“浒”战役,当青岛人一度认为找到根源并能够防范浒苔进犯之时,一次史上最大规模的浒苔灾害却席卷而来。

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已达到历史最高值,预计灾害对青岛的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以2021年6月26日为例,黄海浒苔分布面积约60594平方千米,覆盖面积1746平方千米,是最高年份2013年的2.3倍,是2020年的9倍之多。

6月30日,青岛海域浒苔覆盖总面积达到历史峰值。

浒苔灾害连年发生的背后,是国家层面至今尚无针对浒苔发生的溯源定论,治理只能停留在“治标”层面上,缺乏长效的联动机制。

研究人员曾将源头锁定在苏北浅滩海域,但围绕浒苔泛滥成灾与苏北紫菜养殖存在关联的说法,却让山东、江苏两省陷入“相互甩锅”的尴尬中。

各方呼吁下,鲁苏两省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建立,江苏亦改进紫菜养殖模式并压减了养殖面积。

浒苔灾害刚刚在2020年创下10年来最轻,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今年,这种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生物再次围困青岛。

在“小麦岛”附近,一望无际的浒苔越过人工设置的数道防线,逼近岸边。 摄影:牛其昌

谈“浒”色变

2021年7月8日,在青岛网红景点“小麦岛”附近,一望无际的浒苔漂越人工设置的重重防线,向岸边逼近。

如同草原一般的海面上,数十艘大型捕捞船正24小时不间断地打捞作业。岸边的礁石被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腥臭,游客们屏住呼吸,快步离去。

在位于栈桥附近的八大峡广场浒苔集中处置点,打捞上岸的浒苔通过货车运送至此,在空地上堆成小山形状,待晾晒一段时间后,再被转运至别处进行处理或再利用。

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最新监测显示,截至7月6日23时,浒苔分布面积约5231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1478平方公里。其中,青岛市管辖海域浒苔分布面积约为929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

尽管最新监测结果较峰值有所降低,但根据北海预报中心预测,受偏南风的影响,青岛近岸海域受浒苔影响的面积还会有所增加,将有少量浒苔影响小麦岛到崂山头海域,并将有零星浒苔影响董家口至薛家岛近岸海域、胶州湾海域、团岛至小麦岛以及即墨近岸海域。

为此,青岛目前每天征调渔船600多艘进行打捞,并在海上设置了三道防线。统计数据显示,浒苔灾害发生以来,青岛市已累计出动船只9000余艘次,打捞浒苔约31万吨。

自2007年首次大规模出现至今,浒苔已连续15年影响青岛近海一带,对沿岸景观、环境以及养殖产业带来严重影响,今年则是历史最大规模的一轮侵袭,黄海浒苔的覆盖面积一度高达去年的9倍之多。

按照植物分类学,浒苔是绿藻门的一种大型海藻,属于石莼属藻类,无毒,可食用。浒苔藻体呈鲜绿色或淡绿色,由单层细胞组成管状分枝体,易于漂浮生长。在特定情况下,浒苔一旦形成规模,便会“遮海蔽日”,抑制其他水生植物对溶解氧的吸收,这更加强了浒苔在海洋生物的竞争力。

岸边的礁石被登陆的浒苔层层包裹,在高温下随着水份的蒸发,散发出阵阵腥臭。 摄影:牛其昌

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浒苔灾害,让青岛人谈“浒”色变。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蔡北至回忆道,过去青岛海边和一些河道里面虽然也有浒苔,但分布零星,还有渔民把浒苔收集起来用来做饲料和肥料。但如今,大规模的浒苔每年必来,演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灾害。

让蔡北至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那一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青岛近海承办奥帆赛事。2008年6月初,在附近作业的渔民发现大量浒苔从南方向青岛漂来。

几乎一夜之间,原本蔚蓝的大海变成了绿色的“草原”。人们开始还觉得新奇,甚至在水里打闹。

此时距离奥帆赛开始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障赛事举办,各方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打响了“青岛保卫战”。面对前所未有的灾害, 各路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各类作业船只密布海上,军人也参与其中。

青岛市还发起全民动员,号召大人和孩子一起到海边清理浒苔。当时还在上中学的蔡北至目睹了沙滩上“全民皆兵”的景象,“手里拽着一把把浒苔,感觉就像在清理一堆堆绿色的棉花套。一晃过了十几年,还是束手无策。”蔡北至苦笑。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8年5月至8月,黄海海域暴发的浒苔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2亿元,2009年发生的浒苔灾害对山东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41亿元。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2016年青岛市因浒苔灾害影响,海水养殖业损失高达48亿元,应急管理投入1.4亿元,总损失达近50亿元,每年处置浒苔的投入都需要上亿元。

不仅如此,由于浒苔暴发时间正值旅游旺季,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一些滨海休闲项目无法正常开展 ,这对当地旅游业也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溯源锁定苏北浅滩

突如其来的浒苔来自哪里?为何每年都会造访青岛?如何进行防控?这成为过去十几年里相关部委和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

早在2008年,针对大规律绿潮灾害问题,科技部就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急项目“浒苔大规模暴发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绿潮成因、监控、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2010年,科技部立项资助973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研究我国近海几类典型有害藻华现象的演变机制和危害效应,绿潮成因与早期发展过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坊间一度有关于“青岛浒苔从江苏沿海飘来”的传言,但这一说法最终不了了之。直到2011年,《科技日报》首次在文章中指出,浒苔主要的来源正是苏北浅滩。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藻类专家邵魁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实地走访,他发现长江入海口以北的紫菜养殖筏架,是浒苔的老家。“四月是收紫菜的季节,养殖户会把长有紫菜的根绳收上来,而根绳上会带着很多浒苔”。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博士邢前国则借助卫星遥感图,画出了2008年浒苔扩展的全过程:遥感图上的绿色斑块最初出现在江苏盐城和连云港沿岸,之后向北迁移到黄海中心,5月底在青岛东南100公里处的外海,面积达到最大,之后一个月持续萎缩,并抵达山东海岸。

邢前国在论文中还提到,苏北条斑紫菜养殖面积从2003年到2008年扩张了将近1.5倍,大量营养盐为附近海水中的浒苔生长提供了条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才开始暴发浒苔的原因。

2017年6月,新华社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得出的“最新认识”:通过对连续11年暴发的浒苔研究,进一步确认大量漂浮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和当地大量紫菜养殖筏架有关。

“最简单和最成熟的检测方法就是从漂流路径追寻源头,我们通过漂浮物标记,漂浮物每小时都能反馈位置信号,这一路下来也证明青岛海域的浒苔发源地是苏北浅 滩的紫菜养殖筏架,这就好比茄子地里长了黄瓜,一个是紫色的一个是绿色的,一目了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曾表示,他们研究发现,苏北浅滩紫菜养殖筏架上会有很多种浒苔,但只有一种会从筏架上脱离下来并通过洋流作用来到青岛。

多个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将浒苔暴发的源头指向苏北浅滩的紫菜产区。

由于涉及跨省治理,山东方面开始寻求国家层面介入,希望能在相关部委指导下,与江苏共同防治浒苔。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2020年,来自山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浒苔防治相关的建议或提案。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于2020年提出《关于加强黄海绿潮灾害应急处置的建议》,内容包括“将浒苔绿潮灾害纳入全国海洋灾害防控目录和体系,从国家层面统筹浒苔绿潮灾害处置”“尽快建立实质性区域联动整治机制,加大浒苔绿潮灾害源头防控力度”等建议。

从上述建议不难看出,如果浒苔绿潮灾害可以被纳入全国海洋灾害防控目录和体系,浒苔防控无疑将会得到更高层面的关注,同时还能更加有效地推进鲁苏两省联防联控工作,为跨省防控工作铺平道路。

为减少浒苔登陆,青岛目前每天征调渔船600多艘进行打捞,并在海上设置了三道防线。摄影:牛其昌

谁之过?

然而,针对浒苔暴发与苏北紫菜养殖存在关联的观点,江苏方面始终不予认同,甚至认为山东和青岛有“甩锅”之嫌。

作为自然资源部浒苔防控专家组成员之一,江苏省紫菜协会秘书长戴卫平对界面新闻直言,“很遗憾的是,自从2007年青岛浒苔暴发,锅就甩给江苏了。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始终没有把浒苔的问题解决,关键是开始就没有找对浒苔发生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早在2018年,《中国海洋报》刊发题为“南黄海浒苔的困扰与希望——成因和源头仍有争议 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果”的报道,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陆勤勤曾对浒苔源自江苏海域的观点提出质疑。

“目前浒苔的监测监视主要集中在江苏海域,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现,都会得出最早发现的海域是江苏海域的结论。藻类的生长发展受海水温度的影响非常大,江苏海域达到浒苔发生的温度肯定比山东早,容易让人认为在江苏形成漂向北边的印象。”陆勤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邹欣庆也认为,“浒苔的发生,是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造成的。有研究认为滋生浒苔的罪魁祸首源自紫菜养殖。对此,我们应持谨慎态度,既不能轻易下结论,也不能彻底否定。”

戴卫平进一步解释称,浒苔跟紫菜一样都属于藻类,都要吸收海洋中的氮磷营养盐才能生长,二者算是互为竞争的对手。

从过去几十年的养殖经验来看,只要紫菜长得好,就没有浒苔,紫菜一歉收,浒苔马上就疯长起来了。因此,戴卫平认为,紫菜把营养盐吸收之后,浒苔就不具备暴发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了,养殖紫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浒苔的暴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江苏全省海岸线长954千米,滩涂面积达到980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特别是具有全国唯一的辐射沙洲滩涂,这为紫菜养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

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紫菜市场需求扩大,苏北沿海紫菜养殖面积迅速增大。其中,江苏条斑紫菜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占全国条斑紫菜的95%以上。

尽管国家层面至今尚没有关于浒苔溯源的定论,但从此后自然资源部的表态和行动举措来看,苏北地区的紫菜养殖业已经成为浒苔防控监管的重点。

2014年4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紫菜生产管理有效开展浒苔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当地企业及渔民在海上回收养殖筏架和网帘时,如发现筏架附着浒苔的应全部带回陆地处理,不得将浒苔丢弃海滩,并明确要求组织打捞随海浪漂浮至养殖区周围的浒苔。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在答复《加强黄海绿潮灾害应急处置的建议》中称,该部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与江苏省在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共同组织开展了浒苔绿潮防控试验,通过开展除藻作业、及时回收紫菜养殖筏架等,从源头上控制了入海浒苔绿藻初始生物量。

自然资源部还会同江苏省采取清理非法养殖活动、改进紫菜养殖设施和生产方式。

面对监管层面的不断加码,戴卫平坦言,自己曾跟自然资源部的专家进行过争论,“我当时说了一句很无奈的话,如果说青岛浒苔是江苏紫菜造成的,那么我建议让江苏紫菜停产一两年,如果青岛确实没浒苔了,江苏就永远不再养殖紫菜。但如果青岛不但有浒苔,或者浒苔变得更多了,那么就把我们停产的损失补回来”。

但当年曾经参与浒苔溯源课题项目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对界面新闻表示,“青岛暴发的浒苔源自于苏北浅滩,关于起源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这是当年我们和江苏的专家每天通过分析卫星遥感图,然后取样分析后夯实的结论。”

孙松同时强调,尽管在苏北浅滩地区的紫菜养殖对浒苔暴发的确存在一定放大作用,但浒苔的暴发跟紫菜养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浒苔暴发的原因也绝非这一单一因素那么简单。

“造成浒苔灾害的实际是一种能漂浮的浒苔,我们并不了解它的起源,现在一直在加紧做这个事情。通过追踪DNA,发现它并不是外来物种,是中国一直就有的,至于为什么能漂起来?是因为基因出现了变化。”孙松对界面新闻表示。

而在戴卫平看来,除了近海水质富营养化,全球气温变暖两个外部原因外,青岛浒苔的暴发有其自身的原因。

“在2007年左右,青岛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了清理,特别是藻类的养殖。后果是,在海洋当中失去了转化和吸收富营养盐的藻类,具备了浒苔暴发的温床。”戴卫平表示。

界面新闻注意到,2005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曾要求该市前海一线海域鲍鱼养殖池、网箱及筏式养殖在当年11月底前全部拆除,1500米海岸内不准再进行养殖。

据当地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该市作为2008年奥帆赛的举办城市,前海一线养殖对海域环境及沿岸景观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2001年青岛对前海一线海域实施综合整治,海洋主管部门停止办理前海一线养殖项目用海审批并依法清理了违法建筑的养殖设施。

对此,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对界面新闻表示,从青岛的角度来看,海域里面的营养盐或者污染物,需要通过生物的办法去除,“比如养殖藻类和贝类,如果将近海的养殖业清理,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的环保行动实际成效有待观察。很多养殖池被一刀切式地清理出去,反而导致近海水质更加糟糕。”王亚民表示。

“越治理越严重”

“很奇怪,去年青岛基本上没怎么见到浒苔,还以为从此控制住了,没想到今年‘加倍奉还’。”蔡北至对此不解。

2020年,黄海浒苔覆盖面积刚刚创下首次发生来的最低纪录。

2020年12月3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青岛“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九场发布会时介绍,“持续打好浒苔处置攻坚战,千方百计消灭浒苔于海上,海陆清理比例由2015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30:1,浒苔上岸量创2008年以来最低”。

2021年4月,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亦显示,与近5年均值相比,2020 年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下降54.9%,单日最大生物量从150.8万吨减少至68万吨,持续时间缩短近30 天,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此举也被列为“十三五”时期自然资源领域的工作成果之一。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今年部里(自然资源部)认为,这是江苏紫菜在联防联控方面做得最好的一年,但浒苔却来势最凶,这说明青岛浒苔暴发跟江苏紫菜养殖没有必然联系。”戴卫平对界面新闻表示,根据自然资源部的要求,今年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面积不仅削减了38%,还比要求提前两天将紫菜筏架回收,在少收一刀菜的情况下,今年江苏紫菜产业的损失约为10-12亿元。

针对南黄海浒苔绿潮防控治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每年会安排专项经费对江苏海域的浒苔进行监测预警、集中打捞。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布置浒苔防控工作,江苏省紫菜协会会同沿海各紫菜商会出台专门的文件,规范紫菜养殖行为,杜绝把筏架上的浒苔扔入海中。

2021年4月21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曾到江苏浒苔防控现场开展调研。在调研中,他肯定了江苏前期工作取得的成效,要求打好浒苔防控收官战。

浒苔治理为何会陷入了“越治理越严重”的怪圈?

青岛市政协常委、海洋生态专家陈尚近日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组织江苏省和盐城、南通等主管部门开展紫菜养殖区早期集中打捞浒苔,2019和2020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浒苔规模明显减少。

至于今年浒苔规模远超往年,陈尚认为,“不是人不努力,而是天不帮忙。”2021年五六月份,江苏沿海地区极端天气造成已经回收的养殖筏架冲散入海,导致浒苔源头处置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极端天气导致筏架被冲散入海的说法,戴卫平表示,并不存在上述现象。“现在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足够发达,只要产生一点浒苔,自然资源部马上会要求我们采取措施,但今年在江苏压根没有出现浒苔,也不存在组织打捞的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刘涛对界面新闻表示,浒苔形成与苏北紫菜养殖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来看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不能偏执一词,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讨论。

至于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就是源头的说法,刘涛认为,这只是一支跨机构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全面代表学术界。

“海洋环境与气候的年际变化问题居多,但也似乎从侧面反映出原来的治理方案需要调整。”刘涛认为,从2008年至今,海洋与气候环境,包括沿海产业分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灾害防控也需要实事求是、科学应对,同时也需要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共同研讨并提出对策。

立竿见影的方案

面对每年必至的浒苔,我们现在能做什么?

刘涛表示,青岛曾经尝试过化学与药物方法治理浒苔,但早已放弃。比如最初使用的是纯化学方法,将三硫化铁、盐酸等撒入海中与浒苔发生化学反应,对浒苔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但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海水污染。因此,青岛目前不得不选择以打捞为主的方法。

“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研究清楚起源发生的繁殖机制与过程,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刘涛表示。

在孙松看来,浒苔溯源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在当下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提前做好准确的预报,提前开展布防工作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浒苔看似只是海上出现的灾害,但与陆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水中的营养盐没有那么多,浒苔肯定暴发不了。南黄海附近地区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区域,这里还有淮河入海口,同时也是老黄河入海口,营养盐非常丰富,在短期内这是不可能彻底改变的现状。”孙松对界面新闻表示。

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沿海11个省(区、市)中,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优良水质比例同比有所上升,只有江苏优良水质比例同比明显下降。

孙松表示,为避免浒苔再次暴发,现在最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是像预报台风一样,提前30-40天做好浒苔的预报,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在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已经得到过验证。

经过预报,在苏北浅滩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提前做好打捞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举行。为避免浒苔作乱,改组后的自然资源部在4月至6月黄海浒苔绿潮发生发展期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山东省、江苏省、青岛市协同应对浒苔绿潮灾害。

基于及时准确的监测,浒苔共计被打捞18.7 万余吨,在峰会期间未对青岛主城区沿岸海域未产生影响。

“我们当时跟国家提出了这个建议,因为是紧急任务,所以很容易执行下去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今年按照这个方法执行,相信青岛浒苔会减轻很多。”孙松认为,由于这一方法并非长效机制,“谁花钱、谁去做”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并没有执行下去。

界面新闻注意到,2019年10月,自然资源部在答复《关于刻不容缓将治理黄海海域及岸线浒苔灾害列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案》中称,该部将统筹考虑浒苔绿潮灾害治理纳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人类来说,其实应当客观看待浒苔的暴发,它不仅仅是青岛沿海出现的问题,而是陆地上的人们生产生活引发的环境问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浒苔暴发实际上也是一种净化海洋的方式,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暴发的不是蓝藻之类的有毒藻类。”王亚民坦言。

2021年年初,青岛同样曾暴发过一轮海星“危机”,后来被人们摆上餐桌之后,数量明显减少。蔡北至说,浒苔纤维太硬,吃起来没有紫菜的脆感,更没法跟海星相比,无法称为人类的食物。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界面新闻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