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岚
7月9日,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云图控股(002539)在2021年7月6日、7月7日、7月8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的有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情况。

在异常波动之后的7月9日,13点41分,云图控股盘中涨停,报11.44元,维持至当日收盘。此前的7月8日,云图控股盘中涨停,报10.4元。7月9日云图控股获深股通增持284.17万股,且已经连续4日获深股通增持,共计735.95万股,持股量为1362.88万股,占公司A股总股本的1.35%。
云图控股9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于2021年4月21日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公众传媒报道、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等方面未有异常。
同时公告其公司在7月6日、7月7日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实施了股份回购共计540.62万股,符合公司披露的既定回购股份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7月12日,云图控股保持涨势,9点33分盘中涨幅达5%,报12.03元,收盘报11.87,涨幅3.76%。
业绩同比增长70%以上 年中跑赢大盘
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原名为成都市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更名,2011年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据公司介绍,云图控股主要从事复合肥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已经形成复合肥、调味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主要产品包括复合肥、食用盐、工业盐、川菜调味品、纯碱、氯化铵、磷酸一铵、磷化工产品等。
7月7日,云图控股接受华创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的调研,调研生成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显示:云图控股拥有复合肥产能510万吨,纯碱、氯化铵60万双吨,硝酸钠及亚硝酸钠10万吨、品种盐40万吨、食用氯化钾6万吨、磷酸一铵43万吨、黄磷6万吨、磷酸5万吨、磷酸二氢钾1.5万吨、三聚磷酸钠3.5万吨及石灰30万吨。
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云图控股认为因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的完善和渠道的全面整合,复合肥产品销量同比增加,且联碱产品价格同比上涨,毛利率同比增加,所以预计2021年1月到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26亿元至3.83亿元,同比增长70%至100%。
2021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收盘,云图控股报收于8.73元,较2020年末的7.22元上涨20.87%。1月14日,云图控股盘中最低价报6.45元,股价触及上半年最低点,3月2日股价最高见11.22元,最高点相较于年初最大涨幅达到55.35%,沪深股通持股量占A股比值为0.71%。

在上半年,东北证券、开源证券、中泰证券、华西证券等券商研报均对云图控股持买入或增持评级。
六月后,股价短暂波动,经历7月2日的最低点8.41之后,云图控股再次出现上行趋势,截至7月12日,股价最高点报12.1。
从探矿到产销 打造复合肥行业链条
2021年,多家机构出具的研报均着重云图控股的复合肥业务,认为其复合肥业务表现强劲,利润空间有望提升。
据公司介绍,云图控股通过对盐、碱、肥战略资源的优势整合,打造完整复合肥行业资源链条。
产业链上游,云图控股的全资子公司雷波凯瑞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四川省雷波县牛牛寨北矿区磷矿探矿权,分为东段磷矿和西段磷矿勘探两宗探矿权。七月,云图控股公开消息,西段磷矿尚处于勘探阶段,东段磷矿正在办理“探转采”的相关手续,已查明东段磷矿石资源储量1.81亿吨,资源储备规模为大型,矿石类型为硅钙(镁)质磷块岩矿石,品级III级,矿石平均品味P2O520.7%。
下游产业链延伸方面,云图控股投资建设60万吨缓控释肥、30万吨选矿生产线和5万吨氯化钙生产线等项目,并进行合理的生产销售基地布局。
因普通复合肥对于基础肥料以及其他原材料依赖性较强,同时存在一定的销售半径,汽车运输不超过500公里,火车运输不超过1500公里,云图控股生产基地毗邻我国主要磷矿资源的储藏地区。四川和湖北两大基地可辐射华东,华南,华北,华中四大粮食种植区,靠近产品销售市场,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西部证券六月发布研报称,2019年下半年起,国内主粮供需结构的改善,主粮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种植意愿增强,因此化肥作为占比最大的农资投入品显著受益。云图控股除了具有产业链、研发、销售优势之外,公司的货币资金充足,经营性现金流充沛,多项财务指标趋势向好,且股权结构清晰,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性强。

7月12日,化肥板块走高,除云图控股外,同板块新洋丰、云天化涨停,分别报收18.55,15.04,鲁北化工、司尔特等均有涨幅,同为川企的四川美丰涨幅2.12%。伴随秋季临近,秋季肥市场已经陆续启动。据格隆汇消息,“磷肥方面,在国际市场带动下,磷酸二铵价格或继续上涨。”
云图控股公开表明,未来绿色发展将是化肥化工行业的主旋律,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未来公司将在安全环保升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自动化升级改造等绿色生产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并充分发挥公司自身优势,持续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