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理解「倍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理解「倍速」

倍速观看,正在重新定义内容。

文|影视前哨 韩思琪

倍速观看的按键被发明,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只是,最近这一话题再次被提及,还是因为与“这届年轻人xxx”的热门议题绑定了。还因为据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00后群体近4成选择倍速观看方式。”这组数据最终落点,落在了这样一句质问上:“这些倍速看视频的年轻人到底在赶什么?”

倍速时代,我们在“赶”什么?

“到底在赶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不只是提给年轻人的,或者说,是否选择倍速播放,并不以年龄为区分的标准。正如有网友说的,“不止零零后开倍速,零零后的老父亲也在寻找倍速按钮。”与其说这是一个代际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技术赋权下的观看文化问题。

网络上流行的看剧速度图谱是这样的:美剧正常1倍速播放,英剧有时需要放慢到0.75倍速,韩剧1.25倍速是刚好的节奏,而国产剧通常需要2倍速。

按照国产剧制作方起承转“这届观众不行”的论调,倍速播放、甚至是“X分钟看完XXX”的解说,常常被当做是这届观众耐心不足、观影习惯碎片化、心理浮躁的“罪证”。但果真如此吗?

首先,倍速≠快速播放,毕竟还有用0.75倍速观看的。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认为倍速播放就是耐心不足。当然,对于国产剧来说这个倍速播放多数是用来快进的。“赶”这一字往往对应的是“拖”,一方赶、一方拖,观看方“赶”的是制作方完成作品时的“拖”的节奏,这场制作与观看的“推拉大战”最终变成了进度条上的倍速切换。

与其质问观众在赶什么?不如先问问制作方在拖什么?一位观众在评论区这样的回答选择倍速播放原因,将原因直指剧情的拖沓注水:

“节奏拖沓,情节冗长,内容乏味,台词寡淡,5集能说完的事灌水到8集算良心,灌到10集属于常态,灌到12集也不是没有,一集剧原速播放,去上个厕所再回来,剧情还能接的上,根本用不着倒回去,倍速放也一样。甚至还有些剧,你看了一集之后跳一集,去看后集,剧情依然能接的上。剧情进度如此慢,还有脸问大家为何倍速看?”

最表层的原因即是如上述,剧情注水、叙事节奏拖沓,即便剧集的时长在增加但故事却不是向前推进的,换言之没有有效的、充分的信息量,此时倍速键被当做快进键使用。或是单集内叙事节奏慢,慢镜头叠空镜头、MV里插故事、ppt式拍剧的制拍过程,让观众觉得1.5或2倍速才应是正常的播放节奏。

86版《西游记》只有25集,但却给人感觉有七八十集,因为故事讲得十分紧凑,每个小故事都垒得严严实实。《武林外传》有81集,《甄嬛传》有76集,尽管许多观众多次、反复观看,却也不会让人想开倍速。

所以说,倍速时代“赶”的是什么呢?“赶”的是被稀释的剧情,被放慢了的节奏,被磨掉的耐心。当然,短视频与“X分钟看完xxx”的解说,是另一种注意力分散时代的内容取向问题,不宜与倍速观看合并同类项。

倍速,本身变为一种观看内容

此前动辄70集的长篇巨制,或是制作不够精良的剧集常有此问题。对此,网友有一句形象的形容:“给观众喂屎,还要人家细嚼慢咽”。毕竟,相较于2小时的电影而言,网剧电视剧的内核仍是故事——以风格和表现方式见长的电影,可以拥有不好好讲完一个故事的“豁免权”。但对24集甚至更长的剧集来说,即便有电影质感、审美在线的美术风格和服化道,也是雕琢的加分项,而必答题仍是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当然,这类原因里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如以韩剧“请回答”系列为代表的慢奇观。

说到倍速播放,我们总是说媒介赋权让网络时代的观众拥有了看什么、怎么看、如何看的权利。这个“怎么”和“如何”,不仅仅是指播放的速度。同时,不同的速度就如同为同一个作品提供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尽管故事相同,但因为节奏不同1.0版本、1.5版本与2.0版本,因节奏差异观众看到的内容也有不同。

正常倍速的1.0版本,是最符合人们对“真实”的肉身体验:有正常的停顿、喘息,但今天被“提速”的观众要求每幅画面、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需有新的信息量。1.5版可以避免一些时间的浪费,至于2倍速时无论观看多么严肃或苦情的故事,都会产生变声的恶搞效果——有时弹幕上飘过的“0.5倍速观看有惊喜”达成的是同样的鬼畜效果。更像是屏幕前的观众在观看时,“定制”了一个故事的讲述版本。

再如,网站开发的“只看xx”的选项。这让故事被切分的更碎,而切分的单位不是我们熟悉的叙事的最小单位:比如情节、桥段、甚至是“梗”,而是某角色专属的版本——更像是替代B站剪刀手完成了“某某cut版”“某某纯净版”的粉丝向工作。为满足粉丝反复观看,一祯祯欣赏喜欢演员的表演。此时,被后台收集计算的数据不仅是播放的速度,还有某一段情节点内的播放人数。甚至于,这些可量化的数据图表,甚至会进一步成为新内容生产的坐标与参照系。

时间控制按钮,还是个性化分发的竞争?

梳理至此,剧情拖沓、观看方式的变革都可以是倍速播放的原因。当然,对于将追剧当做休闲方式的观众来说,倍速播放还是一种“轻松追的无脑剧”的使用方式,他们用这个时间控制按钮解构沉重,用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在紧绷的工作中片刻抽离。当作品不够吸引人时,他们在打发时间寻求放松的同时还在找寻节省时间的“时间管理”。

此外,与倍速观看问题相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即互联网时代分发方式的变革。此前,电影电视往往是“高生产成本”和“低分发成本”,前者主要是创作作品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后者则指将作品传播到市场的成本。

大众听什么音乐唱片、看什么电影、读什么小说、电视机播放什么节目等等,这些都是经过专家遴选、行业精英代理大众做出的选择。互联网的出现打断了一种“垄断”,正如上文所说,不再是电视播什么看什么,而是观众可以选择看什么、以怎样的方式来看。

生产成本降低首先与技术特权逐渐瓦解、更加便捷,以及知识的共享有关。每次教育的普及与媒介技术发展,都会伴随一个“技术进步…导致了…低俗…”这样一个循环的悖论。从新世纪的前二十年来看,机遇与问题并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催生了新的问题,比如作品版权、共享、原创性与二改的边界等问题。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决定“分发”的话语权也逐渐从精英向“去审美内容化”的数据算法倾斜,倍速看似是技术赋权于观众,但同时真正制定规则、编写算法与代码的其实是平台本身。

而分发成本却成为被“跷”起的那端。当分众化、垂类内容、圈层化越成为内容传播的新特征,所谓的“个性化分发”会不断为获取观众而加码,倍速播放也是其中角力的一环。能够在众多同质化内容中取胜、快速抓住观众眼球只是及格线,更需要在倍速时代得到“正常速度”的播放的“郑重”,这需要内容制作方不断地完善叙事的质量,提高制作的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理解「倍速」

倍速观看,正在重新定义内容。

文|影视前哨 韩思琪

倍速观看的按键被发明,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只是,最近这一话题再次被提及,还是因为与“这届年轻人xxx”的热门议题绑定了。还因为据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00后群体近4成选择倍速观看方式。”这组数据最终落点,落在了这样一句质问上:“这些倍速看视频的年轻人到底在赶什么?”

倍速时代,我们在“赶”什么?

“到底在赶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不只是提给年轻人的,或者说,是否选择倍速播放,并不以年龄为区分的标准。正如有网友说的,“不止零零后开倍速,零零后的老父亲也在寻找倍速按钮。”与其说这是一个代际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技术赋权下的观看文化问题。

网络上流行的看剧速度图谱是这样的:美剧正常1倍速播放,英剧有时需要放慢到0.75倍速,韩剧1.25倍速是刚好的节奏,而国产剧通常需要2倍速。

按照国产剧制作方起承转“这届观众不行”的论调,倍速播放、甚至是“X分钟看完XXX”的解说,常常被当做是这届观众耐心不足、观影习惯碎片化、心理浮躁的“罪证”。但果真如此吗?

首先,倍速≠快速播放,毕竟还有用0.75倍速观看的。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认为倍速播放就是耐心不足。当然,对于国产剧来说这个倍速播放多数是用来快进的。“赶”这一字往往对应的是“拖”,一方赶、一方拖,观看方“赶”的是制作方完成作品时的“拖”的节奏,这场制作与观看的“推拉大战”最终变成了进度条上的倍速切换。

与其质问观众在赶什么?不如先问问制作方在拖什么?一位观众在评论区这样的回答选择倍速播放原因,将原因直指剧情的拖沓注水:

“节奏拖沓,情节冗长,内容乏味,台词寡淡,5集能说完的事灌水到8集算良心,灌到10集属于常态,灌到12集也不是没有,一集剧原速播放,去上个厕所再回来,剧情还能接的上,根本用不着倒回去,倍速放也一样。甚至还有些剧,你看了一集之后跳一集,去看后集,剧情依然能接的上。剧情进度如此慢,还有脸问大家为何倍速看?”

最表层的原因即是如上述,剧情注水、叙事节奏拖沓,即便剧集的时长在增加但故事却不是向前推进的,换言之没有有效的、充分的信息量,此时倍速键被当做快进键使用。或是单集内叙事节奏慢,慢镜头叠空镜头、MV里插故事、ppt式拍剧的制拍过程,让观众觉得1.5或2倍速才应是正常的播放节奏。

86版《西游记》只有25集,但却给人感觉有七八十集,因为故事讲得十分紧凑,每个小故事都垒得严严实实。《武林外传》有81集,《甄嬛传》有76集,尽管许多观众多次、反复观看,却也不会让人想开倍速。

所以说,倍速时代“赶”的是什么呢?“赶”的是被稀释的剧情,被放慢了的节奏,被磨掉的耐心。当然,短视频与“X分钟看完xxx”的解说,是另一种注意力分散时代的内容取向问题,不宜与倍速观看合并同类项。

倍速,本身变为一种观看内容

此前动辄70集的长篇巨制,或是制作不够精良的剧集常有此问题。对此,网友有一句形象的形容:“给观众喂屎,还要人家细嚼慢咽”。毕竟,相较于2小时的电影而言,网剧电视剧的内核仍是故事——以风格和表现方式见长的电影,可以拥有不好好讲完一个故事的“豁免权”。但对24集甚至更长的剧集来说,即便有电影质感、审美在线的美术风格和服化道,也是雕琢的加分项,而必答题仍是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当然,这类原因里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如以韩剧“请回答”系列为代表的慢奇观。

说到倍速播放,我们总是说媒介赋权让网络时代的观众拥有了看什么、怎么看、如何看的权利。这个“怎么”和“如何”,不仅仅是指播放的速度。同时,不同的速度就如同为同一个作品提供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尽管故事相同,但因为节奏不同1.0版本、1.5版本与2.0版本,因节奏差异观众看到的内容也有不同。

正常倍速的1.0版本,是最符合人们对“真实”的肉身体验:有正常的停顿、喘息,但今天被“提速”的观众要求每幅画面、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需有新的信息量。1.5版可以避免一些时间的浪费,至于2倍速时无论观看多么严肃或苦情的故事,都会产生变声的恶搞效果——有时弹幕上飘过的“0.5倍速观看有惊喜”达成的是同样的鬼畜效果。更像是屏幕前的观众在观看时,“定制”了一个故事的讲述版本。

再如,网站开发的“只看xx”的选项。这让故事被切分的更碎,而切分的单位不是我们熟悉的叙事的最小单位:比如情节、桥段、甚至是“梗”,而是某角色专属的版本——更像是替代B站剪刀手完成了“某某cut版”“某某纯净版”的粉丝向工作。为满足粉丝反复观看,一祯祯欣赏喜欢演员的表演。此时,被后台收集计算的数据不仅是播放的速度,还有某一段情节点内的播放人数。甚至于,这些可量化的数据图表,甚至会进一步成为新内容生产的坐标与参照系。

时间控制按钮,还是个性化分发的竞争?

梳理至此,剧情拖沓、观看方式的变革都可以是倍速播放的原因。当然,对于将追剧当做休闲方式的观众来说,倍速播放还是一种“轻松追的无脑剧”的使用方式,他们用这个时间控制按钮解构沉重,用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在紧绷的工作中片刻抽离。当作品不够吸引人时,他们在打发时间寻求放松的同时还在找寻节省时间的“时间管理”。

此外,与倍速观看问题相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即互联网时代分发方式的变革。此前,电影电视往往是“高生产成本”和“低分发成本”,前者主要是创作作品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后者则指将作品传播到市场的成本。

大众听什么音乐唱片、看什么电影、读什么小说、电视机播放什么节目等等,这些都是经过专家遴选、行业精英代理大众做出的选择。互联网的出现打断了一种“垄断”,正如上文所说,不再是电视播什么看什么,而是观众可以选择看什么、以怎样的方式来看。

生产成本降低首先与技术特权逐渐瓦解、更加便捷,以及知识的共享有关。每次教育的普及与媒介技术发展,都会伴随一个“技术进步…导致了…低俗…”这样一个循环的悖论。从新世纪的前二十年来看,机遇与问题并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催生了新的问题,比如作品版权、共享、原创性与二改的边界等问题。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决定“分发”的话语权也逐渐从精英向“去审美内容化”的数据算法倾斜,倍速看似是技术赋权于观众,但同时真正制定规则、编写算法与代码的其实是平台本身。

而分发成本却成为被“跷”起的那端。当分众化、垂类内容、圈层化越成为内容传播的新特征,所谓的“个性化分发”会不断为获取观众而加码,倍速播放也是其中角力的一环。能够在众多同质化内容中取胜、快速抓住观众眼球只是及格线,更需要在倍速时代得到“正常速度”的播放的“郑重”,这需要内容制作方不断地完善叙事的质量,提高制作的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