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国碳市场首单成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国碳市场首单成交

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启动首日开盘价为48元/吨。很快,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公司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01. 十年酝酿,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

从十年试点到全国统一开市,这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据黄润秋介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我国发电行业重点开放单位共计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实际上,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已酝酿多时。从2011年起,我国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早在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曾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一度也传出全国碳市场即将启动的消息。然而,直到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标(以下简称“3060目标”)后,相关进程才进一步提速。

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以此前近十年的试点经验为基础的。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7月14日的国新办吹风会上指出,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02. 基础框架初步明确,更多细则待明

全国碳市场采用了“双城模式”——由上海负责全国碳交易机构及系统建设,武汉负责全国碳登记结算机构及系统建设。目前,暂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担相关职责。

具体来看,碳排放配额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和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通过全国交易系统进行。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预分配额已完成下发。

根据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

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而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这一价格远低于欧盟碳市场,后者碳价一度超过每吨50欧元。赵英民表示,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正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03. 发电行业打头阵

赵英民表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是因为该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因此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此外,可行性也是重要的考量。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其他行业的基础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据介绍,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可为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流动、稳定的,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规模化的参与主体。有关专家表示,多元化市场主体是指数量足够多的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这样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

来源:顾问云

原标题:刚刚,全国碳市场首单成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国碳市场首单成交

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启动首日开盘价为48元/吨。很快,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公司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01. 十年酝酿,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

从十年试点到全国统一开市,这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据黄润秋介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我国发电行业重点开放单位共计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实际上,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已酝酿多时。从2011年起,我国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早在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曾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一度也传出全国碳市场即将启动的消息。然而,直到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标(以下简称“3060目标”)后,相关进程才进一步提速。

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以此前近十年的试点经验为基础的。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7月14日的国新办吹风会上指出,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02. 基础框架初步明确,更多细则待明

全国碳市场采用了“双城模式”——由上海负责全国碳交易机构及系统建设,武汉负责全国碳登记结算机构及系统建设。目前,暂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担相关职责。

具体来看,碳排放配额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和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通过全国交易系统进行。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预分配额已完成下发。

根据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

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而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这一价格远低于欧盟碳市场,后者碳价一度超过每吨50欧元。赵英民表示,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正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03. 发电行业打头阵

赵英民表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是因为该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因此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此外,可行性也是重要的考量。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其他行业的基础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据介绍,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可为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我国要形成更加有效、流动、稳定的,具备广度、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规模化的参与主体。有关专家表示,多元化市场主体是指数量足够多的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这样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

来源:顾问云

原标题:刚刚,全国碳市场首单成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