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她说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她说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如张潮瑛的座右铭:突破自己的设限,就能激发出无限的可能。

文丨史子杨

乘坐长途大巴车,穿过层峦叠嶂的群山,最终抵达被大山包围的一座村庄——白沙县荣邦乡。海榆西线从这穿过,五百米外就是母亲河珠碧江。在张潮瑛的抖音视频里,白沙县中有一座婀娜多姿的美女峰,日落日出时有完全不同的光彩围绕。

回乡

18岁那年,她如愿考入广东的心仪院校,毕业后顺利留在了广州。如大多数小镇青年那样,她曾想在广阔的世界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但当熟悉的黎族方言在电话那头响起,她重复怀念遥远美丽的家乡、亲切的父母弟妹,还有正对家门口的白沙群峰——这里群山环绕,山中四时,早中晚能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当此之时,踏着与青山绿水共舞的夕阳走在田间地头,倾听头顶鸟儿婉转歌喉,便会油然感慨黎乡的日子是那么漫长且惬意。

“春风三月,远眺窗外,再也看不到那满山的翠绿和山间缥缈的云雾。”毕业后的第二年,委身出住屋里的张潮瑛再也找不到异地打拼的意义。她草草结束了在广东的日子,内心的声音坚定道:“我要回家”。

离开繁华的广东,回到海南,“生存下去”的牢笼无处不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个命题,又生出了新的迷惘。

回乡之初,她在海口一家学校外开起了餐馆,岂料一年后校园严禁外卖,利润逐渐收窄,饭店倒闭。2016年,她回到白沙鼓捣起了黎锦,风风火火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张潮瑛的想法很纯粹,“我要生存下去”“我要挣到钱养团队”。

但世事难料,由于资金匮乏,产品销路滞后,合作社前三年始终在亏损的阶段上缓慢前进。

一方面,“一套贯首衣(一种白沙当地服饰)至少需要绣娘耗时半年才能完成,成品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当张潮瑛还在为黎锦销路烦恼发愁时,电商平台几十元的低价民族服饰早已卖到脱销。母亲无奈地和她说:“在外面待得好好的,非要回来选择这样没人干的行业做,干不下去我们也兜不了底,你自己想清楚。”

创业难以推进、无法盈利,织娘们一个个无奈离去:“赚不到钱,不如回饭店洗碗,起码有钱赚。”……从她的讲述中,可以看见无数个熟悉的草根背影。

她想,唯一的办法是打响合作社的名声。张潮瑛和合伙人一拍即合,在白沙、海口、三亚各地辗转奔波,遇到许多黎锦爱好者、创业者,还有投资者。渐渐,声名在外的她变成了更“有名”的织娘,不仅有欣赏她的读者和网友,还因此接到更大额的单子。

她也很争气,顺势而上带着自己的作品满海南参赛推广。在几次创业大赛后,张潮瑛名气渐涨,不但被树立为榜样,还贴上了“文化传承者”“黎锦手艺人”的标签。鲜花和掌声围绕着她,各种奖项也拿到手软,她为黎锦造出的新花路,亦使黎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量。

无论有意或无意如此,她已然成了一个符号。

风口

合作社从亏损到实现盈利,这个跨越,张潮瑛全程参与并见证。仔细捋一下时间,会发现年轻的团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质变。

“两年,就相当于看着一个婴儿慢慢成长,现在至少她已经学会走路了。”2019年,她的合作社销售额更获突破,实现了第一个百万的进阶。对她来说,这是名利双收的第一年。

自创业以来,这位拼命三娘一直在向前冲,问及爱好,得到的回复是“我爱我的工作”。她像一台连轴转的工作机器,早出晚归,大大小小的拍摄、直播做个不停,神经越崩越紧,歇息的时刻用一双手也能数完。

张潮瑛(中)与织娘

她和织娘们每日的工作繁忙,夏天的阳光洒在合作社的窗沿,屋内织娘灵巧的手组织着丝线,落下弹起、落下弹起,光阴似水间蜕变成布匹,一幅幅光景编织起她们的工作常态。

她们仍是个小众的群体。天眼查APP数据显示,黎锦合作社在全海南只有59个,且多集中在乐东、琼中、昌江等市县。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这些地方来,才能看见织娘的身影。

而黎锦作为非遗产物,三千年来也只以母女婆媳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传播面极窄。张潮瑛正计划在织娘群体中普及抖音短视频的拍摄教程,让她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把干巴巴的黎锦织造技艺讲清楚,这样似乎观众们都乐意看。

自贸港建设以来,织娘们随着海南省内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浪潮涌动,已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时代变了,织娘们也不例外,织轴之上,织线之下,有成千上万个普通的黎族家庭,也有她们藏在海南GDP中的梦想——将黎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出路

“我是白沙土生土长的黎族妹子,在每个重要的时刻里,我们都会穿上本民族的特色黎锦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大多数人认识张潮瑛是因那四四方方的手机,无法确定的相互距离并不能阻止网友们手指上划刷到这个热情美丽的姑娘。时代的发展总是能不断定义远方,穿着黎锦在屏幕上跳舞唱歌的她似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她在抖音发布第一条舞蹈作品后,获取了30万的点赞。

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家总能看见她穿着黎锦和阿婆在田间地头激情对唱、跳最拉风的网络神曲、弹评动听的竹木乐器,和一众姑娘小伙诠释热情的黎舞……似乎黎锦到了张潮瑛这里,既接地气,又有了无限可能,甚至焕然一新。

她称,团队起初利用黎锦的经典图腾、编织技艺去做视频普及,出乎意料的是点击量寥寥不过五百个。“流量数据真的很惨你知道吗?惨不忍睹。”在作品没人看,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双重暴击下,她开始谋划用歌舞类的视频做输出。摸准方向后,本土化的成功运营加上当地政府对黎锦技艺的补贴培训、大力支持,她的黎锦事业越来越红火。

张潮瑛(左二)与伙伴录制抖音视频

在张潮瑛做短视频的这三年里,短视频的发展一茬比一茬迅猛。在这几年中,不少人因为“分钱太少”仓促离开,还有同族同胞埋怨她分走了蛋糕。她发现除了要“生存”这个目标,身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境,她时常会因此陷入焦虑。再后来,合作社需要拍板主持的事务越来越多,她无暇再理睬恶意的风言风语。“每个人都得专注自己的角色。”她说。

破圈

7月1日,张潮瑛的黎苗族文化体验点在三亚亚龙湾森林公园开张。她已经出差近半月了,经常一睡醒就直奔公司上班。她说,要忙的事很多,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没见过孩子了。

“非遗进景区”,这个想法张潮瑛谋划了好几年,今年终于落地生根。满心欢喜的她计划能够将黎苗族文化体验区的非遗种类从四种增加到十种,并十分肯定黎锦产业的下一条“破圈之路”必须基于实体经济。

她认为技艺是品牌价值体系的命脉。仅仅依托IP和地方扶持,实业难以走得长久,而技术能创造长时间价值,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在4年的多元经营发展中,张潮瑛坚持守护技艺核心,文化创意赋能黎锦,她带领的白沙灿然黎锦合作社所在地聚焦黎锦服饰实业、聚能黎锦技艺文化输出,坚持开展实体门店经营。她感慨:无论如何,总要先设立一个小目标。有了黎族文化实体体验点,才能赋予大家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起初,她仅是基于当地服饰需求,做出服饰改良。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名头越发响亮,为年轻人个性化定制成为了合作社的主打特色。从做工精良、耗时良久的黎锦服饰到挎包、日用品。不断创新,让传统也能变得时尚。

但这也远远不够,好的文创公司需要把产品转化为被市场追捧,被消费者喜爱,并且能带来情感共鸣的消费符号。她希望黎族文化可以吸引各方目光,这也是张潮瑛团队所追求的事业内核。

“希望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黎族文化能得到发扬光大。”张潮瑛谋求,五大方言的民族图腾在她的手上能跳脱出服饰的载体,成为其他物件上的精美花样。她设想,未来黎族元素还能跃出这些载体,飞向更加多元的远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如张潮瑛的座右铭:突破自己的设限,就能激发出无限的可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她说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如张潮瑛的座右铭:突破自己的设限,就能激发出无限的可能。

文丨史子杨

乘坐长途大巴车,穿过层峦叠嶂的群山,最终抵达被大山包围的一座村庄——白沙县荣邦乡。海榆西线从这穿过,五百米外就是母亲河珠碧江。在张潮瑛的抖音视频里,白沙县中有一座婀娜多姿的美女峰,日落日出时有完全不同的光彩围绕。

回乡

18岁那年,她如愿考入广东的心仪院校,毕业后顺利留在了广州。如大多数小镇青年那样,她曾想在广阔的世界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但当熟悉的黎族方言在电话那头响起,她重复怀念遥远美丽的家乡、亲切的父母弟妹,还有正对家门口的白沙群峰——这里群山环绕,山中四时,早中晚能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当此之时,踏着与青山绿水共舞的夕阳走在田间地头,倾听头顶鸟儿婉转歌喉,便会油然感慨黎乡的日子是那么漫长且惬意。

“春风三月,远眺窗外,再也看不到那满山的翠绿和山间缥缈的云雾。”毕业后的第二年,委身出住屋里的张潮瑛再也找不到异地打拼的意义。她草草结束了在广东的日子,内心的声音坚定道:“我要回家”。

离开繁华的广东,回到海南,“生存下去”的牢笼无处不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个命题,又生出了新的迷惘。

回乡之初,她在海口一家学校外开起了餐馆,岂料一年后校园严禁外卖,利润逐渐收窄,饭店倒闭。2016年,她回到白沙鼓捣起了黎锦,风风火火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张潮瑛的想法很纯粹,“我要生存下去”“我要挣到钱养团队”。

但世事难料,由于资金匮乏,产品销路滞后,合作社前三年始终在亏损的阶段上缓慢前进。

一方面,“一套贯首衣(一种白沙当地服饰)至少需要绣娘耗时半年才能完成,成品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当张潮瑛还在为黎锦销路烦恼发愁时,电商平台几十元的低价民族服饰早已卖到脱销。母亲无奈地和她说:“在外面待得好好的,非要回来选择这样没人干的行业做,干不下去我们也兜不了底,你自己想清楚。”

创业难以推进、无法盈利,织娘们一个个无奈离去:“赚不到钱,不如回饭店洗碗,起码有钱赚。”……从她的讲述中,可以看见无数个熟悉的草根背影。

她想,唯一的办法是打响合作社的名声。张潮瑛和合伙人一拍即合,在白沙、海口、三亚各地辗转奔波,遇到许多黎锦爱好者、创业者,还有投资者。渐渐,声名在外的她变成了更“有名”的织娘,不仅有欣赏她的读者和网友,还因此接到更大额的单子。

她也很争气,顺势而上带着自己的作品满海南参赛推广。在几次创业大赛后,张潮瑛名气渐涨,不但被树立为榜样,还贴上了“文化传承者”“黎锦手艺人”的标签。鲜花和掌声围绕着她,各种奖项也拿到手软,她为黎锦造出的新花路,亦使黎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量。

无论有意或无意如此,她已然成了一个符号。

风口

合作社从亏损到实现盈利,这个跨越,张潮瑛全程参与并见证。仔细捋一下时间,会发现年轻的团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质变。

“两年,就相当于看着一个婴儿慢慢成长,现在至少她已经学会走路了。”2019年,她的合作社销售额更获突破,实现了第一个百万的进阶。对她来说,这是名利双收的第一年。

自创业以来,这位拼命三娘一直在向前冲,问及爱好,得到的回复是“我爱我的工作”。她像一台连轴转的工作机器,早出晚归,大大小小的拍摄、直播做个不停,神经越崩越紧,歇息的时刻用一双手也能数完。

张潮瑛(中)与织娘

她和织娘们每日的工作繁忙,夏天的阳光洒在合作社的窗沿,屋内织娘灵巧的手组织着丝线,落下弹起、落下弹起,光阴似水间蜕变成布匹,一幅幅光景编织起她们的工作常态。

她们仍是个小众的群体。天眼查APP数据显示,黎锦合作社在全海南只有59个,且多集中在乐东、琼中、昌江等市县。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这些地方来,才能看见织娘的身影。

而黎锦作为非遗产物,三千年来也只以母女婆媳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传播面极窄。张潮瑛正计划在织娘群体中普及抖音短视频的拍摄教程,让她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把干巴巴的黎锦织造技艺讲清楚,这样似乎观众们都乐意看。

自贸港建设以来,织娘们随着海南省内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浪潮涌动,已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时代变了,织娘们也不例外,织轴之上,织线之下,有成千上万个普通的黎族家庭,也有她们藏在海南GDP中的梦想——将黎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出路

“我是白沙土生土长的黎族妹子,在每个重要的时刻里,我们都会穿上本民族的特色黎锦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大多数人认识张潮瑛是因那四四方方的手机,无法确定的相互距离并不能阻止网友们手指上划刷到这个热情美丽的姑娘。时代的发展总是能不断定义远方,穿着黎锦在屏幕上跳舞唱歌的她似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她在抖音发布第一条舞蹈作品后,获取了30万的点赞。

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家总能看见她穿着黎锦和阿婆在田间地头激情对唱、跳最拉风的网络神曲、弹评动听的竹木乐器,和一众姑娘小伙诠释热情的黎舞……似乎黎锦到了张潮瑛这里,既接地气,又有了无限可能,甚至焕然一新。

她称,团队起初利用黎锦的经典图腾、编织技艺去做视频普及,出乎意料的是点击量寥寥不过五百个。“流量数据真的很惨你知道吗?惨不忍睹。”在作品没人看,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双重暴击下,她开始谋划用歌舞类的视频做输出。摸准方向后,本土化的成功运营加上当地政府对黎锦技艺的补贴培训、大力支持,她的黎锦事业越来越红火。

张潮瑛(左二)与伙伴录制抖音视频

在张潮瑛做短视频的这三年里,短视频的发展一茬比一茬迅猛。在这几年中,不少人因为“分钱太少”仓促离开,还有同族同胞埋怨她分走了蛋糕。她发现除了要“生存”这个目标,身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境,她时常会因此陷入焦虑。再后来,合作社需要拍板主持的事务越来越多,她无暇再理睬恶意的风言风语。“每个人都得专注自己的角色。”她说。

破圈

7月1日,张潮瑛的黎苗族文化体验点在三亚亚龙湾森林公园开张。她已经出差近半月了,经常一睡醒就直奔公司上班。她说,要忙的事很多,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没见过孩子了。

“非遗进景区”,这个想法张潮瑛谋划了好几年,今年终于落地生根。满心欢喜的她计划能够将黎苗族文化体验区的非遗种类从四种增加到十种,并十分肯定黎锦产业的下一条“破圈之路”必须基于实体经济。

她认为技艺是品牌价值体系的命脉。仅仅依托IP和地方扶持,实业难以走得长久,而技术能创造长时间价值,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在4年的多元经营发展中,张潮瑛坚持守护技艺核心,文化创意赋能黎锦,她带领的白沙灿然黎锦合作社所在地聚焦黎锦服饰实业、聚能黎锦技艺文化输出,坚持开展实体门店经营。她感慨:无论如何,总要先设立一个小目标。有了黎族文化实体体验点,才能赋予大家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起初,她仅是基于当地服饰需求,做出服饰改良。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名头越发响亮,为年轻人个性化定制成为了合作社的主打特色。从做工精良、耗时良久的黎锦服饰到挎包、日用品。不断创新,让传统也能变得时尚。

但这也远远不够,好的文创公司需要把产品转化为被市场追捧,被消费者喜爱,并且能带来情感共鸣的消费符号。她希望黎族文化可以吸引各方目光,这也是张潮瑛团队所追求的事业内核。

“希望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黎族文化能得到发扬光大。”张潮瑛谋求,五大方言的民族图腾在她的手上能跳脱出服饰的载体,成为其他物件上的精美花样。她设想,未来黎族元素还能跃出这些载体,飞向更加多元的远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如张潮瑛的座右铭:突破自己的设限,就能激发出无限的可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