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三台风来袭,2500万人的超大城市如何构筑“结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三台风来袭,2500万人的超大城市如何构筑“结界”?

以科技构筑“结界”,以人力“贴身肉搏”——迎接台风,上海严阵以待。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某小区1号民防地下空间入侵探测预警!”

7月19日,台风”烟花”登陆进入倒计时,上海市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一网统管”大屏前,工作人员突然接到一则报警信息。

值班人员当即通过“物联处置”APP向所在街道快速派单,工作人员接单后立即赶到现场,督促私自入侵人员离开,同时将处理结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通过“物联处置”APP反馈至“一网统管”系统。

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自2020年开始,依托“智联普陀”平台,根据民防办反映的情况,在全区非法进入、渗漏水、火灾隐患多发风险点陆续安装了16个红外对射传感器,67个水浸探测传感器,482个火灾烟雾探测传感器。

台风登陆期间,这些分布在城市中的终端感知设备,将成为上海城市管理者及时发现风险、处置险情的末端触手。

目前,上海已全面升级覆盖市、区、街镇三级的“1+3+N”网格化信息管理为核心的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在防台防汛期间,“一网统管”系统汇聚了气象预警信息、日常检查、重点部位监管、物资储备、应急处置、避难管理等信息,各职能部门、基层处置者可依此高效联动,落实预案,实现快速处置。

三台风图示。

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为频繁的时候,这个时间被防台防汛工作者标记为“七上八下”。

台风是可以预测的,人们可以从卫星云图上看着它们一步步从热带低压升级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也给了受影响城市一定的准备时间来迎击台风。

中央气象台24日早晨宣布,今年第8号台风“尼伯特”(英文名称:Nepartak;名字来源:密克罗尼西亚;名字意义:著名的勇士)已于凌晨2点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与此同时,今年的7号台风“查帕卡”和第6号台风“烟花”还在持续发展之中。7月24日, “烟花”外围螺旋雨带已影响到上海,台风雨一阵阵,风力也有所增大。申城今夜到明天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可达暴雨程度。

气象部门预计,“烟花”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逐渐向浙江中北部一带沿海靠近,并将于25日下午到夜间在浙江舟山到玉环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2-14级,33-42米/秒)。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可能在华东地区回旋。

摄影:杨舒鸿吉

在风雨到来之前,全城严阵以待。

7月23日下午,在隧道股份城市运营中环项目部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正在严密监视浦西段道路情况。

据该项目运营负责人陈俊杰向界面新闻透露,早在5月中旬,他们就已着手准备今年的防汛抗台工作。目前,中环浦西段从军工路隧道到上中路隧道,全长38公里的中环路浦西段编制了防汛防台的应急预案,另外特地针对七座下立交编制了“一地道,一预案”的专项应急预案。

中环浦西路段中隧道众多,下立交也是积水易发点。

据陈俊杰介绍,作为智慧管理的一部分,现阶段除了在监控中心能够实施观测路段积水情况外,分布在各个下立交的积水探测装置可以实时将路面积水情况反馈到监控中心。

“如果路面积水达10公分,我们将密切关注,如果到15公分,我们会派专人到泵房内值守。如果积水情况得不到改善,我们将联系交警部门对积水严重的地道实施临时封交,做到无淹车、无人员伤亡。”陈俊杰说。

科技让监测更为便利,后续的处置则需要人力亲往。为此,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也将加强值守,2台移动泵车、1台移动发电车全程待命,随时赶往现场进行处置。

除了路网,分布在各大社区的地下空间在台风天同样容易发生隐患。界面新闻记者获悉,仅普陀区就有2820处地下空间。

“之前全靠工作人员的‘铁脚板’去了解、处理情况,工作量和效率不成正比,特别是一旦在排查空档期出现紧急情况,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处理,就会增加安全隐患的风险。”普陀区城运人员表示。

现如今,火灾烟雾探测、水浸探测、红外对射这些物联感知传感器能代替“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使民防办的工作更智能、更高效,也让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对全区安全隐患实时了解,做到整体把控。

其中,一旦烟雾浓度值达到阈值,火灾烟雾探测传感器就会自动报警;当积水高度达到水浸绳探测高度,水浸探测传感器就会发出报警信息,对安全隐患做到提早发现、处置;红外对射传感器则可远程实时获悉夜间人体活动状态,结合信息化巡检手段,可显著提高对于违法居住的监管效率,杜绝安全隐患。

部署在地下工程里的水浸探测器。

在长宁区,城运中心对汛前、汛中和汛后保持全流程、不间断监管。作为长宁区“一网统管”平台推出的首批应用,长宁防汛防台应用场景目前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并覆盖了全区10个街道(镇)和1个园区。

目前,长宁区在辖区易积水小区增设了近100个低洼下水井盖水位监测物联感知设备,易积水路段近70个公共监控设施上叠加AI智眼道路积水预警算法。

除强降水之外,大风天气容易造成高空坠物事件。

为避免高楼外墙剥落伤人伤物事件的发生,长宁区在社区应用了太赫兹光谱扫描科技。该技术不受空间限制、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的,可对疑似隐患楼宇进行三维立体成像检测,及时精准发现并快速处置居民楼的安全隐患问题。

该项检测只需将设备放置在地面的任意固定点,1分钟内便可对目标建筑物进行360度全景透视扫描,并对建筑物内的任何物体形状,及相关结构做出精准分析,从而尽早检查出居民楼外墙外立面脱落、外墙起壳翘起、外墙渗水开裂、空调外机支架移位,以及异物悬挂等房屋安全隐患,并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置。

在上海“老城厢”静安区,城运平台在全部井盖内也部署了智能感知器,当井盖打开、移位或者水位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将会触发相应告警。

当然,目前还存在不少未被智能感知器覆盖的“盲区”。

在这些“盲区”,携带单兵智能装备的社区工作者,将是上海在抗击台风的机动力量。今年年初,静安区、街镇城运中心为基层工作人员增配了90台单兵设备。同时,单兵作战指挥系统已部署上线。

什么是单兵设备?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手机、对讲机的一个设备。

简单来说,当区城运中心发现问题后,如果是需要巡查员前往现场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平台方工作人员便会直接将任务指派给附近的单兵巡查员。

单兵巡查员赶赴现场查看情况,将实时画面传回平台,使用了该设备,将方便了巡查员在日常工作中自主发现、排查问题。

静安区一位手持单兵装备的基层巡检员表示,他做这份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原先路面巡查靠的是一款软件,需要以“现场拍照+录音解说+写一段文字描述”的方式,将问题详细地反馈至平台;在使用了单兵设备之后,一切变得更方便了。

“原先做一个问题反馈流程需要3-5分钟,现在只要拿这个设备对准目标物体边说边拍,画面和声音就能同步反馈到平台,1-2分钟就好了。”这位巡检员表示。

上海静安区城运中心。

在“一网统管”的统一调度下,如何保证基层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记者获悉,长宁正在全面推行“数字店小二”AI语音催告提示,即无需人工联系或推送信息,在触发预警后,“一网统管”平台会自动拨打相关负责人电话,并进行人工智能语音告知,以加快处置单位、处置人员快速开展高效联动的处置。

除了“数字店小二”AI语音催告提示以外,长宁区得益于城区之眼、移动单兵、视频调度、政务微信“慧勤务”和“智视通”轻应用等场景功能的研发使用,也大大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

如今,该区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大屏可对全区防台防汛管理、作业、备勤人员进行一屏可视化高效调度指挥,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政务微信,随时随地接收市区下派隐患工单、巡查自查各类问题、物联感知预警信息,并立刻进行派发或处置,高效联动的闭环管理,为汛期应急抢险提供了便利。

图片来源:绿色上海

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等科技提升了防汛防台的效率,但城市治理的基础仍是一套有效的治理体制机制和一个个鲜活的人。

7月20日上午9时,在“烟花”还处于强热带风暴级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出了今年第一份防台通知,强调了上防汛的传统——“从最不利情况出发,做最充分准备”。

目前,上海消防部门已针对上海全市608个下立交、13个越江隧道、457个易积水路段,开展调研熟悉、修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对不放心区域前置驻防点37个(42车282人)。

在全市消防救援队伍保持高度戒备基础上,上海市消防总队65个抗洪抢险专业队枕戈待旦,其中省级1个、支队级4个、站级60个,共494名指战员,随时做好“防大汛、救大灾”准备。

消防部门检查维护执勤车辆和防汛器材,包括121辆防汛车、86艘舟艇、465台泵和6000余套水域抢险救生器材,目前已全部准备就绪;按照72小时自我保障标准,与30家社会单位启动联勤保障机制,备足各类救援保障物资。

22日,上海市296支绿化应急抢险队伍、132支林业应急抢险队伍、338支道路保洁应急抢险队伍、118支户外广告和招牌应急抢险队伍已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投入防汛防台工作。

国网上海电力已于7月21日完成62座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地下(含半地下)变电站、55座低洼变电站、2230座10千伏地下配电站的现场勘查,消除隐患277处。

同时,国网上海电力落实了各类抢修车743辆、发电车45辆、抢修专用抽水泵、潜水泵670余台,在13个定点仓库储备沙袋、防水挡板等防汛物资近5000余件,并在全市范围内网格化设置173个电力抢修驻点,3500余名专业抢修人员全天候待命。

临海的临港新片区从4月中旬起便部署落实各单位开展检查排查。“烟花”来临前,临港已设置了16个安置点,可安置13300人。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检查在建工地3600个、地下空间7905处、下立交552处、小区1284个、旅游景点154处、堤防海塘689公里、泵闸1571个,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已加固树木38569棵,加固店招店牌2874块,拆除存在风险的店招店牌2245块;已落实510艘船只进港避风,转移上岸人员405人。

上海全市已有2.7万名防汛干部进岗到位、值班值守,还有1.5万名抢险队员已经提前待命,遇突发险情,随时做好抢险准备。

以科技构筑“结界”,以人力“贴身肉搏”——迎接台风,上海严阵以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三台风来袭,2500万人的超大城市如何构筑“结界”?

以科技构筑“结界”,以人力“贴身肉搏”——迎接台风,上海严阵以待。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某小区1号民防地下空间入侵探测预警!”

7月19日,台风”烟花”登陆进入倒计时,上海市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一网统管”大屏前,工作人员突然接到一则报警信息。

值班人员当即通过“物联处置”APP向所在街道快速派单,工作人员接单后立即赶到现场,督促私自入侵人员离开,同时将处理结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通过“物联处置”APP反馈至“一网统管”系统。

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自2020年开始,依托“智联普陀”平台,根据民防办反映的情况,在全区非法进入、渗漏水、火灾隐患多发风险点陆续安装了16个红外对射传感器,67个水浸探测传感器,482个火灾烟雾探测传感器。

台风登陆期间,这些分布在城市中的终端感知设备,将成为上海城市管理者及时发现风险、处置险情的末端触手。

目前,上海已全面升级覆盖市、区、街镇三级的“1+3+N”网格化信息管理为核心的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在防台防汛期间,“一网统管”系统汇聚了气象预警信息、日常检查、重点部位监管、物资储备、应急处置、避难管理等信息,各职能部门、基层处置者可依此高效联动,落实预案,实现快速处置。

三台风图示。

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为频繁的时候,这个时间被防台防汛工作者标记为“七上八下”。

台风是可以预测的,人们可以从卫星云图上看着它们一步步从热带低压升级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也给了受影响城市一定的准备时间来迎击台风。

中央气象台24日早晨宣布,今年第8号台风“尼伯特”(英文名称:Nepartak;名字来源:密克罗尼西亚;名字意义:著名的勇士)已于凌晨2点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与此同时,今年的7号台风“查帕卡”和第6号台风“烟花”还在持续发展之中。7月24日, “烟花”外围螺旋雨带已影响到上海,台风雨一阵阵,风力也有所增大。申城今夜到明天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可达暴雨程度。

气象部门预计,“烟花”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逐渐向浙江中北部一带沿海靠近,并将于25日下午到夜间在浙江舟山到玉环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2-14级,33-42米/秒)。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可能在华东地区回旋。

摄影:杨舒鸿吉

在风雨到来之前,全城严阵以待。

7月23日下午,在隧道股份城市运营中环项目部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正在严密监视浦西段道路情况。

据该项目运营负责人陈俊杰向界面新闻透露,早在5月中旬,他们就已着手准备今年的防汛抗台工作。目前,中环浦西段从军工路隧道到上中路隧道,全长38公里的中环路浦西段编制了防汛防台的应急预案,另外特地针对七座下立交编制了“一地道,一预案”的专项应急预案。

中环浦西路段中隧道众多,下立交也是积水易发点。

据陈俊杰介绍,作为智慧管理的一部分,现阶段除了在监控中心能够实施观测路段积水情况外,分布在各个下立交的积水探测装置可以实时将路面积水情况反馈到监控中心。

“如果路面积水达10公分,我们将密切关注,如果到15公分,我们会派专人到泵房内值守。如果积水情况得不到改善,我们将联系交警部门对积水严重的地道实施临时封交,做到无淹车、无人员伤亡。”陈俊杰说。

科技让监测更为便利,后续的处置则需要人力亲往。为此,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也将加强值守,2台移动泵车、1台移动发电车全程待命,随时赶往现场进行处置。

除了路网,分布在各大社区的地下空间在台风天同样容易发生隐患。界面新闻记者获悉,仅普陀区就有2820处地下空间。

“之前全靠工作人员的‘铁脚板’去了解、处理情况,工作量和效率不成正比,特别是一旦在排查空档期出现紧急情况,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处理,就会增加安全隐患的风险。”普陀区城运人员表示。

现如今,火灾烟雾探测、水浸探测、红外对射这些物联感知传感器能代替“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使民防办的工作更智能、更高效,也让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对全区安全隐患实时了解,做到整体把控。

其中,一旦烟雾浓度值达到阈值,火灾烟雾探测传感器就会自动报警;当积水高度达到水浸绳探测高度,水浸探测传感器就会发出报警信息,对安全隐患做到提早发现、处置;红外对射传感器则可远程实时获悉夜间人体活动状态,结合信息化巡检手段,可显著提高对于违法居住的监管效率,杜绝安全隐患。

部署在地下工程里的水浸探测器。

在长宁区,城运中心对汛前、汛中和汛后保持全流程、不间断监管。作为长宁区“一网统管”平台推出的首批应用,长宁防汛防台应用场景目前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并覆盖了全区10个街道(镇)和1个园区。

目前,长宁区在辖区易积水小区增设了近100个低洼下水井盖水位监测物联感知设备,易积水路段近70个公共监控设施上叠加AI智眼道路积水预警算法。

除强降水之外,大风天气容易造成高空坠物事件。

为避免高楼外墙剥落伤人伤物事件的发生,长宁区在社区应用了太赫兹光谱扫描科技。该技术不受空间限制、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的,可对疑似隐患楼宇进行三维立体成像检测,及时精准发现并快速处置居民楼的安全隐患问题。

该项检测只需将设备放置在地面的任意固定点,1分钟内便可对目标建筑物进行360度全景透视扫描,并对建筑物内的任何物体形状,及相关结构做出精准分析,从而尽早检查出居民楼外墙外立面脱落、外墙起壳翘起、外墙渗水开裂、空调外机支架移位,以及异物悬挂等房屋安全隐患,并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置。

在上海“老城厢”静安区,城运平台在全部井盖内也部署了智能感知器,当井盖打开、移位或者水位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将会触发相应告警。

当然,目前还存在不少未被智能感知器覆盖的“盲区”。

在这些“盲区”,携带单兵智能装备的社区工作者,将是上海在抗击台风的机动力量。今年年初,静安区、街镇城运中心为基层工作人员增配了90台单兵设备。同时,单兵作战指挥系统已部署上线。

什么是单兵设备?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手机、对讲机的一个设备。

简单来说,当区城运中心发现问题后,如果是需要巡查员前往现场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平台方工作人员便会直接将任务指派给附近的单兵巡查员。

单兵巡查员赶赴现场查看情况,将实时画面传回平台,使用了该设备,将方便了巡查员在日常工作中自主发现、排查问题。

静安区一位手持单兵装备的基层巡检员表示,他做这份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原先路面巡查靠的是一款软件,需要以“现场拍照+录音解说+写一段文字描述”的方式,将问题详细地反馈至平台;在使用了单兵设备之后,一切变得更方便了。

“原先做一个问题反馈流程需要3-5分钟,现在只要拿这个设备对准目标物体边说边拍,画面和声音就能同步反馈到平台,1-2分钟就好了。”这位巡检员表示。

上海静安区城运中心。

在“一网统管”的统一调度下,如何保证基层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记者获悉,长宁正在全面推行“数字店小二”AI语音催告提示,即无需人工联系或推送信息,在触发预警后,“一网统管”平台会自动拨打相关负责人电话,并进行人工智能语音告知,以加快处置单位、处置人员快速开展高效联动的处置。

除了“数字店小二”AI语音催告提示以外,长宁区得益于城区之眼、移动单兵、视频调度、政务微信“慧勤务”和“智视通”轻应用等场景功能的研发使用,也大大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

如今,该区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大屏可对全区防台防汛管理、作业、备勤人员进行一屏可视化高效调度指挥,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政务微信,随时随地接收市区下派隐患工单、巡查自查各类问题、物联感知预警信息,并立刻进行派发或处置,高效联动的闭环管理,为汛期应急抢险提供了便利。

图片来源:绿色上海

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等科技提升了防汛防台的效率,但城市治理的基础仍是一套有效的治理体制机制和一个个鲜活的人。

7月20日上午9时,在“烟花”还处于强热带风暴级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出了今年第一份防台通知,强调了上防汛的传统——“从最不利情况出发,做最充分准备”。

目前,上海消防部门已针对上海全市608个下立交、13个越江隧道、457个易积水路段,开展调研熟悉、修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对不放心区域前置驻防点37个(42车282人)。

在全市消防救援队伍保持高度戒备基础上,上海市消防总队65个抗洪抢险专业队枕戈待旦,其中省级1个、支队级4个、站级60个,共494名指战员,随时做好“防大汛、救大灾”准备。

消防部门检查维护执勤车辆和防汛器材,包括121辆防汛车、86艘舟艇、465台泵和6000余套水域抢险救生器材,目前已全部准备就绪;按照72小时自我保障标准,与30家社会单位启动联勤保障机制,备足各类救援保障物资。

22日,上海市296支绿化应急抢险队伍、132支林业应急抢险队伍、338支道路保洁应急抢险队伍、118支户外广告和招牌应急抢险队伍已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投入防汛防台工作。

国网上海电力已于7月21日完成62座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地下(含半地下)变电站、55座低洼变电站、2230座10千伏地下配电站的现场勘查,消除隐患277处。

同时,国网上海电力落实了各类抢修车743辆、发电车45辆、抢修专用抽水泵、潜水泵670余台,在13个定点仓库储备沙袋、防水挡板等防汛物资近5000余件,并在全市范围内网格化设置173个电力抢修驻点,3500余名专业抢修人员全天候待命。

临海的临港新片区从4月中旬起便部署落实各单位开展检查排查。“烟花”来临前,临港已设置了16个安置点,可安置13300人。

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检查在建工地3600个、地下空间7905处、下立交552处、小区1284个、旅游景点154处、堤防海塘689公里、泵闸1571个,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已加固树木38569棵,加固店招店牌2874块,拆除存在风险的店招店牌2245块;已落实510艘船只进港避风,转移上岸人员405人。

上海全市已有2.7万名防汛干部进岗到位、值班值守,还有1.5万名抢险队员已经提前待命,遇突发险情,随时做好抢险准备。

以科技构筑“结界”,以人力“贴身肉搏”——迎接台风,上海严阵以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