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翰翊
续集电影就像一朵朵奇葩,在国产电影市场春暖花开的时节纷纷绽放。《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在诸多文艺青年的盼望中上映,收获了不菲的票房,以及同样不菲的失望和吐槽。当然,从此之中,我们也能大致总结出续集电影中的某些相似症结。
北西2暴露续集电影六槽点
01 | 片名套路多
“澳门遇上洛杉矶?直说行不?”
电影之所以会拍续集,原因很简单。一个“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大团圆结局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心满意足之余,这样的结尾也留给了大家无限八卦的空间:王子会有新欢吗?公主和他的新欢们会争风吃醋吗?公主跟太后好相处吗?王子和公主会因为要不要二胎吵架吗?计生办会因为他们一不小心多生了几个娃而上门收社会抚养费吗?王子会为了给公主治病而被莆田医院坑得意识模糊吗?
脑洞一开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童话结局居然可以向狗血片、后宫片、婆媳片、伦理片、禁片和剧情片这么多方向发展,而且看起来似乎都很精彩。
续集电影通常在选片名时非常纠结,旧作名字+数字的方式显得极为老土,另一方面,观众们已经被那类续集电影虐出了“创伤后紧张性精神障碍”,对旧作+数字的电影难免加一分警惕。但对于片方而言,如何不吓走观众,同时又能利用旧作带来的IP价值?正是这样,北西2给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这不是一部续集电影,之所以加一个“2”,不是剧透,只是商业手段。
不立牌坊的婊子不是伪君子,但不能因此就说婊子是个可敬的职业。《不二情书》不仅在剧情、角色上跟第一部没有任何关系,跟北京和西雅图也是八竿子打不着。在我看来,哪怕是叫《澳门遇上洛杉矶》、《我爱你2》、《情书3》、《澳门风云4》什么的也比《北京遇上西雅图》切题。什么,因为你们用了原班人马?那干嘛不叫《汤唯遇上吴秀波》呢?
02 | 演员套路少
旧瓶装新酒?No!卖的就是瓶子
葛大爷在十年前就道出了续集电影的前提:人。观众对旧角色的新故事往往更感兴趣,当然前提是旧角色得讨人喜欢才行。人们喜欢讨论王子与公主在一起之后的八卦是因为他们是王子和公主,如果主角变成了隔壁的老王和村头的李寡妇,那这个选题还是更适合编成二人转。
续集电影在本质上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套路。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几乎所有卖座的动作片、科幻片和动画片。仅2013年一年,好莱坞就制作了31部续集和17部翻拍片,这年头,没拍过续集的科幻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特别是动画片,年年总动员,翻译是俗套了点,但凭借或可爱或蠢萌或炫酷或逗逼的角色造型,以及精彩过瘾的场面,再加一碗爱情亲情友情的鸡汤,实在适合全家人集体观赏,实乃寓教于影的上佳教材。
但是《不二情书》绕过了“角色”,直奔主题:演员,也就是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运作核心。中国电影市场完全建立在明星价值基础之上,导演、剧本、剪辑都得往后站。有了明星才能拉到赞助,拉到赞助风险才最低,正所谓“凭一口气拉一票人,有人就有戏”。正是因为明星对票房举足轻重的号召力,坚定了北西2导演薛晓路女士的决心:旧瓶装新酒,反正你们都点的是瓶子,管我装的是什么呢。
03 | 口碑滑铁卢
槽点满满,吐之不尽
诚然,北西2指明了都市男女情感世界孤独的缘由,也用颇具文艺气息的方式(通信)和致敬包装了一下,但其它槽点实在太多,根本数不过来。前一个半小时,笔者只在银幕上看到了大大的尴尬二字,为智商跟不上剧情而坐立不安。汤唯和吴秀波为什么会想起来写封信还寄本小说呢?从澳门到洛杉矶寄信就这么快吗(当我后来知道其中还有一个伦敦转发环节的时候彻底崩溃了)?汤唯这边,让渣男们毫无新意的撩妹技术撩拨得昏昏欲睡,吴秀波那边,又被老年人强行秀恩爱折磨得心浮气躁。繁琐庞大的支线全靠冗长的说教和旁白串联,不管是汤唯掏心掏肺的小情绪还是吴秀波文绉绉的故作幽默都逼人拼命想上厕所。
用拉菲的瓶子装些挥发了的二锅头,再加些佐料,最后喝到嘴里的,成了一瓶山西老陈醋。
最后半小时向《查理十字街84号》致敬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想上厕所但没排上号的观众。但是,蓦然回首,当信件变成漂流瓶,通信变成“搜附近的人”,查理十字街变成把妹中转站,笔友沦为炮友,除了一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已经无话可说。
这就是续集电影——以及打着“2”招摇撞骗的伪续集——几乎铁定口碑暴跌的原因:观众对续集更期待、更挑剔也更易厌烦。再加上资本无视续集可行性强行赚IP热钱,心知在劫难逃的创作者破罐破摔,一切水到渠成。一碗米炒一遍可以当饭,炒两遍可以发善心,炒到第三遍就只能喂喂小猫小狗。
04|票房与质量无关
不成功的作品却可能是桩成功的生意
有些电影只看名字就能猜到是用来圈钱的,而国内的续集电影肯定是用来圈钱的。遗憾的是,几乎每次他们都能得逞。追逐票房并没有错,但对绝大多数国产电影来说,剧本本身就缺乏制造持续冲突的设计,很少有能在续集中自圆其说的,更逞论青出于蓝。电影市场的爆炸性繁荣让很多人都选择炒短线,而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口碑票房双双飘红的惊喜之作,被赶鸭子上架也在情理之中。当投机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选择,劣币驱逐良币是迟早的事。
口碑与票房分裂的奇特现象不仅仅是续集电影面临的个例,而是中国电影大环境的现象。原因有很多,比如“话题性”。创造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成本很高,借一个热点话题打蛇上棍却很简单。坦白讲,《不二情书》并非烂到让人恨的牙痒,只能算差强人意,但这已经是五一档最值得你花钱的电影。“排片垄断”造成“话题垄断”,一旦从影院和社交两个维度控制观众的选择,不管是不是好的作品,最终都会成为一笔成功的生意。
我始终认为,中国电影最有潜力的题材其实是我们身边这个光怪陆离、日新月异的社会——太多的矛盾与冲突,太多的奇迹和悲剧。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能拍成电影,也是一种遗憾。
05 | 失真度较高
情节与现实脱节,让人频频出戏
在非纪录片电影中讨论“失真”问题可能有些无厘头,但是让观众在虚构的故事中感觉到真实的情感,却是煽动情绪、引起共鸣的前提。《不二情书》希望展示一种“双方不见面的唯美爱情”,展示理想化的命题当然是个难题,从结果来看,差强人意。其中,“缺乏真实感”是让人频频出戏的直接原因。
很多人看完电影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汤唯和吴秀波为什么不在信里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书信固然浪漫,但在当下的时代,能耐着性子写信、寄信、等信、回信是一回事,完全摒弃现代通讯工具,依靠这样古老甚至不怎么靠谱的方式同心上人保持联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该片导演薛晓璐在解释“不留电话”的原因时侃侃而谈,“他们都在用一个假面跟对方接触,通过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来逃避不安全感,这也是他们逃避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做法”。这样的解释虽然合情,但影片呈现效果时却“辞不达意”,观众产生观影障碍在所难免。
笔者也曾对男女之间羞羞的书信无限向往,并且身体力行。两人的通信大概坚持了三周,以笔者一封、女友两封的结果告终——因为笔者的第二封回信不知为何,至今不知所踪。两人虽为异地但相距并不遥远,基本等于海淀与通州的距离,以EMS的效率,通信尚需一个星期。很难想象,一封信从澳门出发穿越亚洲和欧洲抵达伦敦,再从伦敦转达,横渡大西洋穿越整个北美抵达洛杉矶,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历经多少风雨和波折。电影中两人通信仅仅一年有余,通信次数却已多到夸张。没有拉到快递公司的植入,实在是败笔。
06| 无法驾驭的野心
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不二情书》选择“不见面的恋爱”作为核心话题,似乎浪漫有余,后劲不足,且颇有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嫌疑。但是联系下《北京遇上西雅图》,似乎有所领悟。第一部电影是标准的类型片,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扎实和接地气的叙事风格。而《不二情书》不再仅仅满足于此,它努力跳脱开了一个普通爱情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再轻松、不再玩笑,它的结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观众自己去做拼接。另外,除了爱情,影片所讨论的还有“去国怀乡”、都市奋斗、异国亲情等话题,甚至还顺便表达了对诗歌时代的缅怀。要用一个本身并不流畅的架构来驾驭这么多的元素,出现诸多硬伤实在并不意外。
续集电影都有野心,除了票房以外,大多数续集都希望在其他领域实现突破,而这本身就有巨大的风险。“失真”问题是《不二情书》为了尝试新结构而做出的牺牲,其背后反映出来的,则是片方的理想野心与实际能力的差距。
续集电影,一部一部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能打!戏数搬上荧幕的五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