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儿童心理健康?首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报告在沪发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儿童心理健康?首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报告在沪发布

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刘素楠

六年级学生小远(化名)父母双亡,由爷爷抚养长大。刚转学到张永霞老师所在班级时,因患有夜尿症,身上散发出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各种因素作用下,他和同学相互疏离。后来,全班同学上了心智素养课《接纳别人的不完美》这一课,改变悄然发生:班上的同学渐渐不再嫌弃小远,愿意和他一起玩,而小远也更加注重个人卫生。

2021年7月28日上午,来自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东关小学的老师张永霞在中国好公益平台与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南都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媒体研讨会上分享了这个故事。她说,这就是心智素养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力量,让他们学会了接纳,学会了相互关心。

她提到的心智素养课程来自日慈公益的“心灵魔法学院”项目。“心灵魔法学院”基于社会情感学习和积极心理学、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适合6-16岁青少年儿童的本土化的心智素养教育课程,并通过赋能教师为乡村儿童每学期开展8-10节心理活动课。

近年来,儿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关注。

根据中科院心理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

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

“看待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切忌对乡村儿童污名化和标签化。”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帆特别强调。她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儿童群体中均呈正态分布,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天然就比城镇儿童更严重,而是他们处于一个风险因素相对更高而保护更不足的环境中。因此,乡村儿童的心理弹性也就是抗逆力可能更薄弱。

吴帆认为,应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特别注意,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障碍,心理健康是一个谱系,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在行为发展、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劣势和表现。

她建议应重视加大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干预,重视对儿童、家庭和社区的赋能,应构建包含国家、社会、社区、医院、学校、家庭、个人在内的心理健康保障系统,构建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机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

“心灵魔法学院”心智素养课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摄影:刘素楠

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一些公益组织已经有所行动。

从2016年起,日慈公益在青少年儿童发展和心智素养教育公益领域持续深耕,为乡村儿童研发、提供心智素养课程,从预防视角减低乡村儿童的心理风险。

2018年,正在带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张永霞接触到“魔法学院”项目时,曾经自我怀疑:“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老师,能上好这门课吗?”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师生受益良多。

她说,高年级的《积极关系》一课围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的处理和应对展开,除此之外,课程还涉及冲突处理的方法和爱的表达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收获积极关系。

遇到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时,她除了同事之间的讨论,也会通过日慈公益的心灵魔法学院项目小程序,在线上向其他地区的老师寻求帮助。

从2019年8月开始,陕西省泾阳县与日慈公益合作,在全县所有中小学5-8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心智素养课程。两年间,自卑内向的学生变得自信开朗、个性“顽劣”的学生渐渐懂得遵守纪律、管理情绪,校园安全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泾阳县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高文明介绍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且更有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

他记得在一节心智素养课程上,老师举行了愿望拍卖会,每个学生可以拍下不同的关键词。老师们本以为“富有”“美丽”“帅气”等关键词会成为热门,没想到孩子们竞拍最激烈的是“家庭和睦”“天下太平”。

“心灵魔法学院”心智素养课学生手册内页。摄影:刘素楠

据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介绍,截至2021年6月,日慈公益已经将心智素养课程带到全国30个省市1300多所学校,累计服务了超过24万名乡村孩子,3600多名乡村教师参与其中。

张真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因而迫切需要采用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尽早对青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当孩子们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和心理抗逆力得到提升,哪怕遇到困境,他们也能比较平稳地度过。

7月28日,日慈公益基金会在上海发布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以下简称《扫描报告》),这也是国内首份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对公益组织开展调查的报告。

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生(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方向)付琳赟深度参与了该项研究。据其介绍,《扫描报告》对我国24家公益组织开展的27个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公益项目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2020年项目支出超过100万元的只有5个;心理课程、教师培训、教师心理支持、个案干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是公益组织目前采用的最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

“这十几年来,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服务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吴帆指出,比如,公益项目在资金筹措方面一直遇到挑战,而像心灵魔法学院项目这样的从预防角度出发、以证据为本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少。

“很多公益组织怀着一腔热血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但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看到多方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能够统和他们的诉求,这样才能集合大家的力量把项目开展好。”吴帆建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儿童心理健康?首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报告在沪发布

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刘素楠

六年级学生小远(化名)父母双亡,由爷爷抚养长大。刚转学到张永霞老师所在班级时,因患有夜尿症,身上散发出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各种因素作用下,他和同学相互疏离。后来,全班同学上了心智素养课《接纳别人的不完美》这一课,改变悄然发生:班上的同学渐渐不再嫌弃小远,愿意和他一起玩,而小远也更加注重个人卫生。

2021年7月28日上午,来自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东关小学的老师张永霞在中国好公益平台与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南都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媒体研讨会上分享了这个故事。她说,这就是心智素养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力量,让他们学会了接纳,学会了相互关心。

她提到的心智素养课程来自日慈公益的“心灵魔法学院”项目。“心灵魔法学院”基于社会情感学习和积极心理学、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适合6-16岁青少年儿童的本土化的心智素养教育课程,并通过赋能教师为乡村儿童每学期开展8-10节心理活动课。

近年来,儿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关注。

根据中科院心理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

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导致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

“看待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切忌对乡村儿童污名化和标签化。”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帆特别强调。她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儿童群体中均呈正态分布,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天然就比城镇儿童更严重,而是他们处于一个风险因素相对更高而保护更不足的环境中。因此,乡村儿童的心理弹性也就是抗逆力可能更薄弱。

吴帆认为,应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特别注意,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障碍,心理健康是一个谱系,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在行为发展、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劣势和表现。

她建议应重视加大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干预,重视对儿童、家庭和社区的赋能,应构建包含国家、社会、社区、医院、学校、家庭、个人在内的心理健康保障系统,构建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机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

“心灵魔法学院”心智素养课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摄影:刘素楠

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一些公益组织已经有所行动。

从2016年起,日慈公益在青少年儿童发展和心智素养教育公益领域持续深耕,为乡村儿童研发、提供心智素养课程,从预防视角减低乡村儿童的心理风险。

2018年,正在带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张永霞接触到“魔法学院”项目时,曾经自我怀疑:“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老师,能上好这门课吗?”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师生受益良多。

她说,高年级的《积极关系》一课围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的处理和应对展开,除此之外,课程还涉及冲突处理的方法和爱的表达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收获积极关系。

遇到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时,她除了同事之间的讨论,也会通过日慈公益的心灵魔法学院项目小程序,在线上向其他地区的老师寻求帮助。

从2019年8月开始,陕西省泾阳县与日慈公益合作,在全县所有中小学5-8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心智素养课程。两年间,自卑内向的学生变得自信开朗、个性“顽劣”的学生渐渐懂得遵守纪律、管理情绪,校园安全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泾阳县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高文明介绍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且更有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

他记得在一节心智素养课程上,老师举行了愿望拍卖会,每个学生可以拍下不同的关键词。老师们本以为“富有”“美丽”“帅气”等关键词会成为热门,没想到孩子们竞拍最激烈的是“家庭和睦”“天下太平”。

“心灵魔法学院”心智素养课学生手册内页。摄影:刘素楠

据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介绍,截至2021年6月,日慈公益已经将心智素养课程带到全国30个省市1300多所学校,累计服务了超过24万名乡村孩子,3600多名乡村教师参与其中。

张真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因而迫切需要采用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尽早对青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当孩子们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和心理抗逆力得到提升,哪怕遇到困境,他们也能比较平稳地度过。

7月28日,日慈公益基金会在上海发布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以下简称《扫描报告》),这也是国内首份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对公益组织开展调查的报告。

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生(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方向)付琳赟深度参与了该项研究。据其介绍,《扫描报告》对我国24家公益组织开展的27个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公益项目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2020年项目支出超过100万元的只有5个;心理课程、教师培训、教师心理支持、个案干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是公益组织目前采用的最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

“这十几年来,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服务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吴帆指出,比如,公益项目在资金筹措方面一直遇到挑战,而像心灵魔法学院项目这样的从预防角度出发、以证据为本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少。

“很多公益组织怀着一腔热血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但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看到多方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能够统和他们的诉求,这样才能集合大家的力量把项目开展好。”吴帆建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