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宋明君
长久以来,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始终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要事、重事被社会密切关注着。时代步伐不断向前,教育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如何应对现下教育新情况,及时做出合理调整,让教育拥有更健康的未来。
教育成本激增,家长同样为难
近些年来,越增越多的教育成本支出成为让每个家庭产生焦虑的问题。
追究其根本原因,越来越大的升学需求和为孩子提供更好地辅导成为家长选择校外补习的主因。但高昂的辅导费用却成为压在家长头上沉甸甸的“大山”,选择校外辅导机构很可能并非“美差”一件。
久陷于校外辅导泥淖之中的家长们可能被困扰已久——孩子教育总支出依然占据家庭总支出的相当大比例,尤其是课外辅导机构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且随着二孩、三胎相关生育政策的推出,一旦家庭中孩子数量增加,那么相应的教育成本肯定会再次增长。
据家长表示,除了配合学校课程的语数外等辅导班,还有舞蹈班、艺术课、音乐课等等兴趣班,课余时间与寒暑假都要额外支出一笔不菲开支,甚至出现家长要花费上万元来给孩子报名辅导机构的现象。
同时,补课费用也与家庭年收入成正比,年收入越高,相应地补课费用也随之增多。
“孩子上学累、放学更累,家长心累”的校外教育培训让很多家长强烈希望教育有关部门可以推出措施合理监管校外教培训行业,并提高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减少低效课堂,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减少孩子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出台,让教育回归本色
近年来,课外辅导行业的发展受市场影响增长不可谓迅猛,甚至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竞争阶段。
根据来自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中国75%以上的中小学生(大多为6岁至8岁)参加过校外辅导。而到了现在,参加校外补习的现象愈发普遍化与低龄化,相应的补习时间也呈增高趋势。
全面铺开的校外辅导机构无法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弊端。
因此,不仅是为了监管校外教育机构、整顿私立课外辅导行业,更是在对素质教育的再次回归——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重重约束: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堪称“史上最严“。
此外还有,《意见》提到要通过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双管齐下,达到切实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教育部门纷纷响应,其中,青岛市制定印发了《青岛市中小学规范办学实施方案》和规范办学计分办法,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生家庭作业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将“双减”纳入对学校规范办学监管。加强对区市、学校实时监控、工作调度和督办跟进。
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也表示,今年4月至今,除随查随访外,青岛还集中进行了3次全市抽查,对51所学校中有关作业管理问题进行了通报。各区市学校通过创新思路促落实,家校合力抓落实,“双减”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双减政策“下,校外辅导机构出路在何方?
我们可以看到,《意见》的出台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三大问题提供了强劲的解决方案与路径,也是对校外培训机构及行业的规范与制约。
因此,对“双减政策“反应更大的当属还是各地区的校外辅导机构,青岛地区的相关教辅机构亦是如此。
“《意见》的出台的确是对校外机构的重创,相当于给这个太火爆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也解决了些问题,有不少不合规范的机构已经关门了。但现下更大的问题是,机构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青岛一家中小辅导机构校长这样说道。
未来的路如何走,青岛不少辅导机构可能已做出选择:向素质教育转型。不少机构已经在研究如何在按照要求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相关课程,以及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作为全日制中小学校的补充。
而这也与新任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俞伟跃的观点不谋而合:“要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开展音体美、琴棋书画等培训,特别在学科类教学方面不要替代学校的教育功能。”

立足素质教育,青岛新中考政策蓬勃发展
在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之外,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同样重要。
早在18年,青岛便打出一套素质教育的“组合拳”:在保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基础下,针对“三点半”课后看管难题,同样出台专项政策,引导学校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课程和活动,更好地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学生在放学后的校外学习需要,青岛教育部门特意开通青岛“课后网”名师空中课堂,实现名师时时在线授课答疑,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后学习帮助。
除此之外,《意见》还提到,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
落脚到青岛地区,我们可以发现,早在2018年6月20日,青岛便推出新中考方案改革,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青岛中考由现行的“8科分数+3科等级”,调整为改革后的“3科分数+2组等级”,并完善初中生综合评价制度,避免“唯分是取”,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2021年青岛市中考招生政策更是本着精益求精的理念,在坚持“稳重求进”的总基调之上,保持“分数+等级”的招考模式不变、录取批次和顺序不变、各类优待、加分、降分录取政策不变“三个不变“,进行自主招生规模适度增加、民办普通高中招生统招计划与录取方式、支持学校改革创新项目“三个微调”。
可以说,新中考政策等素质教育改革为适龄升学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机会与更加公平的升学路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