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默认浏览器斗争简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默认浏览器斗争简史

中国互联网公司怎么用浏览器发财的?

图片来源:Pexels- Deepanker Verma

文|大白商业评论

微软是怎么打败网景公司的?

IE浏览器又是怎么被吊打的?

为什么浏览器这么重要?

中国互联网公司怎么用浏览器发财的?

大白本期话题,默认浏览器斗争简史。

微软是怎样打败网景的?

5月19日微软公司宣布,IE浏览器在上线25年后,将于2022年6月正式退役。在这之后,用户使用最新的Windows系统时,将无法使用IE浏览器,而是全部改用诞生于2015年的Microsoft Edge浏览器。IE浏览器即将退役,你会想念它吗?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不管IE浏览器还是Edge浏览器,他们都是浏览器大战的产物。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修改电脑默认浏览器时,各种软件会跳出来问你“确认要修改吗?”如果现在要你修改手机的默认浏览器,你能马上说出修改的入口在哪吗?反正大白是找不到。别怀疑,这些都是各种软件厂商经过20多年的争夺战,精心设计的套路。其实从浏览器诞生以来,不管PC还是移动端,默认浏览器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曾经躬身入局。

第一个把浏览器规模化应用的是美国的网景公司。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在大学期间和几个同伴共同开发了一款浏览器,一上线就大受网民欢迎。到1994年底,网景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浏览器。1995年8月,网景公司上市敲钟,成为当时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上市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而首次跟微软无关的新软硬件体系形成了,这也引起了微软的警醒。1995年6月,微软试图跟网景战略合作,但没有成功,最后只好走上对抗之路。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微软投入20亿美元,通过购买、兼并和开发等多种手段,迅速推出了一个浏览器产品IE2.0。

当时,网景浏览器是收费的,一份软件卖45美元。为了彻底摧毁网景,比尔·盖茨决定把IE免费开放。半年后,微软又打出一记重拳,宣布把Windows95和IE捆绑销售,对,今天你打开Windows就有浏览器,还得感谢当年的竞争。微软利用垄断获得了一个新的垄断,说白了,你可以不用网景,但不能不用Windows。

网景应对的思路,是通过增加浏览器的功能来获取更多安装,他们增加了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新闻组软件,转变成一个更全面的网络软件套装。但是这也给网景浏览器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大量新增功能,让浏览器性能不断下降,Bug增加,软件卡顿。

这一连串的变化,微软逐渐挽回了颓势。到1998年,微软的IE浏览器已经占有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网景因为产品问题和微软的围追堵截丧失了市场。网景以垄断的名义起诉了微软,虽然赢了官司,但在漫长的司法程序面前,却输了时间。1998年网景被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收购,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以微软的胜利宣告结束。

但是网景消失之前,重新做了Mozilla项目,就是开源了网景的源代码。之后,美国在线一直研发着新的网景浏览器,2004年基于Mozilla源码的Firefox火狐浏览器首次登台,网景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也拉开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的序幕。

但是,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并不像第一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战役行动,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

火狐一出现,就以优于IE的性能,迅速获得了新用户群,提供了非常友好的页面编程工具,让网页前端工程师成为第一批专业用户,随后迅速普及。

很多新的浏览器这时也纷纷入坑,比如苹果的Safari浏览器,Google的Chrome浏览器。苹果发布的Safari浏览器,使用了自己的浏览器引擎Webkit,通过捆绑电脑端和移动端,迅速占领了市场。而Google发布的Chrome浏览器,在性能上远远超过了当时的IE。Google还在自己的搜索首页上推荐用户下载Chrome浏览器,导致IE浏览器的市场进一步被蚕食。

到2012年5月,Chrome全球范围使用量超过IE,已达到36%,网景的后代Firefox 在欧洲份额也超越IE,实现了逆袭。2013年浏览器大局基本已定——Chrome一统天下,Firefox通过丰富的插件仍然占据一定市场,Safari则凭借苹果的市场优势和封闭性获得了一席之地,IE和Opera则被慢慢边缘化。

微软IE浏览器是怎样走下神坛的?

微软IE浏览器是怎样走下神坛的?2002年6月时,全球约有95.3%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微软IE浏览器的各种版本,已经是绝对垄断地位。但是到了今年,根据StatCounter的统计,2021年4月全球台式机市场,Chrome浏览器市场占比超过65%,稳坐霸主地位,而IE浏览器的份额已经降到2%以下。

作为曾经的浏览器霸主,IE的没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对IE等竞争对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根本原因还是微软出了很多昏招,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在IE6.0的市场占有率独步江湖的时候,微软领导层觉得,这个领域连竞争对手都没有,已经没什么好投资了。这时微软谜一样的解散了浏览器团队。它导致的结果是,国外用户从2001年的IE6一直到2006年的IE7,才有了更新;对很多中国用户来说,IE6直到2010 年的Windows 7 出来之后才获得更新。即使IE7和IE8,依然没有让用户满意。

于是,当Firefox已经上市几年,当Chrome凭借极速内核、丰富的功能插件横空出世时,IE便陷入“又慢又不安全”的泥潭。虽然后知后觉的微软进行过补救,但也于事无补。

一向精明的微软怎么会有这么大失误呢?首先这跟微软的战略需要和商业模式有关。那时的微软是卖软件的,做一个东西,一定要看投资回报率,IE不能直接盈利,不值得的东西就不做。微软的考虑就是软件包时代,为了帮助卖出更多的操作系统。谷歌Chrome的商业利益,是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多的预置谷歌搜索的浏览器。

领先无敌后,微软很快就减少了投入,导致后来的版本性能方面明显逊色。份额迅速被谷歌的Chrome浏览器超越。实际上,正是与IE的持续竞争,才导致Chrome浏览器在脚本和渲染方面持续优化。催生了V8引擎,让JS性能提升了百倍,接近Java和C++的性能。这些才促成了现代前端技术的基础,让前端可以高效处理客户端交互。

2015年,微软推出Edge浏览器,正式释放出抛弃IE浏览器的信号。不过,即使是“改头换面”的Edge浏览器,也难与目前的Chrome浏览器抗衡,微软在的谷歌开源的冲击下,已然要输掉这场浏览器大战。

然后几年以后Firefox出来了,但是对于这个,微软的反应一如既往地慢,因为微软一向习惯了这种思路,你先去做,做得好了我们要赶上你,超过你很容易。这是以往那么多次经验所带来的自信。

谷歌是去抢生存大门,微软只是去占座位。谷歌最重要的产品肯定依次是谷歌搜索(要依赖浏览器抢入口)、安卓(也依赖捆绑浏览器抢入口)、安卓市场。微软最重要的产品是Windows、Office、Azure云平台、XBOX等,浏览器显得没那么重要。

当然,还包括鲍尔默的蜜汁自信,鲍尔默时代(2001-2014)的微软异常的自负和傲慢。那个时候微软的风格就是凭借市场份额高、技术好、有资本,而高高在上。他们错在了忽略市场需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源系的浏览器Firefox,Chromium的蓬勃发展立刻让几乎所有人倒戈。

浏览器为什么这么重要?

比尔盖茨说过“微软错了,未来的世界不是PC,而是Internet。”互联网时代来了,浏览器就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IT世界。

浏览器可以设定默认的搜索引擎,有了入口就可以卖广告。一切数据都是信息,有了信息,就能更精准地推送广告了。

网景开源了浏览器源代码,转型Mozilla,又发展出了Firefox,这些浏览器发展出了插件,也就是扩展了程序生态,谁拥有浏览器,谁就定义这个生态,谁就掌握扩展程序的分发。

内核,英文名称"Layout engine",也就是排版引擎,或者成为页面渲染引擎,负责取得网页的内容(HTML/XML/图片等)、整理信息(加入CSS),以及计算网页的显示方式,然后输出至浏览器或者打印机,所有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以及其他需要编辑显示网络内容的应用程序,都需要页面渲染引擎。

所以,对于解析HTML/CSS的方法,由于各个浏览器的内核不同,导致渲染的结果也不同。

常见浏览器内核有以下四种:

1)Trident--IE11之前使用的内核,之后在此内核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内核Edge HTML,也就是微软发布的新的浏览器Edge的内核。

2)Geckos--Geckos是Firefox内核,特点是代码完全公开,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可以为其编写代码,增加功能。

3)Webkit--Webkit是苹果Safari的内核,也是Chrome内核原型,是自由软件,同时开放源代码。

4)Blink--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共同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在Chrome(28及之后版本)、Opera(15及之后版本)浏览器中使用。

浏览器引擎其实就是一套计算机语言,以及它相应的生态,这套生态就是巨头对世界互联网的瓜分和自身的护城河。浏览器是承载这套生态的基础硬件,在开源之后,各种开发者给浏览器开发应用,因此不论PC还是移动端,默认浏览器的用户依然是战略资源。

中国互联网公司如何用浏览器发财?

在竞争中已经放弃了自己Trident内核的微软,计划弯道超车,那就是放弃了IE浏览器,取而代之,使用谷歌Chromium内核,重新做浏览器产品Edge。Edge杀入市场后,连续数月势头迅猛,一度冲上第二名,而如今,Edge市场份额仅占4.38%,成为排名第四的桌面浏览器。故事的进展令人唏嘘。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中国的浏览器到什么程度了。如上文介绍,世界上只有四个内核,也就是说,这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有自己的内核,那么中国未来会被卡脖子吗?答案是“不会”!

为了让用户能够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浏览体验,中国浏览器厂商发明了“双核”浏览器模式。其中代表作为搜狗浏览器、傲游3、猎豹浏览器、QQ浏览器等。但是,国内双核浏览器只是迫于网络环境的产物,是一个无奈的临时解决方案。随着Web标准的普及,双核浏览器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此外, Chromium 和 Gecko本身就是开源项目,从授权协议上看,它们鼓励基于已有技术去做技术创新,而不是重复造轮子。所以准守开源标准去做一个浏览器并不可耻。

强大如 Chromium 本身也是基于大量的开源项目累计起来,才有了现在的体量和市场,这就是开源的力量。比起开源项目被美国人控制,更应该担心的是标准本身缺少话语权。毕竟浏览器的每一行代码,都要受到对应的行业标准所约束。

中国浏览器怎么赚钱?以奇虎360公司财报为例,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360 第三季度营收中网络广告的收入(主要是浏览器)占到全部收入的69.5%,净利润为1290万元,同比增长18%。

目前浏览器的盈利主要分三块:网络带流量的广告收入、搜索引擎的竞价链接、搜索引擎合作流量分成。这三条盈利渠道,网络带流量是目前浏览器主要盈利模式,如浏览器的首页网址。搜索引擎的竞价链接,盈利模式为广告,包括CPM(按千次展示付费)、CPS(按成功销售付费)、CPC9(按点击付费)等。浏览器默认使用的搜索引擎都是有商务字符串的,商务串简单理解就是告诉百度搜索请求是从这个浏览器上发出的,百度会统计出来这个数据去和浏览器厂商分成。

总而言之,互联网是流量为王,流量带来的是广告、购物、还有增值服务。金钱永不眠,只要互联网还在,只要还有利益争夺,浏览器之战就永远不会结束。所以,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已经靠的不是吸引用户安装,而是软件生态圈直接碰撞。

在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之际,开源市场已经成熟,只要包装浏览器的引擎就可以弄出一个自己的浏览器来,导致了中国内地也发生了小规模的浏览器之争,比如,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百度浏览器、QQ浏览器等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默认浏览器斗争简史

中国互联网公司怎么用浏览器发财的?

图片来源:Pexels- Deepanker Verma

文|大白商业评论

微软是怎么打败网景公司的?

IE浏览器又是怎么被吊打的?

为什么浏览器这么重要?

中国互联网公司怎么用浏览器发财的?

大白本期话题,默认浏览器斗争简史。

微软是怎样打败网景的?

5月19日微软公司宣布,IE浏览器在上线25年后,将于2022年6月正式退役。在这之后,用户使用最新的Windows系统时,将无法使用IE浏览器,而是全部改用诞生于2015年的Microsoft Edge浏览器。IE浏览器即将退役,你会想念它吗?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不管IE浏览器还是Edge浏览器,他们都是浏览器大战的产物。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修改电脑默认浏览器时,各种软件会跳出来问你“确认要修改吗?”如果现在要你修改手机的默认浏览器,你能马上说出修改的入口在哪吗?反正大白是找不到。别怀疑,这些都是各种软件厂商经过20多年的争夺战,精心设计的套路。其实从浏览器诞生以来,不管PC还是移动端,默认浏览器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曾经躬身入局。

第一个把浏览器规模化应用的是美国的网景公司。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在大学期间和几个同伴共同开发了一款浏览器,一上线就大受网民欢迎。到1994年底,网景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浏览器。1995年8月,网景公司上市敲钟,成为当时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上市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而首次跟微软无关的新软硬件体系形成了,这也引起了微软的警醒。1995年6月,微软试图跟网景战略合作,但没有成功,最后只好走上对抗之路。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微软投入20亿美元,通过购买、兼并和开发等多种手段,迅速推出了一个浏览器产品IE2.0。

当时,网景浏览器是收费的,一份软件卖45美元。为了彻底摧毁网景,比尔·盖茨决定把IE免费开放。半年后,微软又打出一记重拳,宣布把Windows95和IE捆绑销售,对,今天你打开Windows就有浏览器,还得感谢当年的竞争。微软利用垄断获得了一个新的垄断,说白了,你可以不用网景,但不能不用Windows。

网景应对的思路,是通过增加浏览器的功能来获取更多安装,他们增加了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新闻组软件,转变成一个更全面的网络软件套装。但是这也给网景浏览器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大量新增功能,让浏览器性能不断下降,Bug增加,软件卡顿。

这一连串的变化,微软逐渐挽回了颓势。到1998年,微软的IE浏览器已经占有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网景因为产品问题和微软的围追堵截丧失了市场。网景以垄断的名义起诉了微软,虽然赢了官司,但在漫长的司法程序面前,却输了时间。1998年网景被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收购,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以微软的胜利宣告结束。

但是网景消失之前,重新做了Mozilla项目,就是开源了网景的源代码。之后,美国在线一直研发着新的网景浏览器,2004年基于Mozilla源码的Firefox火狐浏览器首次登台,网景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也拉开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的序幕。

但是,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并不像第一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战役行动,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

火狐一出现,就以优于IE的性能,迅速获得了新用户群,提供了非常友好的页面编程工具,让网页前端工程师成为第一批专业用户,随后迅速普及。

很多新的浏览器这时也纷纷入坑,比如苹果的Safari浏览器,Google的Chrome浏览器。苹果发布的Safari浏览器,使用了自己的浏览器引擎Webkit,通过捆绑电脑端和移动端,迅速占领了市场。而Google发布的Chrome浏览器,在性能上远远超过了当时的IE。Google还在自己的搜索首页上推荐用户下载Chrome浏览器,导致IE浏览器的市场进一步被蚕食。

到2012年5月,Chrome全球范围使用量超过IE,已达到36%,网景的后代Firefox 在欧洲份额也超越IE,实现了逆袭。2013年浏览器大局基本已定——Chrome一统天下,Firefox通过丰富的插件仍然占据一定市场,Safari则凭借苹果的市场优势和封闭性获得了一席之地,IE和Opera则被慢慢边缘化。

微软IE浏览器是怎样走下神坛的?

微软IE浏览器是怎样走下神坛的?2002年6月时,全球约有95.3%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微软IE浏览器的各种版本,已经是绝对垄断地位。但是到了今年,根据StatCounter的统计,2021年4月全球台式机市场,Chrome浏览器市场占比超过65%,稳坐霸主地位,而IE浏览器的份额已经降到2%以下。

作为曾经的浏览器霸主,IE的没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谷歌的Chrome浏览器对IE等竞争对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根本原因还是微软出了很多昏招,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在IE6.0的市场占有率独步江湖的时候,微软领导层觉得,这个领域连竞争对手都没有,已经没什么好投资了。这时微软谜一样的解散了浏览器团队。它导致的结果是,国外用户从2001年的IE6一直到2006年的IE7,才有了更新;对很多中国用户来说,IE6直到2010 年的Windows 7 出来之后才获得更新。即使IE7和IE8,依然没有让用户满意。

于是,当Firefox已经上市几年,当Chrome凭借极速内核、丰富的功能插件横空出世时,IE便陷入“又慢又不安全”的泥潭。虽然后知后觉的微软进行过补救,但也于事无补。

一向精明的微软怎么会有这么大失误呢?首先这跟微软的战略需要和商业模式有关。那时的微软是卖软件的,做一个东西,一定要看投资回报率,IE不能直接盈利,不值得的东西就不做。微软的考虑就是软件包时代,为了帮助卖出更多的操作系统。谷歌Chrome的商业利益,是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多的预置谷歌搜索的浏览器。

领先无敌后,微软很快就减少了投入,导致后来的版本性能方面明显逊色。份额迅速被谷歌的Chrome浏览器超越。实际上,正是与IE的持续竞争,才导致Chrome浏览器在脚本和渲染方面持续优化。催生了V8引擎,让JS性能提升了百倍,接近Java和C++的性能。这些才促成了现代前端技术的基础,让前端可以高效处理客户端交互。

2015年,微软推出Edge浏览器,正式释放出抛弃IE浏览器的信号。不过,即使是“改头换面”的Edge浏览器,也难与目前的Chrome浏览器抗衡,微软在的谷歌开源的冲击下,已然要输掉这场浏览器大战。

然后几年以后Firefox出来了,但是对于这个,微软的反应一如既往地慢,因为微软一向习惯了这种思路,你先去做,做得好了我们要赶上你,超过你很容易。这是以往那么多次经验所带来的自信。

谷歌是去抢生存大门,微软只是去占座位。谷歌最重要的产品肯定依次是谷歌搜索(要依赖浏览器抢入口)、安卓(也依赖捆绑浏览器抢入口)、安卓市场。微软最重要的产品是Windows、Office、Azure云平台、XBOX等,浏览器显得没那么重要。

当然,还包括鲍尔默的蜜汁自信,鲍尔默时代(2001-2014)的微软异常的自负和傲慢。那个时候微软的风格就是凭借市场份额高、技术好、有资本,而高高在上。他们错在了忽略市场需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源系的浏览器Firefox,Chromium的蓬勃发展立刻让几乎所有人倒戈。

浏览器为什么这么重要?

比尔盖茨说过“微软错了,未来的世界不是PC,而是Internet。”互联网时代来了,浏览器就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IT世界。

浏览器可以设定默认的搜索引擎,有了入口就可以卖广告。一切数据都是信息,有了信息,就能更精准地推送广告了。

网景开源了浏览器源代码,转型Mozilla,又发展出了Firefox,这些浏览器发展出了插件,也就是扩展了程序生态,谁拥有浏览器,谁就定义这个生态,谁就掌握扩展程序的分发。

内核,英文名称"Layout engine",也就是排版引擎,或者成为页面渲染引擎,负责取得网页的内容(HTML/XML/图片等)、整理信息(加入CSS),以及计算网页的显示方式,然后输出至浏览器或者打印机,所有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以及其他需要编辑显示网络内容的应用程序,都需要页面渲染引擎。

所以,对于解析HTML/CSS的方法,由于各个浏览器的内核不同,导致渲染的结果也不同。

常见浏览器内核有以下四种:

1)Trident--IE11之前使用的内核,之后在此内核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内核Edge HTML,也就是微软发布的新的浏览器Edge的内核。

2)Geckos--Geckos是Firefox内核,特点是代码完全公开,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可以为其编写代码,增加功能。

3)Webkit--Webkit是苹果Safari的内核,也是Chrome内核原型,是自由软件,同时开放源代码。

4)Blink--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共同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在Chrome(28及之后版本)、Opera(15及之后版本)浏览器中使用。

浏览器引擎其实就是一套计算机语言,以及它相应的生态,这套生态就是巨头对世界互联网的瓜分和自身的护城河。浏览器是承载这套生态的基础硬件,在开源之后,各种开发者给浏览器开发应用,因此不论PC还是移动端,默认浏览器的用户依然是战略资源。

中国互联网公司如何用浏览器发财?

在竞争中已经放弃了自己Trident内核的微软,计划弯道超车,那就是放弃了IE浏览器,取而代之,使用谷歌Chromium内核,重新做浏览器产品Edge。Edge杀入市场后,连续数月势头迅猛,一度冲上第二名,而如今,Edge市场份额仅占4.38%,成为排名第四的桌面浏览器。故事的进展令人唏嘘。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中国的浏览器到什么程度了。如上文介绍,世界上只有四个内核,也就是说,这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有自己的内核,那么中国未来会被卡脖子吗?答案是“不会”!

为了让用户能够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浏览体验,中国浏览器厂商发明了“双核”浏览器模式。其中代表作为搜狗浏览器、傲游3、猎豹浏览器、QQ浏览器等。但是,国内双核浏览器只是迫于网络环境的产物,是一个无奈的临时解决方案。随着Web标准的普及,双核浏览器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此外, Chromium 和 Gecko本身就是开源项目,从授权协议上看,它们鼓励基于已有技术去做技术创新,而不是重复造轮子。所以准守开源标准去做一个浏览器并不可耻。

强大如 Chromium 本身也是基于大量的开源项目累计起来,才有了现在的体量和市场,这就是开源的力量。比起开源项目被美国人控制,更应该担心的是标准本身缺少话语权。毕竟浏览器的每一行代码,都要受到对应的行业标准所约束。

中国浏览器怎么赚钱?以奇虎360公司财报为例,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360 第三季度营收中网络广告的收入(主要是浏览器)占到全部收入的69.5%,净利润为1290万元,同比增长18%。

目前浏览器的盈利主要分三块:网络带流量的广告收入、搜索引擎的竞价链接、搜索引擎合作流量分成。这三条盈利渠道,网络带流量是目前浏览器主要盈利模式,如浏览器的首页网址。搜索引擎的竞价链接,盈利模式为广告,包括CPM(按千次展示付费)、CPS(按成功销售付费)、CPC9(按点击付费)等。浏览器默认使用的搜索引擎都是有商务字符串的,商务串简单理解就是告诉百度搜索请求是从这个浏览器上发出的,百度会统计出来这个数据去和浏览器厂商分成。

总而言之,互联网是流量为王,流量带来的是广告、购物、还有增值服务。金钱永不眠,只要互联网还在,只要还有利益争夺,浏览器之战就永远不会结束。所以,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已经靠的不是吸引用户安装,而是软件生态圈直接碰撞。

在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之际,开源市场已经成熟,只要包装浏览器的引擎就可以弄出一个自己的浏览器来,导致了中国内地也发生了小规模的浏览器之争,比如,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百度浏览器、QQ浏览器等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