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菏泽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一是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7亿元,可比增长12.8%;两年平均增速7.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1个、1.9个百分点。二是投资拉动能力增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9%,分别高于全省、全国6.3个、5.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三是财税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8个、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25.4%、居全省第7位。四是农业生产稳中上升。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亿元、可比增长7.8%。夏粮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预计产量达440万吨、增长2%。五是居民收入与消费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5元,同比增长12.8%,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9%、16.1%,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3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居全省第3位,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国2.6个、4.1个百分点。
二、增长潜力更加强劲。
一是工业运行提质增效。积极创新服务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增速居全省第7位。33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7.9%。其中,医药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5%和17.4%。企业效益持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33.4亿元、利润11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84.5%。用电量持续增长,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135亿千瓦时、增长13.9%,工业用电量78千瓦时、同比增长14.3%。技改力度不断加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0.8%,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37.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5.9%、增幅居全省第3位。二是内外贸易增势强劲。市场交易稳健回升,上半年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6.2%和35.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53.7%和46.5%。坚持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文化、国际化“五化并举”,把牡丹观赏、牡丹文化艺术、牡丹产业融为一体,“两会一节”期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70亿元。外贸外资快速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249.5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114.8亿元、同比增长44.8%,进口134.7亿元、增长30.2%。实际使用外资1.65亿美元,同比增长661.6%,增幅居全省第2位。三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菏泽市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绅联生物和阳成生物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达到32.8%。
三、动能支撑持续增强。
一是“231”产业体系全面起势。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持续增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5.5%、125.7%。生物医药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利润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6%、67.2%。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持续提档升级,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营收分别增幅46.4%、85.4%,全市网络零售额、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新兴产业亮点纷呈, “四新”经济投资增长47.6%,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二是“双招双引” 成效明显。全市签约过亿元项目211个、总投资1166.5亿元。其中,生物医药项目31个、总投资178亿元,高端化工项目20个、总投资82.2亿元。深圳劲嘉、东旭药玻、英博尔智能制造等142个过亿元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深化“产业+项目+人才”引才模式,创新柔性引进、“人才飞地”等举措,引进高端专家127名,与5名院士建立合作关系,现代医药港上海复旦大学科技园离岸创新中心已入驻8个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三是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全市列入省级重点项目116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集中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石炭纪纳米新材料项目投产运营,凯维思轻量化、劲嘉新材料等一批支撑型项目加快建设。重点调度的106个实施类项目,已开工99个,完成投资31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总投资777亿元的120个市重点项目,已开工93个,完成投资156.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2.9%。积极破解项目融资难题,上半年获批专项债券项目135个、额度190亿元,已完成投资127.4亿元。四是电子商务发展持续领先。全市新增淘宝镇37个、淘宝村118个,分别占全省的75.5%、63.8%,新增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淘宝村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地级市第1位。各县区实现淘宝村镇全覆盖。跨境电商企业达645家,较去年新增205家。
四、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机场、高铁等重大工程实现重大突破,牡丹机场已开通8条航线,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国内主要城市。鲁南高铁菏泽段预计年底建成通车,济菏高速升级改造即将完工,雄商高铁与鲁南高铁18公里并行段、阳新高速菏泽段加快建设,新万福河即将复航,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二是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脱贫攻坚这个最艰巨的政治任务,开启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篇章”。32个“两新”融合试点项目、389个“20有”项目进展顺利;支持重点镇成立投融资公司、设立发展基金,推动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稳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163个安置区全部开工建设、已建成65个;深入细致抓好问题整改,各项整改工作有序推进。持续推进农村“七改”工程,深入开展人居环境七项整治行动,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三是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全部完成。历经5年日夜奋战,完成了滩区迁建这个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28个村台、6个外迁社区全部分房到户,14.6万滩区群众实现“百年安居梦”,昔日贫困黄河滩正逐步变成“幸福滩”。
五、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308亿元,较年初增加285亿元,同比多增63亿元,增长12.6%、居全省第10位。各项存款余额5494亿元,较年初增加455亿元,同比增长11.3%、居全省第5位。全市不良贷款余额63.8亿元,较年初减少11.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7.2%降到1.93%。金融风险化解工作逐渐显露成效。二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深化“一次办好”“一业一证”“市县同权”等改革,落实“2号公章”“一链办理”“集成审批”等具体措施,213项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64项市级审批权力下放县区,进一步梳理调整部分市批事项,受理企业“吹哨”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实现了审批更有速度、办事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三是发展底线进一步增强。牢牢守住环保、安全生产等发展底线,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60%。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落实。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六、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半年,民生支出完成24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5%。一方面,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强化重要场所、重点人群、关键部位、重要时间节点防控,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保持了疫情防控的良好形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城镇新增就业3.78万人,登记失业率2.51%。困难群众求助保障水平提高10%。开工建设中小学40所、面积65.4万平方米,幼儿园35所、面积10.8万平方米,城乡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下一步,菏泽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后来居上目标,聚力推进“四个突破”,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抓好重点项目招引力度和建设进度,盯紧抓牢“两新一重”和“四个一批”项目,严格“四个一”推进机制和“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坚持多措并举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完善更加务实管用的调度机制,及时监测处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运行质量。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盯紧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落实,着力在乡村振兴、医疗教育、文化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抓紧抓好疫情防控等底线任务,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