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释放了啥信号?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释放了啥信号?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在管清友看来,《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访谈代表了中央高层的声音,包含了预期管理的意图,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预期政策的总结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

“权威人士”5月9日再次发声谈论中国经济走势。当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和中国经济有可能产生的经济风险做出了分析和判断。

界面新闻查询发现,这是“权威人士”第三次就中国经济问题表达观点。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午10点30分,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就权威人士访谈相关话题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访谈代表了中央高层的声音,包含了预期管理的意图,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预期政策的总结评价。

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但日前公布的包括制造业PMI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却纷纷表明,仍处于下行期的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一些复苏,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反弹的讨论也在逐渐增多。

管清友在9日的解读中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总体上是一个平的状态,即便有反弹或者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

民生宏观在之前总结称,资产轮动非常快,来得快去得快,很难抓住规律,呈现短期化、杠杆化特征。据民生宏观一季度的预计,二季度很可能是此轮经济反弹的高点,但持续性是不够的。对于中国经济再次反弹的时间,管清友认为还需要继续观察。

“当中国处于一个低位均衡时,企业做了去库存的努力,当库存去化到达一定程度,美元阶段性见顶,再加上国内需求,钢价、煤价了出现一定程度反弹。但由于市场并没有出清,价格反弹刺激部分企业(包括僵尸企业)复产,扩大产能之后,价格又会重新下跌,所以持续性不强。”管清友指出。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提出以“三降一去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被认为是找到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症结”和问题的根源。

《人民日报》在9日的访谈中再次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

管清友表示,当前供给侧仍然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从“权威人士”的谈话可以看出,很多人期待的当年四万亿强力刺激这种思路是不现实的,也不会出现在接下来高层决策的“指南”上。例如,访谈中明确指出,“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的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

在管清友看来,本轮“供给侧”改革有三大核心任务,分别为国企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这都涉及到主要生产要素,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他表示,国企改革方面,要重新明确国企改革定位,要按照市场化的路子走下去;金融体制改革要改变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制;土地制度也要解放思想。并且,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手段和行政手段并行。

在9日上午的解读和分析中,管清友特别强调了国企改革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性。由于国企改革和高层当下主导的“去产能”紧密相关,尤其受到外界关注。

他指出,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清友分析称。

他表示,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释放了啥信号?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在管清友看来,《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访谈代表了中央高层的声音,包含了预期管理的意图,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预期政策的总结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

“权威人士”5月9日再次发声谈论中国经济走势。当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和中国经济有可能产生的经济风险做出了分析和判断。

界面新闻查询发现,这是“权威人士”第三次就中国经济问题表达观点。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午10点30分,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就权威人士访谈相关话题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访谈代表了中央高层的声音,包含了预期管理的意图,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预期政策的总结评价。

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但日前公布的包括制造业PMI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却纷纷表明,仍处于下行期的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一些复苏,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反弹的讨论也在逐渐增多。

管清友在9日的解读中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总体上是一个平的状态,即便有反弹或者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

民生宏观在之前总结称,资产轮动非常快,来得快去得快,很难抓住规律,呈现短期化、杠杆化特征。据民生宏观一季度的预计,二季度很可能是此轮经济反弹的高点,但持续性是不够的。对于中国经济再次反弹的时间,管清友认为还需要继续观察。

“当中国处于一个低位均衡时,企业做了去库存的努力,当库存去化到达一定程度,美元阶段性见顶,再加上国内需求,钢价、煤价了出现一定程度反弹。但由于市场并没有出清,价格反弹刺激部分企业(包括僵尸企业)复产,扩大产能之后,价格又会重新下跌,所以持续性不强。”管清友指出。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提出以“三降一去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被认为是找到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症结”和问题的根源。

《人民日报》在9日的访谈中再次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

管清友表示,当前供给侧仍然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从“权威人士”的谈话可以看出,很多人期待的当年四万亿强力刺激这种思路是不现实的,也不会出现在接下来高层决策的“指南”上。例如,访谈中明确指出,“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的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

在管清友看来,本轮“供给侧”改革有三大核心任务,分别为国企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这都涉及到主要生产要素,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他表示,国企改革方面,要重新明确国企改革定位,要按照市场化的路子走下去;金融体制改革要改变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制;土地制度也要解放思想。并且,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手段和行政手段并行。

在9日上午的解读和分析中,管清友特别强调了国企改革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性。由于国企改革和高层当下主导的“去产能”紧密相关,尤其受到外界关注。

他指出,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清友分析称。

他表示,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