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 | 武侯高中青年教师刘艳梅:现代诗教学对于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非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 | 武侯高中青年教师刘艳梅:现代诗教学对于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非凡

让诗歌成为语文教学的载体。

作品一:《我们在经典的身后一追再追》

 

像鸟的迁徙

扑哧千万次羽翼

只为越过

险峰、长河、西风和冷雨

 

像河的奔流

拍打过千万次堤岸

才能过滤掉鲁莽的沙石

沉淀出一份淡淡的勇气

不舍昼夜 川流不息

 

像梦的痴迷

东风吹过 黑夜点亮满树的繁星

是青春 最美的穹顶

 

即使 偶尔落入孤独的荒地

我也会寻到羽毛飘落的踪迹

即使 偶尔陷入迷茫的森林

我也会拨开云雾、斩断荆棘

 

我追随风的痕迹

想看清梦的倒影

我听过黄鹂与夜莺的歌喉

我路过繁花盛开的雨季

 

把苦涩留给昨夜

让黎明滋生芳菲

坎坷填补了梦的层次

 你比想象中更美

 

如梦的执迷

风吹落 星如雨 仍不弃

 

我在人山人海中

千百度找寻 

寻一场大梦

觅一个奇迹

 

创作者现场@刘琳颖同学

这首现代诗是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联想——

我们在经典的身后一追再追

只为某一天 回过头来

认真做自己

 

注:灵感来源《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品二:《我那么喜欢人们的言语》

 

我那么喜欢人们的言语

它来自真实,它消除误解

是它们帮助我们定义复杂的万物

让地球人不再因无知而鲁莽糊涂

这叫作海洋,那儿叫作大陆

这是终点,那儿是起源

 

我还喜欢它们的意思

一切都由思想这位智者驾驭

情书可以写得含蓄暧昧一点

演讲可以做得严谨豪迈一些

 

正是有了高山

湖泊和村庄才找到依靠

走近点,听劳工的号子、清脆的山歌

村妇也跟着絮叨起来

我真喜欢倾听万物的合唱

还有凄厉的秋蝉、哀婉的杜鹃

是它们,让人类的语言不再孤单

 

当你不出声时

万物就开始自由地弹奏

听,天地悠悠;听,岁月情稠

 

注:以上作品灵感来自

里尔克《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

 

作品三:《无用之树 才是对的木》

一棵树 

带着万千树的愿望

渴望成长

 

她幻想

将来要做

一桌一椅、一席一床

做房屋的栋梁

做结实的门窗

做水榭楼台

做雕栏回廊

 

她渴望

十年一瞬

神圣的时刻早些到来

她等待

被拦腰截断时 

悲壮轰然倒下

巨响在丛林间久久回荡

 

那一天

命运的仪式如约而至

她只轻轻

揩干身上的雨露

和昔日荒凉告别

深夜,最后一次聆听

夜莺孤绝的啼唱

 

在看不见银河的地方

热闹非凡

人来人往

她终于 靠年轮 

完成了

千千万万棵树的愿望

 

就这样

她成了一扇门

无意间

日子有了里外之分

生活有了真假之别

 

只有夜风 送来痴情

萤火的微光、草木的芬芳

陌生的鸟雀暂歇枝头

还有夜莺熟悉的啼唱

 

她开始回想

那个 当初成为门的愿意

她开始渴望

那个 岁月无声、星辰可证的

回不去的故乡

 

每到夜里

她都嘎吱作响

用门的方式

告诉沉睡的世界

——做一棵树就好

安安静静 顶天立地 站成自己

因为

无用的树才是对的木

 

作者简介:刘艳梅,四川绵阳人,大学期间,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原”诗社社长。个人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文渊》、《郑州日报》、《思语》、《原》等。毕业以来,在武侯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并积极将诗心诗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以撬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曾把全班49名同学姓名写进一首诗中《诗生情 且徐行》;为全年级学生开展“以诗会友 歌者自由”现代诗歌创作专题讲座;牵头编制《岁月如歌——我在武高的日子》师生文学作品集、《探寻武侯地域文化之美》等校本读本;自主开创“创课空间”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展示平台;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在校报《七星草》上发表优秀作品;“截句创作”、“我为班歌来填词”等语文教学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

界面四川:带我们分享一下这几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刘艳梅:说来也巧,这三首现代诗均为读写结合之作——《我那么喜欢人们的言语》是在阅读完里尔克《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后的思考,《无用之树 才是对的木》是对耶胡达·阿米亥《嘎吱响的门》的回答,而《追》则是对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的现代版改写,这首诗也是与班上学生共同创作而成。在平时阅读时,我喜欢边读边写,有时脑海中会蹦出些新奇意象、三两行诗句或是自己的疑问,我会习惯性地记录下来——关于“言语”,我们是憎、是恶、是欢、是喜?关于一扇嘎吱嘎吱响着“想回家的门”,你又想和他说些什么?读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时,内心的挂念是否被繁华夜市中的灯光所点燃?阅读经典诗歌,记录思考过程,并以现代诗的方式予以回应,这便是这几首诗背后共通的“灵感”。如此说来,这恰巧也呼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界面四川:你是如何与现代诗结下不解之缘的?

刘艳梅:受隔壁邻居(一位爱写诗的语文老师)影响,我是在小学时开始接触到现代诗的。初中时开始阅读冰心、闻一多等诗人作品,并勇敢尝试写小诗。大学期间,有幸加入“原”诗社并担任社长,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创作、编辑《原》诗刊,组织各类文学活动,并开始在《中国诗歌》发表作品。毕业时,揣着一本自己的原创诗集《诗言无》,走上了教学岗位,并希望能够将这份来自东师文院的原创精神、诗意追求继续传递下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无言之美,是需要借助诗意的语言来表现的,能够同学生一起“从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岂不快哉?

界面四川: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你认为现代诗具有哪些独特价值?

刘艳梅:在“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背景下,现代诗教学对于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非凡。对现代诗简洁精炼、细腻传神的语言进行赏析,可以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联系与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独特的画面、意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营造诗意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多品、尝试创作现代诗,可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另外,从教材编选角度出发,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现代诗皆为经典之作,具有文学性、创新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在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界面四川:在你的语文课上,你是如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的?

刘艳梅:“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而现代诗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方面可以说大有可为!我想重点分享的是通过舞台演绎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现代诗的审美体验,拉近学生与现代诗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现代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一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性。然而,现代诗教学却面临着尴尬处境,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走出教室,现代诗作为文学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舞台,除了我们普遍熟悉、接触较多的诗歌朗诵形式以外,现代诗还可以以情景诗话剧、歌曲演唱等艺术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华丽呈现,给我们带来更丰富、更多样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取经,当歌手李宇春用流行音乐唱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台下的观众明显进入到林徽因、海子所创作的艺术世界,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美好的诗句化身为歌词,辅之以音乐,被旋律点燃,正是诗歌艺术音乐性的回归,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作尝试——可以给喜欢的现代诗配上曲或为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进行演绎,还可以挖掘现代诗背后的故事,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演绎,引导学生去探寻现代诗的“美丽新世界”。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 | 武侯高中青年教师刘艳梅:现代诗教学对于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非凡

让诗歌成为语文教学的载体。

作品一:《我们在经典的身后一追再追》

 

像鸟的迁徙

扑哧千万次羽翼

只为越过

险峰、长河、西风和冷雨

 

像河的奔流

拍打过千万次堤岸

才能过滤掉鲁莽的沙石

沉淀出一份淡淡的勇气

不舍昼夜 川流不息

 

像梦的痴迷

东风吹过 黑夜点亮满树的繁星

是青春 最美的穹顶

 

即使 偶尔落入孤独的荒地

我也会寻到羽毛飘落的踪迹

即使 偶尔陷入迷茫的森林

我也会拨开云雾、斩断荆棘

 

我追随风的痕迹

想看清梦的倒影

我听过黄鹂与夜莺的歌喉

我路过繁花盛开的雨季

 

把苦涩留给昨夜

让黎明滋生芳菲

坎坷填补了梦的层次

 你比想象中更美

 

如梦的执迷

风吹落 星如雨 仍不弃

 

我在人山人海中

千百度找寻 

寻一场大梦

觅一个奇迹

 

创作者现场@刘琳颖同学

这首现代诗是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联想——

我们在经典的身后一追再追

只为某一天 回过头来

认真做自己

 

注:灵感来源《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品二:《我那么喜欢人们的言语》

 

我那么喜欢人们的言语

它来自真实,它消除误解

是它们帮助我们定义复杂的万物

让地球人不再因无知而鲁莽糊涂

这叫作海洋,那儿叫作大陆

这是终点,那儿是起源

 

我还喜欢它们的意思

一切都由思想这位智者驾驭

情书可以写得含蓄暧昧一点

演讲可以做得严谨豪迈一些

 

正是有了高山

湖泊和村庄才找到依靠

走近点,听劳工的号子、清脆的山歌

村妇也跟着絮叨起来

我真喜欢倾听万物的合唱

还有凄厉的秋蝉、哀婉的杜鹃

是它们,让人类的语言不再孤单

 

当你不出声时

万物就开始自由地弹奏

听,天地悠悠;听,岁月情稠

 

注:以上作品灵感来自

里尔克《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

 

作品三:《无用之树 才是对的木》

一棵树 

带着万千树的愿望

渴望成长

 

她幻想

将来要做

一桌一椅、一席一床

做房屋的栋梁

做结实的门窗

做水榭楼台

做雕栏回廊

 

她渴望

十年一瞬

神圣的时刻早些到来

她等待

被拦腰截断时 

悲壮轰然倒下

巨响在丛林间久久回荡

 

那一天

命运的仪式如约而至

她只轻轻

揩干身上的雨露

和昔日荒凉告别

深夜,最后一次聆听

夜莺孤绝的啼唱

 

在看不见银河的地方

热闹非凡

人来人往

她终于 靠年轮 

完成了

千千万万棵树的愿望

 

就这样

她成了一扇门

无意间

日子有了里外之分

生活有了真假之别

 

只有夜风 送来痴情

萤火的微光、草木的芬芳

陌生的鸟雀暂歇枝头

还有夜莺熟悉的啼唱

 

她开始回想

那个 当初成为门的愿意

她开始渴望

那个 岁月无声、星辰可证的

回不去的故乡

 

每到夜里

她都嘎吱作响

用门的方式

告诉沉睡的世界

——做一棵树就好

安安静静 顶天立地 站成自己

因为

无用的树才是对的木

 

作者简介:刘艳梅,四川绵阳人,大学期间,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原”诗社社长。个人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文渊》、《郑州日报》、《思语》、《原》等。毕业以来,在武侯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并积极将诗心诗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以撬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曾把全班49名同学姓名写进一首诗中《诗生情 且徐行》;为全年级学生开展“以诗会友 歌者自由”现代诗歌创作专题讲座;牵头编制《岁月如歌——我在武高的日子》师生文学作品集、《探寻武侯地域文化之美》等校本读本;自主开创“创课空间”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展示平台;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在校报《七星草》上发表优秀作品;“截句创作”、“我为班歌来填词”等语文教学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

界面四川:带我们分享一下这几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刘艳梅:说来也巧,这三首现代诗均为读写结合之作——《我那么喜欢人们的言语》是在阅读完里尔克《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后的思考,《无用之树 才是对的木》是对耶胡达·阿米亥《嘎吱响的门》的回答,而《追》则是对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的现代版改写,这首诗也是与班上学生共同创作而成。在平时阅读时,我喜欢边读边写,有时脑海中会蹦出些新奇意象、三两行诗句或是自己的疑问,我会习惯性地记录下来——关于“言语”,我们是憎、是恶、是欢、是喜?关于一扇嘎吱嘎吱响着“想回家的门”,你又想和他说些什么?读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时,内心的挂念是否被繁华夜市中的灯光所点燃?阅读经典诗歌,记录思考过程,并以现代诗的方式予以回应,这便是这几首诗背后共通的“灵感”。如此说来,这恰巧也呼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界面四川:你是如何与现代诗结下不解之缘的?

刘艳梅:受隔壁邻居(一位爱写诗的语文老师)影响,我是在小学时开始接触到现代诗的。初中时开始阅读冰心、闻一多等诗人作品,并勇敢尝试写小诗。大学期间,有幸加入“原”诗社并担任社长,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创作、编辑《原》诗刊,组织各类文学活动,并开始在《中国诗歌》发表作品。毕业时,揣着一本自己的原创诗集《诗言无》,走上了教学岗位,并希望能够将这份来自东师文院的原创精神、诗意追求继续传递下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无言之美,是需要借助诗意的语言来表现的,能够同学生一起“从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岂不快哉?

界面四川: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你认为现代诗具有哪些独特价值?

刘艳梅:在“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背景下,现代诗教学对于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非凡。对现代诗简洁精炼、细腻传神的语言进行赏析,可以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联系与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独特的画面、意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营造诗意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多品、尝试创作现代诗,可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另外,从教材编选角度出发,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现代诗皆为经典之作,具有文学性、创新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在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界面四川:在你的语文课上,你是如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的?

刘艳梅:“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而现代诗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方面可以说大有可为!我想重点分享的是通过舞台演绎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现代诗的审美体验,拉近学生与现代诗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现代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一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性。然而,现代诗教学却面临着尴尬处境,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走出教室,现代诗作为文学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舞台,除了我们普遍熟悉、接触较多的诗歌朗诵形式以外,现代诗还可以以情景诗话剧、歌曲演唱等艺术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华丽呈现,给我们带来更丰富、更多样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取经,当歌手李宇春用流行音乐唱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台下的观众明显进入到林徽因、海子所创作的艺术世界,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美好的诗句化身为歌词,辅之以音乐,被旋律点燃,正是诗歌艺术音乐性的回归,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作尝试——可以给喜欢的现代诗配上曲或为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进行演绎,还可以挖掘现代诗背后的故事,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演绎,引导学生去探寻现代诗的“美丽新世界”。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