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轻人的衣服越来越“不分男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轻人的衣服越来越“不分男女”

“男女同款”服饰在潮流市场的消费热度不断提升。

文丨霞光社 麻吉

编辑丨贝尔

统治时尚界一个多世纪的男女时装,正在发生审美变化。近年,越来越多品牌推出了模糊传统男女着装边界的“无性别服装”。

日本连锁服装品牌无印良品(MUJI)计划最早于2022年春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50%服装(不包括袜子)可“男女通穿”,共涉及约250 款。

对于无性别服装这个概念,即便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但似乎都不能阻止它从小众时尚圈蔓延至主流市场,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风潮。

1.女生穿牛仔,难找男朋友?

服装中的无性别概念,是由英文“unisex”而来,可译为“男女皆宜的”。美国《纽约时报》在1968年一篇关于“厚底怪物鞋”的故事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对服装来说,那些在设计时模糊了性别界限,让男女皆可凭喜好自由选择和穿着的服装,被视为“无性别服装”。

从本质上来讲,布料和由它们缝制出的衣服并没有性别之分。但自从我们开始为自己选择穿衣风格以来,衣服就不仅仅是一块用来遮挡身体的布料,而是作为信息载体,向外界传达出不同个体在性别、年龄、职业、性格、阶层等方面的专属信息。

“无性别服装”的出现,似乎让衣服的这部分功能失灵了。

在“unisex”一词首次面世的1968年,芝加哥论坛报的一名专栏作家在文章中描述了“unisex时代”中,“长辈们”会面对的一个普遍难题——“‘男孩还是女孩?’这不是在询问一个刚出生孩子的性别,而是请你的老婆来分辨面前经过的不明物体的性别。而她也不知道。”

同样的不解与困惑也来自于生活在2021年的金融业从业者Benjamin。“女生穿unisex的衣服不招人喜欢。我更喜欢长发飘飘穿短裙的女生,因为这是女性的标志,让人看到也觉得赏心悦目。”Benjamin言语直白,他眼里穿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的女生即便不能说是毫无魅力,但这样的女生“容易找不到男朋友”。

2.我的衣服我做主

“无性别服装”的兴起,体现了消费者“个人意志”的崛起。更多年轻人不再屈从固有的男性或女性着装观念,而是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风格。

“对我来说,‘无性别’就是自由、实用。我不会因为性别去选择服装,而是以自己觉得舒适为主。”对来自上海的女性平面设计师LIVNN来说,注重版型且没有太多花哨设计的男装,更符合自己的审美取向。而这也是目前市面上不少无性别服装的特点。

在“无性别服装”这一概念还未在中国流行的时候,LIVNN只能在男装店选购喜欢的衣服。“‘无性别’的概念给了我这种喜欢男装设计的女生一个‘台阶’下。让我不需要因此而有一丝奇怪的‘羞耻感’。” LIVNN告诉霞光社。

对更大众的消费者来说,购买无性别服装的原因可能还包括“穿着舒适”和“看起来很潮”。

据《2021潮流服装消费趋势报告》,消费者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已不再局限在材质和周末场景,既舒适自由又时尚帅气的OVERSIZE宽松廓形服装逐渐日常化,尤其深得95后年轻人的喜爱。

北京互联网公司女白领Vivi曾在朋友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无性别品牌服装。此前,她甚至都没听过‘无性别’这一概念,只是单纯觉得衣服设计简约、面料舒适,而男女同款更方便配成情侣装穿。

“店铺风格也很酷,让我觉得穿上这衣服的人也会变潮。”Vivi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在穿衣风格上不再有严格的性别划分,“无性别”这个标签不会影响自己的穿衣选择。

穿衣不再受限于性别,这一现象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国际广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早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就指出,56%的Z世代消费者在购物时已不再局限于自身性别的服装。而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5%的Z世代和25%的千禧一代认为,相比男性或是女性,自己更喜欢“中性”的代词。

时尚趋势与社会文化风潮的演变关系密切。“无性别服装”的流行,也因应着娱乐时代更加多元化的偶像审美。越来越精致的流量小生开始涂粉底、画眼线,甚至穿女装;而做中性打扮的女明星,往往能在网络上收获一波“超A”“超飒”的夸赞。

在国内,女明星引领男装风尚的口子是李宇春开的。

2005年,中性打扮的李宇春爆红并拿下当年《超级女声》冠军,以“挑战中国传统”的“新偶像”之姿,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掀起中国社会大众对“中性风”的大讨论。

2020年,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中,同样走中性路线的刘雨昕以超高人气夺冠,被视为新一代“女顶流”。受到众多商家和时尚品牌青睐的她,赛后半年内收获了16个品牌代言。

如果说女明星的“中性”打扮正让偶像审美中的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那么“更精致”的流量鲜肉们更是在重塑大众审美。

“以前看那些小鲜肉们画着条细细长长的眼线或是烟熏妆,涂脂抹粉地在台上跳舞,感觉很不顺眼。但几年看下来,好像也习惯了,慢慢接受了。”90后的李芸大学时曾修读性别研究专业,她认为,男性的性别禁锢比女性更强,反映在穿着上,就是大家更能接受女性“穿男装”,而不太容易接受男性“打扮得像个女人”。

实际上,男明星穿“女装”的现象也不鲜见。从韩流明星权志龙,到中国流量明星王一博、蔡徐坤、周震南等,都将“女装”纳入了日常穿搭范围。

今年6月,王一博被官宣为法国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的品牌形象大使,其穿着香奈儿女装的照片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其中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粗花呢外套,还有融入荷叶领、珍珠等设计元素的各款女装。虽然王一博的着装被部分网友戏称为“女装大佬”,但另一边体量巨大的粉丝们却坚称他为“穿香奈儿最好看的男人”。

3.不可忽视的女性消费力

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两性开始跳出“男装or女装”的思维定势。“男女同款”服饰在潮流市场的消费热度不断提升。

CBNData《2018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显示,中性风格在潮流品牌中的市场增速高达340%,是整体服装市场的2.5倍。其中,女性消费者购买中性风格服装的增速高达468%,是男性消费者增速的2倍。

各大服装零售商们近年也在追赶这一潮流趋势。­2016年,Zara就推出“Ungendered”(无性别)系列的牛仔裤、连帽衫和衬衫;2018年,John Lewis取消了所有童装上的性别标签;2019年,H&M与瑞典街头品牌Eytys合作推出了无性别系列服装;2020年,匡威推出首个无性别服装系列SHAPES,而Gucci则在同年推出了更为极致的“男士裙子”,当然其带来的更多是“吸睛”效应。

“无性别”的概念不仅引得“老品牌”们纷纷追捧,也催生了一批主打“无性别服装”概念的新品牌诞生。如Bosie、FMACM、ADER error、Vetements、NOCAO、nicerice等,都是近年才出现的中国本土“无性别服装”品牌。

对它们中的一些来说,做“无性别服装”并不是品牌的“初心”,更多是市场需求推动下的结果。以Bosie和NOCAO为例,最初走的都是潮牌男装路线,但在销售过程中,产品竟意外受到大量女性消费者欢迎,甚至购买NOCAO的女性消费者数量还超过了男性。

这一意外发现的市场,让品牌立刻做出了理性的商业判断——将服装去性别化,从而做起了面向所有消费者的生意。

年轻人的衣服越来越“不分男女”

数据也印证了女性消费者在潮流男装市场上不容小觑的购买力。据CBNData《2018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潮流男装的近四成销量由女性消费者贡献,其中潮流卫衣、T恤及套装是女性购买增速较高的男装品类,女性潮流消费者更加强调个性解放。

去性别化的服装,不仅让成立于2018年的Bosie 在首年就实现营收过亿,成为淘宝天猫男装单月销售额最快破千万的新品牌,也让它引起了资本的注意。

Bosie成立至今已经历5轮融资,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1月,通过A+轮和B轮融资2亿元。目前,Bosie不仅经营线上生意,还开设了21家门店,单店月营收达50-100万元。2020年,Bosie销售额突破3亿元。

4.无性别服装成了“精明”选择?

相比Bosie这样的“潮流新品牌”,对近年利润下滑的“连锁老店”无印良品来说,“无性别服装”不仅代表着潮流趋势,也是挽救颓势的“高性价比”选择。

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近年发布的财报显示,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良品计划总营收保持7%左右的增长,但营业利润持续下降,营业利润率由12%降至8.3%。受全球疫情影响,去年2月至8月,良品计划的营业利润率更降至0.5%,而且其跟服装相关的库存已积压了近400亿日元。

今年初,良品计划已在春夏季商品中推出了派克大衣等25款“无性别”商品。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产品销售势头良好,希望尽快增加商品数量。

近期,无印良品在宣布2022年春季实现50%衣服“无性别”设计时曾表示,希望通过不分男女性别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追求多样性的意识,与此同时,公司还可通过压缩商品数量,以减少库存、提高效率。而且,由于不分男女款,这也将大大节省服装在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成本。

看上去,“无性别服装”似乎既符合当代流行趋势,又是服装商家省时省力的高效选择。但长期来看,其市场空间和消费者接受程度究竟如何还难以预测。其中的一个疑问是,“无性别服装”在吸引女性消费者的同时,是否会失去原本购买“男装”的男性消费者?

最后,就“会不会尝试无印良品‘无性别服装’”这一话题,一起来看看几位受访者的不同观点:

LIVNN:

愿意尝试,我更看重衣服本身,觉得“无性别”是标榜品牌的一种精神,到这样的店铺里当然有更大几率选到自己要的衣服。

李芸:

应该不会尝试,我本身也不喜欢无印良品的“性冷淡”风。虽然我认为性别平等就是穿自己想穿的,但我还是喜欢穿比较女性化的衣服。这一方面因为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女性化的穿衣风格,另一方面也因为衣服很多时候还是穿给别人看的,要考虑很多因素。我读的是性别研究,但很多时候还是没办法打破这种禁锢和传统的框架。

Benjamin:

出于避嫌的原因,我不会买。我只会买上面写着“男装”的衣服。因为“无性别”实际就代表着衣服里有一部分女性的元素。我既然是直男,为什么要专门去买“无性别”的衣服?

社会存在对女性不公的情况,肯定要促进男女实现平等,但这不通过衣服来体现,而是通过彼此的尊重。我认为“无性别服装”的主要消费者,应该是渴望身份认同或男女平等的女性,我也支持女性穿无性别衣服,但接受不了男性穿。或许再过几百年,男性日常也可以穿裙子,但不是现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无印良品

3k
  • MUJI无印良品苏州河畔展示2024春夏新品 | 是日美好事物
  • 无印良品因儿童T恤不合格被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轻人的衣服越来越“不分男女”

“男女同款”服饰在潮流市场的消费热度不断提升。

文丨霞光社 麻吉

编辑丨贝尔

统治时尚界一个多世纪的男女时装,正在发生审美变化。近年,越来越多品牌推出了模糊传统男女着装边界的“无性别服装”。

日本连锁服装品牌无印良品(MUJI)计划最早于2022年春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50%服装(不包括袜子)可“男女通穿”,共涉及约250 款。

对于无性别服装这个概念,即便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但似乎都不能阻止它从小众时尚圈蔓延至主流市场,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风潮。

1.女生穿牛仔,难找男朋友?

服装中的无性别概念,是由英文“unisex”而来,可译为“男女皆宜的”。美国《纽约时报》在1968年一篇关于“厚底怪物鞋”的故事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对服装来说,那些在设计时模糊了性别界限,让男女皆可凭喜好自由选择和穿着的服装,被视为“无性别服装”。

从本质上来讲,布料和由它们缝制出的衣服并没有性别之分。但自从我们开始为自己选择穿衣风格以来,衣服就不仅仅是一块用来遮挡身体的布料,而是作为信息载体,向外界传达出不同个体在性别、年龄、职业、性格、阶层等方面的专属信息。

“无性别服装”的出现,似乎让衣服的这部分功能失灵了。

在“unisex”一词首次面世的1968年,芝加哥论坛报的一名专栏作家在文章中描述了“unisex时代”中,“长辈们”会面对的一个普遍难题——“‘男孩还是女孩?’这不是在询问一个刚出生孩子的性别,而是请你的老婆来分辨面前经过的不明物体的性别。而她也不知道。”

同样的不解与困惑也来自于生活在2021年的金融业从业者Benjamin。“女生穿unisex的衣服不招人喜欢。我更喜欢长发飘飘穿短裙的女生,因为这是女性的标志,让人看到也觉得赏心悦目。”Benjamin言语直白,他眼里穿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的女生即便不能说是毫无魅力,但这样的女生“容易找不到男朋友”。

2.我的衣服我做主

“无性别服装”的兴起,体现了消费者“个人意志”的崛起。更多年轻人不再屈从固有的男性或女性着装观念,而是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风格。

“对我来说,‘无性别’就是自由、实用。我不会因为性别去选择服装,而是以自己觉得舒适为主。”对来自上海的女性平面设计师LIVNN来说,注重版型且没有太多花哨设计的男装,更符合自己的审美取向。而这也是目前市面上不少无性别服装的特点。

在“无性别服装”这一概念还未在中国流行的时候,LIVNN只能在男装店选购喜欢的衣服。“‘无性别’的概念给了我这种喜欢男装设计的女生一个‘台阶’下。让我不需要因此而有一丝奇怪的‘羞耻感’。” LIVNN告诉霞光社。

对更大众的消费者来说,购买无性别服装的原因可能还包括“穿着舒适”和“看起来很潮”。

据《2021潮流服装消费趋势报告》,消费者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已不再局限在材质和周末场景,既舒适自由又时尚帅气的OVERSIZE宽松廓形服装逐渐日常化,尤其深得95后年轻人的喜爱。

北京互联网公司女白领Vivi曾在朋友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无性别品牌服装。此前,她甚至都没听过‘无性别’这一概念,只是单纯觉得衣服设计简约、面料舒适,而男女同款更方便配成情侣装穿。

“店铺风格也很酷,让我觉得穿上这衣服的人也会变潮。”Vivi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在穿衣风格上不再有严格的性别划分,“无性别”这个标签不会影响自己的穿衣选择。

穿衣不再受限于性别,这一现象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国际广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早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就指出,56%的Z世代消费者在购物时已不再局限于自身性别的服装。而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5%的Z世代和25%的千禧一代认为,相比男性或是女性,自己更喜欢“中性”的代词。

时尚趋势与社会文化风潮的演变关系密切。“无性别服装”的流行,也因应着娱乐时代更加多元化的偶像审美。越来越精致的流量小生开始涂粉底、画眼线,甚至穿女装;而做中性打扮的女明星,往往能在网络上收获一波“超A”“超飒”的夸赞。

在国内,女明星引领男装风尚的口子是李宇春开的。

2005年,中性打扮的李宇春爆红并拿下当年《超级女声》冠军,以“挑战中国传统”的“新偶像”之姿,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掀起中国社会大众对“中性风”的大讨论。

2020年,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中,同样走中性路线的刘雨昕以超高人气夺冠,被视为新一代“女顶流”。受到众多商家和时尚品牌青睐的她,赛后半年内收获了16个品牌代言。

如果说女明星的“中性”打扮正让偶像审美中的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那么“更精致”的流量鲜肉们更是在重塑大众审美。

“以前看那些小鲜肉们画着条细细长长的眼线或是烟熏妆,涂脂抹粉地在台上跳舞,感觉很不顺眼。但几年看下来,好像也习惯了,慢慢接受了。”90后的李芸大学时曾修读性别研究专业,她认为,男性的性别禁锢比女性更强,反映在穿着上,就是大家更能接受女性“穿男装”,而不太容易接受男性“打扮得像个女人”。

实际上,男明星穿“女装”的现象也不鲜见。从韩流明星权志龙,到中国流量明星王一博、蔡徐坤、周震南等,都将“女装”纳入了日常穿搭范围。

今年6月,王一博被官宣为法国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的品牌形象大使,其穿着香奈儿女装的照片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其中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粗花呢外套,还有融入荷叶领、珍珠等设计元素的各款女装。虽然王一博的着装被部分网友戏称为“女装大佬”,但另一边体量巨大的粉丝们却坚称他为“穿香奈儿最好看的男人”。

3.不可忽视的女性消费力

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两性开始跳出“男装or女装”的思维定势。“男女同款”服饰在潮流市场的消费热度不断提升。

CBNData《2018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显示,中性风格在潮流品牌中的市场增速高达340%,是整体服装市场的2.5倍。其中,女性消费者购买中性风格服装的增速高达468%,是男性消费者增速的2倍。

各大服装零售商们近年也在追赶这一潮流趋势。­2016年,Zara就推出“Ungendered”(无性别)系列的牛仔裤、连帽衫和衬衫;2018年,John Lewis取消了所有童装上的性别标签;2019年,H&M与瑞典街头品牌Eytys合作推出了无性别系列服装;2020年,匡威推出首个无性别服装系列SHAPES,而Gucci则在同年推出了更为极致的“男士裙子”,当然其带来的更多是“吸睛”效应。

“无性别”的概念不仅引得“老品牌”们纷纷追捧,也催生了一批主打“无性别服装”概念的新品牌诞生。如Bosie、FMACM、ADER error、Vetements、NOCAO、nicerice等,都是近年才出现的中国本土“无性别服装”品牌。

对它们中的一些来说,做“无性别服装”并不是品牌的“初心”,更多是市场需求推动下的结果。以Bosie和NOCAO为例,最初走的都是潮牌男装路线,但在销售过程中,产品竟意外受到大量女性消费者欢迎,甚至购买NOCAO的女性消费者数量还超过了男性。

这一意外发现的市场,让品牌立刻做出了理性的商业判断——将服装去性别化,从而做起了面向所有消费者的生意。

年轻人的衣服越来越“不分男女”

数据也印证了女性消费者在潮流男装市场上不容小觑的购买力。据CBNData《2018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潮流男装的近四成销量由女性消费者贡献,其中潮流卫衣、T恤及套装是女性购买增速较高的男装品类,女性潮流消费者更加强调个性解放。

去性别化的服装,不仅让成立于2018年的Bosie 在首年就实现营收过亿,成为淘宝天猫男装单月销售额最快破千万的新品牌,也让它引起了资本的注意。

Bosie成立至今已经历5轮融资,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1月,通过A+轮和B轮融资2亿元。目前,Bosie不仅经营线上生意,还开设了21家门店,单店月营收达50-100万元。2020年,Bosie销售额突破3亿元。

4.无性别服装成了“精明”选择?

相比Bosie这样的“潮流新品牌”,对近年利润下滑的“连锁老店”无印良品来说,“无性别服装”不仅代表着潮流趋势,也是挽救颓势的“高性价比”选择。

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近年发布的财报显示,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良品计划总营收保持7%左右的增长,但营业利润持续下降,营业利润率由12%降至8.3%。受全球疫情影响,去年2月至8月,良品计划的营业利润率更降至0.5%,而且其跟服装相关的库存已积压了近400亿日元。

今年初,良品计划已在春夏季商品中推出了派克大衣等25款“无性别”商品。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产品销售势头良好,希望尽快增加商品数量。

近期,无印良品在宣布2022年春季实现50%衣服“无性别”设计时曾表示,希望通过不分男女性别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追求多样性的意识,与此同时,公司还可通过压缩商品数量,以减少库存、提高效率。而且,由于不分男女款,这也将大大节省服装在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成本。

看上去,“无性别服装”似乎既符合当代流行趋势,又是服装商家省时省力的高效选择。但长期来看,其市场空间和消费者接受程度究竟如何还难以预测。其中的一个疑问是,“无性别服装”在吸引女性消费者的同时,是否会失去原本购买“男装”的男性消费者?

最后,就“会不会尝试无印良品‘无性别服装’”这一话题,一起来看看几位受访者的不同观点:

LIVNN:

愿意尝试,我更看重衣服本身,觉得“无性别”是标榜品牌的一种精神,到这样的店铺里当然有更大几率选到自己要的衣服。

李芸:

应该不会尝试,我本身也不喜欢无印良品的“性冷淡”风。虽然我认为性别平等就是穿自己想穿的,但我还是喜欢穿比较女性化的衣服。这一方面因为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女性化的穿衣风格,另一方面也因为衣服很多时候还是穿给别人看的,要考虑很多因素。我读的是性别研究,但很多时候还是没办法打破这种禁锢和传统的框架。

Benjamin:

出于避嫌的原因,我不会买。我只会买上面写着“男装”的衣服。因为“无性别”实际就代表着衣服里有一部分女性的元素。我既然是直男,为什么要专门去买“无性别”的衣服?

社会存在对女性不公的情况,肯定要促进男女实现平等,但这不通过衣服来体现,而是通过彼此的尊重。我认为“无性别服装”的主要消费者,应该是渴望身份认同或男女平等的女性,我也支持女性穿无性别衣服,但接受不了男性穿。或许再过几百年,男性日常也可以穿裙子,但不是现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