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无人机“跃迁”已完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无人机“跃迁”已完成

从消费级的成熟到工业级的崛起

文 | 枵风

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量子跃迁”,是指电子从原子的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上的过程。关于这个“跳跃”的细节,科学家的描述精准而传神:“这一过程是不连续的,并不存在电子处于两个轨道之间的状态。”

无人机市场给很多“圈外人士”的感受大抵如此:从2016年左右的个人航拍设备、大型灯光秀表演设备,到如今应用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安防等领域的工业级无人机,不过四五年时间,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迅速扩大。对于局外人来说,在消费级和工业级这两个轨道之间,仿佛并不存在一个中间态,突然有一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就发生在了身边——物流、安防、巡检的无人机已然穿梭在城市之中。

疫情加速了自动化,也加速了工业级无人机的崛起,那么事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界面陕西带着问题来到了西安高新区的一家硬科技企业——因诺科技。它以消费级无人机进入行业,经历了市场的起落和转型,最终凭借工业级无人机的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作为亲历者,因诺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呼卫军,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无人机“跃迁”的主视角。

壮士解腕

“换了40%的人,有些部门整个裁掉,再重新补充人员,能想象吗?我们其实是在去往一个新的行业。” 

作为一个背靠西北工业大学的研发团队,因诺科技的起点很高,从2015年企业初创到2016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爆火大量热钱涌入,因诺科技凭借手中掌握的核心算法,发展一直很顺利。

不得不说,专攻技术研发然后卖授权拿专利费的盈利模式,对于初创公司来说非常友好。在“负重”能力有限的发育期,几乎没有成本的“算法”生意是稳赚不亏的。但问题也潜伏在其中:算法授权给产品商,按套计费。也就是说,在C端体量足够的情况下,核心算法自然有市场,但如果产品商不能有效出货,相应的专利费就无法拿到。

这种“寄人篱下”的运营模式对市场和产品商的依赖过重,无法长久。常规的发展路线是积蓄力量,自己来做产品,但因为供应链和渠道的原因,身处当时的西安,越过产品商自己做C端产品并不是聪明的选择。

一种骑虎难下的行业态势,将因诺科技困在了技术高地,左右为难。

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底,当因诺科技的决策层敏锐地察觉到市场过热,大量厂商涌进无人机行业,而消费端根本吞不下这样的体量时,他们果断做出了决定:转型。

在2016年底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高校研究所出身,又地处西安高新区这样一个以高新技术见长的区域,因诺科技迅速决定入局工业级无人机——以一种少量高溢价的特种、定制模式,来合理利用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

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的技术重点完全不同,也就是说,研发团队需要换血式的大调整,如果不是在西安,高新技术的人员补给很难如此顺利。最终,在换掉40%的员工之后,因诺科技进入了新的项目周期,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

技术开路

“市场成熟了吗?我觉得差不多了。因为在深圳这个无人机满天飞的科技型城市,我们也可以拿到单子。” 

2017年初,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动荡,从明星产品Lily的跳票,到零度智控的大裁员,“马太效应”终于降临在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上空。而“壮士解腕”已有半年的因诺科技,正是在这半年里开发出了新的技术,拿到了新的订单,平稳度过了行业大洗牌的危机,遥遥看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到如今,在近几年的平稳发展中,因诺科技已经具备了明显的行业优势。从采集端、机器人端到后端的数据处理平台,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设备和软件在内的完整产品,飞行器设备相当于眼睛,后端的软件相当于大脑,从监测问题到信息响应,再到处理问题,这样的应用场景从军用到民用都是有市场的。

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同时,经历过2017年无人机行业动荡的因诺科技在很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先行者的特质:提前入局就更清楚行业痛点,对其适合的商业模式更加了解,能够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很明显,在这一轮的马太效应中,因诺科技站到了上风口。

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对于这个问题,投资者和创业者自有其判断标准——导入期的产品高溢价,成长期的市场壁垒增加,成熟期的行业标准建立,和衰退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等等。

但对于深耕技术的从业者来说,成熟的市场只有一个标准:认技术。这其实也是行业标准开始建立的表现,市场对技术的认可度高于一切。

而因诺科技在技术上的领先,创始人呼卫军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出“我们能在无人机研发及应用非常成熟的地区拿到订单”一些“凡尔赛”的发言。

广阔天地

“传统行业砸资源就能出头,但新兴行业靠的是人。做技术的人,做管理的人,以及做梦的人。”

很多类似无人机这样的新兴行业,要做出成绩都靠过硬的技术。无论大厦盖到多少层,人才都是地基。因诺科技最初选择落户西安高新区,一方面是信赖其招商规范、政策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在这里可以占据人才高地。如今企业的发展也证明当初确实做出了初创条件下最好的选择。

有人才就有技术,有技术就有很多“玩法”。尤其是工业级无人机在研究领域上本来就集合了飞设、导航、控制、图像的识别和感知、机械、机电一体化等等专业……从机器人、人工智能到大数据,最前沿的技术都在这里了,只要有想法,一些玩票性质的产品抽点空就能做出来。

呼卫军看到我们手中小巧轻便的稳定器,随口说道:“我们也做过这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在界面陕西的追问下,呼卫军解释道:“这种产品在技术上有互通性,主要难点在品牌运营。我们也合作了这样一款产品,官方渠道在抖音发售,去年一年卖了50K台,算是拔了心里的草。”

他说的那把草,就是因诺科技创立之初想要做消费级产品的愿望。在整个行业从动荡到稳定,从混乱到规范的过程中,因诺科技早已经找准方向,从曾经的如履薄冰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现在,因诺科技已在新疆、内蒙、甘肃、西南区域、陕北部署五大飞服基地,今年还将增设东北、华北两大服务基地,客户更是遍布五湖四海,广阔天地就在眼前。

而将视线从因诺科技缓缓拉高,去看向更宏观的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前途无限的新兴行业,正在走向自己鼎盛时期。

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无人机“跃迁”已完成

从消费级的成熟到工业级的崛起

文 | 枵风

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量子跃迁”,是指电子从原子的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上的过程。关于这个“跳跃”的细节,科学家的描述精准而传神:“这一过程是不连续的,并不存在电子处于两个轨道之间的状态。”

无人机市场给很多“圈外人士”的感受大抵如此:从2016年左右的个人航拍设备、大型灯光秀表演设备,到如今应用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安防等领域的工业级无人机,不过四五年时间,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迅速扩大。对于局外人来说,在消费级和工业级这两个轨道之间,仿佛并不存在一个中间态,突然有一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就发生在了身边——物流、安防、巡检的无人机已然穿梭在城市之中。

疫情加速了自动化,也加速了工业级无人机的崛起,那么事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界面陕西带着问题来到了西安高新区的一家硬科技企业——因诺科技。它以消费级无人机进入行业,经历了市场的起落和转型,最终凭借工业级无人机的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作为亲历者,因诺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呼卫军,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无人机“跃迁”的主视角。

壮士解腕

“换了40%的人,有些部门整个裁掉,再重新补充人员,能想象吗?我们其实是在去往一个新的行业。” 

作为一个背靠西北工业大学的研发团队,因诺科技的起点很高,从2015年企业初创到2016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爆火大量热钱涌入,因诺科技凭借手中掌握的核心算法,发展一直很顺利。

不得不说,专攻技术研发然后卖授权拿专利费的盈利模式,对于初创公司来说非常友好。在“负重”能力有限的发育期,几乎没有成本的“算法”生意是稳赚不亏的。但问题也潜伏在其中:算法授权给产品商,按套计费。也就是说,在C端体量足够的情况下,核心算法自然有市场,但如果产品商不能有效出货,相应的专利费就无法拿到。

这种“寄人篱下”的运营模式对市场和产品商的依赖过重,无法长久。常规的发展路线是积蓄力量,自己来做产品,但因为供应链和渠道的原因,身处当时的西安,越过产品商自己做C端产品并不是聪明的选择。

一种骑虎难下的行业态势,将因诺科技困在了技术高地,左右为难。

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底,当因诺科技的决策层敏锐地察觉到市场过热,大量厂商涌进无人机行业,而消费端根本吞不下这样的体量时,他们果断做出了决定:转型。

在2016年底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高校研究所出身,又地处西安高新区这样一个以高新技术见长的区域,因诺科技迅速决定入局工业级无人机——以一种少量高溢价的特种、定制模式,来合理利用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

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的技术重点完全不同,也就是说,研发团队需要换血式的大调整,如果不是在西安,高新技术的人员补给很难如此顺利。最终,在换掉40%的员工之后,因诺科技进入了新的项目周期,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

技术开路

“市场成熟了吗?我觉得差不多了。因为在深圳这个无人机满天飞的科技型城市,我们也可以拿到单子。” 

2017年初,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动荡,从明星产品Lily的跳票,到零度智控的大裁员,“马太效应”终于降临在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上空。而“壮士解腕”已有半年的因诺科技,正是在这半年里开发出了新的技术,拿到了新的订单,平稳度过了行业大洗牌的危机,遥遥看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到如今,在近几年的平稳发展中,因诺科技已经具备了明显的行业优势。从采集端、机器人端到后端的数据处理平台,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设备和软件在内的完整产品,飞行器设备相当于眼睛,后端的软件相当于大脑,从监测问题到信息响应,再到处理问题,这样的应用场景从军用到民用都是有市场的。

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同时,经历过2017年无人机行业动荡的因诺科技在很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先行者的特质:提前入局就更清楚行业痛点,对其适合的商业模式更加了解,能够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很明显,在这一轮的马太效应中,因诺科技站到了上风口。

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对于这个问题,投资者和创业者自有其判断标准——导入期的产品高溢价,成长期的市场壁垒增加,成熟期的行业标准建立,和衰退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等等。

但对于深耕技术的从业者来说,成熟的市场只有一个标准:认技术。这其实也是行业标准开始建立的表现,市场对技术的认可度高于一切。

而因诺科技在技术上的领先,创始人呼卫军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出“我们能在无人机研发及应用非常成熟的地区拿到订单”一些“凡尔赛”的发言。

广阔天地

“传统行业砸资源就能出头,但新兴行业靠的是人。做技术的人,做管理的人,以及做梦的人。”

很多类似无人机这样的新兴行业,要做出成绩都靠过硬的技术。无论大厦盖到多少层,人才都是地基。因诺科技最初选择落户西安高新区,一方面是信赖其招商规范、政策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在这里可以占据人才高地。如今企业的发展也证明当初确实做出了初创条件下最好的选择。

有人才就有技术,有技术就有很多“玩法”。尤其是工业级无人机在研究领域上本来就集合了飞设、导航、控制、图像的识别和感知、机械、机电一体化等等专业……从机器人、人工智能到大数据,最前沿的技术都在这里了,只要有想法,一些玩票性质的产品抽点空就能做出来。

呼卫军看到我们手中小巧轻便的稳定器,随口说道:“我们也做过这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在界面陕西的追问下,呼卫军解释道:“这种产品在技术上有互通性,主要难点在品牌运营。我们也合作了这样一款产品,官方渠道在抖音发售,去年一年卖了50K台,算是拔了心里的草。”

他说的那把草,就是因诺科技创立之初想要做消费级产品的愿望。在整个行业从动荡到稳定,从混乱到规范的过程中,因诺科技早已经找准方向,从曾经的如履薄冰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现在,因诺科技已在新疆、内蒙、甘肃、西南区域、陕北部署五大飞服基地,今年还将增设东北、华北两大服务基地,客户更是遍布五湖四海,广阔天地就在眼前。

而将视线从因诺科技缓缓拉高,去看向更宏观的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前途无限的新兴行业,正在走向自己鼎盛时期。

摄于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