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中国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孟

编辑 | 翟瑞民

2021年8月4日上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中国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蓝皮书》副主编巢清尘从气候系统各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五个方面,介绍了《蓝皮书》的核心结论。

首先是关于大气圈的情况。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1961~2020年,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第二是关于水圈。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0年,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6年回升,2020年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第三是关于冰冻圈。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西北积雪区和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年际振荡明显。2020年,西北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近5年最低。

第四是关于生物圈。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16—2020年,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状况最好的五年。

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最后是关于气候变化驱动因子。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0年,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仍在持续上升。2019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指出,今年以来,全球天气气候形势非常复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1月至7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全球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3.1%。特别是今年夏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20.7℃,较常年同期偏高1.4℃,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欧洲大部、俄罗斯远东、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北美西部等地的气温明显偏高。

贾小龙表示,今年夏季以来,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包括北美高温、欧洲洪水以及我国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体现。

“当然,这些极端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是多方面的,有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影响,也有地理条件的影响。而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气候背景。”贾小龙说。

巢清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比较清晰地表明了,高温热浪、强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积雪消融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说,更好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是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中国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孟

编辑 | 翟瑞民

2021年8月4日上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中国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蓝皮书》副主编巢清尘从气候系统各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五个方面,介绍了《蓝皮书》的核心结论。

首先是关于大气圈的情况。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1961~2020年,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第二是关于水圈。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0年,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6年回升,2020年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第三是关于冰冻圈。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西北积雪区和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年际振荡明显。2020年,西北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近5年最低。

第四是关于生物圈。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16—2020年,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状况最好的五年。

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最后是关于气候变化驱动因子。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0年,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仍在持续上升。2019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指出,今年以来,全球天气气候形势非常复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1月至7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全球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3.1%。特别是今年夏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20.7℃,较常年同期偏高1.4℃,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欧洲大部、俄罗斯远东、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北美西部等地的气温明显偏高。

贾小龙表示,今年夏季以来,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包括北美高温、欧洲洪水以及我国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体现。

“当然,这些极端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是多方面的,有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影响,也有地理条件的影响。而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气候背景。”贾小龙说。

巢清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比较清晰地表明了,高温热浪、强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积雪消融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说,更好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是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