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宝山人的记忆里
张庙一条街
承载了一代人的喜怒哀乐
今天
就让我们重回这条老街
一起看看这些年
它“过得”怎么样
上世纪60年代,张庙一条街是全国有名的工人新村的“样板”。不仅如此,街面总宽达50米,曾是上海市最宽畅的街道。从1960至1980年代,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外贵宾约10万人次来参观学习。


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呼玛二村居委会书记 王清
1959年的时候,我们的泗塘一村,小区很大,绿化也种得很好。那个时候,房间都是木地板的,就连市区都没有的抽水马桶也配备了。

王清,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呼玛二村居委会书记。2017年,在她的推动下,沪上第一家老旧小区的社区公共客厅应运而生。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上海的经济转型,这座兼容并蓄的国际大都市不断诞生着新的广厦高楼。时过境迁,曾经无比风光的张庙,逐渐发展为沉淀着老旧气息的大型居民住宅区。
“我1988年搬来这里,一看,就觉得和自己印象中的张庙一条街不太一样了。”王清说。
1996年,王清被分到张庙的一个居民区担任居委会干部。刚进小区,眼前看到的一切就让王清感受到了压力,她在心里暗暗问自己:像这样的小区,什么时候能做好、管理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改善老旧小区住房条件这个大民生刻不容缓。自2007年正式启动成套改造以来,宝山区累计完成成套改造约2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6000户;2000年至2020年底完成老旧小区修缮改造约2148万平方米,累计惠及居民约35万户,通过20年时间基本完成一轮老旧小区的改造。
2016年,宝山区开始探索老旧小区的良心更新,张庙的居民区也纷纷踏上了老旧小区换新颜的改造制度,目睹了老小区的变化,王清刚到既骄傲又兴奋。

“这些年,张庙的变化很大,不仅是外部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内心也发生了变化,生出了对生活在张庙、生活在宝山的自豪感、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许许多多的‘张庙街道’也正在把老小区一针一线绣成新样子,让它变得更美,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王清说。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