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股市就是一堆壳: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股市就是一堆壳: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

如今各种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的故事如同惊心动魄的美剧正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

作者:水木然 

在2009年时,有一堆人说自己是做PE的,有什么好的项目推荐;

在2015年初,又冒出来一堆人说自己是做新三板的,有什么项目推荐;

到2016年初,又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堆人说自己是做并购的,有什么项目推荐;

其实,这三拨人其实是同一群人!

那么,这帮人现在都在做什么生意呢?

炒壳!

由于中国股市的审核制,让炒“壳”成为了一门生意。壳生意并不遵从以往商业中既定的规则和等级顺序。一个净利润3亿元的新兴行业公司的老板在连续两年亏损,市值只有20、30亿元的壳公司总经理面前并没有太多话语权,甚至前者和后者见上一面有时还得通过当地政府或者相当“硬”的关系的引见。

壳资源的炒作由来已久。散户投资者不愿意投资蓝筹股获取长期稳健回报,而愿意“赌一把”壳资源概念股,博取“一夜暴富”的机会。垃圾股“乌鸡变为凤凰”的例子屡屡出现,使得壳资源概念股成为香饽饽。

壳生意的参与方不仅仅是二级市场投资者,还包括拟借壳公司及壳公司原大股东。原本这门生意主要集中在A股市场,但因为生意太好,惹得一众中概股纷纷回来抢生意。

回想炒“壳”的疯狂,“身价一天涨一亿,起售价50亿的价目表,着实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是感受到“壳” 交易市场下的畸形生态。    彼时,就有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壳”的爆炒已经令价值投资理念沦为边缘,同时也对注册制的推出不利。

现在,炒壳早已成为主题投资,一旦命中,回报率极高!

我们先来看2015年末一位投资者对过去10年A股小市值股票研究的数据

中国A股市场从2006年到2015年每一年年初时候最小市值股票的名称及其当时的价格、市值,投资者初始投入资金10万元,交易佣金万三。 

假定投资者年初即满仓持有这只股票(寻找市场上市值最低的股票这个并不难做到),然后每年调仓一次;如果第二年初无法卖出股票(停牌、跌停或者该股仍是最低市值的股票),则顺延至第三年初再操作。

最后的结果……

就这么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直白到不能再直白,基本上不需要动脑子的策略,到2015年底,你的10万元已经变成4231万元!

算下来,10年投资总收益422倍,平均年化收益率可达83%!!!

什么巴菲特、索罗斯、罗伯逊的收益,在这面前又算什么?

要知道,这可是A股的二级市场,不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套利,也不是撞大运的风险投资,更不需要什么专业的财经知识,甚至也不需要知道内幕消息。

这还不是最牛逼。如果你选择的再平衡周期是一个季度,这个收益率还可以再翻一番!更进一步,如果你选择的再平衡周期是1个月,或更短的1周,那你再猜猜收益率有多少?

如果把1个季度、1个月、1周作为再平衡的周期,在过去的10年间,你10万元10年收益率将分别高达934倍、1353倍和289倍,折算成年化收益率分别是98%、106%和76%。

过去的15年,投资界最津津乐道的投资案例是南非的MIH投资中国的腾讯公司,总收益率达到1500倍,成为世界范围内收益率冠军。

但是这些放到我们的大A股市场,又算什么啊啊?就找那个市值最低的经营最烂的上市公司股票,简单采用一个月份再平衡策略,10年总收益就轻松达到了1352倍,你15年才1500倍,有什么可拽的啊?!!

如果你认为只选最小市值股票似乎是个孤例,不具有说服力。那好,我们选择最小市值的10只股票呢?同样2006-2015年10年投资期,同样10万元本金,资金平均分配10支股票,投资的结果见下表。

投资收益率按年、季度、月、周进行再平衡的话,10年下来总收益分别是75倍、181倍、257倍和644倍,折算到年化收益率分别是54%、68%、74%和91%。 

特别强调,除了找出最低市值之外,这两种策略都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知识和能力……

大家不妨再想一想,过去10年那些最低市值的股票都是些什么股票?全部都是管理层经营不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把实业搞垮了的最烂的公司股票。只有搞垮实业,你才能挣这么多钱!

好公司高估值、烂公司低估值、坏公司滚出去,这是全世界资本市场的自然规律。但在A股市场却不是这样,所谓的价值投资,趋势分析,成长空间,技术指标,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些搞垮实业、搞垮公司,用畸形的价值取向抓住小市值这只鸟,然后才有可能赚大钱!

A股市场从来没有出现过市值在1亿元以下的股票,现在,更是连20亿元以下都没了…

根据计算,截至2016年5月6日,51只样本股的平均“壳”价值约为30亿元。换言之,在现行制度下,A股上市公司普遍隐含一份重组期权,目前市场对其定价约为30亿元。

证券市场的本质,是通过股权融资对接企业和资金,结果在A股江湖里,公司没上市就想着拉关系、财务造假争取上市;一旦上市,又会总是想着把自己的业绩搞烂,让自己变成壳,卖个高价走人。

过去的20年里,一小撮股民注意到了这个规律,抓住了一些壳资源而沾沾自喜,可能还真以为是自己多大的能力呢!实际上,那些根本不好好经营而故意把公司搞垮的大股东们才是吃得满心乌黑满嘴流油的人,因为经营不善,他们本来应该滚出这个市场变回普通人,但却因为卖壳反而狠狠捞了一把,成本变成购壳企业负担,而购壳企业被使劲儿勒索一把之后,转身就恨不得从二级市场上变本加厉用更下作、更不道德的手段捞回来……

如今各种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的故事如同惊心动魄的美剧正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

那些已在美国上市现在又想回中国股市圈钱的中概股,如果真缺钱,他们更应当留在美国,因为美国对已上市企业圈钱根本无需美国证监会批准,他们为啥不在美国圈钱?现在,他们非要私有化跑到中国股市买壳上市,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股市定价机制不够完善,以至于回来有利可图。

这种炒壳风的背后实际上是壳资源供求的严重失衡,大量数据表明,A股壳资源极其有限,部分在业界看来已形同壳资源的A股公司,并不甘心沦为壳资源。于是,市场上客观上形成了巨量资金追逐少量壳资源的现象,本来壳资源就偏少,中概股却偏偏试图买壳回归,更加剧了壳资源的稀缺性。此外,中概股回归,估值往往成倍的增加,继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跟风炒作。

这些玩弄资本游戏,胡乱折腾企业的人都几十倍、几百倍的发财致富,这让那些诚实认真经营实业、辛苦勤奋合法合规的企业家们情何以堪?让他们怎么办?让他们怎么想? 

连搞垮企业的人都可以狠狠捞一笔,这些得到财富者当然会认定根本不需要能力不需要信用只需要钻营只需要投机只需要和上级搞好关系进入ZJH的审批名录,他们当然只可能对折腾内幕消息、制造关联交易最感兴趣,而那些得不到这种机会的人则是感觉不公平、人人都有怨气……

这么一来,对全体国人来说,壳资源炒作游戏。水木然认为过度炒作壳资源概念股带来很多问题,中小投资者有可能成为泡沫的买单者。

终于,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之下,“壳疯狂”也受到了证监会的重注意,为了防止中概股国内借壳上市溢价较高,或会导致融资过多抽取股市资金,影响股市稳定,证监将暂缓中概股在国内上市。

并且证监会已经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比如水泥企业不准通过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上述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发展实业,例如水泥企业定增跨界做光伏产业是可以的,但跨界做游戏行业的定增就会被禁止。

按照发言人的说法: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主营业务都做不好,跨界做跟主业完全不沾边的虚拟产业,通常都是打着并购重组的旗号进行概念炒作,不断吹高泡沫,最终损害的还是投资者利益。”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说:“未来1-2年小市值壳股是确定性最高的投资之一!”

于是,没有人知道这场买壳、卖壳的狂欢什么时候会戛然而止……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来源:和讯名家,参考作者:路瑞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股市就是一堆壳: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

如今各种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的故事如同惊心动魄的美剧正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

作者:水木然 

在2009年时,有一堆人说自己是做PE的,有什么好的项目推荐;

在2015年初,又冒出来一堆人说自己是做新三板的,有什么项目推荐;

到2016年初,又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堆人说自己是做并购的,有什么项目推荐;

其实,这三拨人其实是同一群人!

那么,这帮人现在都在做什么生意呢?

炒壳!

由于中国股市的审核制,让炒“壳”成为了一门生意。壳生意并不遵从以往商业中既定的规则和等级顺序。一个净利润3亿元的新兴行业公司的老板在连续两年亏损,市值只有20、30亿元的壳公司总经理面前并没有太多话语权,甚至前者和后者见上一面有时还得通过当地政府或者相当“硬”的关系的引见。

壳资源的炒作由来已久。散户投资者不愿意投资蓝筹股获取长期稳健回报,而愿意“赌一把”壳资源概念股,博取“一夜暴富”的机会。垃圾股“乌鸡变为凤凰”的例子屡屡出现,使得壳资源概念股成为香饽饽。

壳生意的参与方不仅仅是二级市场投资者,还包括拟借壳公司及壳公司原大股东。原本这门生意主要集中在A股市场,但因为生意太好,惹得一众中概股纷纷回来抢生意。

回想炒“壳”的疯狂,“身价一天涨一亿,起售价50亿的价目表,着实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是感受到“壳” 交易市场下的畸形生态。    彼时,就有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壳”的爆炒已经令价值投资理念沦为边缘,同时也对注册制的推出不利。

现在,炒壳早已成为主题投资,一旦命中,回报率极高!

我们先来看2015年末一位投资者对过去10年A股小市值股票研究的数据

中国A股市场从2006年到2015年每一年年初时候最小市值股票的名称及其当时的价格、市值,投资者初始投入资金10万元,交易佣金万三。 

假定投资者年初即满仓持有这只股票(寻找市场上市值最低的股票这个并不难做到),然后每年调仓一次;如果第二年初无法卖出股票(停牌、跌停或者该股仍是最低市值的股票),则顺延至第三年初再操作。

最后的结果……

就这么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直白到不能再直白,基本上不需要动脑子的策略,到2015年底,你的10万元已经变成4231万元!

算下来,10年投资总收益422倍,平均年化收益率可达83%!!!

什么巴菲特、索罗斯、罗伯逊的收益,在这面前又算什么?

要知道,这可是A股的二级市场,不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套利,也不是撞大运的风险投资,更不需要什么专业的财经知识,甚至也不需要知道内幕消息。

这还不是最牛逼。如果你选择的再平衡周期是一个季度,这个收益率还可以再翻一番!更进一步,如果你选择的再平衡周期是1个月,或更短的1周,那你再猜猜收益率有多少?

如果把1个季度、1个月、1周作为再平衡的周期,在过去的10年间,你10万元10年收益率将分别高达934倍、1353倍和289倍,折算成年化收益率分别是98%、106%和76%。

过去的15年,投资界最津津乐道的投资案例是南非的MIH投资中国的腾讯公司,总收益率达到1500倍,成为世界范围内收益率冠军。

但是这些放到我们的大A股市场,又算什么啊啊?就找那个市值最低的经营最烂的上市公司股票,简单采用一个月份再平衡策略,10年总收益就轻松达到了1352倍,你15年才1500倍,有什么可拽的啊?!!

如果你认为只选最小市值股票似乎是个孤例,不具有说服力。那好,我们选择最小市值的10只股票呢?同样2006-2015年10年投资期,同样10万元本金,资金平均分配10支股票,投资的结果见下表。

投资收益率按年、季度、月、周进行再平衡的话,10年下来总收益分别是75倍、181倍、257倍和644倍,折算到年化收益率分别是54%、68%、74%和91%。 

特别强调,除了找出最低市值之外,这两种策略都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知识和能力……

大家不妨再想一想,过去10年那些最低市值的股票都是些什么股票?全部都是管理层经营不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把实业搞垮了的最烂的公司股票。只有搞垮实业,你才能挣这么多钱!

好公司高估值、烂公司低估值、坏公司滚出去,这是全世界资本市场的自然规律。但在A股市场却不是这样,所谓的价值投资,趋势分析,成长空间,技术指标,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些搞垮实业、搞垮公司,用畸形的价值取向抓住小市值这只鸟,然后才有可能赚大钱!

A股市场从来没有出现过市值在1亿元以下的股票,现在,更是连20亿元以下都没了…

根据计算,截至2016年5月6日,51只样本股的平均“壳”价值约为30亿元。换言之,在现行制度下,A股上市公司普遍隐含一份重组期权,目前市场对其定价约为30亿元。

证券市场的本质,是通过股权融资对接企业和资金,结果在A股江湖里,公司没上市就想着拉关系、财务造假争取上市;一旦上市,又会总是想着把自己的业绩搞烂,让自己变成壳,卖个高价走人。

过去的20年里,一小撮股民注意到了这个规律,抓住了一些壳资源而沾沾自喜,可能还真以为是自己多大的能力呢!实际上,那些根本不好好经营而故意把公司搞垮的大股东们才是吃得满心乌黑满嘴流油的人,因为经营不善,他们本来应该滚出这个市场变回普通人,但却因为卖壳反而狠狠捞了一把,成本变成购壳企业负担,而购壳企业被使劲儿勒索一把之后,转身就恨不得从二级市场上变本加厉用更下作、更不道德的手段捞回来……

如今各种买壳、卖壳、倒壳、押宝壳的故事如同惊心动魄的美剧正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

那些已在美国上市现在又想回中国股市圈钱的中概股,如果真缺钱,他们更应当留在美国,因为美国对已上市企业圈钱根本无需美国证监会批准,他们为啥不在美国圈钱?现在,他们非要私有化跑到中国股市买壳上市,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股市定价机制不够完善,以至于回来有利可图。

这种炒壳风的背后实际上是壳资源供求的严重失衡,大量数据表明,A股壳资源极其有限,部分在业界看来已形同壳资源的A股公司,并不甘心沦为壳资源。于是,市场上客观上形成了巨量资金追逐少量壳资源的现象,本来壳资源就偏少,中概股却偏偏试图买壳回归,更加剧了壳资源的稀缺性。此外,中概股回归,估值往往成倍的增加,继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跟风炒作。

这些玩弄资本游戏,胡乱折腾企业的人都几十倍、几百倍的发财致富,这让那些诚实认真经营实业、辛苦勤奋合法合规的企业家们情何以堪?让他们怎么办?让他们怎么想? 

连搞垮企业的人都可以狠狠捞一笔,这些得到财富者当然会认定根本不需要能力不需要信用只需要钻营只需要投机只需要和上级搞好关系进入ZJH的审批名录,他们当然只可能对折腾内幕消息、制造关联交易最感兴趣,而那些得不到这种机会的人则是感觉不公平、人人都有怨气……

这么一来,对全体国人来说,壳资源炒作游戏。水木然认为过度炒作壳资源概念股带来很多问题,中小投资者有可能成为泡沫的买单者。

终于,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之下,“壳疯狂”也受到了证监会的重注意,为了防止中概股国内借壳上市溢价较高,或会导致融资过多抽取股市资金,影响股市稳定,证监将暂缓中概股在国内上市。

并且证监会已经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比如水泥企业不准通过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上述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发展实业,例如水泥企业定增跨界做光伏产业是可以的,但跨界做游戏行业的定增就会被禁止。

按照发言人的说法: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主营业务都做不好,跨界做跟主业完全不沾边的虚拟产业,通常都是打着并购重组的旗号进行概念炒作,不断吹高泡沫,最终损害的还是投资者利益。”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说:“未来1-2年小市值壳股是确定性最高的投资之一!”

于是,没有人知道这场买壳、卖壳的狂欢什么时候会戛然而止……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来源:和讯名家,参考作者:路瑞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