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绿色环绕上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绿色环绕上海

对于未来的都市生态环境,上海如此形容: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刘素楠 方卓然 实习记者 李馨婷

编辑 | 刘素楠

10月中旬,受秋冬第一波冷空气影响,上海一夜入秋。“申城桂花即将迎来首波大面积盛放!”绿色上海微信公众号立即发布花讯。

地处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的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夏热冬温,一年四季几乎月月有花讯。2020年底,这座约2500多万人的城市拥有406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49%。每逢节假日,数百万人涌入公园,在大自然中享受闲暇时光。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要求规划好建设好公园城市。他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上海不满足于现状。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数量将增加至1000座以上;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00座——这个计划被称为“千园工程”。

对于未来的都市生态环境,上海如此形容: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申城桂花迎来盛放期。摄影:刘素楠

(一)

很少有公园能够长期保持吸引力。但长风公园就有这样的魅力,从1959年到现在,它是附近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园之一。

“长风公园是与曹杨新村配套建设的。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劳模新村,为了给这些工人、劳模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建起了长风公园。”长风公园总经理胡神华介绍道。

长风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的普陀区,是一座有62年历史的老公园,也是国庆十周年之际的献礼代表作品之一。公园第一期建设始于1957年4月4日,1958年七月第二期开工,1959年国庆节建成开放,现有总面积36.6万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综合性公园,唯一的山水公园。

长风公园园址原是吴淞江(苏州河)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湾地带。湾内地势高处有一村落名宋家滩,俗称老河滩,村旁为坟地。这里因低洼易涝,农民耕种所获无几,是一处有名的穷滩。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决定征用这块滩地辟建公园,同年10月由西郊区、普陀区、曹杨乡等区、乡人民政府和市园林管理处等组成的征地小组开始工作,征地范围为华东师范大学以西,大渡河路东的西老河地区全部。

长风公园借鉴了北京颐和园和苏杭园林的造景手法,总体布局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在这里,你既能看到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又能品味出江南园林的精致秀气。

公园在筹建时名沪西公园。1958年局部开放时改名碧萝湖公园。在1959年全园开放的前夕,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取《宋书·宗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将园名改为长风公园;又取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句,将园中人工湖命名为“银锄湖”,大土山命名为“铁臂山”。

据长风公园提供的资料,公园建成后,聂荣臻、刘伯承、陈毅元帅于1961年春、1963年、1964年秋先后来公园垂钓和游览。

银锄湖皮划艇。摄影:李馨婷

说到以前的长风公园,65岁的裘先生记得当时城市绿化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春天学校会包车把学生们带到长风公园,这里有上海少有的湖光山色。“以前公园好像是奢侈品一样的,”裘先生感慨道,“小时候没地方玩,一年可能来一次公园,那是天大的事情,(前一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要去公园了,父母便给他买上一个面包;没有矿泉水,他就带个水壶装点白开水,也算“装备”齐全。那时候长风公园进门处有个“勇敢者道路”,架设了滑梯、铁架等攀爬游乐设施,是同学们的最爱,现在已经拆除了。

“我的中学毕业照都在这拍的。”裘先生说。中学毕业之后他便参加工作,之后很长时间没再去过长风公园。

这些年,他和妻子去过国外很多地方,疫情后开始在国内旅游,涉足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即使在上海,长风公园也不再像当初那样独特稀有。裘先生坦言:“现在上海环境很好,苏州河、黄浦江边上,步道、骑车道都建设得挺好,甚至家门口小区的绿化都很好,游玩有很多其他选择。”

但只有长风公园属于“小时候的记忆”。他现在每隔一段时间便来一次,跑跑步,拍拍照片。

公园湖畔山侧的景点有20余处,除了铁臂山、银锄湖和各种花草,还有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各种游乐设施,水上的电动船、脚踏船、游览船等可供1000余人同时乘坐游玩,陆上的碰碰车、卡丁车、海盗船也大受欢迎。

1999年,长风公园又增添了长风海洋世界,成为中国首家有主题新概念的海洋水族馆,建设规模一万多平方米,展出海洋生物300多种,一万多尾(只),也是全国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公园还举办盛大的花事活动,如中国花博会、国际花卉节。2005年5月,长风公园还举办了由迪士尼在国内首次授权、项目最全的主题游园灯会“缤纷迪士尼之夜映上海”活动。2012年底,长风公园被评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

长风公园。图片来源:图虫

(二)

上海在1868年首先建成开放黄浦公园,这是中国的第一座近代城市公园。

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锐在其文《钩沉:从海上名园到公园城市》中提到,黄浦公园位于当时的英租界外滩,起初叫“公花园”或外滩公园。这个公园专为外国人而设,经过有识之士的反复争取和不懈努力,1928年公园才向全体华人开放,同时开始收费。“黄浦公园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这段屈辱历史,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明目张胆的侮辱,另一方面也表明‘公花园’在当时并不‘姓公’。”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情形彻底改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周向频与其学生陈喆华编著的《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梳理了上海公园的百年建设与设计历程。据介绍,建国初期,上海市政府提出“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城市建设方针。当时国民经济虽处于低水平,但为了满足市民日常娱乐游憩的需求,也开始大量开辟新建公园绿地,当时公园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古典园林复建、游乐场所改建两方面。

人民公园在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跑马厅,在1949年收归国有,其南半部建造为人民广场,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1952年10月1日,人民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个过去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娱乐场所变成了供广大市民游客游览、休息的公园。

位于长宁区的上海动物园是另外一个代表案例,在原有高尔夫球场的基础上扩建成“西郊公园”,于1954年5月25日为庆祝上海解放5周年正式开放。1956年,西郊公园再次扩建。1980年元旦,“西郊公园”更名为上海动物园,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动物园之一。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的城市公园也开始逐步恢复,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和长风公园同期建设的杨浦公园,原址是一片农田,为了满足周边市民的日常游憩需求,于1958年开始建设公园,总面积达19.34公顷。位于虹口区的和平公园原址是一片小村庄,因1958年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而被整治为公园。

1958年到1959年,上海市新开放公园共有14个,总面积160多公顷。

此后经历“十年浩劫”,上海的城市公园一度处于萎缩、荒废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被重新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图片来源:图虫

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园林史》刊载数据显示,1985年上海已有公园52座,公园面积338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7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0.5平方米,全市公园游人量达8372.2万人次。

“借着这个强劲势头,上海先后辟建和改建了上海大观园、上海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新建了33个居住区公园,使全市公园的类型更加齐全,分布更趋合理。”周向频、陈喆华指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的园林绿化专家总结历史经验,广泛研究国内外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观点,认为园林绿化建设不再是单纯辟建几块绿地,而应逐步建成完整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体系。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上海市政府应对新形势编制出《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1994-2010)》,将1994年作为环境保护年、城市绿化年,并进行了系统化园林绿地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

截至1995年,上海市共有各类公园105个,总面积1457.32公顷;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到高1.6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6%。“对于城市用地紧张的上海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成绩。”周向频和陈喆华在书中评价道。

上海世纪公园。图片来源:图虫

进入21世纪,上海迎来了城市公园创作的繁荣期。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指出,在公园定位上,通过拆墙透绿、免费向市民开放的方式,上海将过去的封闭式管理、自成体系的“世外桃源”逐渐融入城市开敞空间,“这是对公园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2000年起,当时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加大改革力度,对老公园90%以上实行透园见绿工程;同时,投入大量资金,以公园标准兴建了一批公共绿地,将城市绿地作为周边城市建筑、街道等在空间形式与功能上的延续和补充,如延中绿地、静安公园、古城公园等,使市民在拥挤的都市中有了更多休闲场地,使城市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事也有了舒缓空间压力的中介过渡。

在公园的类型上,上海也出现了新的公园形式,如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村镇公园、生态公园、滨水公园、森林公园等。

在运营模式上,上海公园形成了由民营企业和公园及相关开发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园管理公司的新经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等方法对公园进行养护、保安和保洁,逐渐取代了以往政府“一包到底”的经营模式,使公园自身获得更大自主权。

经营模式的改变促使新的管理措施出台。当时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于2002年起在各大公园进行评星活动,以园容园貌、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为评选标准,凡是挂出星级标识牌的公园或绿地,都将接受市民的公开监督。

2003年,上海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主题工程列为市府“一号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到2004年上海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项主要指标就全面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基本标准,实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

为了迎接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又通过拆迁旧房、植草、栽树、修建公园等措施,使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2009年,上海重点推进大型公共绿地、世博会场馆区配套绿化建设,加快屋顶绿化、桥柱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全市新建各类绿地109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82公顷。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片来源:图虫

(三)

“均等可达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是‘公园城市’的第一标识。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最大的挑战,就是看舍不舍得在人口密集、商业价值高的地方辟出一块地方建设城市公园。”原扬州市长、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公园城市》一书中表示。

从浦东陆家嘴延安路隧道出口出来,能看到一块被高楼大厦包围的绿地——陆家嘴中心绿地。陆家嘴中心绿地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核心部位,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草坪,被称为“都市绿肺”。

根据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口述,1994年,这里居住着3500户居民。当时规划这块土地为高层办公楼,后来觉得楼房盖得密不通风,让人感到压抑,于是决定在此处造一块绿地,作“城市之肺”。这是上海市第一块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拆房而不建房,却作为绿地的地方。

这显示了城市规划者的远见。当下,城市用地更显紧张,如何在拥挤的城市中辟建绿色,更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陆家嘴中心绿地。图片来源:图虫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主要供居住与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共享。口袋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第一家口袋公园诞生在 1967 年的纽约。如今,口袋公园在上海也愈加常见。

作为上海区域面积最小的城区,这几年,黄浦区见缝插针,用一块块城市空间“边角料”建口袋公园。

半淞园街道中山大楼门前的口袋公园——“益馨园”,是个面积100多平米的狭长三角形空间,其前身就是一处“无人认领”的垃圾厢房。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山大楼落成,500多户居民搬进新家,这片空地一直无主闲置。20多年来,小空间也渐渐成了垃圾场。

2017年,上海社区自治项目申报开始进入社区生活,每个居委会都可以向街道申请自治项目。有了自治金支持,社区可以实现一些微小但重要的改变。

抓住这个机会,中山大楼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张来喜向居委会和街道提出了改造小空间的想法。

于是,“闲地变宝地,共筑益元梦”就成了益元居委申报的一个重头项目。经过与产权方世博局两轮的沟通,小空间项目正式立项。

华东建筑集团下属的上海科创中心,就在中山大楼对面的园区里。为了让空间规划更合理,当时半淞园街道通过党建联建邀请他们参与口袋公园项目。经过评估,科创中心的专家也为公园的建设提出了规划意见供居民参考。

张来喜回忆道:“当时专家给了两点建议,第一,这里不能变成赚钱的项目,比如做收费停车场;第二,这里要建成能够吸引居民走出家门的地方,建设公益性质的小公园。”

改造后的“益馨园”。摄影:方卓然

100多平米的小地方,经过长年累积,垃圾堆了将近半米高。除了垃圾,这块地本身还有1米多高的水泥台。

在动工的两个月里,十几辆大卡车清运走了陈年垃圾和水泥台。地面铺上了木板,种上居民喜欢的翠竹,配上了一张桌子、几把座椅。垃圾场由此实现大变身:靠墙处,几丛翠竹;四周围,花花草草。

过去,一墙之隔的三山会馆因一道砖围墙隔开了周围邻居。在小公园的带动下,三山会馆也将原来的砖墙打开,实现“破墙透绿”。如今,站在三山会馆的步道上,可以看到小公园的盎然生机;坐在小公园的椅凳上,抬头便是三山会馆的百年建筑。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种菜、聊天……口袋公园改变了居民的社交方式,原本彼此不熟悉的人,在此驻足聊天,社区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益元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晶说,口袋公园建好后,“不能只是一个小园子放在那里给大家晒晒太阳”。“居委会还需要给小小公园赋能,使其功能性慢慢升级,让园子能够为社区提供更大的用处。”

2018年,益元居民区组建了几支兴趣团队,居民们开始在小院子里打太极、唱戏、编制手工品、练书法……

2020年,益元居民区运用7家区级党建联建单位,在园子内做了一处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加油站和群众共建共享、自治自理的科普生活圈为一体的“社区书院”,同时将这些线下活动搬到了线上。“我们新建立了一个公众号,开始从公众号上宣传社区活动,让更多居民参与其中。”陶晶介绍道。

今年,益元居民区发动志愿者参与环保的绿化种植活动,产出茄子、辣椒等蔬菜,第一批已经送到了社区的孤老和困难家庭手上。“虽然蔬菜的量不多,但是这种形式让居民即参与了种植,又收获了果实,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近了些。”陶晶说。

目前,像这样的口袋公园、街心花园,黄浦区有23个,“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增20多个。

“益馨园”一角。摄影:方卓然

2021年6月,《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对外公布。

上海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7.6平方米以上,全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规划建设2000公里以上骨干绿道,建成30处以上郊野公园,各类公园数量增加至2000座。

“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图片来源:绿色上海

未来,上海将完善由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四通八达的绿地将公园群串联,形成上海的“翡翠项链”。

不仅如此,黄浦江和苏州河也被纳入上述规划。“一江一河”沿岸地区作为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重要的核心功能发展轴、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被寄予厚望。绿道、公园、森林和河湖交织而成的蓝绿生态网,铺设于申城大地,构成了韧性生态之城的基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绿色环绕上海

对于未来的都市生态环境,上海如此形容: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刘素楠 方卓然 实习记者 李馨婷

编辑 | 刘素楠

10月中旬,受秋冬第一波冷空气影响,上海一夜入秋。“申城桂花即将迎来首波大面积盛放!”绿色上海微信公众号立即发布花讯。

地处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的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夏热冬温,一年四季几乎月月有花讯。2020年底,这座约2500多万人的城市拥有406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49%。每逢节假日,数百万人涌入公园,在大自然中享受闲暇时光。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要求规划好建设好公园城市。他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上海不满足于现状。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数量将增加至1000座以上;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00座——这个计划被称为“千园工程”。

对于未来的都市生态环境,上海如此形容: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申城桂花迎来盛放期。摄影:刘素楠

(一)

很少有公园能够长期保持吸引力。但长风公园就有这样的魅力,从1959年到现在,它是附近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园之一。

“长风公园是与曹杨新村配套建设的。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劳模新村,为了给这些工人、劳模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建起了长风公园。”长风公园总经理胡神华介绍道。

长风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的普陀区,是一座有62年历史的老公园,也是国庆十周年之际的献礼代表作品之一。公园第一期建设始于1957年4月4日,1958年七月第二期开工,1959年国庆节建成开放,现有总面积36.6万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综合性公园,唯一的山水公园。

长风公园园址原是吴淞江(苏州河)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湾地带。湾内地势高处有一村落名宋家滩,俗称老河滩,村旁为坟地。这里因低洼易涝,农民耕种所获无几,是一处有名的穷滩。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决定征用这块滩地辟建公园,同年10月由西郊区、普陀区、曹杨乡等区、乡人民政府和市园林管理处等组成的征地小组开始工作,征地范围为华东师范大学以西,大渡河路东的西老河地区全部。

长风公园借鉴了北京颐和园和苏杭园林的造景手法,总体布局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在这里,你既能看到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又能品味出江南园林的精致秀气。

公园在筹建时名沪西公园。1958年局部开放时改名碧萝湖公园。在1959年全园开放的前夕,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取《宋书·宗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将园名改为长风公园;又取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句,将园中人工湖命名为“银锄湖”,大土山命名为“铁臂山”。

据长风公园提供的资料,公园建成后,聂荣臻、刘伯承、陈毅元帅于1961年春、1963年、1964年秋先后来公园垂钓和游览。

银锄湖皮划艇。摄影:李馨婷

说到以前的长风公园,65岁的裘先生记得当时城市绿化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春天学校会包车把学生们带到长风公园,这里有上海少有的湖光山色。“以前公园好像是奢侈品一样的,”裘先生感慨道,“小时候没地方玩,一年可能来一次公园,那是天大的事情,(前一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要去公园了,父母便给他买上一个面包;没有矿泉水,他就带个水壶装点白开水,也算“装备”齐全。那时候长风公园进门处有个“勇敢者道路”,架设了滑梯、铁架等攀爬游乐设施,是同学们的最爱,现在已经拆除了。

“我的中学毕业照都在这拍的。”裘先生说。中学毕业之后他便参加工作,之后很长时间没再去过长风公园。

这些年,他和妻子去过国外很多地方,疫情后开始在国内旅游,涉足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即使在上海,长风公园也不再像当初那样独特稀有。裘先生坦言:“现在上海环境很好,苏州河、黄浦江边上,步道、骑车道都建设得挺好,甚至家门口小区的绿化都很好,游玩有很多其他选择。”

但只有长风公园属于“小时候的记忆”。他现在每隔一段时间便来一次,跑跑步,拍拍照片。

公园湖畔山侧的景点有20余处,除了铁臂山、银锄湖和各种花草,还有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各种游乐设施,水上的电动船、脚踏船、游览船等可供1000余人同时乘坐游玩,陆上的碰碰车、卡丁车、海盗船也大受欢迎。

1999年,长风公园又增添了长风海洋世界,成为中国首家有主题新概念的海洋水族馆,建设规模一万多平方米,展出海洋生物300多种,一万多尾(只),也是全国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公园还举办盛大的花事活动,如中国花博会、国际花卉节。2005年5月,长风公园还举办了由迪士尼在国内首次授权、项目最全的主题游园灯会“缤纷迪士尼之夜映上海”活动。2012年底,长风公园被评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

长风公园。图片来源:图虫

(二)

上海在1868年首先建成开放黄浦公园,这是中国的第一座近代城市公园。

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锐在其文《钩沉:从海上名园到公园城市》中提到,黄浦公园位于当时的英租界外滩,起初叫“公花园”或外滩公园。这个公园专为外国人而设,经过有识之士的反复争取和不懈努力,1928年公园才向全体华人开放,同时开始收费。“黄浦公园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这段屈辱历史,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明目张胆的侮辱,另一方面也表明‘公花园’在当时并不‘姓公’。”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情形彻底改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周向频与其学生陈喆华编著的《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梳理了上海公园的百年建设与设计历程。据介绍,建国初期,上海市政府提出“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城市建设方针。当时国民经济虽处于低水平,但为了满足市民日常娱乐游憩的需求,也开始大量开辟新建公园绿地,当时公园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古典园林复建、游乐场所改建两方面。

人民公园在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跑马厅,在1949年收归国有,其南半部建造为人民广场,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1952年10月1日,人民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个过去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娱乐场所变成了供广大市民游客游览、休息的公园。

位于长宁区的上海动物园是另外一个代表案例,在原有高尔夫球场的基础上扩建成“西郊公园”,于1954年5月25日为庆祝上海解放5周年正式开放。1956年,西郊公园再次扩建。1980年元旦,“西郊公园”更名为上海动物园,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动物园之一。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的城市公园也开始逐步恢复,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和长风公园同期建设的杨浦公园,原址是一片农田,为了满足周边市民的日常游憩需求,于1958年开始建设公园,总面积达19.34公顷。位于虹口区的和平公园原址是一片小村庄,因1958年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而被整治为公园。

1958年到1959年,上海市新开放公园共有14个,总面积160多公顷。

此后经历“十年浩劫”,上海的城市公园一度处于萎缩、荒废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被重新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图片来源:图虫

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园林史》刊载数据显示,1985年上海已有公园52座,公园面积338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7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0.5平方米,全市公园游人量达8372.2万人次。

“借着这个强劲势头,上海先后辟建和改建了上海大观园、上海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新建了33个居住区公园,使全市公园的类型更加齐全,分布更趋合理。”周向频、陈喆华指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的园林绿化专家总结历史经验,广泛研究国内外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观点,认为园林绿化建设不再是单纯辟建几块绿地,而应逐步建成完整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体系。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上海市政府应对新形势编制出《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1994-2010)》,将1994年作为环境保护年、城市绿化年,并进行了系统化园林绿地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

截至1995年,上海市共有各类公园105个,总面积1457.32公顷;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到高1.6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6%。“对于城市用地紧张的上海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成绩。”周向频和陈喆华在书中评价道。

上海世纪公园。图片来源:图虫

进入21世纪,上海迎来了城市公园创作的繁荣期。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指出,在公园定位上,通过拆墙透绿、免费向市民开放的方式,上海将过去的封闭式管理、自成体系的“世外桃源”逐渐融入城市开敞空间,“这是对公园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2000年起,当时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加大改革力度,对老公园90%以上实行透园见绿工程;同时,投入大量资金,以公园标准兴建了一批公共绿地,将城市绿地作为周边城市建筑、街道等在空间形式与功能上的延续和补充,如延中绿地、静安公园、古城公园等,使市民在拥挤的都市中有了更多休闲场地,使城市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事也有了舒缓空间压力的中介过渡。

在公园的类型上,上海也出现了新的公园形式,如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村镇公园、生态公园、滨水公园、森林公园等。

在运营模式上,上海公园形成了由民营企业和公园及相关开发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园管理公司的新经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等方法对公园进行养护、保安和保洁,逐渐取代了以往政府“一包到底”的经营模式,使公园自身获得更大自主权。

经营模式的改变促使新的管理措施出台。当时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于2002年起在各大公园进行评星活动,以园容园貌、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为评选标准,凡是挂出星级标识牌的公园或绿地,都将接受市民的公开监督。

2003年,上海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主题工程列为市府“一号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到2004年上海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项主要指标就全面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基本标准,实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

为了迎接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又通过拆迁旧房、植草、栽树、修建公园等措施,使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2009年,上海重点推进大型公共绿地、世博会场馆区配套绿化建设,加快屋顶绿化、桥柱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全市新建各类绿地109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82公顷。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片来源:图虫

(三)

“均等可达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是‘公园城市’的第一标识。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最大的挑战,就是看舍不舍得在人口密集、商业价值高的地方辟出一块地方建设城市公园。”原扬州市长、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公园城市》一书中表示。

从浦东陆家嘴延安路隧道出口出来,能看到一块被高楼大厦包围的绿地——陆家嘴中心绿地。陆家嘴中心绿地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核心部位,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草坪,被称为“都市绿肺”。

根据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口述,1994年,这里居住着3500户居民。当时规划这块土地为高层办公楼,后来觉得楼房盖得密不通风,让人感到压抑,于是决定在此处造一块绿地,作“城市之肺”。这是上海市第一块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拆房而不建房,却作为绿地的地方。

这显示了城市规划者的远见。当下,城市用地更显紧张,如何在拥挤的城市中辟建绿色,更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陆家嘴中心绿地。图片来源:图虫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主要供居住与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共享。口袋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第一家口袋公园诞生在 1967 年的纽约。如今,口袋公园在上海也愈加常见。

作为上海区域面积最小的城区,这几年,黄浦区见缝插针,用一块块城市空间“边角料”建口袋公园。

半淞园街道中山大楼门前的口袋公园——“益馨园”,是个面积100多平米的狭长三角形空间,其前身就是一处“无人认领”的垃圾厢房。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山大楼落成,500多户居民搬进新家,这片空地一直无主闲置。20多年来,小空间也渐渐成了垃圾场。

2017年,上海社区自治项目申报开始进入社区生活,每个居委会都可以向街道申请自治项目。有了自治金支持,社区可以实现一些微小但重要的改变。

抓住这个机会,中山大楼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张来喜向居委会和街道提出了改造小空间的想法。

于是,“闲地变宝地,共筑益元梦”就成了益元居委申报的一个重头项目。经过与产权方世博局两轮的沟通,小空间项目正式立项。

华东建筑集团下属的上海科创中心,就在中山大楼对面的园区里。为了让空间规划更合理,当时半淞园街道通过党建联建邀请他们参与口袋公园项目。经过评估,科创中心的专家也为公园的建设提出了规划意见供居民参考。

张来喜回忆道:“当时专家给了两点建议,第一,这里不能变成赚钱的项目,比如做收费停车场;第二,这里要建成能够吸引居民走出家门的地方,建设公益性质的小公园。”

改造后的“益馨园”。摄影:方卓然

100多平米的小地方,经过长年累积,垃圾堆了将近半米高。除了垃圾,这块地本身还有1米多高的水泥台。

在动工的两个月里,十几辆大卡车清运走了陈年垃圾和水泥台。地面铺上了木板,种上居民喜欢的翠竹,配上了一张桌子、几把座椅。垃圾场由此实现大变身:靠墙处,几丛翠竹;四周围,花花草草。

过去,一墙之隔的三山会馆因一道砖围墙隔开了周围邻居。在小公园的带动下,三山会馆也将原来的砖墙打开,实现“破墙透绿”。如今,站在三山会馆的步道上,可以看到小公园的盎然生机;坐在小公园的椅凳上,抬头便是三山会馆的百年建筑。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种菜、聊天……口袋公园改变了居民的社交方式,原本彼此不熟悉的人,在此驻足聊天,社区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益元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晶说,口袋公园建好后,“不能只是一个小园子放在那里给大家晒晒太阳”。“居委会还需要给小小公园赋能,使其功能性慢慢升级,让园子能够为社区提供更大的用处。”

2018年,益元居民区组建了几支兴趣团队,居民们开始在小院子里打太极、唱戏、编制手工品、练书法……

2020年,益元居民区运用7家区级党建联建单位,在园子内做了一处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加油站和群众共建共享、自治自理的科普生活圈为一体的“社区书院”,同时将这些线下活动搬到了线上。“我们新建立了一个公众号,开始从公众号上宣传社区活动,让更多居民参与其中。”陶晶介绍道。

今年,益元居民区发动志愿者参与环保的绿化种植活动,产出茄子、辣椒等蔬菜,第一批已经送到了社区的孤老和困难家庭手上。“虽然蔬菜的量不多,但是这种形式让居民即参与了种植,又收获了果实,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近了些。”陶晶说。

目前,像这样的口袋公园、街心花园,黄浦区有23个,“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增20多个。

“益馨园”一角。摄影:方卓然

2021年6月,《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对外公布。

上海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7.6平方米以上,全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规划建设2000公里以上骨干绿道,建成30处以上郊野公园,各类公园数量增加至2000座。

“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图片来源:绿色上海

未来,上海将完善由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四通八达的绿地将公园群串联,形成上海的“翡翠项链”。

不仅如此,黄浦江和苏州河也被纳入上述规划。“一江一河”沿岸地区作为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重要的核心功能发展轴、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被寄予厚望。绿道、公园、森林和河湖交织而成的蓝绿生态网,铺设于申城大地,构成了韧性生态之城的基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