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秋菊
虽说如今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成为票房保障,然而,跟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不见华语片片,只见中国星的尴尬现象也在提醒中国电影人,切不可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内容为王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一、戛纳电影节:被中国女星刷屏了!
于北京时间5月12日开幕的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没有一部华语电影入围,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电影人,确切地说是中国女星以史无前例之阵容走上电影节开幕红毯。这其中有受赞助商邀请的,有受展映片邀请做宣传的,还有专门花钱“蹭红毯”的。
受赞助商邀请,没有作品也去蹭红毯:
受展映片邀请,寻找买家好时机:
名副其实“蹭红毯”:
二、浮华背后:竞赛单元开天窗!
红毯上星光熠熠,却也遮挡不住华语影片零入围的尴尬,毕竟影片才是戛纳的主角。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近年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亦是有增无减。然而,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本届戛纳电影节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华语电影入围任何一个单元,而且在各个单元的评委阵容中也没有任何一位华语电影人。这也是自1992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华语零存在感的状况。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华语电影在戛纳的零存在感的呢?
1.戛纳选片门槛高
戛纳电影节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是“金棕榈奖”。电影节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
本次电影节评委会的强大阵容中由澳大利亚编剧兼导演乔治·米勒担任评委会主席,共有阿诺·德斯普里钦、克尔斯滕·邓斯特、瓦莱莉·高利诺、麦德斯·米科尔森、拉斯洛·杰莱斯、凡妮莎·帕拉迪丝、Katayoon Shahabi、唐纳德·萨瑟兰八位评委,从世界电影的角度来说,本届戛纳仍然保持了该电影节一贯的选片水准,包括佩德罗•阿莫多瓦、达内兄弟、吉姆•贾木许、朴赞郁等人在内的世界级名导都有新作入围,即便在一种关注单元中,都有是枝裕和这样的大导演新作亮相,选片水准可见一斑。
2.华语片近年产量质量难成正比
虽说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水准之高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回顾以往华语电影的参赛经历,也常有获奖影片,就在去年,侯孝贤还凭借《刺客聂隐娘》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然而到了今年,华语影片可谓是颗粒无收,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华语电影入围任何一个单元,而且在各个单元的评委阵容中也没有任何一位华语电影人。可见酒香不怕巷子深,拍出好的影片才是王道。
曾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并斩获过大奖的张艺谋在今年倒是有新作《长城》问世。该片作为张艺谋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与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气质完全不搭。就像去年同样有作品《道士下山》问世的前金棕榈得主陈凯歌一样,该片根本就没有报名戛纳的举动。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语影片的产量也是水涨船高,其中偶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却未必符合戛纳的选片标准,或者有的影片干脆已经不再以戛纳为平台进行影片宣传了。虽说如今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为票房买单,然而,跟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切不可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
3.导演都很忙
有了第二大电影市场作保障,导演们似乎也没有耐心再跟戛纳玩下去了,似乎,赚钱才是王道?!就连曾经入围或者获奖的导演们,似乎也都忙着自己的生意,把戛纳晾在一边了。
曾两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并出任过主评审团评委的杜琪峰今年恰巧也在六月份会推出新作《三人行》,该片由赵薇、古天乐和钟汉良主演。因此,坊间曾一度预测《三人行》将会入围戛纳的消息,然而最终该片却没有进入戛纳的任何一个单元。
曾在此前两年以评委和参赛导演身份造访戛纳的贾樟柯,今年直接在国内搞起了“新媒体”生意。和他同属第六代导演的娄烨和王小帅的新片则都在拍摄之中。而去年斩获大奖的台湾导演侯孝贤才刚开始进入到他“慢工出细活”的下一个创作周期。
曾在电影节上为中国电影披金斩银的第五代导演已经在商业化、市场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这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可喜?可悲?
三、愿有岁月可回首,莫以市场做借口!
一方面,张艺谋、陈凯歌等内地老导演的作品在类型和品质上都不再符合戛纳电影节的标准;另一方面,这些导演或许也不再需要迎合电影节特有的标准和口味了。当然,另一个大势所趋是: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还在疯狂增长中,中国也不再迫切需要以“国外电影节”作为自己回收成本或证明电影质量的主要平台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能够取得今天的这些成绩和老一代电影人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回首那些年,张艺谋、陈凯歌、李安、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等等,哪一个没有几部在国际上获过奖的影片。奖也拿了,市场也打开了,中国电影这些年可谓高歌猛进。可是再过二十年,当我们提起现在的导演和影片,能不能像我们今天回顾过去的二十年那样骄傲。
小结:
无论怎样的原因,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交了白卷,再多光鲜亮丽的红毯亮相也遮挡不住零分的尴尬。套用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在电影工业不发达的九十年代有《活着》、《霸王别姬》这样的好电影,在技术先进的今天也有零分交卷的尴尬,到什么时候,内容为王都不过时。不管是小题大做也好,未雨绸缪也罢,中国电影人真的该好好思考一下华语电影的出路了。如果因为国际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名头而使得中国电影市场产生泡沫,尽出烂片的话,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细数华语影片与戛纳的这些年
1959年,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的《荡发与圣女》成为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金棕榈奖角逐的中国影片。
李翰祥(台湾导演):1960《倩女幽魂》、1962《杨贵妃》、1963《武则天》入围“金棕榈奖”。《杨贵妃》因富丽堂皇的宫廷布景和服饰夺得最佳内景摄影色彩奖,成为第一部在戛纳获奖的华语电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获得第17届戛纳电影节荣誉奖。
1975年,胡金铨《侠女》夺得仅次于金棕榈奖和评审团大奖的最高综合技术奖,将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了世界。
1983年岑范《阿Q正传》成为首部入围戛纳”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的大陆影片。
1990年,张艺谋《菊豆》获得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奖。
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大奖(第一部“金棕榈”大奖华语影片,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侯孝贤《戏梦人生》获评审团奖。
1994年,张艺谋《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葛优获最佳男主角(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1995年,张艺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第48届戛纳最高技术大奖。
1997年,王家卫《春光乍洩》入围主竞赛单元,夺得最佳导演奖(王家卫成为首位获得戛纳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1999年,陈凯歌《荆轲刺秦王》获得戛纳最高技术大奖。
2000年,王家卫《花样年华》获得戛纳最佳艺术成就奖(杜可风、李屏宾、张叔平),梁朝伟荣膺戛纳影帝,姜文的《鬼子来了》获评审团大奖,杨德昌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2001年,侯孝贤《蔷薇的名字》、蔡明亮《你那边几点》获戛纳技术大奖。
2002年,伍仕贤的电影短片《车四十四》成为首部入选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华语短片,廖琴《哭泣女人》获“一种注视”特别提名奖。
2004年,张曼玉《清洁》(法国电影)摘戛纳最佳女主角桂冠(首位华人戛纳影后,首位亚洲戛纳影后)。
2005年,巩俐获得“戛纳特别大奖”。
2005年,王小帅《青红》获得评审团奖。
2006年,王家卫成为第一个担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华人。王超《江城夏日》获“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2007年,王家卫的英语新片《蓝莓之夜》入围“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同时成为开幕影片,这也是戛纳电影节六十年来第一次以华人导演的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2009年,《春风沉醉的晚上》梅峰获最佳编剧奖(继王小帅《左右》柏林获奖后中国编剧第二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编剧奖)
2010年,王小帅《日照重庆》入围“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
2013年,贾樟柯的《天注定》获得最佳编剧奖。
2015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宣布,“金马车奖”授予中国导演贾樟柯 (第一位华人导演获该奖);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的《刺客聂隐娘》夺得最佳导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