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毛骗》尝试跑进新赛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毛骗》尝试跑进新赛道

“非常规”的优映文化能成为短剧市场新的领路人吗?

文|三声 王亦璇

从作品惊奇问世以来,“《毛骗》系列”就一直处于某种非常规之中。

于长视频影视圈子而言,“《毛骗》团队”显得独立而又个性,原生创作者的气质一直保留至今。而从短视频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作品保持了彼此熟悉的地气粗粝感,但形式上又不完全符合最新定义中的短剧。

也正因此,我们在启动「一种短剧」系列报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毛骗》等作品其背后创制团队——优映文化。

在我们的理解之中,无论从短视频内容升级亦或“中间层”视频类型化来讲,短剧都是一个更具未来性的选择。从2019年开始,短剧逐渐成为各视频平台和社区的共同选择——它不仅有助于繁荣创作者生态,也正在助力打造不同的后端商业模式。

实际上,短剧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平台逻辑之中,短剧的形式定义也存在较大区分。在一个纷乱的情况之中抽丝剥茧,总结规律,寻找未来,也是「一种短剧」系列想回答的问题本质。

今年4月,被称作“《毛骗》番外篇”的剧集《城市的边缘》上线。这一全篇30集,每集15分钟的悬疑烧脑作,被认为是生长于长视频平台的一种形式典型的短剧。

它是最接近于“中间层”定义的作品之一——它在时长、制作和成本等多个维度之中介乎长短视频之间,在内容具有连贯性的同时,依托诞生于10年前的“毛骗”这一系列IP,刺激了用户粘性的再次发生。

实际上,在2015年“《毛骗》终结篇”之后,优映文化也拿出了几部有声响的作品——包括《杀不死》和《异物志》在内——都是团队在熟稔的打造悬疑、推理作品的手法之下,向区别于传统剧集形式的“中短内容”进步的尝试之举。

在其背后,创作者长期坚持的是,完全原创的剧本和一致性极高的团队——

包括导演李洪绸、邢冬冬和车志刚、被命名为“出奇创作组”的编剧团队,以及参演了“《毛骗》系列”的演员邵庄、杨羽和安宁在内,都是优映文化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引以为荣的“原班人马”。这种“统一”之中也包含了团队对故事的理解和对市场的观察。

这些“稳定因素”是“《毛骗》团队”抓住新机会的基石。对于剧集市场来说,在新的分发逻辑、观看习惯和商业变现模式下,短剧和新平台无疑拥有着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而优映文化也正推进在抖音、B站等新平台播出的短剧的策划。

起步的艰难在于中短剧集创作其本身就具备的实验性。不变的是,对新内容的研究和不断提升的制作水准,让“毛骗”可以继续往前生长。

“我们希望像一棵大树一样。”

以下是《三声》对优映文化创始人李洪亮的专访:

01《毛骗》之后

三声:《毛骗》之后这10年的时间里,整个创作团队(原班班底)对于内容的关注,具体往哪些方向延展?

李洪亮:内容上还是以悬疑、推理、喜剧为主,也会关注奇幻、古装、爱情这些方向。每个团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团队喜欢和擅长悬疑、推理、喜剧,但是有机会我们也会尝试不同的类型,希望多元化发展,慢慢一步步地深入。

三声:具体拆解来看,在做哪些故事,或做了哪些具体的内容?

李洪亮:《毛骗》之后,我们做了几部网剧,一是《杀不死》,属于荒诞、悬疑、喜剧,也是从《毛骗》之后关注的内容上,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方向。另外一部叫《异物志》,这部剧在悬疑、推理、烧脑的基础上,加入了奇幻的元素,是《毛骗》的升级版。

三声:《异物志》是近一两年才制作的,这10年的过程中,创作者对于整个市场的解释成本是在慢慢变低的吗?或者说,早期如《毛骗》这样的作品已经将观众培养得够成熟了?

李洪亮:确实会有。早期网络不发达,行业也没现在这么成熟。我认为当行业内的相关从事人员越来越多,作品的数量随着增长,自然观众也会成长。不同的题材、方向都会有观众去关注,或者说有更多的观众会来关注。

三声:从《毛骗》到《城市的边缘》,编剧也都是同样的班底。做原创剧本的时候会遇到哪些瓶颈?或者说我们可以怎样理解编剧团队在内容上的创新?

李洪亮:虽然是同样的题材和类型,但故事是全新的,会有很多新的人物加入,在他们的人设和故事背景上,需要做很多的设定,包括在更短的时间内,需要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实际上挑战是更大的。

内容上的创新在于不同的故事天然地带来不同的人物关系,新的人物关系又会让我们迸发新的创作空间。虽然重点还是在关注城市和小人物身上做文章,但在正能量大情怀这些方向上,团队会去更深入明确去表达出来。

三声:选题来源于生活,或者说是从别人的生活中找故事可能更贴切一些?

李洪亮:都有。比如《毛骗》时代,确实我们身边的人,包括团队里面的人都上当受骗过。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另外就是自边的亲朋好友、加上我们平时看到各种新闻报道,从别的地方或者渠道再去寻找一些素材。

三声:比如《杀不死》、《异物志》和《城市的边缘》这三部剧,虽然表面上看它们都是属于犯罪悬疑系列,很烧脑、很反转,但故事来源以及刻画背景肯定是不一样的。

李洪亮: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对内容的偏好。

首先是《毛骗》,当时想做一个关于骗术的故事。也是有所借鉴,我们比较喜欢英、美剧。发展成长之后,我们拥有了比较独立的故事内容和风格,也会从市场中看到成功的作品或者方向是什么样子。我们再去从这个方向寻找合适的内容进行创作,故事背景大体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以市井的小人物为主。

我们的创作习惯是有时候不太考虑市场,而是考虑故事的完整性和精彩度。所以有时候创作起来“嗨”了,时间就不可控了。《毛骗》终结篇的时候,每一集都是60分钟,长的有100分钟。

三声:我们认为《城市的边缘》代表了短剧的一种形态,它有自己的创作以及剪辑思路。根据与平台的接触,以及整个团队的观察,可以对短剧进行分类的标准或特点有哪些?

李洪亮:最主要还是单集时长,每个平台对于短剧的时长定位都不太一样,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主要的特点是要有一定的主线连贯性,题材类型定位要清晰,制作上可能无法跟长剧相媲美,但也要比短视频的制作更精良一些。

《城市的边缘》是《毛骗》的番外篇,一个带着《毛骗》IP属性的故事。也是我们原班人马、独创班底去进行创作,无论故事内容、亦或影片品质,都比较符合平台现在对于短剧的需求。

02 团队

三声:《毛骗》是“网感”时代的作品。现在网剧、短剧的发展多少都会对你们团队有一些影响,就你们自己的视角来看,身处不同阶段的变量在哪里?

李洪亮:“野蛮生长”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拍东西,都可以上传,但之后很快就经历了大浪淘沙的阶段,淘汰掉一部分投机取巧或者参差不齐的作品。

我们在其中也会有一些转变,但具体落实到项目上,还是要把从《毛骗》带出来的内容和品质做好。还有一点是,现在不管平台或观众,对于好内容好制作的要求和追求越来越高了。

这又是另外一个阶段。我们正在适应市场,包括规则的变化。最早我们的片子都是靠广告分成,到后来有版权、分账,对我们都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过,对于内容和制作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提升自己,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制作上,市场变化的每个节点都会遇到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

三声:在对比《毛骗》和《城市的边缘》时,会很自然地感受到后者的精良程度的提高,甚至画面也有荧幕感了。团队在不断更新和历练,更细节地,你们会怎么去做?

李洪亮:除了我们会从之前积累的创作经验上丰富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制作。制作包含了很多细节的工作,灯光、摄影、服化道,整个层面的提升是主要的方向。外界对我们偶尔还会有的诟病就是制作,这实际上是硬件上的不足。但硬件往往可以钱来解决,只要成本预算到位,我们相信作品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是一家创作型公司,公司的架构由编剧团队(10人)、导演团队(5人),以及摄制和后期团队组成。这是一个生产闭环的形式,“一条龙服务”。

团队的作品整体口碑和制作能保持一定的水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此。每一个环节都是内部团队来亲自把控的,每部作品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完成。

除了我们自己研发的内容以外,平时我们也会考虑承接一些外部的项目,来自影视公司、平台或独立投资人。外面的项目会首先在团队内部做内容评估,是否是我们擅长的、或者我们有信心能把它做好的。其次再看团队整体的时间、档期,包括选定合适的导演跟进项目。我们公司的5个导演,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风格领域,可驾驭的题材类型也比较多。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故事好剧本。

三声:编剧团队是怎样具体分工的?

李洪亮:我们有一个编剧团队叫“出奇创作组”,由李洪绸为核心主导,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编剧团队的拆分和组合,比如一些大体量的网剧,编剧组基本都是集体创作,大家一块上,一些小体量的剧或网络电影,编剧组会拆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五个人,创作分工是比较灵活多变的。

我们的导演都是会参与剧本的前期创作,他们是创作制作一体化去完成。每个项目在初始阶段就已经定好导演了,导演会全程跟进剧本的创作。

三声:公司有4名签约演员,出演了包括《毛骗》在内的每一部出品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剧集中有没有自己的故事线?

李洪亮:除了系列剧和番外篇,他们每部作品的故事和人设都是独立的。没有固定的故事线,根据不同项目类型,他们来演绎各种角色。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签约的)这些演员都是一职多能。比如说邵庄他也是导演,他可以做执行导演的工作。包括杨羽、小宝,导演、演员、编剧和后期都不在话下。

三声:更多还是对内容的打磨以及对配合度和默契度的要求。

李洪亮:对,默契度很重要。我们为什么喜欢用自己的演员,因为跟导演交流起来,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互相能立刻领会到。不过外面也有很多很好的演员,我们最近这几年也一直在尝试和外面的演员合作。

03 关注新平台

三声:会接触新平台吗?尤其近两年。

李洪亮:会。像抖音、B站等等平台现在正是发展势头,也会跟他们接触。有一些项目正在推进。

三声:新平台的活跃,和内容体量、创作周期、商业模式等等都有关。对于创作者来说,更具体的感受在哪些方面?

李洪亮:形式首先不一样。竖屏有点“反影视”,这是最先预想到的挑战。它呈现出来的画面感的饱和度,或者说构图和层次感,实际上是不太理想的。这个在拍摄和创作期间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是挑战,但也是一种机会。

三声:平台有哪些新的要求?包括要求剧本“绝对成熟”可能会反向刺激你们内容团队做出改变。

李洪亮:平台会给我们一些参考或建议。短视频和短剧确实有几乎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跟长剧的节奏也不太一样。特别明显的是,短视频更注重的是某一下的创意或者亮点,可能不像之前长视频会做很多的人物铺垫、故事背景。短视频讲究直给。

三声:会对内容题材有所限制吗?

李洪亮:短剧的拍摄周期大约十来天,后期两个月。半年之内可以上线一部。平台对内容不会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会在类型和方向上给些建议,这跟每个平台的用户数据有关系。

三声:哪些因素驱使你们加入了短剧这一行列,或者你们怎么看短剧现在的发展状况?

李洪亮:它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它未来是一种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因为就目前来看,短剧行业还是比较空白的,或者说市场还没有特别成功的作品和案例。

暂且不论平台之间的“博弈”,仅仅从市场和观众的角度来说,很多人确实没有多余的时间或精力来去追大剧、长剧,但又不想只刷段子视频或小视频。短剧是什么呢?是“不太消耗时间,但又能看到一些我喜欢的东西”这样一种产品。

三声:在竖屏的观看情况下展现“亮点”其实很考验编剧团队的功力。

李洪亮:确实是很大的考验。其实时间越短,对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来说难度越大。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不断根据它的时长设置情节点。为了让它节奏更快一些,会有更多的反转、更多的“爽点”。

当然我们也还在摸索,还没有找到特别模式化的方法。现在整个流量池不算特别拥挤,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有时候新平台对待内容会更开放、更多元化。支持的力度也会更大,更灵活一些。小体量的东西不会有太多的限制,这个就是一种潜在优势。

三声:《毛骗》是厂牌感更强的系列,还是公司感更强的团队?

李洪亮:《毛骗》属于一个剧的厂牌、IP,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团队和公司意义上的“标签”。

现在我们也会考究现在用户的喜好。或者直接去看用户数据,男性居多还是女性居多。如果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女性观看,那需要融入一些友情、爱情的内容和元素。

类型上一定不能特别固化。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片子,它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类型,而是取决于它的内容,甜宠的也能做得很好,古装、奇幻的也可以在小体量上出大片。

三声:公司的收入来源还是双向的,不过未来会往新平台倾斜一些。除了网剧我们还有别的业务吗?

李洪亮:除了网剧(也可以分成大体量的剧和短剧或微剧),我们还开发了网络电影的业务。

网络电影发展这么多年,主要还是以古装玄幻视效为主。故事内容上整体还不是很重视,而我们团队比较擅长内容,先本着好好打磨故事,制作上尽量精益求精,既保障内容,也不缺乏质感。

好的内容是不会过时的,一部好的片子必然需要一个好故事去承载,在一个好故事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必要的商业元素,是我们未来做网络电影的一种明确定位。

今年我们也上了一部网络电影,叫《非常保镖》,在口碑和收益上都还不错,达到我们的预期,未来我们会加大在网络电影市场的布局。

三声:现在你们处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毛骗》所积累的资源、口碑以及内容创作手法,第二阶段铺开了短剧、长剧以及网络电影。

李洪亮:对,包括以后我们也会进军院线电影。我们就像是一棵树,这棵树等它越长越大的时候,就足以开枝散叶。

我们现在做网络电影,一是想在方向上做一些尝试,看到了它的市场;二是现在行业越来越规范,平台也重视这一类型的内容。我们在这个合适的机会入局,收获了一些效果。

我们在做剧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大体量的剧,投资也大周期也长,一个项目耗时耗力。短剧和网络电影的周期会更合理一些。

三声:如果重启《毛骗》大电影,你们对于情怀的感触更多一些,还是追求更多对于内容的延展?

李洪亮:都有,更多是内容。我们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内容,也想在整个内容基础上做更深的打磨。情怀肯定也是有的。毕竟《毛骗》前前后后用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会有很多的回忆和情感在里面。

三声:我们认为,除过篇幅因素,包括平台分发逻辑、创作者的接受度等等,共同促使短剧成为热门形式。对于《毛骗》团队来说,你们在让短剧“跑起来”的过程中,更看重的是哪一个方向的因素?

李洪亮:无非还是内容和制作,好片都离不开好的内容。在做好内容的前提下,同步提升我们的制作,更符合现在平台和观众的需求,不管平台机制和市场观众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去做好每一部片子,效果应该都不会很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毛骗》尝试跑进新赛道

“非常规”的优映文化能成为短剧市场新的领路人吗?

文|三声 王亦璇

从作品惊奇问世以来,“《毛骗》系列”就一直处于某种非常规之中。

于长视频影视圈子而言,“《毛骗》团队”显得独立而又个性,原生创作者的气质一直保留至今。而从短视频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作品保持了彼此熟悉的地气粗粝感,但形式上又不完全符合最新定义中的短剧。

也正因此,我们在启动「一种短剧」系列报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毛骗》等作品其背后创制团队——优映文化。

在我们的理解之中,无论从短视频内容升级亦或“中间层”视频类型化来讲,短剧都是一个更具未来性的选择。从2019年开始,短剧逐渐成为各视频平台和社区的共同选择——它不仅有助于繁荣创作者生态,也正在助力打造不同的后端商业模式。

实际上,短剧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平台逻辑之中,短剧的形式定义也存在较大区分。在一个纷乱的情况之中抽丝剥茧,总结规律,寻找未来,也是「一种短剧」系列想回答的问题本质。

今年4月,被称作“《毛骗》番外篇”的剧集《城市的边缘》上线。这一全篇30集,每集15分钟的悬疑烧脑作,被认为是生长于长视频平台的一种形式典型的短剧。

它是最接近于“中间层”定义的作品之一——它在时长、制作和成本等多个维度之中介乎长短视频之间,在内容具有连贯性的同时,依托诞生于10年前的“毛骗”这一系列IP,刺激了用户粘性的再次发生。

实际上,在2015年“《毛骗》终结篇”之后,优映文化也拿出了几部有声响的作品——包括《杀不死》和《异物志》在内——都是团队在熟稔的打造悬疑、推理作品的手法之下,向区别于传统剧集形式的“中短内容”进步的尝试之举。

在其背后,创作者长期坚持的是,完全原创的剧本和一致性极高的团队——

包括导演李洪绸、邢冬冬和车志刚、被命名为“出奇创作组”的编剧团队,以及参演了“《毛骗》系列”的演员邵庄、杨羽和安宁在内,都是优映文化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引以为荣的“原班人马”。这种“统一”之中也包含了团队对故事的理解和对市场的观察。

这些“稳定因素”是“《毛骗》团队”抓住新机会的基石。对于剧集市场来说,在新的分发逻辑、观看习惯和商业变现模式下,短剧和新平台无疑拥有着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而优映文化也正推进在抖音、B站等新平台播出的短剧的策划。

起步的艰难在于中短剧集创作其本身就具备的实验性。不变的是,对新内容的研究和不断提升的制作水准,让“毛骗”可以继续往前生长。

“我们希望像一棵大树一样。”

以下是《三声》对优映文化创始人李洪亮的专访:

01《毛骗》之后

三声:《毛骗》之后这10年的时间里,整个创作团队(原班班底)对于内容的关注,具体往哪些方向延展?

李洪亮:内容上还是以悬疑、推理、喜剧为主,也会关注奇幻、古装、爱情这些方向。每个团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团队喜欢和擅长悬疑、推理、喜剧,但是有机会我们也会尝试不同的类型,希望多元化发展,慢慢一步步地深入。

三声:具体拆解来看,在做哪些故事,或做了哪些具体的内容?

李洪亮:《毛骗》之后,我们做了几部网剧,一是《杀不死》,属于荒诞、悬疑、喜剧,也是从《毛骗》之后关注的内容上,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方向。另外一部叫《异物志》,这部剧在悬疑、推理、烧脑的基础上,加入了奇幻的元素,是《毛骗》的升级版。

三声:《异物志》是近一两年才制作的,这10年的过程中,创作者对于整个市场的解释成本是在慢慢变低的吗?或者说,早期如《毛骗》这样的作品已经将观众培养得够成熟了?

李洪亮:确实会有。早期网络不发达,行业也没现在这么成熟。我认为当行业内的相关从事人员越来越多,作品的数量随着增长,自然观众也会成长。不同的题材、方向都会有观众去关注,或者说有更多的观众会来关注。

三声:从《毛骗》到《城市的边缘》,编剧也都是同样的班底。做原创剧本的时候会遇到哪些瓶颈?或者说我们可以怎样理解编剧团队在内容上的创新?

李洪亮:虽然是同样的题材和类型,但故事是全新的,会有很多新的人物加入,在他们的人设和故事背景上,需要做很多的设定,包括在更短的时间内,需要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实际上挑战是更大的。

内容上的创新在于不同的故事天然地带来不同的人物关系,新的人物关系又会让我们迸发新的创作空间。虽然重点还是在关注城市和小人物身上做文章,但在正能量大情怀这些方向上,团队会去更深入明确去表达出来。

三声:选题来源于生活,或者说是从别人的生活中找故事可能更贴切一些?

李洪亮:都有。比如《毛骗》时代,确实我们身边的人,包括团队里面的人都上当受骗过。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另外就是自边的亲朋好友、加上我们平时看到各种新闻报道,从别的地方或者渠道再去寻找一些素材。

三声:比如《杀不死》、《异物志》和《城市的边缘》这三部剧,虽然表面上看它们都是属于犯罪悬疑系列,很烧脑、很反转,但故事来源以及刻画背景肯定是不一样的。

李洪亮: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对内容的偏好。

首先是《毛骗》,当时想做一个关于骗术的故事。也是有所借鉴,我们比较喜欢英、美剧。发展成长之后,我们拥有了比较独立的故事内容和风格,也会从市场中看到成功的作品或者方向是什么样子。我们再去从这个方向寻找合适的内容进行创作,故事背景大体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以市井的小人物为主。

我们的创作习惯是有时候不太考虑市场,而是考虑故事的完整性和精彩度。所以有时候创作起来“嗨”了,时间就不可控了。《毛骗》终结篇的时候,每一集都是60分钟,长的有100分钟。

三声:我们认为《城市的边缘》代表了短剧的一种形态,它有自己的创作以及剪辑思路。根据与平台的接触,以及整个团队的观察,可以对短剧进行分类的标准或特点有哪些?

李洪亮:最主要还是单集时长,每个平台对于短剧的时长定位都不太一样,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主要的特点是要有一定的主线连贯性,题材类型定位要清晰,制作上可能无法跟长剧相媲美,但也要比短视频的制作更精良一些。

《城市的边缘》是《毛骗》的番外篇,一个带着《毛骗》IP属性的故事。也是我们原班人马、独创班底去进行创作,无论故事内容、亦或影片品质,都比较符合平台现在对于短剧的需求。

02 团队

三声:《毛骗》是“网感”时代的作品。现在网剧、短剧的发展多少都会对你们团队有一些影响,就你们自己的视角来看,身处不同阶段的变量在哪里?

李洪亮:“野蛮生长”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拍东西,都可以上传,但之后很快就经历了大浪淘沙的阶段,淘汰掉一部分投机取巧或者参差不齐的作品。

我们在其中也会有一些转变,但具体落实到项目上,还是要把从《毛骗》带出来的内容和品质做好。还有一点是,现在不管平台或观众,对于好内容好制作的要求和追求越来越高了。

这又是另外一个阶段。我们正在适应市场,包括规则的变化。最早我们的片子都是靠广告分成,到后来有版权、分账,对我们都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过,对于内容和制作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提升自己,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制作上,市场变化的每个节点都会遇到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

三声:在对比《毛骗》和《城市的边缘》时,会很自然地感受到后者的精良程度的提高,甚至画面也有荧幕感了。团队在不断更新和历练,更细节地,你们会怎么去做?

李洪亮:除了我们会从之前积累的创作经验上丰富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制作。制作包含了很多细节的工作,灯光、摄影、服化道,整个层面的提升是主要的方向。外界对我们偶尔还会有的诟病就是制作,这实际上是硬件上的不足。但硬件往往可以钱来解决,只要成本预算到位,我们相信作品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是一家创作型公司,公司的架构由编剧团队(10人)、导演团队(5人),以及摄制和后期团队组成。这是一个生产闭环的形式,“一条龙服务”。

团队的作品整体口碑和制作能保持一定的水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此。每一个环节都是内部团队来亲自把控的,每部作品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完成。

除了我们自己研发的内容以外,平时我们也会考虑承接一些外部的项目,来自影视公司、平台或独立投资人。外面的项目会首先在团队内部做内容评估,是否是我们擅长的、或者我们有信心能把它做好的。其次再看团队整体的时间、档期,包括选定合适的导演跟进项目。我们公司的5个导演,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风格领域,可驾驭的题材类型也比较多。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故事好剧本。

三声:编剧团队是怎样具体分工的?

李洪亮:我们有一个编剧团队叫“出奇创作组”,由李洪绸为核心主导,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编剧团队的拆分和组合,比如一些大体量的网剧,编剧组基本都是集体创作,大家一块上,一些小体量的剧或网络电影,编剧组会拆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五个人,创作分工是比较灵活多变的。

我们的导演都是会参与剧本的前期创作,他们是创作制作一体化去完成。每个项目在初始阶段就已经定好导演了,导演会全程跟进剧本的创作。

三声:公司有4名签约演员,出演了包括《毛骗》在内的每一部出品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剧集中有没有自己的故事线?

李洪亮:除了系列剧和番外篇,他们每部作品的故事和人设都是独立的。没有固定的故事线,根据不同项目类型,他们来演绎各种角色。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签约的)这些演员都是一职多能。比如说邵庄他也是导演,他可以做执行导演的工作。包括杨羽、小宝,导演、演员、编剧和后期都不在话下。

三声:更多还是对内容的打磨以及对配合度和默契度的要求。

李洪亮:对,默契度很重要。我们为什么喜欢用自己的演员,因为跟导演交流起来,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互相能立刻领会到。不过外面也有很多很好的演员,我们最近这几年也一直在尝试和外面的演员合作。

03 关注新平台

三声:会接触新平台吗?尤其近两年。

李洪亮:会。像抖音、B站等等平台现在正是发展势头,也会跟他们接触。有一些项目正在推进。

三声:新平台的活跃,和内容体量、创作周期、商业模式等等都有关。对于创作者来说,更具体的感受在哪些方面?

李洪亮:形式首先不一样。竖屏有点“反影视”,这是最先预想到的挑战。它呈现出来的画面感的饱和度,或者说构图和层次感,实际上是不太理想的。这个在拍摄和创作期间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是挑战,但也是一种机会。

三声:平台有哪些新的要求?包括要求剧本“绝对成熟”可能会反向刺激你们内容团队做出改变。

李洪亮:平台会给我们一些参考或建议。短视频和短剧确实有几乎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跟长剧的节奏也不太一样。特别明显的是,短视频更注重的是某一下的创意或者亮点,可能不像之前长视频会做很多的人物铺垫、故事背景。短视频讲究直给。

三声:会对内容题材有所限制吗?

李洪亮:短剧的拍摄周期大约十来天,后期两个月。半年之内可以上线一部。平台对内容不会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会在类型和方向上给些建议,这跟每个平台的用户数据有关系。

三声:哪些因素驱使你们加入了短剧这一行列,或者你们怎么看短剧现在的发展状况?

李洪亮:它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它未来是一种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因为就目前来看,短剧行业还是比较空白的,或者说市场还没有特别成功的作品和案例。

暂且不论平台之间的“博弈”,仅仅从市场和观众的角度来说,很多人确实没有多余的时间或精力来去追大剧、长剧,但又不想只刷段子视频或小视频。短剧是什么呢?是“不太消耗时间,但又能看到一些我喜欢的东西”这样一种产品。

三声:在竖屏的观看情况下展现“亮点”其实很考验编剧团队的功力。

李洪亮:确实是很大的考验。其实时间越短,对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来说难度越大。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不断根据它的时长设置情节点。为了让它节奏更快一些,会有更多的反转、更多的“爽点”。

当然我们也还在摸索,还没有找到特别模式化的方法。现在整个流量池不算特别拥挤,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有时候新平台对待内容会更开放、更多元化。支持的力度也会更大,更灵活一些。小体量的东西不会有太多的限制,这个就是一种潜在优势。

三声:《毛骗》是厂牌感更强的系列,还是公司感更强的团队?

李洪亮:《毛骗》属于一个剧的厂牌、IP,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团队和公司意义上的“标签”。

现在我们也会考究现在用户的喜好。或者直接去看用户数据,男性居多还是女性居多。如果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女性观看,那需要融入一些友情、爱情的内容和元素。

类型上一定不能特别固化。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片子,它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类型,而是取决于它的内容,甜宠的也能做得很好,古装、奇幻的也可以在小体量上出大片。

三声:公司的收入来源还是双向的,不过未来会往新平台倾斜一些。除了网剧我们还有别的业务吗?

李洪亮:除了网剧(也可以分成大体量的剧和短剧或微剧),我们还开发了网络电影的业务。

网络电影发展这么多年,主要还是以古装玄幻视效为主。故事内容上整体还不是很重视,而我们团队比较擅长内容,先本着好好打磨故事,制作上尽量精益求精,既保障内容,也不缺乏质感。

好的内容是不会过时的,一部好的片子必然需要一个好故事去承载,在一个好故事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必要的商业元素,是我们未来做网络电影的一种明确定位。

今年我们也上了一部网络电影,叫《非常保镖》,在口碑和收益上都还不错,达到我们的预期,未来我们会加大在网络电影市场的布局。

三声:现在你们处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毛骗》所积累的资源、口碑以及内容创作手法,第二阶段铺开了短剧、长剧以及网络电影。

李洪亮:对,包括以后我们也会进军院线电影。我们就像是一棵树,这棵树等它越长越大的时候,就足以开枝散叶。

我们现在做网络电影,一是想在方向上做一些尝试,看到了它的市场;二是现在行业越来越规范,平台也重视这一类型的内容。我们在这个合适的机会入局,收获了一些效果。

我们在做剧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大体量的剧,投资也大周期也长,一个项目耗时耗力。短剧和网络电影的周期会更合理一些。

三声:如果重启《毛骗》大电影,你们对于情怀的感触更多一些,还是追求更多对于内容的延展?

李洪亮:都有,更多是内容。我们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内容,也想在整个内容基础上做更深的打磨。情怀肯定也是有的。毕竟《毛骗》前前后后用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会有很多的回忆和情感在里面。

三声:我们认为,除过篇幅因素,包括平台分发逻辑、创作者的接受度等等,共同促使短剧成为热门形式。对于《毛骗》团队来说,你们在让短剧“跑起来”的过程中,更看重的是哪一个方向的因素?

李洪亮:无非还是内容和制作,好片都离不开好的内容。在做好内容的前提下,同步提升我们的制作,更符合现在平台和观众的需求,不管平台机制和市场观众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去做好每一部片子,效果应该都不会很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