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蓬皮杜的收藏发展策略:从“万物的声音”谈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蓬皮杜的收藏发展策略:从“万物的声音”谈起

从展到馆,如何经营一个美术中心。

来源 | 艺术市场通讯

展览“万物的声音”近日在西岸美术馆开幕,基于蓬皮杜艺术中心典藏,以“物”为线索,呈现了20世纪初至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脉络。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带您浏览此次展览的脉络;而后从展览衍生到背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探索这座世界顶尖博物馆如何经营馆藏、实现藏品影响力的最大化。

马塞尔·杜尚 《帽架》,1917/1964年,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取名自法国文学家弗朗西斯·蓬热法语散文诗集“Le Parti Pris des choses”的英文译名“The Voice of Things”。蓬热的诗描绘了平庸之美,并开辟了一种看待物和与物共生的新方式。展览的18个章节汇集了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马塞尔·杜尚、曼·雷等艺术家的160件作品。

物的变奏曲:推翻旧程式

展览前半部分呈现空间解构下的物、“现成品”和代表现代之美的物:勒·柯布西耶的《静物》、巴勃罗·毕加索的《含古代头像的静物》等立体主义艺术家的作品,用多维的视角来捕物体的不同表面,以此在画布上呈现物体最为完整的形态。作为达达主义运动的代表,马赛尔杜尚的“现成品”和曼·雷的“情感对象”,以反理性的态度质疑资本主义的逻辑和美学。

以马格利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把对物的怀疑和想象化为了取之不尽的视觉诗意。前半部分的最后两个空间则呈现了摄影对物的歌颂,以及设计对物的极限的挑战、对物的功能和精神属性的质疑。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物的协奏曲:应对消费主义

展览后半部分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物在艺术中被感知的方式是如何转变的。面对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商品过剩,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以及激浪派运动的成员通过艺术创作构建全新的情感维度。一些艺术家通过收集物品来展现自我精神的求索和探知,作品成为“个人神话”叙事的载体。

展览以一批当代艺术作品收尾,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对全球化趋势下人们与事物的关系持续而自由地提出疑问,也不时地触碰和回归到历史上那些艺术和感知中的物。

物,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艺术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走近蓬皮杜收藏

人们常用“物是人非”形容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迁徙。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收藏中,它似乎可以衍生出另外一层含义——通过机构对“物”的悉心收集和保存,无尽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被凝聚在藏品里,跨越河山、世代相传。

蓬皮杜艺术中心,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蓬皮杜艺术中心创立于1977年,目前她拥有欧洲规模最大和世界第二的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截止2020年,机构收藏包括油画、版画、摄影、影像、新媒体、装置等在内的艺术作品合计115,998件,而现在藏品数量已超过12万件,年代跨越20世纪初至今。

其中,艺术中心最引以为傲的收藏含奥托·迪克斯《记者西尔维娅·冯·哈登的肖像》(Bildnis der Journalistin Sylvia von Harden, 1926)、弗里达·卡罗《框架》(The Frame, 1938)马克·夏加尔《埃菲尔铁塔上的新娘和新郎》(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 1938-1939)、皮特·蒙德里安《纽约》(New York City, 1942)等具有艺术史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奥托·迪克斯《记者西尔维娅·冯·哈登的肖像》,1926,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马克·夏加尔《埃菲尔铁塔上的新娘和新郎》,1938-1939,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皮特·蒙德里安《纽约》,1942,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与多数艺术博物馆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收藏主要来自购置与捐赠这两个渠道,通过展览、研究和教育项目来提升藏品影响力。但在这几个与收藏相关的工作领域内,蓬皮杜艺术中心又有其独特的战略侧重点,这些方向性规划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蓬皮杜收藏的今天。

购置:聚焦时代前沿

作为“非政府公共机构”,蓬皮杜一方面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财务自主权,自行支配门票、商业合作、赞助等运营收入及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它由法国文化部监管,并在政府补助的支持下运营。两大板块共同构成购置藏品的资金来源。

据官方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蓬皮杜运营收入及投资总计2760万欧元,接受补助9680万元欧元。虽然暂无数据显示每年蓬皮杜用于购置藏品的具体金额,但可以看到,扣除人事及举办活动的开支,近五年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年均运营支出在2700万欧元左右,合理推测藏品购置支出也在该范围内。

图表摘自蓬皮杜艺术中心2020年报告

对于如此规模的一家博物馆来说,这样的收藏预算显然并不算富足。但中心超前的眼光将有限的预算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早期出资购置的作品,在当时价值并未被广泛注意,经过历史叙事的发展和价值的再发掘,后来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无价之宝”。

作为艺术中心最珍贵的藏品之一,马赛尔·杜尚《喷泉》(Fontaine, 1917/1964)通过非公开交易购于1986年(价格未知)。从历史拍卖纪录来看,同系列8件作品中的一个版本1999年于苏富比纽约以160万美元的价格落槌,有1件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现身过公开市场,而其余的5件都陆续进入了公共收藏。因而今天这个系列作品的价格已经无法用数字来估算。

马赛尔·杜尚《喷泉》,1917/1964,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捐赠:做国际现当代艺术精品的保管人

除了出资购置藏品以外,蓬皮杜也接受来自各界人士、机构的捐赠。许多杰出艺术家及其家属、收藏家、艺术品经销商等,出于对机构的信任将作品托付给蓬皮杜。如今馆内许多代表性的藏品,都来自该途径;某些大规模的捐赠甚至直接构成了一部分收藏体系的主要构成。

代表性的例子如蓬皮杜的瓦西里·康定斯基收藏。在线上数据库展示的110件油画等布面画作中,有106件来自康定斯基妻子妮娜的多次捐赠和遗赠,其中包括《带着黑色的弓》(Mit dem schwarzen Bogen, 1912),这也是艺术中心的镇馆之宝之一。

瓦西里·康定斯基《带着黑色的弓》,1912,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与许多其他国家大型博物馆不同的是,蓬皮杜的藏品捐赠不仅来自法国本土,还有许多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美洲、亚洲等地的慷慨相助。例如“蓬皮杜中心的美国朋友”,或称“蓬皮杜中心基金会”就是一家来自美国洛杉矶的非营利组织,自1977年建立以来,该组织一直致力于支持蓬皮杜的收藏和发展,仅2008年向蓬皮杜捐赠的12件作品在当时的价值就达到500万美金。

正因为有广泛的藏品来源为基础,如今蓬皮杜的收藏触及了全球视阈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20世纪至今的艺术脉络。这也与它建馆之初的定位有关——1969前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提出建立这座文化艺术中心时,就指出她应拥有“国际视野”。

展览:把全球收藏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疫情前,每年法国和世界各地有超300万人来到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参观,几乎所有观众都不会错过的是“永久陈列”展厅,因为这里存放着中心最重要的艺术珍宝。2020年有1930件重要馆藏在这里展出。

在蓬皮杜积极外拓的战略布局下,许多其他地方的观众也可以在自己的城市近距离欣赏蓬皮杜的藏品。蓬皮杜艺术中心自创立早期,就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巡展。在积累了数十年的异地、异国展览经验后,先后在法国梅斯(2010)、西班牙马拉加(2015)、阿联酋阿布扎比(2017)、比利时布鲁塞尔(2018)、中国上海(2019)等地落地了专门的展览空间,或与当地机构达成了长期借展的战略合作。

蓬皮杜梅斯中心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et Jean de Gastines Architectes, avec Philip Gumuchdjian pour la conception du projet lauréat du concours/ Metz Métropole / Centre Pompidou-Metz Roland Halbe,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阿布扎比卢浮宫,图片来源:阿布扎比卢浮宫

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达成的五年展陈合作就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三场典藏展:除了已经落幕的“时间的形态”、正在进行的“万物的声音”以外,还将有一场围绕“空间” 的主题常设展在不久的将来与中国的观众见面。

由于馆藏规模庞大、质量扎实,每年都有许多机构向蓬皮杜艺术中心借展:2020年中心收到借展申请9,090份,通过协调档期和考虑藏品保存状况后,中心为其中的296个展览提供的借展支持,展品数量合计4,950 件(法国2,112件,其他国家2,838件)。深度的国际化战略合作和广泛的跨境借展合作,有力扩大了蓬皮杜收藏的全球影响力。

教育与研究:亲民化、数字化推动公共化

四十多年来,蓬皮杜艺术中心秉持“艺术为了大众”(Art for All)的使命运营至今。在教育项目和藏品研究方面,“公共化”也被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

与许多其他博物馆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会定期组织公共教育活动,以便于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它的收藏。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那些成熟的、体系化的项目以外,蓬皮杜还致力于构思、实践一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迷你流动项目,把藏品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代入到不同人群的对话与思考之中。

2020年蓬皮杜与“移动博物馆”(MuMo)合作设计策划了一辆“博物馆卡车”(Museum Truck),车内展示了蓬皮杜的20多件馆藏,以绘画、素描、摄影、电影等为主;从2020年到2024年,卡车在法国各地的学校巡回,与老师和学生们见面。

博物馆卡车,移动博物馆 X 蓬皮杜艺术中心 Klaus Stoeber,图片来源:MuMo

在馆藏研究的“公共化”举措方面,蓬皮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免费开放的数字化藏品档案。截止2020年,已有9万件作品进入了蓬皮杜数字馆藏。登陆中心官网后,用户可以通过多功能的搜索引擎,按照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主题、创作时期、库存编号甚至是购入/捐赠方式来检索作品;进入作品页面,还能找到相关的展览概要、文献摘要等信息。自疫情以来,在公共活动、跨境流动受阻的背景下,线上馆藏为更加广泛的人群提供了打开了通向丰富艺术资源的窗口。

蓬皮杜数字馆藏界面,蓬皮杜艺术中心官网截图

 

来源:艺术市场通讯

原标题:蓬皮杜的收藏发展策略:从“万物的声音”谈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蓬皮杜的收藏发展策略:从“万物的声音”谈起

从展到馆,如何经营一个美术中心。

来源 | 艺术市场通讯

展览“万物的声音”近日在西岸美术馆开幕,基于蓬皮杜艺术中心典藏,以“物”为线索,呈现了20世纪初至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脉络。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带您浏览此次展览的脉络;而后从展览衍生到背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探索这座世界顶尖博物馆如何经营馆藏、实现藏品影响力的最大化。

马塞尔·杜尚 《帽架》,1917/1964年,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取名自法国文学家弗朗西斯·蓬热法语散文诗集“Le Parti Pris des choses”的英文译名“The Voice of Things”。蓬热的诗描绘了平庸之美,并开辟了一种看待物和与物共生的新方式。展览的18个章节汇集了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马塞尔·杜尚、曼·雷等艺术家的160件作品。

物的变奏曲:推翻旧程式

展览前半部分呈现空间解构下的物、“现成品”和代表现代之美的物:勒·柯布西耶的《静物》、巴勃罗·毕加索的《含古代头像的静物》等立体主义艺术家的作品,用多维的视角来捕物体的不同表面,以此在画布上呈现物体最为完整的形态。作为达达主义运动的代表,马赛尔杜尚的“现成品”和曼·雷的“情感对象”,以反理性的态度质疑资本主义的逻辑和美学。

以马格利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把对物的怀疑和想象化为了取之不尽的视觉诗意。前半部分的最后两个空间则呈现了摄影对物的歌颂,以及设计对物的极限的挑战、对物的功能和精神属性的质疑。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物的协奏曲:应对消费主义

展览后半部分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物在艺术中被感知的方式是如何转变的。面对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商品过剩,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以及激浪派运动的成员通过艺术创作构建全新的情感维度。一些艺术家通过收集物品来展现自我精神的求索和探知,作品成为“个人神话”叙事的载体。

展览以一批当代艺术作品收尾,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对全球化趋势下人们与事物的关系持续而自由地提出疑问,也不时地触碰和回归到历史上那些艺术和感知中的物。

物,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艺术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图片来源:西岸美术馆

走近蓬皮杜收藏

人们常用“物是人非”形容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迁徙。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收藏中,它似乎可以衍生出另外一层含义——通过机构对“物”的悉心收集和保存,无尽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被凝聚在藏品里,跨越河山、世代相传。

蓬皮杜艺术中心,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蓬皮杜艺术中心创立于1977年,目前她拥有欧洲规模最大和世界第二的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截止2020年,机构收藏包括油画、版画、摄影、影像、新媒体、装置等在内的艺术作品合计115,998件,而现在藏品数量已超过12万件,年代跨越20世纪初至今。

其中,艺术中心最引以为傲的收藏含奥托·迪克斯《记者西尔维娅·冯·哈登的肖像》(Bildnis der Journalistin Sylvia von Harden, 1926)、弗里达·卡罗《框架》(The Frame, 1938)马克·夏加尔《埃菲尔铁塔上的新娘和新郎》(Les mariés de la Tour Eiffel, 1938-1939)、皮特·蒙德里安《纽约》(New York City, 1942)等具有艺术史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奥托·迪克斯《记者西尔维娅·冯·哈登的肖像》,1926,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马克·夏加尔《埃菲尔铁塔上的新娘和新郎》,1938-1939,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皮特·蒙德里安《纽约》,1942,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与多数艺术博物馆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收藏主要来自购置与捐赠这两个渠道,通过展览、研究和教育项目来提升藏品影响力。但在这几个与收藏相关的工作领域内,蓬皮杜艺术中心又有其独特的战略侧重点,这些方向性规划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蓬皮杜收藏的今天。

购置:聚焦时代前沿

作为“非政府公共机构”,蓬皮杜一方面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财务自主权,自行支配门票、商业合作、赞助等运营收入及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它由法国文化部监管,并在政府补助的支持下运营。两大板块共同构成购置藏品的资金来源。

据官方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蓬皮杜运营收入及投资总计2760万欧元,接受补助9680万元欧元。虽然暂无数据显示每年蓬皮杜用于购置藏品的具体金额,但可以看到,扣除人事及举办活动的开支,近五年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年均运营支出在2700万欧元左右,合理推测藏品购置支出也在该范围内。

图表摘自蓬皮杜艺术中心2020年报告

对于如此规模的一家博物馆来说,这样的收藏预算显然并不算富足。但中心超前的眼光将有限的预算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早期出资购置的作品,在当时价值并未被广泛注意,经过历史叙事的发展和价值的再发掘,后来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无价之宝”。

作为艺术中心最珍贵的藏品之一,马赛尔·杜尚《喷泉》(Fontaine, 1917/1964)通过非公开交易购于1986年(价格未知)。从历史拍卖纪录来看,同系列8件作品中的一个版本1999年于苏富比纽约以160万美元的价格落槌,有1件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现身过公开市场,而其余的5件都陆续进入了公共收藏。因而今天这个系列作品的价格已经无法用数字来估算。

马赛尔·杜尚《喷泉》,1917/1964,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捐赠:做国际现当代艺术精品的保管人

除了出资购置藏品以外,蓬皮杜也接受来自各界人士、机构的捐赠。许多杰出艺术家及其家属、收藏家、艺术品经销商等,出于对机构的信任将作品托付给蓬皮杜。如今馆内许多代表性的藏品,都来自该途径;某些大规模的捐赠甚至直接构成了一部分收藏体系的主要构成。

代表性的例子如蓬皮杜的瓦西里·康定斯基收藏。在线上数据库展示的110件油画等布面画作中,有106件来自康定斯基妻子妮娜的多次捐赠和遗赠,其中包括《带着黑色的弓》(Mit dem schwarzen Bogen, 1912),这也是艺术中心的镇馆之宝之一。

瓦西里·康定斯基《带着黑色的弓》,1912,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与许多其他国家大型博物馆不同的是,蓬皮杜的藏品捐赠不仅来自法国本土,还有许多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美洲、亚洲等地的慷慨相助。例如“蓬皮杜中心的美国朋友”,或称“蓬皮杜中心基金会”就是一家来自美国洛杉矶的非营利组织,自1977年建立以来,该组织一直致力于支持蓬皮杜的收藏和发展,仅2008年向蓬皮杜捐赠的12件作品在当时的价值就达到500万美金。

正因为有广泛的藏品来源为基础,如今蓬皮杜的收藏触及了全球视阈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20世纪至今的艺术脉络。这也与它建馆之初的定位有关——1969前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提出建立这座文化艺术中心时,就指出她应拥有“国际视野”。

展览:把全球收藏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疫情前,每年法国和世界各地有超300万人来到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参观,几乎所有观众都不会错过的是“永久陈列”展厅,因为这里存放着中心最重要的艺术珍宝。2020年有1930件重要馆藏在这里展出。

在蓬皮杜积极外拓的战略布局下,许多其他地方的观众也可以在自己的城市近距离欣赏蓬皮杜的藏品。蓬皮杜艺术中心自创立早期,就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巡展。在积累了数十年的异地、异国展览经验后,先后在法国梅斯(2010)、西班牙马拉加(2015)、阿联酋阿布扎比(2017)、比利时布鲁塞尔(2018)、中国上海(2019)等地落地了专门的展览空间,或与当地机构达成了长期借展的战略合作。

蓬皮杜梅斯中心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et Jean de Gastines Architectes, avec Philip Gumuchdjian pour la conception du projet lauréat du concours/ Metz Métropole / Centre Pompidou-Metz Roland Halbe,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阿布扎比卢浮宫,图片来源:阿布扎比卢浮宫

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达成的五年展陈合作就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三场典藏展:除了已经落幕的“时间的形态”、正在进行的“万物的声音”以外,还将有一场围绕“空间” 的主题常设展在不久的将来与中国的观众见面。

由于馆藏规模庞大、质量扎实,每年都有许多机构向蓬皮杜艺术中心借展:2020年中心收到借展申请9,090份,通过协调档期和考虑藏品保存状况后,中心为其中的296个展览提供的借展支持,展品数量合计4,950 件(法国2,112件,其他国家2,838件)。深度的国际化战略合作和广泛的跨境借展合作,有力扩大了蓬皮杜收藏的全球影响力。

教育与研究:亲民化、数字化推动公共化

四十多年来,蓬皮杜艺术中心秉持“艺术为了大众”(Art for All)的使命运营至今。在教育项目和藏品研究方面,“公共化”也被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

与许多其他博物馆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会定期组织公共教育活动,以便于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它的收藏。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那些成熟的、体系化的项目以外,蓬皮杜还致力于构思、实践一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迷你流动项目,把藏品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代入到不同人群的对话与思考之中。

2020年蓬皮杜与“移动博物馆”(MuMo)合作设计策划了一辆“博物馆卡车”(Museum Truck),车内展示了蓬皮杜的20多件馆藏,以绘画、素描、摄影、电影等为主;从2020年到2024年,卡车在法国各地的学校巡回,与老师和学生们见面。

博物馆卡车,移动博物馆 X 蓬皮杜艺术中心 Klaus Stoeber,图片来源:MuMo

在馆藏研究的“公共化”举措方面,蓬皮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免费开放的数字化藏品档案。截止2020年,已有9万件作品进入了蓬皮杜数字馆藏。登陆中心官网后,用户可以通过多功能的搜索引擎,按照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主题、创作时期、库存编号甚至是购入/捐赠方式来检索作品;进入作品页面,还能找到相关的展览概要、文献摘要等信息。自疫情以来,在公共活动、跨境流动受阻的背景下,线上馆藏为更加广泛的人群提供了打开了通向丰富艺术资源的窗口。

蓬皮杜数字馆藏界面,蓬皮杜艺术中心官网截图

 

来源:艺术市场通讯

原标题:蓬皮杜的收藏发展策略:从“万物的声音”谈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