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来自“银发志愿者”的光与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来自“银发志愿者”的光与热

“他们把日子过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2018年,李鸳玲(前排左一)参加社区捐赠活动。(受访者供图)

文 | 新华社 白佳丽 栗雅婷

在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活跃着很多“银发志愿者”。今年68岁的李鸳玲便是其中之一,她和同伴们用点滴爱心,回答了退休后如何发光发热。

“新时代的红娘”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李鸳玲,2008年正式退休。在她的退休生活规划里,排满了上老年大学、去远方旅游等内容。但在朝阳里社区氛围的影响下,她转而爱上了志愿活动。

慢慢地,李鸳玲发现大龄单身男女结婚难的问题,是退休老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看着他们焦急的神情,她决定帮孩子们牵线搭桥。2009年的七夕节,朝阳里社区成立了“爱心婚介团队”,李鸳玲成为团队负责人。

“婚介讲究一个‘介’字,没有人员信息怎么介绍?”于是,李鸳玲带领不足十人的团队,开始前往周边各个单位,询问是否有大龄青年需要婚介。他们来回奔走,一条条信息被志愿者们认真记下。

“有些单位很热情,有些人却给我们泼冷水,说我们是‘保媒拉纤的媒婆’。”李鸳玲暗暗下定决心,“我们是新时代的红娘,一定要把‘爱心婚介’做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鸳玲和团队成员搜集了近3000个有效信息,每周进行一次免费征婚接待,慕名而来的征婚者越来越多,最多时每周达到千人以上。李鸳玲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爱心婚介”上,她的办公桌上常常堆满了记录着征婚信息的纸张,随身携带的两个手机总是不时响起。

李鸳玲还扮演起教师角色,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我常说,找一个家风正、人品好的伴侣比什么都强,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家庭幸福了,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从2009年到2016年,李鸳玲的“爱心婚介团队”成功免费帮助一百多对新人喜结良缘。有新人给她送来了喜糖,还有夫妻专门把婚纱照发给李阿姨。“他们把日子过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温暖更多人”

除了“爱心婚介”,李鸳玲还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

李鸳玲有三个老朋友,都是9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在社区组织的“爱心助空巢”活动中,她和三位老人结成对子,从此以后,她就变成了他们的亲人。“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李鸳玲说,有两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孩子不在身边,她几乎每天都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定期带人上门给老人理发、刮脸。

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朋友”,孩子在国外生活,妻子离世后,精神低落。李鸳玲和丈夫便主动找老人聊天,开导他。得知老人不会做饭,李鸳玲和丈夫邀请他一起入伙,时不时教老人做几道拿手菜。

在李鸳玲的陪伴和照料下,三个老朋友变得阳光起来。“这些老人缺乏精神层面的陪伴,我们能够给予他们一些心灵的慰藉。”李鸳玲说。

去年初,李鸳玲在冰天雪地里摔伤了腰。休养期间,她一直惦记着自己结对的老人们,几乎每天像往常一样给他们打电话,聊上几句。“但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我摔伤了。”

“本来退休有很多计划,现在全都搁置了。不过我找到了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把志愿服务当作一项事业,我愿意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也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她说。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

“在朝阳里社区,几乎人人都是志愿者。”李鸳玲说。

20世纪80年代末,朝阳里社区的13人成立了“义务包户服务小组”,成为我国最早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雏形。这13人如星星之火一般,点燃了当地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截至2019年年底,朝阳里社区所在的和平区每3位常住居民中就有一位是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项目超过2000个。

“这么多年薪火相传,志愿活动的内容顺应时代潮流,不停增加新的元素,但志愿者的精神没有变过。”李鸳玲说。

和平区新兴街道办事处妇联主席刘东说:“老年人既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受益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在如何挖掘老年人潜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和社区治理中,朝阳里社区的银发志愿者们进行了有益探索,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李鸳玲和同伴们的影响下成为志愿者,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来自“银发志愿者”的光与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来自“银发志愿者”的光与热

“他们把日子过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2018年,李鸳玲(前排左一)参加社区捐赠活动。(受访者供图)

文 | 新华社 白佳丽 栗雅婷

在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活跃着很多“银发志愿者”。今年68岁的李鸳玲便是其中之一,她和同伴们用点滴爱心,回答了退休后如何发光发热。

“新时代的红娘”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李鸳玲,2008年正式退休。在她的退休生活规划里,排满了上老年大学、去远方旅游等内容。但在朝阳里社区氛围的影响下,她转而爱上了志愿活动。

慢慢地,李鸳玲发现大龄单身男女结婚难的问题,是退休老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看着他们焦急的神情,她决定帮孩子们牵线搭桥。2009年的七夕节,朝阳里社区成立了“爱心婚介团队”,李鸳玲成为团队负责人。

“婚介讲究一个‘介’字,没有人员信息怎么介绍?”于是,李鸳玲带领不足十人的团队,开始前往周边各个单位,询问是否有大龄青年需要婚介。他们来回奔走,一条条信息被志愿者们认真记下。

“有些单位很热情,有些人却给我们泼冷水,说我们是‘保媒拉纤的媒婆’。”李鸳玲暗暗下定决心,“我们是新时代的红娘,一定要把‘爱心婚介’做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鸳玲和团队成员搜集了近3000个有效信息,每周进行一次免费征婚接待,慕名而来的征婚者越来越多,最多时每周达到千人以上。李鸳玲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爱心婚介”上,她的办公桌上常常堆满了记录着征婚信息的纸张,随身携带的两个手机总是不时响起。

李鸳玲还扮演起教师角色,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我常说,找一个家风正、人品好的伴侣比什么都强,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家庭幸福了,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从2009年到2016年,李鸳玲的“爱心婚介团队”成功免费帮助一百多对新人喜结良缘。有新人给她送来了喜糖,还有夫妻专门把婚纱照发给李阿姨。“他们把日子过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温暖更多人”

除了“爱心婚介”,李鸳玲还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

李鸳玲有三个老朋友,都是9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在社区组织的“爱心助空巢”活动中,她和三位老人结成对子,从此以后,她就变成了他们的亲人。“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李鸳玲说,有两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孩子不在身边,她几乎每天都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定期带人上门给老人理发、刮脸。

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朋友”,孩子在国外生活,妻子离世后,精神低落。李鸳玲和丈夫便主动找老人聊天,开导他。得知老人不会做饭,李鸳玲和丈夫邀请他一起入伙,时不时教老人做几道拿手菜。

在李鸳玲的陪伴和照料下,三个老朋友变得阳光起来。“这些老人缺乏精神层面的陪伴,我们能够给予他们一些心灵的慰藉。”李鸳玲说。

去年初,李鸳玲在冰天雪地里摔伤了腰。休养期间,她一直惦记着自己结对的老人们,几乎每天像往常一样给他们打电话,聊上几句。“但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我摔伤了。”

“本来退休有很多计划,现在全都搁置了。不过我找到了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把志愿服务当作一项事业,我愿意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也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她说。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

“在朝阳里社区,几乎人人都是志愿者。”李鸳玲说。

20世纪80年代末,朝阳里社区的13人成立了“义务包户服务小组”,成为我国最早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雏形。这13人如星星之火一般,点燃了当地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截至2019年年底,朝阳里社区所在的和平区每3位常住居民中就有一位是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项目超过2000个。

“这么多年薪火相传,志愿活动的内容顺应时代潮流,不停增加新的元素,但志愿者的精神没有变过。”李鸳玲说。

和平区新兴街道办事处妇联主席刘东说:“老年人既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受益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在如何挖掘老年人潜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和社区治理中,朝阳里社区的银发志愿者们进行了有益探索,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李鸳玲和同伴们的影响下成为志愿者,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来自“银发志愿者”的光与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