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三年,新消费大变局将在目的地上演,重塑目的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三年,新消费大变局将在目的地上演,重塑目的地

目的地的新机会、新考验来了。

文|执惠旅游

近期,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培育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在这个行动方案中,提出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总收入达到1.6万亿元。

可以说,2023年算是出境游(跨境游)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间,这时要完全恢复,预估不乐观。也即2021-2023年,依然将倚重国内游市场。而这三年,对目的地来说,将有两方面的侧重,一是需要开拓创新自身目的地市场的旅游产品、服务,对应新的市场环境及需求;二是这三年是部分决定目的地创新变革的三年,对目的地的形态、市场带来重塑可能。

云南作为典型的文旅大省,其三年行动方案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看到一些重要趋向。

我们选择行动方案中的9个重要内容,尝试进行一些拆解分析,以作参考。

一、《行动方案》:加快培育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耕体验、工业遗存、科普研学、跨境旅游、健身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一批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示范基地。2021年评选命名和表彰10个新业态示范基地;2023年全省新业态示范基地达到30个。

执惠解读

疫情影响下,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的市场需求明显走高,尤以康养旅游前景更为突出,可以说,这将是不少目的地文旅市场未来的主要变量之一,涉及目的地的文旅产品、项目形态以及供给体系,乃至产业链变化,旅游收入构成、文旅市场地位等变化。

疫情自然是一个新推力,更深层因素在于国内老龄化趋势加快,健康服务业与文旅业的打通融合,康养旅游成为主要形态之一。除云南外,今年1月海南、甘肃等地也出台了发展康养旅游政策,释放了部分信号。

在康养旅游领域,云南是积极推动者之一,也是重要潜力股。

云南要打造文化旅游、健康服务2个万亿级产业,在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市场机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既是做强产业优势的必然,也是寻求抓住新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做大一个产业的逻辑之一是,该产业本身链条的新构建与潜能释放,同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共融互促,延展产业圈层边际,其中文旅与健康服务具备产业互通基础,也就会推动康养旅游的被重视与发展。

去年10月中旬,云南成立国内第一家省级国资文旅康养集团,意向或“谋图”已算明显。

二、《行动方案》:鼓励各地推出景区门票优惠政策,创新门票价格管理方式,推行通票、联票等优惠措施。继续实施自驾游客油票补贴政策。

执惠解读

首先,这些政策是云南省疫情期间已出台政策的延续,内容不新,但政策延续本身即说明不少事情。

关于门票优惠政策等,从两方面来看:

1、前一段时间疫情反复,带来的新影响延续至今尚未到底,这就是不确定性,以及未来与病毒共存的大概率,防疫走向常态化是为必然,跨省游常态化熔断也成为可能,这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里,不少景区(尤其全国型景区)的客流量及客流构成预计会有常态而不确定的变化,如何有效引流、保证一定客流量和门票营收,都是事关景区命运的大事。

而门票优惠、通票与联票等,一方面会吸引价格敏感人群来到景区,且进行流量与产品串联互通,于流量有益;另一方面,门票“盘子”会缩小,终非长久良策,目的地政府怎么来补贴这个“盘子”,得考虑;

2、目的地政府希望通过景区门票多种优惠,来催发更多人群,更高频次出来消费,来算消费大账的逻辑也在延续。心思没错,也有效用,但配套政策也关键,比如不能让景区一直觉得“吃亏”。

如果这些政策维持三年,要不目的地政府做好了配套措施,景区小账与目的地大账都算得清楚,要不有景区自发与被动的推进了自己的门票与产品、营收模式改革。

另外,自驾游客油票补贴政策,也是算大账的意思。疫情常态化中自驾游需求走高,这个市场要把握住,油票补贴能激发一些自驾游积极性,推动目的地的自驾游发展,对整个旅游消费市场恢复也有好处。

此前公开信息里提到一个细节,这些油票补贴的获取主要针对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租(包)车的自驾游客,相当于为“游云南”提供了一个新流量入口和用户黏性维持的新方式,对该平台的下载、使用等形成更多转化,增加该平台的渗透率和使用率,用意也算明显。

三、《行动方案》:2021—2023年,每年策划实施“七彩云南等你来”、“云南人游云南”、“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旅游促销活动。

执惠解读

疫情常态化下,客群与需求释放发生变化,目的地营销相比疫情前会更为紧迫,文旅消费产品的聚合与需求集中规模释放,成为特点之一,其中“促销”是一个核心词,比如意味着产品打包式的优惠,这会是吸引力之一。

因出境游消费回流及国内休闲度假本身趋势,中高端休闲度假需求越加高企,但另一面也要看到观光游仍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文旅消费的价格敏感效应还有不小的空间。

另外,“云南人游云南”也是一个重要细节,疫情的不确定性及防疫的常态化,意味着本地客群成为更重要的依赖,“本地人由本地”是必须更多侧重去做的事情,短期、中长期都将如此,这也算是文旅业结构性变化的表现之一。

四、《行动方案》: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打造一批跨境旅游、边境旅游、免税购物等消费集聚区。

执惠解读

跨境游的恢复依然不容乐观,虽有多个时间节点预测,但尚不能给出一个明确时间表,而其走向恢复又是必然,所以需要尝试去探索一些跨境游开放新机制、新路径,从边境或近距离跨境区域开始寻求突破,存在可能,也有助于为更大面积的跨境游恢复提供一些参考。

五、《行动方案》:推动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步行街、小店等消费场景数字化。

2021—2023年,加快“一部手机逛商圈”在16个州、市的推广应用,每年开展“数字消费季”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一部手机逛商圈”发放平台消费券。

执惠解读

数字化在更多侵入渗透文旅业,这不可逆。如果较简单来总结这一趋势,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产品供给层面,数字化技术、产品与线下场景空间结合,形成新的消费体验产品、场景,重构消费内容。同时基于数字化技术与能力,对不同消费场景进行线上串联整合与打通,形成消费的新线上空间,比如上述的“一部手机逛商圈”,尝试将云南本土线上线下生活服务消费场景、商圈、生活圈进行统一整合,形成更大体量、跨区域的用户(流量)、产品、消费空间整合,打造新的本地化消费与供给对应平台、更大的流量池,产品、营销等与用户打通。

二是消费层面,数字化将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景更多匹配对应,提供更综合、适配精准的服务,促进转化,同时也产生与聚合更多的数据,形成循环。

六、《行动方案》:打造消费中心城市群。着力推进以昆明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消费核心区。滇中城市群以步行街改造提升、智慧商圈建设试点为抓手,推进重点商圈提档升级,打造示范步行街、示范商圈,推动城市商圈错位发展。

沿边州、市以瑞丽、景洪等商贸发达城镇为重点,推进城镇核心商圈升级改造,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城商业设施,积极建设县、市、区消费中心,形成聚集消费效应。

鼓励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以多业态集聚健全社区商圈。

执惠解读

行动方案将上述内容归为“建设新型消费载体”,可理解为三个不同维度的区域消费载体:

1、核心城市的城市群消费圈;

城际交通的进一步改善,使得“1小时”、“2小时”消费核心区包含的区域或城市增加、区域边界扩展,有了更大的消费圈支撑。同时,城市群在交通连接、形态组成、消费及经济往来等方面,也更具备实质意义,形成更大的区域消费市场、更密集的互通消费,相当于更多区域的居民、消费产品被置于一个“一体化”的市场中,供给与消费的体量同步扩大,互通相促。

2、三四线城市及更下沉市场的城镇消费圈;

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它们的消费喜好、习惯与趋向等,算是一二线城市的递延,其消费圈的构建逻辑、潜在市场空间、形态等,也类似。所以对其的理解可沿用上述城市群消费圈的逻辑。

3、城镇居民的短距离消费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从需求度、频次看,城镇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的生活圈,是相对很高的。沿用消费升级的逻辑,这个生活圈在满足基本需求同时,品质消费需求的空间还不小,在供给层面还需不少作为,这也和城市更新有所关联。

七、《行动方案》:升级夜间经济商圈。创新城市夜间消费场景,丰富“彩云之南等你来”、“深夜食堂”、文化长廊、庭院文艺展演等夜间经济主题活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浓郁民族风情的夜间经济集聚区。2021年,昆明市打造15—2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其余州、市各打造3—5个夜间经济集聚区。

到2021年底力争建成5个、到2023年底建成25个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执惠解读

夜间经济已不单是打造一个城市白天之外新消费点的简单逻辑,背后是文旅融合、消费升级、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疫情影响、内循环新格局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

夜间经济在提升旅游供给品质、促进更多社会消费,带动区域旅游等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以及提升目的地综合实力,打造城市新名片等方面,都有不小作用。

目的地需要发展夜间经济。

而夜间经济的打造也已不是多个单点的形态逻辑,正走向线、面的形态,“夜间经济集聚区”所寻求的集聚效应,包括不限于更多产品业态的聚集与综合体验,消费长链条供给,形成吸引力和更多转化空间,以及多业态间的互促效应。

八、《行动方案》:营造“美丽乡村”消费新场景。到2023年,通过集合特色小镇、生态绿道、农村地区A级景区、农村电商等资源,打造100个美丽乡村消费主题示范街区,建设200个农村生活消费服务中心。

保护利用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引导乡村民宿集群有序发展,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执惠解读

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乡村振兴与城乡互动,推动城乡关系的再塑,其中表现之一是乡村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消费又为乡村振兴、恢复活力提供一些可能。

上述表述中,乡村民宿集群、乡村旅游集聚区,是两个关键词,也是目前不少省市目的地重复在提的概念。其一个指向同样是产品业态的链条化、集中式供给,形成综合体验的目的地,顺应当前消费需求及产品模式。

以乡村民宿集群来说,曾经乡村民宿偏单体化,在运营、商业模型、异地复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民宿集群算是对应的解决方式之一,多民宿品牌的差异化集群供给,带来不同住宿体验,有助于形成更大的流量吸引,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的成本摊销、土地利用等方面,会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推动其走向综合型目的地化。

九、《行动方案》: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互联网平台等协作,培训适应新型消费发展的新职业新工种,加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评价。

执惠解读

上面说了那么多新消费政策及对应的思路逻辑,最终还是要有合适的人来落地执行,人才不足,多少难免有空中楼阁之意。

新人才的供给短板、供需矛盾,目前有增无减。

新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等体系亟需建立,但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痛点难消,也会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市场。围绕新人才的培养与争夺,会是目的地的大动作之一,这又考验其产业发展境况、匹配的条件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三年,新消费大变局将在目的地上演,重塑目的地

目的地的新机会、新考验来了。

文|执惠旅游

近期,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培育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在这个行动方案中,提出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总收入达到1.6万亿元。

可以说,2023年算是出境游(跨境游)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间,这时要完全恢复,预估不乐观。也即2021-2023年,依然将倚重国内游市场。而这三年,对目的地来说,将有两方面的侧重,一是需要开拓创新自身目的地市场的旅游产品、服务,对应新的市场环境及需求;二是这三年是部分决定目的地创新变革的三年,对目的地的形态、市场带来重塑可能。

云南作为典型的文旅大省,其三年行动方案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看到一些重要趋向。

我们选择行动方案中的9个重要内容,尝试进行一些拆解分析,以作参考。

一、《行动方案》:加快培育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耕体验、工业遗存、科普研学、跨境旅游、健身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一批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示范基地。2021年评选命名和表彰10个新业态示范基地;2023年全省新业态示范基地达到30个。

执惠解读

疫情影响下,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的市场需求明显走高,尤以康养旅游前景更为突出,可以说,这将是不少目的地文旅市场未来的主要变量之一,涉及目的地的文旅产品、项目形态以及供给体系,乃至产业链变化,旅游收入构成、文旅市场地位等变化。

疫情自然是一个新推力,更深层因素在于国内老龄化趋势加快,健康服务业与文旅业的打通融合,康养旅游成为主要形态之一。除云南外,今年1月海南、甘肃等地也出台了发展康养旅游政策,释放了部分信号。

在康养旅游领域,云南是积极推动者之一,也是重要潜力股。

云南要打造文化旅游、健康服务2个万亿级产业,在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市场机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既是做强产业优势的必然,也是寻求抓住新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做大一个产业的逻辑之一是,该产业本身链条的新构建与潜能释放,同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共融互促,延展产业圈层边际,其中文旅与健康服务具备产业互通基础,也就会推动康养旅游的被重视与发展。

去年10月中旬,云南成立国内第一家省级国资文旅康养集团,意向或“谋图”已算明显。

二、《行动方案》:鼓励各地推出景区门票优惠政策,创新门票价格管理方式,推行通票、联票等优惠措施。继续实施自驾游客油票补贴政策。

执惠解读

首先,这些政策是云南省疫情期间已出台政策的延续,内容不新,但政策延续本身即说明不少事情。

关于门票优惠政策等,从两方面来看:

1、前一段时间疫情反复,带来的新影响延续至今尚未到底,这就是不确定性,以及未来与病毒共存的大概率,防疫走向常态化是为必然,跨省游常态化熔断也成为可能,这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里,不少景区(尤其全国型景区)的客流量及客流构成预计会有常态而不确定的变化,如何有效引流、保证一定客流量和门票营收,都是事关景区命运的大事。

而门票优惠、通票与联票等,一方面会吸引价格敏感人群来到景区,且进行流量与产品串联互通,于流量有益;另一方面,门票“盘子”会缩小,终非长久良策,目的地政府怎么来补贴这个“盘子”,得考虑;

2、目的地政府希望通过景区门票多种优惠,来催发更多人群,更高频次出来消费,来算消费大账的逻辑也在延续。心思没错,也有效用,但配套政策也关键,比如不能让景区一直觉得“吃亏”。

如果这些政策维持三年,要不目的地政府做好了配套措施,景区小账与目的地大账都算得清楚,要不有景区自发与被动的推进了自己的门票与产品、营收模式改革。

另外,自驾游客油票补贴政策,也是算大账的意思。疫情常态化中自驾游需求走高,这个市场要把握住,油票补贴能激发一些自驾游积极性,推动目的地的自驾游发展,对整个旅游消费市场恢复也有好处。

此前公开信息里提到一个细节,这些油票补贴的获取主要针对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租(包)车的自驾游客,相当于为“游云南”提供了一个新流量入口和用户黏性维持的新方式,对该平台的下载、使用等形成更多转化,增加该平台的渗透率和使用率,用意也算明显。

三、《行动方案》:2021—2023年,每年策划实施“七彩云南等你来”、“云南人游云南”、“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旅游促销活动。

执惠解读

疫情常态化下,客群与需求释放发生变化,目的地营销相比疫情前会更为紧迫,文旅消费产品的聚合与需求集中规模释放,成为特点之一,其中“促销”是一个核心词,比如意味着产品打包式的优惠,这会是吸引力之一。

因出境游消费回流及国内休闲度假本身趋势,中高端休闲度假需求越加高企,但另一面也要看到观光游仍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文旅消费的价格敏感效应还有不小的空间。

另外,“云南人游云南”也是一个重要细节,疫情的不确定性及防疫的常态化,意味着本地客群成为更重要的依赖,“本地人由本地”是必须更多侧重去做的事情,短期、中长期都将如此,这也算是文旅业结构性变化的表现之一。

四、《行动方案》: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打造一批跨境旅游、边境旅游、免税购物等消费集聚区。

执惠解读

跨境游的恢复依然不容乐观,虽有多个时间节点预测,但尚不能给出一个明确时间表,而其走向恢复又是必然,所以需要尝试去探索一些跨境游开放新机制、新路径,从边境或近距离跨境区域开始寻求突破,存在可能,也有助于为更大面积的跨境游恢复提供一些参考。

五、《行动方案》:推动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步行街、小店等消费场景数字化。

2021—2023年,加快“一部手机逛商圈”在16个州、市的推广应用,每年开展“数字消费季”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一部手机逛商圈”发放平台消费券。

执惠解读

数字化在更多侵入渗透文旅业,这不可逆。如果较简单来总结这一趋势,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产品供给层面,数字化技术、产品与线下场景空间结合,形成新的消费体验产品、场景,重构消费内容。同时基于数字化技术与能力,对不同消费场景进行线上串联整合与打通,形成消费的新线上空间,比如上述的“一部手机逛商圈”,尝试将云南本土线上线下生活服务消费场景、商圈、生活圈进行统一整合,形成更大体量、跨区域的用户(流量)、产品、消费空间整合,打造新的本地化消费与供给对应平台、更大的流量池,产品、营销等与用户打通。

二是消费层面,数字化将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景更多匹配对应,提供更综合、适配精准的服务,促进转化,同时也产生与聚合更多的数据,形成循环。

六、《行动方案》:打造消费中心城市群。着力推进以昆明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消费核心区。滇中城市群以步行街改造提升、智慧商圈建设试点为抓手,推进重点商圈提档升级,打造示范步行街、示范商圈,推动城市商圈错位发展。

沿边州、市以瑞丽、景洪等商贸发达城镇为重点,推进城镇核心商圈升级改造,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城商业设施,积极建设县、市、区消费中心,形成聚集消费效应。

鼓励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以多业态集聚健全社区商圈。

执惠解读

行动方案将上述内容归为“建设新型消费载体”,可理解为三个不同维度的区域消费载体:

1、核心城市的城市群消费圈;

城际交通的进一步改善,使得“1小时”、“2小时”消费核心区包含的区域或城市增加、区域边界扩展,有了更大的消费圈支撑。同时,城市群在交通连接、形态组成、消费及经济往来等方面,也更具备实质意义,形成更大的区域消费市场、更密集的互通消费,相当于更多区域的居民、消费产品被置于一个“一体化”的市场中,供给与消费的体量同步扩大,互通相促。

2、三四线城市及更下沉市场的城镇消费圈;

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它们的消费喜好、习惯与趋向等,算是一二线城市的递延,其消费圈的构建逻辑、潜在市场空间、形态等,也类似。所以对其的理解可沿用上述城市群消费圈的逻辑。

3、城镇居民的短距离消费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从需求度、频次看,城镇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的生活圈,是相对很高的。沿用消费升级的逻辑,这个生活圈在满足基本需求同时,品质消费需求的空间还不小,在供给层面还需不少作为,这也和城市更新有所关联。

七、《行动方案》:升级夜间经济商圈。创新城市夜间消费场景,丰富“彩云之南等你来”、“深夜食堂”、文化长廊、庭院文艺展演等夜间经济主题活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浓郁民族风情的夜间经济集聚区。2021年,昆明市打造15—2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其余州、市各打造3—5个夜间经济集聚区。

到2021年底力争建成5个、到2023年底建成25个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执惠解读

夜间经济已不单是打造一个城市白天之外新消费点的简单逻辑,背后是文旅融合、消费升级、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疫情影响、内循环新格局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

夜间经济在提升旅游供给品质、促进更多社会消费,带动区域旅游等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以及提升目的地综合实力,打造城市新名片等方面,都有不小作用。

目的地需要发展夜间经济。

而夜间经济的打造也已不是多个单点的形态逻辑,正走向线、面的形态,“夜间经济集聚区”所寻求的集聚效应,包括不限于更多产品业态的聚集与综合体验,消费长链条供给,形成吸引力和更多转化空间,以及多业态间的互促效应。

八、《行动方案》:营造“美丽乡村”消费新场景。到2023年,通过集合特色小镇、生态绿道、农村地区A级景区、农村电商等资源,打造100个美丽乡村消费主题示范街区,建设200个农村生活消费服务中心。

保护利用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引导乡村民宿集群有序发展,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执惠解读

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乡村振兴与城乡互动,推动城乡关系的再塑,其中表现之一是乡村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消费又为乡村振兴、恢复活力提供一些可能。

上述表述中,乡村民宿集群、乡村旅游集聚区,是两个关键词,也是目前不少省市目的地重复在提的概念。其一个指向同样是产品业态的链条化、集中式供给,形成综合体验的目的地,顺应当前消费需求及产品模式。

以乡村民宿集群来说,曾经乡村民宿偏单体化,在运营、商业模型、异地复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民宿集群算是对应的解决方式之一,多民宿品牌的差异化集群供给,带来不同住宿体验,有助于形成更大的流量吸引,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的成本摊销、土地利用等方面,会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推动其走向综合型目的地化。

九、《行动方案》: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互联网平台等协作,培训适应新型消费发展的新职业新工种,加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评价。

执惠解读

上面说了那么多新消费政策及对应的思路逻辑,最终还是要有合适的人来落地执行,人才不足,多少难免有空中楼阁之意。

新人才的供给短板、供需矛盾,目前有增无减。

新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等体系亟需建立,但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痛点难消,也会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市场。围绕新人才的培养与争夺,会是目的地的大动作之一,这又考验其产业发展境况、匹配的条件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