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青葱计划侯晓东:做类型片当然比自我表达难多了,青年导演还是得多尝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青葱计划侯晓东:做类型片当然比自我表达难多了,青年导演还是得多尝试

“至于青年导演来讲,只有多拍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

图片来源:青葱计划官网

10月16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之夜”活动在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举办。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宣布,郭容非的《红姐》、刘子洋的《惹是生非》、田宇的《猪杀》、张旭煜的《鱼刺》以及朱滢心的《白象》,获得第六届青葱计划五强荣誉。

除了五位导演和五个项目的好消息,青葱计划总制片人侯晓东也公布了“2.0版”青葱计划取得的新进展。“自从青葱计划进入2.0,学员在学习、展现、提高自我的过程中有了极大的提升。相比往届,第六届青葱计划是签约率最高的一届。短短两个月时间不到,所有五强的投资合约全部签约完毕。”

青葱计划全称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于2015年正式启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旨在挖掘有潜力的青年导演人才,并对其优秀电影项目进行全产业链扶持。侯晓东所言的“进入2.0版本”,正是2021年第六届青葱计划做出的新尝试。

具体而言,青葱计划2.0版提出“深耕精作”的概念:往届有30个项目进入后续活动中,分组对应知名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从各自维度进行交流和讲评,再从其中选出15个进入系统学习过程。升级到2.0版之后,入围人数从30强减少到了20强,但这20个项目会跳过讲评,直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如此一来,编剧和导演的作用更集中体现在选出项目之后的深度辅导和帮助。

在6月初青葱计划创投会现场,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表示, “深耕精作”的核心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培训和扶持项目本身,用最大的努力去减少选拔竞赛带来的消耗。今年青葱计划一共组织了八次活动,请了九位导师。从摄影、美术、录音、剪辑等等相对比较重要的岗位,到制片、国际发行、演员遴选,再到执行导演现场工作都涵盖在其中,王红卫认为这才是给年轻导演的最实用的“干货”。

而许多从青葱计划走出的项目已经走入公众视野。《街娃儿》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10月15日刚在平遥举办了亚洲首映;《兔子暴力》入围“东京首映2020单元”展映,影片已于2021年8月上映,融合亲情、犯罪等元素,在青春片中独树一帜;《日光之下》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首映单元。目前,参与青葱计划并拍摄完毕的影片已有二十余部(包括已上映影片)。

《街娃儿》主创人员在亚洲首映发布会。图片来源:平遥国际电影展

六年以来,青年导演的创作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有关青年导演的创作、青年导演群体变化以及疫情对创作者的影响,界面文娱和青葱计划总制片人侯晓东聊了聊。

青年导演拍出的电影“看不懂”“太文艺”屡被观众提及。观察青葱计划所选出的作品,外界可能也会误以为青葱计划更偏重艺术片,实则不然。侯晓东坦言,很多青年导演也在创作偏向商业项目、更加类型化的作品,但偏重个人表达的电影更加简单。现阶段没有信心完成商业类型电影的青年导演,往往会将商业类型项目搁置,致使观众误以为青年导演总是在拍艺术片。

“多做尝试”是侯晓东对青年导演的期待。他认为青年导演需要几部戏打底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互联网对内容需求极大,为年轻导演提供了更多机会。“电影市场是多元化的。我们鼓励年轻创作者多元化创作,尝试不同的类型。所有影片的形式只是表达形式,而任何的表达形式都基于优质的故事核心。”

从2015年到2021年,侯晓东也观察到青葱计划中青年导演群体的变化,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导演教育背景的多元化。近年来,有国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导演的数量逐年递增。而青葱计划也在建设海外平台,帮助青年导演打通国际交流渠道。

自疫情爆发以来,由于缺少好电影上映,国内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那么电影行业的创作者复工状况如何?就侯晓东观察,在疫情的应对措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相比于2020年,创作者的心态“已经变好了”。

他表示,虽然疫情反复仍会影响拍摄工作和影院终端、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但是业内复工速度还是很快的,“大家都抓紧时间,有好的项目就马上去拍”。电影公司也在积极进行项目储备和人才储备,“大家都是在做,并没有停滞不前”。

界面文娱对话侯晓东

“多尝试,多去鼓励一些多元化的类型创作”

界面文娱:这几年青年创作者的项目内容有没有转变呢?

侯晓东:有。曾经在有一年的青葱创投上,我和业内的嘉宾去分享心得。很多年轻导演处女作提报的项目大多是跟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其实他本身创作过一些类型化的项目,他可能觉得这个阶段自己不太能够很好地去把握,提报上来可能别人也不信任我,就当了炮灰。所以还不如提交自己有深刻感受、制作体量成本相对较低的作品,这样容易让别人看到他的创作能力。

其实有很多声音说青葱是文艺片创投,其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情况。我们去和很多签约青葱计划的导演聊天,在和他探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挖了很多“坑”,写了其他的剧本。我刚才说的有商业项目的、类型化明确的这种,只不过觉得他在这个阶段没有信心,因为毕竟是年轻导演处女作。

界面文娱:年轻导演处女作确实艺术片比较多,是因为创作类型片会更难吗?

侯晓东:类型片当然比你切身感受的、做自我表达的东西要难多了。

界面文娱:您会鼓励青年导演去做这种类型元素的尝试吗?

侯晓东:会。首先是这样,作为导演,而且是作为处女作导演,你会在你很年轻的时候笃定你一生去只干一件什么事吗?绝大多数人说我们多尝试,多去鼓励一些多元化的类型创作,这样的话在你未来的职业导演的道路上,你去看你自己到底适合、喜欢什么,自己什么是最拿手的。

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你需要几部戏的打底,你才能够真正地摸索清楚,真正地走上职业导演的通道。就像说我们离开学校到社会,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可能要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深刻体会才能去笃定是什么。

界面文娱:青葱计划是如何将青年导演与市场投资人连接起来的?

侯晓东:在青葱的活动阶段,我们会请到很多业内知名的制片人或投资人,或是有制片人属性的人,比如有监制身份的导演。他们是对市场非常了解的。在评审和指导的过程当中,青葱的青年导演往往也能通过这些业界的前辈与市场建立关联和了解,甚至说未来参加活动的项目、自己对于职业导演的一个构想,都可能得到一些前辈在市场层面的引导或指导。

界面文娱:具体的环节和活动都包括什么?

侯晓东:首先在青葱计划过程当中,我们会有创投会邀请全业界的公司来参加创投会,来去现场去感受和听取青葱计划优秀学员的项目阐述,包括看拍摄样片、和导演洽谈。

根据项目的推进和投融资的情况,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包括青葱计划结束之后,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学员去参加一些其他的电影节展、建立通道,让学员能够的在不同的场合下推荐自己、连接业内的人脉或者是资源关系,更好地建立职业发展的道路,推进自己手上的项目。

界面文娱:怎么选择参加创投会的公司?有具体标准吗?

侯晓东:并没有什么标准。只要有意愿投资青年导演的项目,或是有意愿去挖掘一些新、人才的公司,都可以来参加青葱计划创投会。

界面文娱:参与青葱计划、挖掘青年导演的影视公司比较看重青年导演的哪些方面?更关注导演还是项目?

侯晓东:每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各自的出发点也会有所不同。我简单说一下我个人所了解的一些共性。挖掘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为行业输入新鲜血液,是对行业的贡献,也是诸多影视公司的一个需求。

更注重导演还是项目的话,我觉得两者是互惠互利的。通过青葱这个舞台,一方面青年导演展示自己项目和创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业界的公司提供了发掘人才的机会。青年导演的项目有亮点、有创造能力,这是一个闪光点。但是做项目还是以人为本,项目成就和个人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青年导演在行业内想要去发展,个人素养和业务素养是缺一不可的。

《日光之下》剧照

界面文娱:之前听到影视行业资本退潮一说。这会不会对青年导演伤害更大?

侯晓东:先不说受到伤害的是什么,其实我觉得没有谁受到伤害,只不过可能大家面临的机遇相对会变得更少或者更苛刻。我倒觉得资本退潮之后,对于这些真正实打实去做事情、做项目的人来讲,目前还好。

几年之前资本火热,所有形形色色的人都涌进这个行业之后,确实是有泡沫的。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想着,我有钱,不拍戏挂个导演或者自己投一部戏当男一号。这种事挺多的。资本热潮退去之后,留下了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大家还在认真地去做事情。疫情期间很多项目拍不了,大家去做储备,一是项目储备,二是人才储备,大家也是都在去做,并没有说停滞不前。

界面文娱:项目储备和人才储备是指挖掘青年导演人才吗?

侯晓东:很多公司有对青年导演的需求,也在这样去做。比如疫情期间互联网的内容缺口也比较大,大家没法进电影院的情况下,其实对互联网的创作的需求量上升了,年轻导演的机会反而更多了。

界面文娱:目前网络电影和网剧的品质可能不如院线电影。

侯晓东:说句实话,你要想在行业中去谋发展,你任何一种拍摄的产品模式或者渠道,都是学习的过程。至于青年导演来讲,只有多拍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是说我去拍网大或者说拍网剧,未来我就拍不了电影了,或者说对我拍电影没有任何帮助了。年轻导演还是需要积累的过程。

界面文娱: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很少那么多强烈的院线作品和网络作品之分。

侯晓东:对,有一些会有。因为院线电影就像最早大家追求胶片一样,院线发行代表一种状态和理想。

界面文娱:您会鼓励青年导演去做院线或网络作品吗?

侯晓东:我们不会鼓励这个群体都去做什么。我觉得对职业通道有帮助的都可以尝试。这是学习的过程,甚至有一些创作者可能面临生存的问题。如果说连自己的生存不下来,你怎么去做自己理想的东西呢?

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毕业的专业院校学生,那时想进这个行业更难。当时的渠道就是电视剧和院线电影,大家谋求进入这个行业可能机遇会更少。近十几年网络的发达、院线的发展、银幕数的增加,再加前几年资本的涌进,对内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怎么去把握这些机会,怎么成为真正核心的创作者?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看清、自己去历练。

青葱计划能做到现在,更多的是因人而异。青葱出来的导演经常会结束后再来到青葱。他可能有手头有几个项目,想让我们帮忙梳理先拍哪个、后拍哪个,或者说他们还能在青葱这儿对接哪些资源,不是单纯地结束就结束了。

“现在来报名青葱的人,教育背景的多元化更加凸显了”

界面文娱:从2015年到现在,青年导演这个群体的本身有什么变化?

侯晓东:单说青年导演群体的变化,这个是有的。就像我们经常提到的第六代导演的特征、第五代导演的特征是一样的。从2015年到2021年,六年时间内,年龄层面的跨度已经很大了。我们要求导演年龄是38周岁以下。那个时候38岁到现在的20多岁,年龄跨度已经产生。大家对于核心的创作观念,或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状态肯定是发生变化的。

界面文娱:能不能讲几个方面的例子?

侯晓东:比如报名群体。现在来报名青葱的人,教育背景的多元化更加凸显了。今年可能是,就这一届接近一半有海外留学背景,数量逐年递增。 我曾经跟我们的青葱学员探讨过。怎么就突然本科毕业之后,想到了出国去再去深造?他说大家可能面临和其他的职业一样的职业通路: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好的、合适的工作,或者说这个东西离我的理想状态还很远。我希望再去通过求学去增加自己的储备。

界面文娱:电影行业本科学历已经不够了吗?

侯晓东:不是学历不够。求学或家庭背景赋予一个人的社会资源是不一样的,所以他的职业通道可能会发生变化。譬如父母都是理工科的,家里就出了我一个导演,这位导演获得的资源和导演世家出身的就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导演选择在找不到合适机会的时候继续做储备。就像我们现在的行业一样,我没办法拍片,我总得写剧本、抓项目,我总得为了疫情过去之后做准备。我觉得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我现在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别人也不认识我,可能自我认知上还没有能够达到去拍院线电影的水准,可能先从短片拍起慢慢磨练。也有可能选择继续求学,寻找更多的机遇。这都是大家奔向金字塔顶尖、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人生规划。

青葱不会说要求你有什么学历。我们是根据报名群体的现象做了年龄和学历背景上的统计,发现很多都是有海外留学背景。大家可能教育背景上比较丰富,有国内的系统教育、国外的系统教育,他对于中西方的文化教育赋予他的理念、职业引导和创作引导,是综合性的。

界面文娱:教育背景的变化,会对导演的综合能力有提升吗?

侯晓东:倒是不一定,我觉得创作这个东西态势相对比较看人。尤其是在你还没有上升到职业导演的通道的时候,你个人的能力首先是第一位的,因为那时候你的资源相对比较多,你怎么如何放大自己,这个是很重要的。

界面文娱:很多能支持青年导演出国深造的家庭都有不错的经济条件,我们也听说过一部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创作者因为不能糊口而转行。如果行业中家境好的导演越来越多,他们也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个人表达,长此以往,会不会有一部分群体在艺术创作中缺失掉?

侯晓东:我觉得这个还上升不到现象级的。不管电影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可能有类似的故事,但这只是个故事或个例而已。我没听说过每个家境好的导演只能写他自己家庭生活的故事。我认识家境特别好的ABC导演,他甚至还来中国求学,他没有选择说我的首部创作要去和家庭生活有关系,他还是想要和中国文化有关系。咱们不能说因为一件事情放大到整个群体。

界面文娱:我们注意到青葱计划要拓展海外发行,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侯晓东:青葱作为人才孵化培养活动,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希望响应国家号召,有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我们在某个阶段,大家可能就冲着商业片去看。国外很多大片卖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要卖到别人那里去。

界面文娱:比如《哪吒》(《哪吒:魔童降世》)就出去了。

侯晓东:但是每年你有几部《哪吒》出来?从这个现象来讲,我们官方的理解就是,我们做的事就是培养人才。为什么现在对于青葱报名学员的整个求学背景的变化感兴趣?因为有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创作者可能对中国以外的电影市场更了解。经过几年学习交流,回来再创作我们本土的项目的时候,有些东西深入到理念当中,可能会在某些环节把它变化出来。

其实电影是世界的,要用世界语言去表达这个东西,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提升到文化战略层面,就很庆幸有很多有丰富教育背景、留学背景的导演。

界面文娱:其实这是一种助力。

侯晓东:对,是助力。刚才说的是从创作层面上,大家有这个层次的理解,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想去建立一些海外的渠道。我们曾经带青葱导演去国外电影公司交流学习,去过威尼斯和戛纳。为什么呢?第一,要了解一下这些海外重要节展上一些青年导演的创作内容、大家的状态以及世界性的需求,便于我们后来做本土化创作时,能够不单纯给我们做电影,我们希望有更多中国好电影能走向国外市场。

第三个层面,我们也建立一些海外的发行渠道,让大家更多地认识一些中国年轻创作者,在国外海外节展上看到我们优秀青年导演的作品。

界面文娱:有没有例子可以说明?

侯晓东:《街娃儿》《兔子暴力》。绝大部分青葱项目在国外电影节有过展露。即使不是主竞赛单元,一些主竞赛以外的单元,或是展映单元,都有青葱导演的身影。这说明什么呢?青葱在培养导演,抓住导演核心创作方面,它们是由一些自己的自我价值的体现的,能够被别人认可的。这就是我提到的第三个环节,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兔子暴力》剧照

界面文娱:如果说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成功出海的电影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侯晓东:至少故事本身是有吸引力的。

界面文娱:怎么去界定所谓的“世界语言”呢?

侯晓东:就是你让所有人都看得懂。通俗来讲,所有的观众都看得懂这个故事,不是说只有你自己才能看得懂。很多年轻导演的作品就是自己才能看得懂。

你要面向大众,让别人看它。如果要是完全自我的、自嗨的东西,你拍完了放家里自己看就完了,你干嘛要发院线呢?电影是面向大众的。

“大家的心态已经变好了”

界面文娱:现在看来,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在什么地方?

侯晓东:疫情不光是对电影产业,是对文化产业板块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疫情来了,你没法拍了。对于终端来讲,也是需要出门看电影的。出不了门、影院关停,是直接影响到上游和下游的。

界面文娱:所以主要影响的就是拍摄和影院这一部分。

侯晓东:太有影响了。比如你投资这要投资我的项目,疫情了,我给你钱,你能不能拍?拍不拍得了?从投资者心情上来讲,这个时候也会有拍出来了,但电影院关了或上座率有要求,少卖好多票,那直接影响收入。(疫情)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事情,不单纯是电影,其他的行业是一样的。

界面文娱:复工一年多以来,疫情对电影产业造成的影响哪些消失了,哪些还在?

侯晓东:因为现在疫情趋于常态化,我们现在对疫情的应对措施相对越来越完善了。大家复工的速度还是挺快的,抓紧时间,有好的项目就马上去拍。比如说建党100年有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出来。其实大家都在抢一些时间想抢些东西。

包括年轻导演的项目也是,抓住这段时间状态比较好,我们前期谈定了一些投资什么的,迅速去找合适的档期拍摄。其实目前没有太受疫情的影响,因为大家的心态已经变好了。

界面文娱:这一年以来冷热档期的现象好像加剧了,这疫情的影响有关吗?

侯晓东:电影发行某种程度是销售环节。遇到电影档期,他们从营销手段上会上映一些应景的片子。七夕上爱情片,十一上大片或主旋律影片。什么才是好的档期?精心为某个档期的影片准备的影片扑街也不是没有过。我觉得核心还是要回归到创作本身。

界面文娱:还是要看质量。

侯晓东:对,还是要看质量。档期可能说给你创造了一些外部条件。不说档期,有假期的时间、周六周日看电影的肯定多,周一周二大家都在忙工作,看电影的少。观影时段都是有波峰波谷的。

对投资者来讲,首先我对这个项目有信心,可能我觉得具备在这个档期去和别人拼的基础,或者说未来有市场的放量,肯定是有个判断在里面。但这个判断未必代表是正确的。事与愿违的情况太多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青葱计划侯晓东:做类型片当然比自我表达难多了,青年导演还是得多尝试

“至于青年导演来讲,只有多拍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

图片来源:青葱计划官网

10月16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之夜”活动在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举办。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宣布,郭容非的《红姐》、刘子洋的《惹是生非》、田宇的《猪杀》、张旭煜的《鱼刺》以及朱滢心的《白象》,获得第六届青葱计划五强荣誉。

除了五位导演和五个项目的好消息,青葱计划总制片人侯晓东也公布了“2.0版”青葱计划取得的新进展。“自从青葱计划进入2.0,学员在学习、展现、提高自我的过程中有了极大的提升。相比往届,第六届青葱计划是签约率最高的一届。短短两个月时间不到,所有五强的投资合约全部签约完毕。”

青葱计划全称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于2015年正式启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旨在挖掘有潜力的青年导演人才,并对其优秀电影项目进行全产业链扶持。侯晓东所言的“进入2.0版本”,正是2021年第六届青葱计划做出的新尝试。

具体而言,青葱计划2.0版提出“深耕精作”的概念:往届有30个项目进入后续活动中,分组对应知名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从各自维度进行交流和讲评,再从其中选出15个进入系统学习过程。升级到2.0版之后,入围人数从30强减少到了20强,但这20个项目会跳过讲评,直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如此一来,编剧和导演的作用更集中体现在选出项目之后的深度辅导和帮助。

在6月初青葱计划创投会现场,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表示, “深耕精作”的核心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培训和扶持项目本身,用最大的努力去减少选拔竞赛带来的消耗。今年青葱计划一共组织了八次活动,请了九位导师。从摄影、美术、录音、剪辑等等相对比较重要的岗位,到制片、国际发行、演员遴选,再到执行导演现场工作都涵盖在其中,王红卫认为这才是给年轻导演的最实用的“干货”。

而许多从青葱计划走出的项目已经走入公众视野。《街娃儿》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10月15日刚在平遥举办了亚洲首映;《兔子暴力》入围“东京首映2020单元”展映,影片已于2021年8月上映,融合亲情、犯罪等元素,在青春片中独树一帜;《日光之下》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首映单元。目前,参与青葱计划并拍摄完毕的影片已有二十余部(包括已上映影片)。

《街娃儿》主创人员在亚洲首映发布会。图片来源:平遥国际电影展

六年以来,青年导演的创作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有关青年导演的创作、青年导演群体变化以及疫情对创作者的影响,界面文娱和青葱计划总制片人侯晓东聊了聊。

青年导演拍出的电影“看不懂”“太文艺”屡被观众提及。观察青葱计划所选出的作品,外界可能也会误以为青葱计划更偏重艺术片,实则不然。侯晓东坦言,很多青年导演也在创作偏向商业项目、更加类型化的作品,但偏重个人表达的电影更加简单。现阶段没有信心完成商业类型电影的青年导演,往往会将商业类型项目搁置,致使观众误以为青年导演总是在拍艺术片。

“多做尝试”是侯晓东对青年导演的期待。他认为青年导演需要几部戏打底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互联网对内容需求极大,为年轻导演提供了更多机会。“电影市场是多元化的。我们鼓励年轻创作者多元化创作,尝试不同的类型。所有影片的形式只是表达形式,而任何的表达形式都基于优质的故事核心。”

从2015年到2021年,侯晓东也观察到青葱计划中青年导演群体的变化,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导演教育背景的多元化。近年来,有国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导演的数量逐年递增。而青葱计划也在建设海外平台,帮助青年导演打通国际交流渠道。

自疫情爆发以来,由于缺少好电影上映,国内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那么电影行业的创作者复工状况如何?就侯晓东观察,在疫情的应对措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相比于2020年,创作者的心态“已经变好了”。

他表示,虽然疫情反复仍会影响拍摄工作和影院终端、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但是业内复工速度还是很快的,“大家都抓紧时间,有好的项目就马上去拍”。电影公司也在积极进行项目储备和人才储备,“大家都是在做,并没有停滞不前”。

界面文娱对话侯晓东

“多尝试,多去鼓励一些多元化的类型创作”

界面文娱:这几年青年创作者的项目内容有没有转变呢?

侯晓东:有。曾经在有一年的青葱创投上,我和业内的嘉宾去分享心得。很多年轻导演处女作提报的项目大多是跟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其实他本身创作过一些类型化的项目,他可能觉得这个阶段自己不太能够很好地去把握,提报上来可能别人也不信任我,就当了炮灰。所以还不如提交自己有深刻感受、制作体量成本相对较低的作品,这样容易让别人看到他的创作能力。

其实有很多声音说青葱是文艺片创投,其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情况。我们去和很多签约青葱计划的导演聊天,在和他探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挖了很多“坑”,写了其他的剧本。我刚才说的有商业项目的、类型化明确的这种,只不过觉得他在这个阶段没有信心,因为毕竟是年轻导演处女作。

界面文娱:年轻导演处女作确实艺术片比较多,是因为创作类型片会更难吗?

侯晓东:类型片当然比你切身感受的、做自我表达的东西要难多了。

界面文娱:您会鼓励青年导演去做这种类型元素的尝试吗?

侯晓东:会。首先是这样,作为导演,而且是作为处女作导演,你会在你很年轻的时候笃定你一生去只干一件什么事吗?绝大多数人说我们多尝试,多去鼓励一些多元化的类型创作,这样的话在你未来的职业导演的道路上,你去看你自己到底适合、喜欢什么,自己什么是最拿手的。

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你需要几部戏的打底,你才能够真正地摸索清楚,真正地走上职业导演的通道。就像说我们离开学校到社会,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可能要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深刻体会才能去笃定是什么。

界面文娱:青葱计划是如何将青年导演与市场投资人连接起来的?

侯晓东:在青葱的活动阶段,我们会请到很多业内知名的制片人或投资人,或是有制片人属性的人,比如有监制身份的导演。他们是对市场非常了解的。在评审和指导的过程当中,青葱的青年导演往往也能通过这些业界的前辈与市场建立关联和了解,甚至说未来参加活动的项目、自己对于职业导演的一个构想,都可能得到一些前辈在市场层面的引导或指导。

界面文娱:具体的环节和活动都包括什么?

侯晓东:首先在青葱计划过程当中,我们会有创投会邀请全业界的公司来参加创投会,来去现场去感受和听取青葱计划优秀学员的项目阐述,包括看拍摄样片、和导演洽谈。

根据项目的推进和投融资的情况,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包括青葱计划结束之后,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学员去参加一些其他的电影节展、建立通道,让学员能够的在不同的场合下推荐自己、连接业内的人脉或者是资源关系,更好地建立职业发展的道路,推进自己手上的项目。

界面文娱:怎么选择参加创投会的公司?有具体标准吗?

侯晓东:并没有什么标准。只要有意愿投资青年导演的项目,或是有意愿去挖掘一些新、人才的公司,都可以来参加青葱计划创投会。

界面文娱:参与青葱计划、挖掘青年导演的影视公司比较看重青年导演的哪些方面?更关注导演还是项目?

侯晓东:每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各自的出发点也会有所不同。我简单说一下我个人所了解的一些共性。挖掘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为行业输入新鲜血液,是对行业的贡献,也是诸多影视公司的一个需求。

更注重导演还是项目的话,我觉得两者是互惠互利的。通过青葱这个舞台,一方面青年导演展示自己项目和创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业界的公司提供了发掘人才的机会。青年导演的项目有亮点、有创造能力,这是一个闪光点。但是做项目还是以人为本,项目成就和个人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青年导演在行业内想要去发展,个人素养和业务素养是缺一不可的。

《日光之下》剧照

界面文娱:之前听到影视行业资本退潮一说。这会不会对青年导演伤害更大?

侯晓东:先不说受到伤害的是什么,其实我觉得没有谁受到伤害,只不过可能大家面临的机遇相对会变得更少或者更苛刻。我倒觉得资本退潮之后,对于这些真正实打实去做事情、做项目的人来讲,目前还好。

几年之前资本火热,所有形形色色的人都涌进这个行业之后,确实是有泡沫的。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想着,我有钱,不拍戏挂个导演或者自己投一部戏当男一号。这种事挺多的。资本热潮退去之后,留下了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大家还在认真地去做事情。疫情期间很多项目拍不了,大家去做储备,一是项目储备,二是人才储备,大家也是都在去做,并没有说停滞不前。

界面文娱:项目储备和人才储备是指挖掘青年导演人才吗?

侯晓东:很多公司有对青年导演的需求,也在这样去做。比如疫情期间互联网的内容缺口也比较大,大家没法进电影院的情况下,其实对互联网的创作的需求量上升了,年轻导演的机会反而更多了。

界面文娱:目前网络电影和网剧的品质可能不如院线电影。

侯晓东:说句实话,你要想在行业中去谋发展,你任何一种拍摄的产品模式或者渠道,都是学习的过程。至于青年导演来讲,只有多拍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是说我去拍网大或者说拍网剧,未来我就拍不了电影了,或者说对我拍电影没有任何帮助了。年轻导演还是需要积累的过程。

界面文娱: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很少那么多强烈的院线作品和网络作品之分。

侯晓东:对,有一些会有。因为院线电影就像最早大家追求胶片一样,院线发行代表一种状态和理想。

界面文娱:您会鼓励青年导演去做院线或网络作品吗?

侯晓东:我们不会鼓励这个群体都去做什么。我觉得对职业通道有帮助的都可以尝试。这是学习的过程,甚至有一些创作者可能面临生存的问题。如果说连自己的生存不下来,你怎么去做自己理想的东西呢?

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毕业的专业院校学生,那时想进这个行业更难。当时的渠道就是电视剧和院线电影,大家谋求进入这个行业可能机遇会更少。近十几年网络的发达、院线的发展、银幕数的增加,再加前几年资本的涌进,对内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怎么去把握这些机会,怎么成为真正核心的创作者?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看清、自己去历练。

青葱计划能做到现在,更多的是因人而异。青葱出来的导演经常会结束后再来到青葱。他可能有手头有几个项目,想让我们帮忙梳理先拍哪个、后拍哪个,或者说他们还能在青葱这儿对接哪些资源,不是单纯地结束就结束了。

“现在来报名青葱的人,教育背景的多元化更加凸显了”

界面文娱:从2015年到现在,青年导演这个群体的本身有什么变化?

侯晓东:单说青年导演群体的变化,这个是有的。就像我们经常提到的第六代导演的特征、第五代导演的特征是一样的。从2015年到2021年,六年时间内,年龄层面的跨度已经很大了。我们要求导演年龄是38周岁以下。那个时候38岁到现在的20多岁,年龄跨度已经产生。大家对于核心的创作观念,或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状态肯定是发生变化的。

界面文娱:能不能讲几个方面的例子?

侯晓东:比如报名群体。现在来报名青葱的人,教育背景的多元化更加凸显了。今年可能是,就这一届接近一半有海外留学背景,数量逐年递增。 我曾经跟我们的青葱学员探讨过。怎么就突然本科毕业之后,想到了出国去再去深造?他说大家可能面临和其他的职业一样的职业通路: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好的、合适的工作,或者说这个东西离我的理想状态还很远。我希望再去通过求学去增加自己的储备。

界面文娱:电影行业本科学历已经不够了吗?

侯晓东:不是学历不够。求学或家庭背景赋予一个人的社会资源是不一样的,所以他的职业通道可能会发生变化。譬如父母都是理工科的,家里就出了我一个导演,这位导演获得的资源和导演世家出身的就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导演选择在找不到合适机会的时候继续做储备。就像我们现在的行业一样,我没办法拍片,我总得写剧本、抓项目,我总得为了疫情过去之后做准备。我觉得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我现在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别人也不认识我,可能自我认知上还没有能够达到去拍院线电影的水准,可能先从短片拍起慢慢磨练。也有可能选择继续求学,寻找更多的机遇。这都是大家奔向金字塔顶尖、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人生规划。

青葱不会说要求你有什么学历。我们是根据报名群体的现象做了年龄和学历背景上的统计,发现很多都是有海外留学背景。大家可能教育背景上比较丰富,有国内的系统教育、国外的系统教育,他对于中西方的文化教育赋予他的理念、职业引导和创作引导,是综合性的。

界面文娱:教育背景的变化,会对导演的综合能力有提升吗?

侯晓东:倒是不一定,我觉得创作这个东西态势相对比较看人。尤其是在你还没有上升到职业导演的通道的时候,你个人的能力首先是第一位的,因为那时候你的资源相对比较多,你怎么如何放大自己,这个是很重要的。

界面文娱:很多能支持青年导演出国深造的家庭都有不错的经济条件,我们也听说过一部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创作者因为不能糊口而转行。如果行业中家境好的导演越来越多,他们也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个人表达,长此以往,会不会有一部分群体在艺术创作中缺失掉?

侯晓东:我觉得这个还上升不到现象级的。不管电影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可能有类似的故事,但这只是个故事或个例而已。我没听说过每个家境好的导演只能写他自己家庭生活的故事。我认识家境特别好的ABC导演,他甚至还来中国求学,他没有选择说我的首部创作要去和家庭生活有关系,他还是想要和中国文化有关系。咱们不能说因为一件事情放大到整个群体。

界面文娱:我们注意到青葱计划要拓展海外发行,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侯晓东:青葱作为人才孵化培养活动,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希望响应国家号召,有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我们在某个阶段,大家可能就冲着商业片去看。国外很多大片卖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要卖到别人那里去。

界面文娱:比如《哪吒》(《哪吒:魔童降世》)就出去了。

侯晓东:但是每年你有几部《哪吒》出来?从这个现象来讲,我们官方的理解就是,我们做的事就是培养人才。为什么现在对于青葱报名学员的整个求学背景的变化感兴趣?因为有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创作者可能对中国以外的电影市场更了解。经过几年学习交流,回来再创作我们本土的项目的时候,有些东西深入到理念当中,可能会在某些环节把它变化出来。

其实电影是世界的,要用世界语言去表达这个东西,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提升到文化战略层面,就很庆幸有很多有丰富教育背景、留学背景的导演。

界面文娱:其实这是一种助力。

侯晓东:对,是助力。刚才说的是从创作层面上,大家有这个层次的理解,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想去建立一些海外的渠道。我们曾经带青葱导演去国外电影公司交流学习,去过威尼斯和戛纳。为什么呢?第一,要了解一下这些海外重要节展上一些青年导演的创作内容、大家的状态以及世界性的需求,便于我们后来做本土化创作时,能够不单纯给我们做电影,我们希望有更多中国好电影能走向国外市场。

第三个层面,我们也建立一些海外的发行渠道,让大家更多地认识一些中国年轻创作者,在国外海外节展上看到我们优秀青年导演的作品。

界面文娱:有没有例子可以说明?

侯晓东:《街娃儿》《兔子暴力》。绝大部分青葱项目在国外电影节有过展露。即使不是主竞赛单元,一些主竞赛以外的单元,或是展映单元,都有青葱导演的身影。这说明什么呢?青葱在培养导演,抓住导演核心创作方面,它们是由一些自己的自我价值的体现的,能够被别人认可的。这就是我提到的第三个环节,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兔子暴力》剧照

界面文娱:如果说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成功出海的电影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侯晓东:至少故事本身是有吸引力的。

界面文娱:怎么去界定所谓的“世界语言”呢?

侯晓东:就是你让所有人都看得懂。通俗来讲,所有的观众都看得懂这个故事,不是说只有你自己才能看得懂。很多年轻导演的作品就是自己才能看得懂。

你要面向大众,让别人看它。如果要是完全自我的、自嗨的东西,你拍完了放家里自己看就完了,你干嘛要发院线呢?电影是面向大众的。

“大家的心态已经变好了”

界面文娱:现在看来,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在什么地方?

侯晓东:疫情不光是对电影产业,是对文化产业板块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疫情来了,你没法拍了。对于终端来讲,也是需要出门看电影的。出不了门、影院关停,是直接影响到上游和下游的。

界面文娱:所以主要影响的就是拍摄和影院这一部分。

侯晓东:太有影响了。比如你投资这要投资我的项目,疫情了,我给你钱,你能不能拍?拍不拍得了?从投资者心情上来讲,这个时候也会有拍出来了,但电影院关了或上座率有要求,少卖好多票,那直接影响收入。(疫情)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事情,不单纯是电影,其他的行业是一样的。

界面文娱:复工一年多以来,疫情对电影产业造成的影响哪些消失了,哪些还在?

侯晓东:因为现在疫情趋于常态化,我们现在对疫情的应对措施相对越来越完善了。大家复工的速度还是挺快的,抓紧时间,有好的项目就马上去拍。比如说建党100年有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出来。其实大家都在抢一些时间想抢些东西。

包括年轻导演的项目也是,抓住这段时间状态比较好,我们前期谈定了一些投资什么的,迅速去找合适的档期拍摄。其实目前没有太受疫情的影响,因为大家的心态已经变好了。

界面文娱:这一年以来冷热档期的现象好像加剧了,这疫情的影响有关吗?

侯晓东:电影发行某种程度是销售环节。遇到电影档期,他们从营销手段上会上映一些应景的片子。七夕上爱情片,十一上大片或主旋律影片。什么才是好的档期?精心为某个档期的影片准备的影片扑街也不是没有过。我觉得核心还是要回归到创作本身。

界面文娱:还是要看质量。

侯晓东:对,还是要看质量。档期可能说给你创造了一些外部条件。不说档期,有假期的时间、周六周日看电影的肯定多,周一周二大家都在忙工作,看电影的少。观影时段都是有波峰波谷的。

对投资者来讲,首先我对这个项目有信心,可能我觉得具备在这个档期去和别人拼的基础,或者说未来有市场的放量,肯定是有个判断在里面。但这个判断未必代表是正确的。事与愿违的情况太多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