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习淑祎 丁文文
椰子价格涨疯了。
往年市场上五六块一个的椰青,今年夏季涨到了10-12元一个,肉眼可见的翻了个倍。表面上看,可能是疫情、天气等原因影响的偶然性事件,究其背后缠绕的则是资源、经济、产业、发展等问题。
东郊椰林,是海南椰子产业的一个缩影,养活了一大片人。从这里可以窥见同质化严重,附加产值低,作坊式经营等诸多现实因素,阻碍着海南椰子产业的纵向发展。如何从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蓝海赛道,想明白了这一点,才不至于在椰林中无头绪“游荡”。
椰林里的生意
游客眼里,海南最吸引人的两大元素,一是浩瀚无际的南海风光;二是风情万种的热带椰林。而今年夏天,大家不约而同看中了椰林里的椰子。
在海南,有着“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的说法。据官方统计,2020年全省椰子林面积为51.79万亩,其中,本地高种椰子面积43万亩,矮种和杂交种椰子面积约9万亩。位于文昌东郊镇的东郊椰林,是海南最大的天然椰林,也是目前海南最大的椰子产品集散、加工中心,全镇椰子种植面积超过7.2万亩。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29日,海南全省共有1115家椰子加工企业,其中东郊镇326家,占全省三分之一。较2019年9月东郊镇椰子加工企业数量仅128家,数量翻了近2倍。
对于东郊镇椰子加工企业数量的陡增,东郊镇人感受最为明显。“就最近两年,突然多了起来。做收购、做加工,不过大多数还是粗加工,没什么新花样。”王玲在东郊椰林里开了一家椰奶鸡饭店,今年她就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外地前往东郊镇打探市场行情的人。
两年前,还在做海南水果销售的黄天露和张世榜提前“嗅”到了椰子的热度,俩人合伙在东郊椰林里开了一个椰青收购加工厂,收购来的椰青一部分简单加工去青壳,一部分直接批发。黄天露负责线下,张世榜负责线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上万个。
椰子加工,是东郊镇的传统产业,如今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植生产——采摘收购——加工销售展示等椰子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路径。路边随便跟人一问,都能说个一二。
摘椰人,是东郊椰林里的特色职业,也是连接椰农与厂家的重要桥梁。他们负责对接椰农进行采摘,再将采摘来的椰子卖给椰子加工厂,收购商和加工厂或直接批发出去,或进行粗加工销售。
另一套产业链则是进口毛椰加工。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进口的老毛椰,经过开壳、掏肉、削皮等系列粗加工后,转送食品加工厂生产椰汁、椰肉干等食品。而椰壳则是椰雕工艺、椰壳活性炭的重要原材料。

尽管椰子加工产业在东郊镇已存在百余年,但东郊椰林里的椰子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更像是作坊式作业。椰林路,是进入东郊椰林的必经之路,无数的椰子加工厂就分布在椰林路两侧,大多比较简陋,搭个棚,砌堵墙,就是一个厂。
这些作坊式的椰子加工厂,解决了东郊镇1.2万农民的就业问题,不少厂门口打出了“长期招工”的广告。符远二一家4口都在一家毛椰加工厂“掏椰子”,一天掏1500个毛椰,平均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块钱。

有钱难买好椰青
海南椰子火遍全网,成为“顶流”,只用了一个夏天。
今年夏季,瑞幸咖啡的“生椰拿铁”在新茶饮赛道快速出圈,接踵而至的就是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随。饮品产品测评分析机构“饮力实验室”对17个饮品品牌6月份上新的产品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椰子元素的使用居于水果使用量的第一位。
7月开始,海南椰青的价格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涨幅。往日“落地价”两块左右的椰青翻倍涨到了4.5元/个,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是批发、零售环节价格层层上。到了市场,一个椰青的售价可以达到10-12元。
茶饮品牌在椰子赛道的加码,有媒体称是海南椰青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在大健康、消费升级背景下,椰子消费增长是一种必然。深究涨价的背后,还得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内椰子产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研究员、海南省热带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耀东向界面海南提供了一组数据:海南全省椰子种植面积不足60万亩,占全国的99%,但在全球的占比却不足一成,仅占0.29%。海南省椰子的年产量约为2.5亿个,但国内椰子产业市场年需求量在25-30亿个,相差10倍不止。“海南本土椰子主要供给了旅游、鲜果市场,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椰青,用作了水果。而椰子加工业的原材料九成以上都需要依靠进口。”
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椰子进口数量及金额总体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受国际疫情影响稍有下降,但按照今年前5个月的进口情况统计,预计全年进口量将同比增加18.1%。
“原材料掌握在别人手里,等于被卡住了脖子。”杨耀东直言,加之2020年冬季,海南突来的寒冬撞上椰子开花期,影响了椰子产量,使得今年椰子提前进入了“空窗期”。

现在市场需要椰青作为原材料的厂商们,都面临一个头疼的问题:有钱难买好椰青。
7月中旬,椰树集团发布“致富价收购老椰子”的公告,在全岛设11个收购点,以5元/个的价格,直接从椰农手中收购自种老椰子,比原来收购价提高两倍。并承诺将一直保持5元一个的收购价,30年不降。
椰树集团作为海南最为知名椰子食品加工企业,此举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摆脱对进口原材料依赖的尝试。
不过,老椰子不等同于椰青。通常椰树从开花到果实成熟,需要7-8个月的时间,也是椰青最好的采摘时间,椰汁饱满甘甜。要等椰青长成老椰子,至少需要12个月的时间,影响下一轮椰子生长时间,鲜有椰农愿意多等待三四个月让椰子变老。
“椰子变老,意味着白白的那一层椰肉变厚,椰汁变少。如果按照今年4.5元/个落地价格,多数人更愿意在椰青的时候就摘了。”六叔在东郊椰林里摘了30多年的椰子,是几十户椰农专用摘椰人,自家的地也都悉数种了椰子,对于椰农们的心思,他再了解不过。
尽管椰树集团的收购价已经是市场最高,但产地是否有这么多椰子满足需求,答案显而易见。
短板短在哪儿
在海南,面对如此困境的企业,不止椰树集团一家。椰青价格的暴涨,让关于海南椰子种植与产量的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作为全国椰子的主要产地,为何海南的椰子种植和产量一直上不去?
杨耀东分析,与菲律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比,海南椰子种植业一直面临一个难题:规模不大,管理粗放,椰子种植业主要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
“椰子产量不足,原材料缺口大;可用土地资源有限、种植规模受限;良种良苗价格高、前期投入较高;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投资回收期长达8-10年,企业大规模投资的动力不足;种业创新、产品研发等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以我们所在的文昌椰子为例,文昌椰子管理相对粗放,平均单产低,多以老百姓自发种植为主,多数椰子种植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规划,种植分散,以乡村周围或房前屋后为主,种植密度高,光照不足,影响椰子的生长和开花结果。此外,文昌大部分椰子种植在地力贫瘠的滨海松沙土上,加上农户疏于管理,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造成部分椰园出现不结果或产量很低的情况。”
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产品的同质化。
在海南,全省大大小小上千家椰子加工企业,成规模的仅有200余家,叫得上名号的更少。且产品同质化严重,食品加工类的企业占了大头,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就拿东郊椰林的椰子加工厂分布情况来说,食品加工厂占比超过了60%。
东郊椰林里的椰子加工厂,就像是海南椰子产业的一个缩影。

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是从东郊镇走出的知名椰子食品类加工企业。董事长黄春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海南发展椰子产业的自然优势得天独厚,但目前仍面临着物流成本高、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紧缺的问题。相较于国外,国内的椰子加工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科技人才匮乏,在产品的研发上,多数企业都存在着持续发展的软动力不足,造成椰子产品简单易模仿,且椰子的各种特性也未能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制约着椰子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期待政府加大对椰子产业的扶持,加快出台相关的红利政策。
黄春光表示,随着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红利落地实施,希望海南椰子产业能迎来更好发展。“海南能成为世界椰子的加工中心和旅游消费中心,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产业,运用更新的生产技术,通过更专业的展会宣介产品,拓展更广阔的海内外市场。”
解决“卡脖子”问题
为了补齐短板,从2012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致力于椰子良种良苗的繁育和推广,联合企业先后繁育“文椰”系列椰子苗160多万株,推广种植面积约8万亩,有效改善了海南省椰子品种结构;同时组建科研团队重点攻关椰子组培育苗技术,目前已取得较大突破,有望在3-5年内实现椰子组培苗规模化生产。
2017年,文昌市启动了“椰林工程大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种植椰树30万亩。该工程实施后,椰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22.45万亩,占全省椰子种植面积的43.39%。
2017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便牵头完成了椰子的基因组测序拼接及序列分析工作,为椰子的深度科研打好了基础。海南省林业局以及文昌市等各级政府部门也多次出台了关于椰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多样化、惠农种植”等相关政策措施。但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协同的是科研、农户、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机构的齐心协力。
海南椰子产业最大的“痛点”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椰子种植面积有限、产量有限,不管是用于鲜食的嫩果,还是用于加工的老果,供应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海南岛土地面积有限,加工业面临原材料不足,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
杨耀东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一,调整海南椰子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滨海沙地等闲置土地资源,加大以鲜食为主要用途的矮种椰子种植面积,保证鲜食市场供应;二,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建立椰子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工厂,解决国内原料缺乏困局;三,椰子是海南热带经济作物重要的“三棵树”之一,关系着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热带农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建立产业技术体系支撑椰子产业发展迫在眉睫,依靠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做大做强海南椰子产业。
8月18日下午6点,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东郊镇变得繁忙,大大小小的货车驶入椰林。一车一车的椰青、毛椰加工制品从东郊镇运往海口、广州、南宁等城市。

8月19日傍晚,一辆粤B的货车停在黄天露的椰子收购站里。司机小王坐在驾驶室里,等待工人们将椰子装上车。这一次,他拉了500箱椰子礼盒,每盒里6个去掉青壳的椰青,是电商老板张世榜的单子。装完之后,他将连夜将这些礼盒运往珠海。
装车过程中,张世榜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了个朋友圈:新鲜的海南椰子当天采摘,当天发货。这些年,张世榜通过电商平台积累了不少外地客户,朋友圈已经成了他更新展示自家货品的主要渠道。
东郊椰林,如今看起来热闹非凡,但久居东郊镇的人却隐隐生出一种担忧,农产品本身就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影响着供需两侧的均衡,那么,这种热闹能持续多久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