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北振兴4.0来了,人口问题会继续成为阻碍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北振兴4.0来了,人口问题会继续成为阻碍吗?

人口问题成为东北振兴不得不面对的“坡”和“坎”,东北三省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一限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务院通过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东北振兴的4.0版本就此上线。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2003年首次提出后,已经陆续推出了三个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7年8月获批复,重点时期在"十一五")、《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2012年3月获批复)、《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2016年11月获批复)等。

这些规划实施后,东北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分析不涵盖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2020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万亿,是2003年的4倍,人均生产总值5.2万元(按“七普”修订后人口计算),是2003年的4.4倍。

在此期间,东北地区发展并非一直向好,2014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分界,在那之后,东北三省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除了“长期形成的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周期性因素和国际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发改委政研室)” 的原因外,人口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甚至是被严重低估的因素。

“七普”之前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总人口(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本停止增长,2015年开始持续减少,每年减少28-43万人,2019年比2010年减少158万人。

这显然大大低估了东北三省的人口变化。2020年的“七普”数据显示,东北三省2020年总人口为9851万人,较2010年“六普”时的10952万人减少了1100万,减少了一成;与还未根据”七普”结果进行修订的10794万人(2019年)相比,大幅减少了983万人。

人口问题成为东北振兴不得不面对的“坡”和“坎”,东北三省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一限制?

第一产业人口转移潜力较大

东北三省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比显著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的整体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数计算,东北三省在2018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依次为33.7%、20.5%、45.8%(辽宁的从业数据只公布到2018年),而2018年全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26.1%、27.6%、46.3%,东北三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明显过高,东北三省第一产业部门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滞后程度比全国层面整体水平更大。

三个省份中,辽宁可转移人口潜力最大,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小。辽宁一产增加值占比仅为8.6%,一产从业人员占比却达31.5%;吉林一产增加值占比为10.3%,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为32.5%;黑龙江一产增加值占比23.4%,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为37.1%。

此外,从“七普”数据来看,东北三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全国层面并不算低。2020年,15-59岁人口占比在全国属于中上游,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占比依次为66.46%、65.23%、63.16%,在内地各省市中分别排第7、13、20位次。

人才红利潜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东北三省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数处于全国中上水平,高校毕业生比重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七普”数据显示,辽宁、吉林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8216人、16738人,均显著高于全国的15467人水平,在内地各省市中排在7、11位次;黑龙江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数14793人,低于全国水平,排位为17。

以最新的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据为例,就绝对数而言,三地高校毕业生在全国都处于中游,辽宁、黑龙江、吉林分别为25.7万人、19.5万人、17.2万人,在各省市中分别排在13、19、20位次;三地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当地总人口占比则处于全国前列,吉林排在第3,黑龙江排在第8,辽宁排在第10;如果看每亿元GDP中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三地仍然排在前列,吉林第1、黑龙江第2、辽宁第9。

上述排位显著好于三地经济在全国的表现。2019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增速均低于全国的6.0%,辽宁为5.5%、排第26位,黑龙江为4.2%、吉林为3.0%,处于末位。

释放人力资本潜力的基础条件正在叠加

前述东北三省在人力资本方面潜力的释放并不是必然的,这还有赖于其他条件。

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市场主体,这样才能产生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留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

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一方面,持续不断推进的改革,终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另一方面,内外环境的变化与国家战略的调整,也给十四五的东北三省提供了机会。

在2014年-2019年,在东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中央对东北的改革和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6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发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2019年,国务院对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东北地区有关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国家发改委公开的信息看,一是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全面完成;部分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一重集团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二是东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推行告知承诺制,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过去相比,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甚至有了“投资不过山海关”已是过去时的说法。

三是经济开放水平提升,陆续搭建了多个开放平台,如大连金普、长春、哈尔滨国家级新区加快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先后获批设立,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三年再造”,辽宁自贸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2020年新设立企业6000余家。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建成投产。此外,跨境基础设施、能源项目、5G与大数据中心等新兴基础设施均在加快布局。

在构建双循环、畅通大循环以及补链强链行动中,东北也获得了产业承接的机会,并且将在十四五进一步“落地”。此前,东北三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也笼统地提到了产业承接,但更多地像是表达一种愿景。已经公布的三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承接的内容明显更加具体,也更有可操作性。

以辽宁为例,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阜新、朝阳、葫芦岛等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构建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 ,并且以专栏形式给出了三市具体承接的产业,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国家批复;“巩固软件外包业务优势地位,依托沈阳国际软件园和大连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自主研发基地、服务外包承接基地”;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支持工程总承包,承接 ‘制造+服务’交钥匙工程”,等等。

此外,从目前公开信息看,东北三省未来还会在挽留或吸引人才方面推出专门的配套政策。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有关东北振兴的部分,明确表示要“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国务院近日举行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也指出要“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东北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北振兴4.0来了,人口问题会继续成为阻碍吗?

人口问题成为东北振兴不得不面对的“坡”和“坎”,东北三省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一限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务院通过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东北振兴的4.0版本就此上线。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2003年首次提出后,已经陆续推出了三个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7年8月获批复,重点时期在"十一五")、《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2012年3月获批复)、《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2016年11月获批复)等。

这些规划实施后,东北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分析不涵盖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2020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万亿,是2003年的4倍,人均生产总值5.2万元(按“七普”修订后人口计算),是2003年的4.4倍。

在此期间,东北地区发展并非一直向好,2014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分界,在那之后,东北三省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除了“长期形成的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周期性因素和国际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发改委政研室)” 的原因外,人口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甚至是被严重低估的因素。

“七普”之前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总人口(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本停止增长,2015年开始持续减少,每年减少28-43万人,2019年比2010年减少158万人。

这显然大大低估了东北三省的人口变化。2020年的“七普”数据显示,东北三省2020年总人口为9851万人,较2010年“六普”时的10952万人减少了1100万,减少了一成;与还未根据”七普”结果进行修订的10794万人(2019年)相比,大幅减少了983万人。

人口问题成为东北振兴不得不面对的“坡”和“坎”,东北三省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一限制?

第一产业人口转移潜力较大

东北三省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比显著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的整体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数计算,东北三省在2018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依次为33.7%、20.5%、45.8%(辽宁的从业数据只公布到2018年),而2018年全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26.1%、27.6%、46.3%,东北三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明显过高,东北三省第一产业部门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滞后程度比全国层面整体水平更大。

三个省份中,辽宁可转移人口潜力最大,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小。辽宁一产增加值占比仅为8.6%,一产从业人员占比却达31.5%;吉林一产增加值占比为10.3%,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为32.5%;黑龙江一产增加值占比23.4%,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为37.1%。

此外,从“七普”数据来看,东北三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全国层面并不算低。2020年,15-59岁人口占比在全国属于中上游,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占比依次为66.46%、65.23%、63.16%,在内地各省市中分别排第7、13、20位次。

人才红利潜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东北三省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数处于全国中上水平,高校毕业生比重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七普”数据显示,辽宁、吉林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8216人、16738人,均显著高于全国的15467人水平,在内地各省市中排在7、11位次;黑龙江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数14793人,低于全国水平,排位为17。

以最新的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据为例,就绝对数而言,三地高校毕业生在全国都处于中游,辽宁、黑龙江、吉林分别为25.7万人、19.5万人、17.2万人,在各省市中分别排在13、19、20位次;三地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当地总人口占比则处于全国前列,吉林排在第3,黑龙江排在第8,辽宁排在第10;如果看每亿元GDP中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三地仍然排在前列,吉林第1、黑龙江第2、辽宁第9。

上述排位显著好于三地经济在全国的表现。2019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增速均低于全国的6.0%,辽宁为5.5%、排第26位,黑龙江为4.2%、吉林为3.0%,处于末位。

释放人力资本潜力的基础条件正在叠加

前述东北三省在人力资本方面潜力的释放并不是必然的,这还有赖于其他条件。

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市场主体,这样才能产生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留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

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一方面,持续不断推进的改革,终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另一方面,内外环境的变化与国家战略的调整,也给十四五的东北三省提供了机会。

在2014年-2019年,在东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中央对东北的改革和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6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发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2019年,国务院对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东北地区有关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国家发改委公开的信息看,一是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厂办大集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全面完成;部分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一重集团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二是东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推行告知承诺制,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过去相比,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甚至有了“投资不过山海关”已是过去时的说法。

三是经济开放水平提升,陆续搭建了多个开放平台,如大连金普、长春、哈尔滨国家级新区加快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先后获批设立,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三年再造”,辽宁自贸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2020年新设立企业6000余家。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建成投产。此外,跨境基础设施、能源项目、5G与大数据中心等新兴基础设施均在加快布局。

在构建双循环、畅通大循环以及补链强链行动中,东北也获得了产业承接的机会,并且将在十四五进一步“落地”。此前,东北三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也笼统地提到了产业承接,但更多地像是表达一种愿景。已经公布的三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承接的内容明显更加具体,也更有可操作性。

以辽宁为例,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阜新、朝阳、葫芦岛等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构建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 ,并且以专栏形式给出了三市具体承接的产业,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国家批复;“巩固软件外包业务优势地位,依托沈阳国际软件园和大连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自主研发基地、服务外包承接基地”;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支持工程总承包,承接 ‘制造+服务’交钥匙工程”,等等。

此外,从目前公开信息看,东北三省未来还会在挽留或吸引人才方面推出专门的配套政策。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有关东北振兴的部分,明确表示要“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国务院近日举行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也指出要“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东北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