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逯文祺
近日,山东省工信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纺织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山东将支持青岛、济南、威海等时尚城市建设打造“时尚山东”,到2023年山东将力争5家以上年营收过百亿元的国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年营业收入在20亿元以上的潜力型企业。
在许多人印象中,山东似乎很“土”。人们总是调侃这是山东电视台的锅,滚动播出的挖掘机、红会福娃娃、化肥之类的广告让人们对山东形成了一种“穿着花棉袄啃大葱”的固化形象。
事实上,作为经济第三大省,在制造业坐拥海尔、海信、青啤、张裕等响当当的品牌;娱乐圈李雪健、唐国强、黄渤、巩俐等一种老戏骨为全国观众奉上了数不清的优质作品;论历史,儒家文化发源地,齐鲁文化纵贯华夏文明......如此底蕴,放眼全国依然是顶尖水平。
山东,并不“土”。
之于纺织服装产业,向来是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站在新时代风口,各种错综复杂的压力来到了山东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转型?如何打造时尚山东?值得深思。

打造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新格局
青岛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曾同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青岛纺织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即墨等周边地区民族纺织业的腾飞,青岛即墨已逐渐成长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稳居全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三位的服装批发市场。
在山东除了青岛即墨,滨州纺织、绳网,烟台毛衫、家纺,潍坊男装、家纺,淄博纺织服装,临沂男装加工、劳保手套,济宁手套、休闲服,德州土工用纺织材料、棉纺织,菏泽棉纺织,枣庄针织服装,聊城棉纺织、蜡染等都是传统的特色产业。
在近日发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讲山东这一老牌产业“高级化”。
服装纺织业的高端化转型是提升城市时尚质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山东多年以来打下的深厚基础,为服装纺织业的“时尚化”和“高级化”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前不久爆火的山东菏泽曹县,细细梳理之下,其汉服产业早就闻名全国。据《2019汉服产业报道》显示,在所有汉服消费者里,选择100-300元价位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41.78%。而这一价位的汉服,大多来自曹县。
《意见》提出,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为主线,以推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为路径,立足山东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打造科技、时尚、绿色新时代山东新纺织。
通过各地市的特色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建设,各地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联动,打造丰富多彩的服装纺织产业链,努力向高端化市场进军。

消费升级,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
《意见》提出,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
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产业集群服务,各地市形成合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并做大做强。青岛、滨州、潍坊、淄博、临沂、德州、菏泽、枣庄、聊城等各大地市均有特色纺织产业,明晰定位,在产业集群细分领域,强化差异性发展和集群配套,打造一批创新火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特色小镇。
俗语有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各地市若是各自孤立发展,在消费形式日新月异的当下,山东纺织这一老牌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其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削弱,产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
《意见》指出,山东将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印染行业为产业安全与效益改善支点,以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为产业增长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棉纺占比大、终端产品占比少、印染环节相对缺乏的产业现状,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这就需要推动各地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深度应用,努力推动各自的产业升级。
产业的高端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重点领域入手,大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高端纺织制造、智能绿色印染、时尚家纺服装、高端产业用纺织品、高端纺织机械等领域,在服装纺织产业链中努力迈向上游。

推进品牌化,高校学科建设齐助力
推动一个产业的高端化,其人才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青岛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德州学院等高校在纺织服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根基,发挥其引领作用,强化特色优势,对于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作用。
《意见》指出,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服装家纺设计大赛和行业技能大赛,在“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中设立纺织服装分赛,将纺织服装行业领域获奖作品纳入“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奖励范围。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正向风气,助力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此外,《意见》还指出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
巴黎时装周对其城市形象的提升不可谓不大。“时尚山东”的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将大有可为。
《意见》提出支持青岛、济南、威海等时尚城市建设,办好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等重大活动,推动成立山东省时尚产业联盟,支持青岛纺织谷、东方时尚中心等国家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园区发展,实施一批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时尚创意项目。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培育和引进时尚设计领域知名机构、知名赛事和高端人才,集聚一批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时尚“大师、大事、大牌”。鼓励企业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时装周、产业论坛、设计大赛等,对接国际流行趋势前沿。
而在这其中,高校学科建设也必将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纺织服装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建设,不仅为这一老牌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更是提升山东形象、丰富产业形态的关键一笔。或许,在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时尚山东”终将实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