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温华人玩转风筝冲浪:一个专走偏锋的冒险达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温华人玩转风筝冲浪:一个专走偏锋的冒险达人

飞Man属于中国第一批风筝冲浪的玩家,在国内的排名约在前40名左右,而北极最常见的事物就是冰天雪地,改良一下啊,把风筝冲浪变成风筝滑雪,这个念头最后就演变成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飞越冰湖挑战。

【《高度》(Rise Weekly)周刊 Linda Yao撰写】这个名叫“张永飞”的蒙古汉子,父母为他取的这个名字注定是一个预言,它准确地预测了这个名字所要经历的人生,他一路走来恰如其名——永远在飞。而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另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昵称,叫“飞Man”,它更接近微传播时代的语境,最近与之相关的事件,是他原本打算在寒冷的三月挑战风筝滑雪飞越黄刀附近的大奴湖,全长约200公里,但因遭遇暖冬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高度》周刊对他的专访,则是在他出发之前。

玩风筝滑雪仅仅是他众多极限挑战项目中的最新一种玩法,他好像天生就是一个不肯让自己好好安生过日子的人。2008年来到温哥华之后,他先后玩过独木舟、登山、徒步、冲浪、滑翔伞、钓鱼和打猎等等,任何能够玩转其中一项的人,就足以让普通人倒吸一口冷气了,更何况是这样一长串的清单。用他的话说,我就是一个把自己交给户外、交给大自然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生命都洒在了山上和海里的人。

多次历险  命悬一线

“我差一点丧命,”他谈起自己第一次玩风筝冲浪的经历时说,当时他用刚花了1.5万元“巨资”买了新风筝,在北戴河附近海域展开第一次翱翔,却很快在一个私家海滩上折翼了,那是一家氧吧,商家把自己面前的一块海滩用铁丝网团团围住,追随海浪飘飞而至的风筝被牢牢困死,在面临生命与“巨资”的抉择中,飞Man带着淌血的伤腿与心爱的风筝一刀两断。

另有一次也是玩风筝冲浪,他从空中掉下来,处于濒死状态,把腿也摔断了;他还曾经差点变成黑熊的午餐;玩潜水的时候,也有过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最新的一次,则是在5年前玩风筝冲浪时落水,左耳因此丧失了听力,在采访过程中,我时不时可以见到他偏过脸,用右耳凑过来,因为咖啡馆里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他想听清楚我讲话。

他也曾经迷恋过打猎,但是自从4年前他的一位罹患癌症的同伴希望他别再打猎之后,他就此收手,把手里的枪也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十几支,不过我没问他最多的时候究竟有多少把?因为在我看来,十几支已经是一个挺惊人的数字了。据他说,黄刀还特批允许他进行商业捕鱼,通常只有当地的原住民才有权利以打渔为生。

自称不懂摄影的飞Man被摄影家协会拉去当理事,他的一些照片还被美国一些杂志买断了,他们说,你走到了常人走不到的地方。

他的家是一艘船,外带五六只小艇。在温哥华的日子,他就把船靠到岸边,然后带着朋友顺流而行,沿途上岸寻找野生动物、到山上钓鱼或是过夜,朋友会支付给他一定的酬劳,这也是他目前主要的生活来源。他在菲沙河入海口附近发现了一条隐蔽的小河,是从google地图上找到的,小河掩映在高高的芦苇丛中,进出都需要计算潮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美妙的去处。周围是野鸟保护区,水面清浅,可以看到鱼儿在其中游弋,小船轻轻划行,两边的芦苇随风摇摆,小鸟在轻唱,船上的人就好像是漂在水上,“景色美极了”,说话时他一脸陶醉。

刚来温哥华的时候,他曾经不知轻重地独自一人挑战温哥华岛附近的west coast trail。那是世界著名的十大徒步景点之一,全程75公里,必须背负60磅的重量行走7天7夜,沿途要穿越原始森林,经过一段低潮时才会露出水面的悬崖下的沙滩,如果不能精准计算潮汐,赶在退潮时通过,就只能望洋兴叹,等待来日的潮落时分才得脱身。孤身一人独闯森林远非常人敢为,在里面手机失去信号,一旦遇到危险将无法获得救援和帮助,即便是徒步好手也需要结伴而行,而他竟然不管不顾地一头扎了进去,现在想来仍感到后怕。

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途中因遇到接连下雨,衣服全都淋湿了,他只好把衣服摊在礁石上晾干,人则到旁边的瀑布下面取水,待回来一看,所有的粮食、包括压缩饼干全都被乌鸦给糟蹋了,只抢回了一点。为了充饥,他尝试着到海底捞贝类吃,哪知打开来里面竟夹杂着不少泥沙,根本无法食用,只得加速赶路,总算安然无恙走出森林。

情牵北极原住民  惟其似曾相识

现在他一年中有不少时间是往北极跑的,今年到3月为止已经跑了4个来回共8趟,他的车经常是一回到温哥华就需要更换机油,因为一趟旅程大约要走8000多公里路。

他的另一个家是一辆大型的皮卡。原本就是学汽车装配出身的他,之前在香港做过汽车贸易,对汽车别有一种情结,陆陆续续收藏的古董车甚至把朋友家的车库都填满了。经过改装的皮卡被他称为“陆地公务舱”,他骄傲地展示了几张照片给我看,黑色的皮卡就像一匹矫勇的黑马,驮着它的主人傲立在北极光与星辰辉映的夜空下,令人印象深刻。

就在笔者采访的第二天,他将带领一家三口到黄刀观看北极光,一路上,他们将会穿过整个落基山脉。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男孩被委以探险队长的重任,因为平时沉迷于电玩游戏,父母期待通过这次旅行帮助孩子成长。探险队长必须负责研究天气情况以及自然环境,设计整个行程和路线,途中还会被一些精心制造的小困难所“惊吓”,让这个孩子学习如何应对。能在一个少年的成长路上起一点小作用,飞Man觉得很开心。

“到一个地方只有住下来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否则叫做观光,”他说,“比如我在黄刀一次就住了4个多月。

”第一次去黄刀颇富戏剧性。那里什么都贵,旅店住一晚需要160元,而且第二天竟涨到了230元,他根本住不起,只好把房间退了。下午4点多太阳接近落山了,“我开车在小镇上漫无目的地行驶,遇到一个印第安人,我想问他有没有便宜一点的家庭旅馆,那人犹豫了一下,写了一张纸条,说,你可以去这个地方住。”听上去有些诡异,他接着说,“免费住,我只需要帮助倒倒垃圾,”真是不可思议。但到底还是有些害怕,他手里攥了一把刀给自己壮胆,到那里一看,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里面的灯还亮着,共有7间卧室,4个大套房,外加两个厨房, “我连衣橱都翻看了一遍,”像极了侦探小说里的情节。

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当地一位议员的家,那段时间他们到南美度假去了,临走前把钥匙放在访客中心,让工作人员交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北极天气寒冷,万一找不到住处会冻死的。大概因为自然环境实在太恶劣,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守望相助,所以那个地区所有在路上驾车的司机,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看见有人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停下来施以援手。现在飞Man的大皮卡里就装着全套救援装备,随时准备自救,也可以帮到别人。

每次见到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人,他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蒙古,他的母亲是蒙古族,从小到大生活了19年的故乡,无论走到天涯何处都装在心上。一般认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属于亚洲的蒙古利亚种族,他们的祖先是在大约1万至3万年前经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大陆桥迁徙至北美。他喜欢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接触,“我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 他忧伤地说,“但是印第安人早晚会消失的。”

“事实上他们正在消失中。”

北极的原住民,长期与外界隔绝,年轻人普遍厌世,对生活不报希望,沉湎于抽烟、酗酒与毒品之中。不过,这也是北美所有原住民的现状,就在3月份,安省的阿塔瓦皮斯卡特部落接连发生了28起试图自杀的案例,而从去年9月到现在,则已经多达100多起,酋长被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加国全境为数大约140万的原住民不但生活水平极为贫穷,平均寿命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他很想为这些与自己在血缘上有着某种渊源的人们做点什么,但是也清楚这种帮助不是光给钱所能够解决的。他曾经给过一个印第安小男孩500元,让这个孩子去购买学习用品,并特别叮咛不能让他的父亲知道,但是最终,那500元还是变成了男孩父亲的买酒钱。

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爱好与帮助当地人结合起来?飞Man属于中国第一批风筝冲浪的玩家,在国内的排名约在前40名左右,而北极最常见的事物就是冰天雪地,改良一下啊,把风筝冲浪变成风筝滑雪,既兼顾挑战极限的个人爱好,又可以为北极旅游做点宣传,这个念头最后就演变成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飞越冰湖挑战。这是一次慈善筹款活动,所得款项将捐助原住民失聪儿童用于购买助听器,因为他的一只耳朵也听不到,自然感同身受。

飞Man打算在北极建立起一个慈善基金会,这使得他在那里变成了一个名人,当地的政府及原住民酋长从这个挑战项目上看到了商机,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北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成为了他最近这一两年集中精力想要做的事情,不过,等基金会步入正轨,也会是他离开的时候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只在一个地方呆上两三年,然后再往下一站,“我以四海为家,”他笑了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每到一个地方,总该为当地人做点什么。”

从年轻时玩到现在,他渐渐觉得体力不如从前了,有一天看到一个西人老头,很老了,独自坐在咖啡厅,“我就在想,如果我老了的话也是这样的。”听着这话,我很想说点什么,但是他已经起身准备走了,大奴湖的挑战在即,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3月的温哥华仍不是一个好季节,隔着窗户看见他匆匆消失在冷雨中,我为自己仍坐在温暖舒适的咖啡馆里而感到不安,他不停地在追寻什么呢?近年来华人圈里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文/Linda Yao,出自温哥华头条(ID: lahoobignews)

感谢《高度》(Rise Weekly)授权转载,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温华人玩转风筝冲浪:一个专走偏锋的冒险达人

飞Man属于中国第一批风筝冲浪的玩家,在国内的排名约在前40名左右,而北极最常见的事物就是冰天雪地,改良一下啊,把风筝冲浪变成风筝滑雪,这个念头最后就演变成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飞越冰湖挑战。

【《高度》(Rise Weekly)周刊 Linda Yao撰写】这个名叫“张永飞”的蒙古汉子,父母为他取的这个名字注定是一个预言,它准确地预测了这个名字所要经历的人生,他一路走来恰如其名——永远在飞。而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另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昵称,叫“飞Man”,它更接近微传播时代的语境,最近与之相关的事件,是他原本打算在寒冷的三月挑战风筝滑雪飞越黄刀附近的大奴湖,全长约200公里,但因遭遇暖冬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高度》周刊对他的专访,则是在他出发之前。

玩风筝滑雪仅仅是他众多极限挑战项目中的最新一种玩法,他好像天生就是一个不肯让自己好好安生过日子的人。2008年来到温哥华之后,他先后玩过独木舟、登山、徒步、冲浪、滑翔伞、钓鱼和打猎等等,任何能够玩转其中一项的人,就足以让普通人倒吸一口冷气了,更何况是这样一长串的清单。用他的话说,我就是一个把自己交给户外、交给大自然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生命都洒在了山上和海里的人。

多次历险  命悬一线

“我差一点丧命,”他谈起自己第一次玩风筝冲浪的经历时说,当时他用刚花了1.5万元“巨资”买了新风筝,在北戴河附近海域展开第一次翱翔,却很快在一个私家海滩上折翼了,那是一家氧吧,商家把自己面前的一块海滩用铁丝网团团围住,追随海浪飘飞而至的风筝被牢牢困死,在面临生命与“巨资”的抉择中,飞Man带着淌血的伤腿与心爱的风筝一刀两断。

另有一次也是玩风筝冲浪,他从空中掉下来,处于濒死状态,把腿也摔断了;他还曾经差点变成黑熊的午餐;玩潜水的时候,也有过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最新的一次,则是在5年前玩风筝冲浪时落水,左耳因此丧失了听力,在采访过程中,我时不时可以见到他偏过脸,用右耳凑过来,因为咖啡馆里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他想听清楚我讲话。

他也曾经迷恋过打猎,但是自从4年前他的一位罹患癌症的同伴希望他别再打猎之后,他就此收手,把手里的枪也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十几支,不过我没问他最多的时候究竟有多少把?因为在我看来,十几支已经是一个挺惊人的数字了。据他说,黄刀还特批允许他进行商业捕鱼,通常只有当地的原住民才有权利以打渔为生。

自称不懂摄影的飞Man被摄影家协会拉去当理事,他的一些照片还被美国一些杂志买断了,他们说,你走到了常人走不到的地方。

他的家是一艘船,外带五六只小艇。在温哥华的日子,他就把船靠到岸边,然后带着朋友顺流而行,沿途上岸寻找野生动物、到山上钓鱼或是过夜,朋友会支付给他一定的酬劳,这也是他目前主要的生活来源。他在菲沙河入海口附近发现了一条隐蔽的小河,是从google地图上找到的,小河掩映在高高的芦苇丛中,进出都需要计算潮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美妙的去处。周围是野鸟保护区,水面清浅,可以看到鱼儿在其中游弋,小船轻轻划行,两边的芦苇随风摇摆,小鸟在轻唱,船上的人就好像是漂在水上,“景色美极了”,说话时他一脸陶醉。

刚来温哥华的时候,他曾经不知轻重地独自一人挑战温哥华岛附近的west coast trail。那是世界著名的十大徒步景点之一,全程75公里,必须背负60磅的重量行走7天7夜,沿途要穿越原始森林,经过一段低潮时才会露出水面的悬崖下的沙滩,如果不能精准计算潮汐,赶在退潮时通过,就只能望洋兴叹,等待来日的潮落时分才得脱身。孤身一人独闯森林远非常人敢为,在里面手机失去信号,一旦遇到危险将无法获得救援和帮助,即便是徒步好手也需要结伴而行,而他竟然不管不顾地一头扎了进去,现在想来仍感到后怕。

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途中因遇到接连下雨,衣服全都淋湿了,他只好把衣服摊在礁石上晾干,人则到旁边的瀑布下面取水,待回来一看,所有的粮食、包括压缩饼干全都被乌鸦给糟蹋了,只抢回了一点。为了充饥,他尝试着到海底捞贝类吃,哪知打开来里面竟夹杂着不少泥沙,根本无法食用,只得加速赶路,总算安然无恙走出森林。

情牵北极原住民  惟其似曾相识

现在他一年中有不少时间是往北极跑的,今年到3月为止已经跑了4个来回共8趟,他的车经常是一回到温哥华就需要更换机油,因为一趟旅程大约要走8000多公里路。

他的另一个家是一辆大型的皮卡。原本就是学汽车装配出身的他,之前在香港做过汽车贸易,对汽车别有一种情结,陆陆续续收藏的古董车甚至把朋友家的车库都填满了。经过改装的皮卡被他称为“陆地公务舱”,他骄傲地展示了几张照片给我看,黑色的皮卡就像一匹矫勇的黑马,驮着它的主人傲立在北极光与星辰辉映的夜空下,令人印象深刻。

就在笔者采访的第二天,他将带领一家三口到黄刀观看北极光,一路上,他们将会穿过整个落基山脉。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男孩被委以探险队长的重任,因为平时沉迷于电玩游戏,父母期待通过这次旅行帮助孩子成长。探险队长必须负责研究天气情况以及自然环境,设计整个行程和路线,途中还会被一些精心制造的小困难所“惊吓”,让这个孩子学习如何应对。能在一个少年的成长路上起一点小作用,飞Man觉得很开心。

“到一个地方只有住下来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否则叫做观光,”他说,“比如我在黄刀一次就住了4个多月。

”第一次去黄刀颇富戏剧性。那里什么都贵,旅店住一晚需要160元,而且第二天竟涨到了230元,他根本住不起,只好把房间退了。下午4点多太阳接近落山了,“我开车在小镇上漫无目的地行驶,遇到一个印第安人,我想问他有没有便宜一点的家庭旅馆,那人犹豫了一下,写了一张纸条,说,你可以去这个地方住。”听上去有些诡异,他接着说,“免费住,我只需要帮助倒倒垃圾,”真是不可思议。但到底还是有些害怕,他手里攥了一把刀给自己壮胆,到那里一看,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里面的灯还亮着,共有7间卧室,4个大套房,外加两个厨房, “我连衣橱都翻看了一遍,”像极了侦探小说里的情节。

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当地一位议员的家,那段时间他们到南美度假去了,临走前把钥匙放在访客中心,让工作人员交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北极天气寒冷,万一找不到住处会冻死的。大概因为自然环境实在太恶劣,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守望相助,所以那个地区所有在路上驾车的司机,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看见有人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停下来施以援手。现在飞Man的大皮卡里就装着全套救援装备,随时准备自救,也可以帮到别人。

每次见到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人,他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蒙古,他的母亲是蒙古族,从小到大生活了19年的故乡,无论走到天涯何处都装在心上。一般认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属于亚洲的蒙古利亚种族,他们的祖先是在大约1万至3万年前经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大陆桥迁徙至北美。他喜欢与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接触,“我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 他忧伤地说,“但是印第安人早晚会消失的。”

“事实上他们正在消失中。”

北极的原住民,长期与外界隔绝,年轻人普遍厌世,对生活不报希望,沉湎于抽烟、酗酒与毒品之中。不过,这也是北美所有原住民的现状,就在3月份,安省的阿塔瓦皮斯卡特部落接连发生了28起试图自杀的案例,而从去年9月到现在,则已经多达100多起,酋长被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加国全境为数大约140万的原住民不但生活水平极为贫穷,平均寿命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他很想为这些与自己在血缘上有着某种渊源的人们做点什么,但是也清楚这种帮助不是光给钱所能够解决的。他曾经给过一个印第安小男孩500元,让这个孩子去购买学习用品,并特别叮咛不能让他的父亲知道,但是最终,那500元还是变成了男孩父亲的买酒钱。

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爱好与帮助当地人结合起来?飞Man属于中国第一批风筝冲浪的玩家,在国内的排名约在前40名左右,而北极最常见的事物就是冰天雪地,改良一下啊,把风筝冲浪变成风筝滑雪,既兼顾挑战极限的个人爱好,又可以为北极旅游做点宣传,这个念头最后就演变成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飞越冰湖挑战。这是一次慈善筹款活动,所得款项将捐助原住民失聪儿童用于购买助听器,因为他的一只耳朵也听不到,自然感同身受。

飞Man打算在北极建立起一个慈善基金会,这使得他在那里变成了一个名人,当地的政府及原住民酋长从这个挑战项目上看到了商机,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北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成为了他最近这一两年集中精力想要做的事情,不过,等基金会步入正轨,也会是他离开的时候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只在一个地方呆上两三年,然后再往下一站,“我以四海为家,”他笑了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每到一个地方,总该为当地人做点什么。”

从年轻时玩到现在,他渐渐觉得体力不如从前了,有一天看到一个西人老头,很老了,独自坐在咖啡厅,“我就在想,如果我老了的话也是这样的。”听着这话,我很想说点什么,但是他已经起身准备走了,大奴湖的挑战在即,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3月的温哥华仍不是一个好季节,隔着窗户看见他匆匆消失在冷雨中,我为自己仍坐在温暖舒适的咖啡馆里而感到不安,他不停地在追寻什么呢?近年来华人圈里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文/Linda Yao,出自温哥华头条(ID: lahoobignews)

感谢《高度》(Rise Weekly)授权转载,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