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屠光绍:“十四五”规划开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新征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屠光绍:“十四五”规划开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新征程

浦东引领区对于金融任务的部署和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基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游淼

“十四五”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从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重磅落地,到8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央、地方的政策合力赋予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使命、新要求。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浦东“引领区”文件将金融提到新高度,从顶层设计上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地方出台的《规划》,从国际化等五大方向、“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六个目标等,详实勾画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阶之路。

针对《规划》出台的意义、内容上的创新以及落地建议,界面新闻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他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全球大变局、国内发展阶段重大转变等大背景下考虑,浦东“引领区”对于金融任务的部署和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基调。

他认为,此次《规划》背后反映出两大主线,一是继续补齐短板,提高国际化、市场化水平等;二是争取创新优势,包括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赛道。他还建议称,就当前《规划》定下的7个预期性指标而言,还可以在开放程度指标(例如股票境外持有人)、绿色金融指标(例如绿色债券、ESG主题基金发展规模等)、金融衍生品指标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拓展。

以下是专访实录,经界面新闻整理:

开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新征程

界面新闻:距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被明确为国家战略已过去十余年。在今年3月公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蝉联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站在已有的成就上,此次《规划》出台意义何在?

屠光绍:这次的“十四五”规划首先明确一个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这个总体目标起到很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说1992年至2009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基本框架的1.0版,那么2009年至2020年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健全体系的2.0版。1.0版指的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加快上海“三个中心”建设,首次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2.0版则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具体任务等做出完整部署,即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完成了2.0版的任务之后,特别是国内外又面临新的重大发展阶段,国际而言,全球大变局,国内来看即“三新”,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要有3.0版。而中央下发的浦东“引领区”文件对于金融任务的部署和上海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基调。

界面新闻:相较于2009年,如何看待国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的重视?

屠光绍:2.0版是以国务院的19号文件启动的,进入3.0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其实在浦东“引领区”文件中已有部署体现,浦东“引领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而浦东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因此可以说浦东“引领区”建设对于金融工作的部署,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方向所在。

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形势和阶段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需要与其他方面的建设形成更好的互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赋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从而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所出台的《规划》也是更好地落实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将金融中心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中央层面的战略推进和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形成了更好的衔接和合力。

紧抓“补齐短板、争创新优势” 两条主线

界面新闻:具体来看,《规划》在内容上有哪些创新?针对当前的短板,《规划》哪些方面对此作出了安排?体现了哪些亮点?

屠光绍:此次《规划》紧抓两大主线。一是继续补齐短板,比如国际化、市场化等有待提升;二是争创新优势,包括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赛道。

其中,继续补短板,主要体现在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等方面。这也是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任务目标。

比如说国际化,我认为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尽管我们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版基本建成,但我们现在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境外上市公司都没有,金融市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仍有待提升,国际投资者占比还比较低。为此,《规划》提出坚持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为主攻方向,多措并举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

除了补齐短板,还有一条主线,就是要争创新优势。比如说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原先我们常提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发展方向,现在变成了五个,新增了绿色化和数字化两个方向。同时还提出要落地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争创新优势,也就是在新的重要发展领域,我们一定要拼优势,占先机。

以绿色金融为例,全球市场都在争取,或者是力求发展,希望能够走在前列。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既符合全球的潮流,同时也是一个新赛道。那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要发挥更多引领作用,让低碳和绿色发展公司得到更多金融市场资源,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产品,让资产管理机构引领绿色投资。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而言,能在这个赛道上“积极主动、先行善为”,那就是一个新优势。

“十四五”期间的新使命、新要求

界面新闻:如何理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赋予新使命、新要求?

屠光绍: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使命。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但长远来看,不论国内外大环境还是上海本身面临的转型发展需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国际视角。全球化大变局,出现更多的区域化、多极化。这必然使全球的经济体系、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等出现深刻变动。在全球化大变局之下,如何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性开放?如何更好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更有效地配置国际金融资源?如何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论是浦东 “引领区”文件还是《规划》,均更加突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制度开放方面的作用,巩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国内视角。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无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还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都需要金融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金融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承担重要任务。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全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需要适应国家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更大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引领作用。

三是上海视角。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正在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四大功能”,以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集聚能力、配置能力、辐射能力。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是上海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驱动,上海城市功能的深化与拓展也需要金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聚焦7大指标

界面新闻:如何理解《规划》提出的7个预期性指标?对于落地,您有何建议?

屠光绍:根据《规划》,2025年主要预期指标包括: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800万亿元左右;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规模26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直接融资额的比重保持在85%以上;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余额比重5%左右;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7000亿元左右;集聚50家左右龙头金融科技企业;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接受度更高、影响力更大。

这7个指标总的来讲,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我认为这让大家有了更好的量化预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与时俱进、积极发展的规划动机。

除此之外,我想补充一些指标以供参考。例如,下一步结合规划的推进,是否可以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总体要求,在开放程度指标、绿色金融指标、金融衍生品指标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拓展。

其中,开放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目前仅有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余额比重5%左右这个指标,是否可以增加股票境外持有人相关指标,或者大宗商品开放的指标等。

另外,绿色金融这方面的指标也理应建立起来,例如绿色债券股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ESG主题基金发展规模等,既能体现出国际化、制度开放要求,也能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促进双碳发展的引领作用。

最后,建议可再细化反映市场功能的指标。中央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开展期货保税仓单业务,将助推在我国期货市场在“十四五”期间迸发更大潜力。下一步是否可以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指标,例如期货指标,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屠光绍:“十四五”规划开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新征程

浦东引领区对于金融任务的部署和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基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游淼

“十四五”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从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重磅落地,到8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央、地方的政策合力赋予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使命、新要求。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浦东“引领区”文件将金融提到新高度,从顶层设计上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地方出台的《规划》,从国际化等五大方向、“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六个目标等,详实勾画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阶之路。

针对《规划》出台的意义、内容上的创新以及落地建议,界面新闻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他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全球大变局、国内发展阶段重大转变等大背景下考虑,浦东“引领区”对于金融任务的部署和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基调。

他认为,此次《规划》背后反映出两大主线,一是继续补齐短板,提高国际化、市场化水平等;二是争取创新优势,包括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赛道。他还建议称,就当前《规划》定下的7个预期性指标而言,还可以在开放程度指标(例如股票境外持有人)、绿色金融指标(例如绿色债券、ESG主题基金发展规模等)、金融衍生品指标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拓展。

以下是专访实录,经界面新闻整理:

开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新征程

界面新闻:距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被明确为国家战略已过去十余年。在今年3月公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蝉联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站在已有的成就上,此次《规划》出台意义何在?

屠光绍:这次的“十四五”规划首先明确一个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这个总体目标起到很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说1992年至2009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基本框架的1.0版,那么2009年至2020年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健全体系的2.0版。1.0版指的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加快上海“三个中心”建设,首次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2.0版则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具体任务等做出完整部署,即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完成了2.0版的任务之后,特别是国内外又面临新的重大发展阶段,国际而言,全球大变局,国内来看即“三新”,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要有3.0版。而中央下发的浦东“引领区”文件对于金融任务的部署和上海地方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基调。

界面新闻:相较于2009年,如何看待国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的重视?

屠光绍:2.0版是以国务院的19号文件启动的,进入3.0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其实在浦东“引领区”文件中已有部署体现,浦东“引领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而浦东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因此可以说浦东“引领区”建设对于金融工作的部署,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方向所在。

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形势和阶段之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需要与其他方面的建设形成更好的互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赋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从而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所出台的《规划》也是更好地落实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将金融中心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中央层面的战略推进和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形成了更好的衔接和合力。

紧抓“补齐短板、争创新优势” 两条主线

界面新闻:具体来看,《规划》在内容上有哪些创新?针对当前的短板,《规划》哪些方面对此作出了安排?体现了哪些亮点?

屠光绍:此次《规划》紧抓两大主线。一是继续补齐短板,比如国际化、市场化等有待提升;二是争创新优势,包括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赛道。

其中,继续补短板,主要体现在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等方面。这也是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任务目标。

比如说国际化,我认为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尽管我们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版基本建成,但我们现在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境外上市公司都没有,金融市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仍有待提升,国际投资者占比还比较低。为此,《规划》提出坚持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为主攻方向,多措并举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

除了补齐短板,还有一条主线,就是要争创新优势。比如说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原先我们常提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发展方向,现在变成了五个,新增了绿色化和数字化两个方向。同时还提出要落地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争创新优势,也就是在新的重要发展领域,我们一定要拼优势,占先机。

以绿色金融为例,全球市场都在争取,或者是力求发展,希望能够走在前列。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既符合全球的潮流,同时也是一个新赛道。那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要发挥更多引领作用,让低碳和绿色发展公司得到更多金融市场资源,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产品,让资产管理机构引领绿色投资。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而言,能在这个赛道上“积极主动、先行善为”,那就是一个新优势。

“十四五”期间的新使命、新要求

界面新闻:如何理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赋予新使命、新要求?

屠光绍: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使命。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但长远来看,不论国内外大环境还是上海本身面临的转型发展需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国际视角。全球化大变局,出现更多的区域化、多极化。这必然使全球的经济体系、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等出现深刻变动。在全球化大变局之下,如何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性开放?如何更好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更有效地配置国际金融资源?如何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论是浦东 “引领区”文件还是《规划》,均更加突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制度开放方面的作用,巩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国内视角。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无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还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都需要金融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金融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承担重要任务。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全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需要适应国家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更大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引领作用。

三是上海视角。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正在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四大功能”,以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集聚能力、配置能力、辐射能力。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是上海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驱动,上海城市功能的深化与拓展也需要金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聚焦7大指标

界面新闻:如何理解《规划》提出的7个预期性指标?对于落地,您有何建议?

屠光绍:根据《规划》,2025年主要预期指标包括: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800万亿元左右;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规模26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直接融资额的比重保持在85%以上;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余额比重5%左右;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7000亿元左右;集聚50家左右龙头金融科技企业;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接受度更高、影响力更大。

这7个指标总的来讲,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我认为这让大家有了更好的量化预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与时俱进、积极发展的规划动机。

除此之外,我想补充一些指标以供参考。例如,下一步结合规划的推进,是否可以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总体要求,在开放程度指标、绿色金融指标、金融衍生品指标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拓展。

其中,开放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目前仅有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余额比重5%左右这个指标,是否可以增加股票境外持有人相关指标,或者大宗商品开放的指标等。

另外,绿色金融这方面的指标也理应建立起来,例如绿色债券股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以及ESG主题基金发展规模等,既能体现出国际化、制度开放要求,也能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促进双碳发展的引领作用。

最后,建议可再细化反映市场功能的指标。中央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开展期货保税仓单业务,将助推在我国期货市场在“十四五”期间迸发更大潜力。下一步是否可以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指标,例如期货指标,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