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黄河发展战略之下,山东如何破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黄河发展战略之下,山东如何破题?

求同存异,互联互通,是数字文明时代推动黄河战略的首要原则。

文|ET财经观察

千里黄河水滔滔。

滔滔河水,孕育了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民族的农耕底色,孕育出中国经济曾经最发达的经济带。

自两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长江、珠江流域崛起为中国发展的龙头。

大江大河对文明的哺育作用,从农业灌溉转移到通航通商。而缺水的黄河,并不能提供一条黄金水道,让生产要素更加便捷的流通。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黄河流域日渐式微与落寞。

在千年之后的今天,黄河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振兴黄河就是振兴北方,母亲河能否再造辉煌?

黄河发展战略的破局点在哪里?

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演进中,黄河流域的“黄金水道”又在哪里?

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强省,如何借助黄河再上一层楼?

长江七省二市的启示是什么?

2020年,全国万亿GDP城市达到23座,这是史上新增万亿之城最多的一年,其中长三角达到8座。把长三角41个城市纳入一盘棋来统一调度,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已经体现在人均GDP等重要指标上。这8座万亿之城除合肥外,其余7城人均GDP均已超过2万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无锡和苏州接近3万美元。

2019年11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将安徽7市纳入长三角范围,安徽全部“入长”,享受到产业转移的红利。在一体化浪潮下,长三角三省一市35.8万平方公里2.35亿人口范围内,行政壁垒不断被打破,为的就是推动要素自由流动。7月13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举行了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在生态保护、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推出了18项突破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现在,山东的鲁南都市圈三市都积极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同时是市场驱动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从东部沿海地区看,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接近15万亿,长三角25万亿多,环渤海经济区三省两市接近20万亿,总共占据了中国经济总量60%多。

长江经济带,曾经被解读为“长三角+other”,但如今又崛起了“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

从横向看,长江流域七省两(直辖)市,GDP总量差不多也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60%多。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主要由东部粤港澳、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第四个增长极、就是西部成渝双城经济圈决定,资源要素主要朝这四个经济增长极加快流动。

黄河九省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第五极“?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就此定型了吗?成渝双城经济圈逆袭为“第四极”,与它积极作为,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战略密不可分。现在,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同样给了沿黄城市一个机会。

中国在要素流动、产业形成上行政干预最小的地方就是广东,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最清晰,创新环境最好,其次是长三角。

经济总量要提升,达到既定目标,就要加快要素和经济资源跨地区流动和融合。因此,经济发展格局就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一个定型。如果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来解读黄河发展战略,答案不言而喻。

40年前,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就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苏南,这些地方现在也还是中国财富创造最重要的地方。改革开放40年,在北方,计划经济的堡垒并没有真正转变,这是中国北方往市场化转型中面临的较大障碍。

未来经济格局形成,要在政策层面关注如何创造让要素充分流动的空间,实现在既有投入之下更高的产出,提升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创造让要素充分流动的空间,提升劳动生产率在当下如此关键?

经济增长唯一的源泉就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原因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化,劳动生产率就高。

区域经济更是如此。

怎么寻找破局点?2010年重庆创新开出的“中欧班列”,激活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内陆城市。依靠中欧班列链接起了一个跨境的新的物流体系,郑州成了中国乃至东亚货物陆运外送的全新枢纽,重庆和成都由此走上了晋级“中国第四极”的道路。

沿黄九省区一体化发展会与长三角、珠三角的路径不同,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状况完全不同。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动论坛上,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一样,它不是经济带,不具备很强经济属性,上下游省份和城市怎么关联起来,上下联动很重要。

山东如何破题?

那么,这场九省联动如何破题?山东作为黄河下游重点区域,如何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策划项目?

山东在信息社会发展方面,从软件名城出发,这两年先后拿下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北方中心、工业互联网国家二级解析节点等“国字号”工程,“智慧泉城”成为全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数字政府服务已基本实现全省“一朵云”,实现“一网通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影响力,已经在全国“二次”叫响,完全具备了向中西部省份输出自身数字产业技术框架、发展模式、治理样板的时候了。

同样,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信息化同样可以有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先强调的是生态保护。5G、物联网、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对中国现有治水模式、流域生态保护产生很大影响。智慧水利正是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而整个黄河流域的精准监控与治理,需要全流域数据,需要统一平台。数字化不光给沿黄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关键是用数字化手段保护、管理黄河,给水利人工智能产品、物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笔者注意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跨区域的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的。在长三角,从一座城市出发,到另一座城市出门坐高铁就跟坐地铁一样方便,而长三角的轨交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张极其精密的网,已经和同城无异,这首先得益于长三角地区是大面积的平原的地理空间结构。而沿黄河城市发展,离不了“水资源”这个共同要素,先从水资源监管和保护的数字化入手,消除行政壁垒,让上下游省份和城市关联起来,这或许是一条实操路径。

尾 声

求同存异,互联互通,是数字文明时代推动黄河战略的首要原则。

前不久,济南牵头开建全国最大的区域一体化区块链基础设施——山东省会经济圈(黄河流域)一体化区块链平台,意在实现省内黄河流域九城市数据要素“全域流通”、政务服务“全域通办”。

这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属性而建设的联盟特色的数字基础设施,既能保证各区域发展的独立性,又能低成本实现互联互通、上下游联动的功能,对于目前黄河九省协同发展具有很高的匹配性。

试想,如果一条贯穿九省的“黄河链”诞生,一条能让数据要素从青藏高原随时奔向黄河入海口的数据高速公路建成,那么这样一条“数据黄金水道”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的支撑,是否同样可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对实体经济的联通带动作用?

在数据黄河的奔涌中,黄河流域能否再次化龙?

 

来源:ET财经观察

原标题:遗落千年,山东等黄河九省能否再次化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黄河发展战略之下,山东如何破题?

求同存异,互联互通,是数字文明时代推动黄河战略的首要原则。

文|ET财经观察

千里黄河水滔滔。

滔滔河水,孕育了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民族的农耕底色,孕育出中国经济曾经最发达的经济带。

自两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长江、珠江流域崛起为中国发展的龙头。

大江大河对文明的哺育作用,从农业灌溉转移到通航通商。而缺水的黄河,并不能提供一条黄金水道,让生产要素更加便捷的流通。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黄河流域日渐式微与落寞。

在千年之后的今天,黄河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振兴黄河就是振兴北方,母亲河能否再造辉煌?

黄河发展战略的破局点在哪里?

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演进中,黄河流域的“黄金水道”又在哪里?

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强省,如何借助黄河再上一层楼?

长江七省二市的启示是什么?

2020年,全国万亿GDP城市达到23座,这是史上新增万亿之城最多的一年,其中长三角达到8座。把长三角41个城市纳入一盘棋来统一调度,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已经体现在人均GDP等重要指标上。这8座万亿之城除合肥外,其余7城人均GDP均已超过2万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无锡和苏州接近3万美元。

2019年11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将安徽7市纳入长三角范围,安徽全部“入长”,享受到产业转移的红利。在一体化浪潮下,长三角三省一市35.8万平方公里2.35亿人口范围内,行政壁垒不断被打破,为的就是推动要素自由流动。7月13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举行了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在生态保护、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推出了18项突破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现在,山东的鲁南都市圈三市都积极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同时是市场驱动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从东部沿海地区看,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接近15万亿,长三角25万亿多,环渤海经济区三省两市接近20万亿,总共占据了中国经济总量60%多。

长江经济带,曾经被解读为“长三角+other”,但如今又崛起了“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

从横向看,长江流域七省两(直辖)市,GDP总量差不多也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60%多。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主要由东部粤港澳、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第四个增长极、就是西部成渝双城经济圈决定,资源要素主要朝这四个经济增长极加快流动。

黄河九省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第五极“?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就此定型了吗?成渝双城经济圈逆袭为“第四极”,与它积极作为,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战略密不可分。现在,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同样给了沿黄城市一个机会。

中国在要素流动、产业形成上行政干预最小的地方就是广东,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最清晰,创新环境最好,其次是长三角。

经济总量要提升,达到既定目标,就要加快要素和经济资源跨地区流动和融合。因此,经济发展格局就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一个定型。如果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来解读黄河发展战略,答案不言而喻。

40年前,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就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苏南,这些地方现在也还是中国财富创造最重要的地方。改革开放40年,在北方,计划经济的堡垒并没有真正转变,这是中国北方往市场化转型中面临的较大障碍。

未来经济格局形成,要在政策层面关注如何创造让要素充分流动的空间,实现在既有投入之下更高的产出,提升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创造让要素充分流动的空间,提升劳动生产率在当下如此关键?

经济增长唯一的源泉就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原因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化,劳动生产率就高。

区域经济更是如此。

怎么寻找破局点?2010年重庆创新开出的“中欧班列”,激活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内陆城市。依靠中欧班列链接起了一个跨境的新的物流体系,郑州成了中国乃至东亚货物陆运外送的全新枢纽,重庆和成都由此走上了晋级“中国第四极”的道路。

沿黄九省区一体化发展会与长三角、珠三角的路径不同,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状况完全不同。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动论坛上,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一样,它不是经济带,不具备很强经济属性,上下游省份和城市怎么关联起来,上下联动很重要。

山东如何破题?

那么,这场九省联动如何破题?山东作为黄河下游重点区域,如何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策划项目?

山东在信息社会发展方面,从软件名城出发,这两年先后拿下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北方中心、工业互联网国家二级解析节点等“国字号”工程,“智慧泉城”成为全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数字政府服务已基本实现全省“一朵云”,实现“一网通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影响力,已经在全国“二次”叫响,完全具备了向中西部省份输出自身数字产业技术框架、发展模式、治理样板的时候了。

同样,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信息化同样可以有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先强调的是生态保护。5G、物联网、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对中国现有治水模式、流域生态保护产生很大影响。智慧水利正是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而整个黄河流域的精准监控与治理,需要全流域数据,需要统一平台。数字化不光给沿黄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关键是用数字化手段保护、管理黄河,给水利人工智能产品、物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笔者注意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跨区域的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的。在长三角,从一座城市出发,到另一座城市出门坐高铁就跟坐地铁一样方便,而长三角的轨交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张极其精密的网,已经和同城无异,这首先得益于长三角地区是大面积的平原的地理空间结构。而沿黄河城市发展,离不了“水资源”这个共同要素,先从水资源监管和保护的数字化入手,消除行政壁垒,让上下游省份和城市关联起来,这或许是一条实操路径。

尾 声

求同存异,互联互通,是数字文明时代推动黄河战略的首要原则。

前不久,济南牵头开建全国最大的区域一体化区块链基础设施——山东省会经济圈(黄河流域)一体化区块链平台,意在实现省内黄河流域九城市数据要素“全域流通”、政务服务“全域通办”。

这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属性而建设的联盟特色的数字基础设施,既能保证各区域发展的独立性,又能低成本实现互联互通、上下游联动的功能,对于目前黄河九省协同发展具有很高的匹配性。

试想,如果一条贯穿九省的“黄河链”诞生,一条能让数据要素从青藏高原随时奔向黄河入海口的数据高速公路建成,那么这样一条“数据黄金水道”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的支撑,是否同样可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对实体经济的联通带动作用?

在数据黄河的奔涌中,黄河流域能否再次化龙?

 

来源:ET财经观察

原标题:遗落千年,山东等黄河九省能否再次化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