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的影评人不同,我“无感”票房大卖的电影的同时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我在用词方面十分小心,用的是“无感”,而不是“讨厌”。因为要用到像“讨厌”这么带有情感强烈的词,一般的爆米花电影还远不够。电影就像人一样,在讨厌它们的时候,你必须最起码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内涵”,而“内涵”不足的电影则会给人一种摸棱两可,可有可无的感觉。不过要强行在一部漫威电影里讨论“内涵”,那你就是个装逼犯。
主流观众喜欢听人谈论漫威电影、星战或皮克斯动画(三者皆属于迪士尼),而不是那些独立小制作。比如像大尺度情色片《霓虹牛》,或是尖锐、肉欲与暴力共存的《各有少年时》。因为你很少会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些片子,除非你生活在一线城市。但观众仍希望能看到电影的深度,他们也讨厌那些暴力式的文化输入。就像那些大型工作室利用这些大热影片所干的事:要么买票,要么过时。作为一名影评人,我并没有免疫这种操纵,无终止的刻意抵抗实在是非常无趣,那只是在疏离自己。
不过尽管这些大片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眼球,它们在制作上也变得越来越谨慎。想想你在面试时所表示出的性格:随和、恰到好处的自信、刻意透露出一两点小怪癖,这些都可能使你领先于其他面试者。这套道理现在同样适用于这些大片:它们在面试你,讨好你,让你下次继续掏钱买票。
人们对电影的记忆力往往很短,因而这些不定期上映的大片显得更加讨喜。更奇怪的是,它们的情节可能会显得重复或单一,但它们的确有内容,而且其中一些场景的画面制作非常精良。《夺宝奇兵》,最有影响力的大片之一。但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部影片,你会发现它会显得有些滑稽,它在制作上非常忠实于那套固定的模式:一名英雄、一名坏人、一名主角、几名性格鲜明的配角、一个麦高芬(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再用一个易懂诙谐的故事将这些元素串联在一起。而主角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尽管像个势不可挡的超级英雄,但他身上也有十分明显的人性特征,举个例子,他显然很喜欢啪啪啪。
很明显,漫威电影的制作已经达到了零风险,成为业界吸金典范,每部大片都希望自己能像漫威电影那样卖座。因此,他们在拍摄过程中,第一个任务就是把那些对复杂人性的探讨从电影中剔除。我也有喜欢的漫威电影,比如《蚁人》,它成功地从这十几年来固定不变地热门电影制作流程中跳脱了出来,带来了一股迷人的、不浮夸的90年代的安培林电影感。《死侍》中的反叛和下流虽颇有几分故意感,但也不失为一种创新。
我去看了《美国队长3》,带着我的私心——没准我能和那些每年赚几百万的制作人攀点关系。和许多影评人一样,我看电影大多通过影院、蓝光影碟或剧场放映。而且我在家里工作,故而常常对社会有一种脱节感。我试图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些闪光点,可能因为我采取了一种讨人厌的、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思考方式(这也正是大多数观众诟病影评人的一点),所以迷失在了“凡人”这个概念里。但《美国队长3:内战》真的是没什么亮点,影片在巨额投资的压力下,以及一大堆未来版权的顾虑中显得小心翼翼,乏善可陈。
就场景调度而言,这部影片基本毫无逻辑。就像跳房子一样随意,无论是场景还是时间线。更是强行植入新的超级英雄,像是黑豹(Chadwick Boseman饰)和新的蜘蛛侠(Tom Holland饰),同时嵌入一些设计好的漫威梗,硬逼观众跟上那些他们之前可能没看的剧情。而这也是新型系列大片最让人恼火的地方:它们总是想让你买更多的票,你看到的超级英雄从来不会只有你买的票上写着的那位。这部电影的名字的确叫《美国队长》,也多少算得上是之前那部要优秀得多的《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的续集。但是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其他的英雄了,简直是一场超级英雄自助餐,每个观众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超级英雄,他们会回顾之前这位英雄的电影情节,在脑海中将记忆与这部新作拼凑成一部不同的,更集中的电影。
而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电影——你喜欢的漫威、《加勒比海盗》系列、《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或者把范围缩得更小,你喜欢的《速度与激情》系列——会出这么多续集,当然其中有一点原因是如果电影时间过长,会影响影院排片,继而影响票房。这些电影,比起单一的情节,他们宁愿塞满10个不同的情节,比起几个超级英雄,他们更喜欢找一堆超级英雄来客串,可能他们觉得做任何删减都是对艺术的玷污。现在的制作人,他们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元素都一股脑扔进电影里,让你——消费者来理清头绪,并且指望你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忘了这段糟糕的观影体验,下次上映时继续买票。
银幕上简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几十个角色、令人头晕的特效、大场景、苍白无力的阴谋、制作精良却没有特色的武打场景),却唯独没有上文提到过的人性。这些电影就不能——哪怕只有一个场景,是以情感或欲望为核心的吗?如果美国队长(Chris Evans饰)和钢铁侠(Robert Downey Jr饰)打起来是为了——呃——夺得黑寡妇(Scarlett Johansson)的喜爱(而且明显看上去就是这么回事),《美国队长3:内战》难道不会更有趣些吗?
编剧们就不能在一大堆对话中加入一句,就那么一句金句吗?《美队3》中的所有台词全是在解释剧情。或者来一幕有诗意的画面怎么样?电影里就不能有角色是真的会死去、会哭泣、背叛、有经济困难的吗?或者起码在爱情上,可以是真的发自内心的、自私的爱,而不是那种陈词滥调,为了凝聚团队去开始下一个冒险而产生的生硬爱情吗?
看《美队3》的时候不需要太投入,因为很明显全片并没有什么起伏。当时我看了看手表,居然才进场25分钟,想到还要看这片子将近2小时我不禁叹了口气。其他观众是怎么忍受这一切的?被吵闹的音效震晕了吧,我猜。又或者他们被自己感动了,因为他们正顺应着文化潮流——看这部一年一度,超级碗一样地超级英雄史诗。
在影片播放一个小时后,影厅里的人似乎有些开始麻木了,只是偶尔被客串的超级英雄惊喜一下,像是蚁人(Paul Rudd饰)和蜘蛛侠。在我身后,两个孩子一直窃窃私语。男孩子不断像女孩子解释那些一闪而过的《美队2》和《复仇者联盟2》梗以及其他漫威梗。我并不觉得他们的对话很烦人,相反,这个男孩的实时解说还帮我理解了剧情。
《美队3》放映结束后,(然而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普通的、真正的结局),就是在那场名不副实的争斗结束,一群好人又重新和好之后。我站在影厅出口旁,旁边有一名女士,正在等片尾结束。过了一会,她用一种被打败了的苦涩语气说:“好吧,肯定又有下一部。”我当时都想冲上去给她一个拥抱了。
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美国著名影评人)曾经疑惑过这些系列大片是否会“继承”观众,不过这个理论已经过时了。相对应的,这些电影开始“塑造”我们。你可以选择不看这些电影,但他们会一直上新,而你将会被视为不合群的怪人。这是任何事情企业化都会带来的后果,当你下班后,你依然要接公司电话,要工作。而如果你选择出去休闲(比如看电影),你同样也是在把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送还到巨头们手中。
翻译:叶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