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决策者的悖论:只有牺牲与担当才能成就改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决策者的悖论:只有牺牲与担当才能成就改革

平时大家都拥护改革创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但是当变革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时,没有多少圣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资源奉献给别人。

作者:宁宇

在我们周围,总会有不少特别的规则,为特殊人群"优先"提供资源。

去医院挂号,不多的几个挂号窗口中,有一个为"70岁以上老人专用窗口";坐公共汽车,也有照顾老弱病残的专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规则合理么?

公平是相对的,当资源有限时,部分人获得的优先使用权,要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专用窗口让70岁以上老人获得了优先的号源,这对于挂号窗口前黑压压的人群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平?

在一些城市里,曾经试点过"绿波带"--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和平均的车速、车距,把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都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一来,在这条干线上行驶的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一路畅通。既减少加速刹车,改善了驾驶体验,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然而,在实际操作时,"绿波带"的实现却远比的设计复杂得多。因为不仅要考虑到车速和信号灯间距,车与路的匹配程度也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变量。当道路饱和甚至出现长距离拥堵时,再牛的软件设计和自动控制也成了白搭。

而且,在很多时候,要确保干线绿波带的畅通,就必须牺牲支线的通行效率,结果整体路网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指标更差,导致使用支线资源的出行人群更加怨声载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很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资源分配的问题,当整体资源不足时,很容易对资源分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育、医疗、出行等方面,这个矛盾更突出。

而且,我们面对的另一个尴尬现实是,在绝大多数的资源分配过程中,受益者一般都会保持沉默,只有利益受损者发声,因此,不论出台什么新政策,大家吃到更多的,往往都是反对的声音。

当然,这个是社会问题。在这里,我主要是想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在我们的实际业务中,与之相类似的问题。

先举一个实际案例:曾经被奉为运营商流量经营神器的PCC。

PCC是3GPP中,策略控制和计费(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的简称。它主要是指,运营商通过对各类网元(比如流量业务的GGSN)的控制,来执行限速、保障等运营策略。

作为技术工具,PCC确实能做很多事情,比如对指定客户或指定业务的流量,提供速率保障或者进行限速。

但在实际运营中,PCC最主要的的问题,不是如何实现这些控制,而是如何做好各种优先权的管理。

比如:某体育馆内即将举办演唱会,运营商如何组织通信保障工作?

网络部说,应该将资源平均分配,哪怕速率低一点,体验差一点,也要让更多的人都能连上网。

服务部门沉默地拿出一个名单:即将到场的一些重要客户,他们的通信资源必须重点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业务创新部门提出,这次要重点推视频直播业务,粉丝在线看直播还可以参与互动,一定要对这个业务重点保障。

试问这种情况下,通信保障策略如何做?如何排序与操作?

单看每一条策略都能实现,可是放在一起,往往都会顾此失彼。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有再多优先分配资源的权利和手段,都不可能真正任性。

某一时段、某一空间的公平,放在全局,就未必公平了。有时要考虑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平衡;有时突破只能从局部开始。

有人觉得公平,有人觉得不公,归根结底是视角不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人认为,如果优先权是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多数人便利时,反对的声音不多;其实不然。无论是谁,只要是自己的利益要受损,都会有拍案而起的冲动,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平时大家都拥护改革创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但是当变革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时,没有多少圣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资源奉献给别人。

如果被牺牲利益的人数众多,哪怕比例不大,由于存在"沉默的大多数",照样会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大家都认可的公平,其实只是利益的平衡,要想突破发展,往往只能打破平衡。

对于那些执掌资源调配权利的人来说,无论决策对错,只要创新求变,都必须直面是非,勇于担当,才有可能真正成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决策者的悖论:只有牺牲与担当才能成就改革

平时大家都拥护改革创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但是当变革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时,没有多少圣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资源奉献给别人。

作者:宁宇

在我们周围,总会有不少特别的规则,为特殊人群"优先"提供资源。

去医院挂号,不多的几个挂号窗口中,有一个为"70岁以上老人专用窗口";坐公共汽车,也有照顾老弱病残的专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规则合理么?

公平是相对的,当资源有限时,部分人获得的优先使用权,要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专用窗口让70岁以上老人获得了优先的号源,这对于挂号窗口前黑压压的人群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平?

在一些城市里,曾经试点过"绿波带"--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和平均的车速、车距,把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都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一来,在这条干线上行驶的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一路畅通。既减少加速刹车,改善了驾驶体验,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然而,在实际操作时,"绿波带"的实现却远比的设计复杂得多。因为不仅要考虑到车速和信号灯间距,车与路的匹配程度也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变量。当道路饱和甚至出现长距离拥堵时,再牛的软件设计和自动控制也成了白搭。

而且,在很多时候,要确保干线绿波带的畅通,就必须牺牲支线的通行效率,结果整体路网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指标更差,导致使用支线资源的出行人群更加怨声载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很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资源分配的问题,当整体资源不足时,很容易对资源分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育、医疗、出行等方面,这个矛盾更突出。

而且,我们面对的另一个尴尬现实是,在绝大多数的资源分配过程中,受益者一般都会保持沉默,只有利益受损者发声,因此,不论出台什么新政策,大家吃到更多的,往往都是反对的声音。

当然,这个是社会问题。在这里,我主要是想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在我们的实际业务中,与之相类似的问题。

先举一个实际案例:曾经被奉为运营商流量经营神器的PCC。

PCC是3GPP中,策略控制和计费(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的简称。它主要是指,运营商通过对各类网元(比如流量业务的GGSN)的控制,来执行限速、保障等运营策略。

作为技术工具,PCC确实能做很多事情,比如对指定客户或指定业务的流量,提供速率保障或者进行限速。

但在实际运营中,PCC最主要的的问题,不是如何实现这些控制,而是如何做好各种优先权的管理。

比如:某体育馆内即将举办演唱会,运营商如何组织通信保障工作?

网络部说,应该将资源平均分配,哪怕速率低一点,体验差一点,也要让更多的人都能连上网。

服务部门沉默地拿出一个名单:即将到场的一些重要客户,他们的通信资源必须重点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业务创新部门提出,这次要重点推视频直播业务,粉丝在线看直播还可以参与互动,一定要对这个业务重点保障。

试问这种情况下,通信保障策略如何做?如何排序与操作?

单看每一条策略都能实现,可是放在一起,往往都会顾此失彼。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有再多优先分配资源的权利和手段,都不可能真正任性。

某一时段、某一空间的公平,放在全局,就未必公平了。有时要考虑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平衡;有时突破只能从局部开始。

有人觉得公平,有人觉得不公,归根结底是视角不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人认为,如果优先权是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多数人便利时,反对的声音不多;其实不然。无论是谁,只要是自己的利益要受损,都会有拍案而起的冲动,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平时大家都拥护改革创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但是当变革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时,没有多少圣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资源奉献给别人。

如果被牺牲利益的人数众多,哪怕比例不大,由于存在"沉默的大多数",照样会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大家都认可的公平,其实只是利益的平衡,要想突破发展,往往只能打破平衡。

对于那些执掌资源调配权利的人来说,无论决策对错,只要创新求变,都必须直面是非,勇于担当,才有可能真正成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