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小徵
很久没去电影院了,不管是新片还是老片,最近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去看。因为这段时间的影片,就仿佛夏天这个季节一样,让人只想躲在家里乘凉,外面的一切都让人倍觉无聊而心生拒绝。但《失控玩家》最终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影片已经在国内院线上映一周多了,此前在豆瓣上也看到过宣传消息,但说实在的,毫无新意的影片海报实在平庸无趣。直到最近某一天无意中看到一条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才让我意识到“哦,原来这又是一部关于‘真人与游戏’的电影啊”,那我可要看看了。
虽然我没怎么玩过游戏,但我对于“真人与游戏”是感兴趣的。这要从2017年的《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说起。当时在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对于很多游戏玩家来说,都做过一个“进入游戏”的梦。
玩家渴望自己与游戏里的自己合二为一,能够飞檐走壁、能够穿越时空、能够连续闯关、能够战无不胜……游戏角色似乎会成为玩家意识与精神延伸,去做玩家做不到的事情。《勇敢者的游戏:决战丛林》显然就是因这美梦而被创造出来,更有意思的是梦幻与真实带来的反差,比如,游戏中的大块头在现实中其实是个瘦弱的“书呆子”……看过之后,哪怕像我一样没打过游戏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角色互换”带来的新鲜与刺激。
此后,我发现这类题材也并非新鲜。比如科幻经典剧集《黑镜》第五季(2019)第一集里,就演了两个因扮演不同性别游戏角色的男性朋友,在沉浸式游戏里发生恋爱,而直接影响了现实生活的情节。
而我个人更喜欢、也更超前的《黑镜》第三季(2016)中,也有一集是关于在人工智能已经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人类通过进入游戏而生活的故事。
因此,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影片淡季中,看到《失控玩家》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票去看,并且选择了影院的IMAX厅场次,就为了感受久违的视觉冲击。
好莱坞大片的特效技巧依旧高超,《失控玩家》的剧情也依旧落入大团圆俗套。但它超越其他同类题材前作的地方在于更为复杂的情节线:不像《勇敢者游戏》系列以游戏内线索为主,《失控玩家》加入了更多线下真人世界的矛盾;也不像《勇敢者游戏》中玩家为主的设定,《失控玩家》中NPC成为了“救世主”。
不过这种设定其实放在电影史上也不算太大的创新,毕竟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就已经让人大开眼界、让玩具有了灵魂。加入人工智能元素的《失控玩家》NPC有自己的灵魂也只能算顺理成章的事。
看完之后,仍令我有触动的是影片中“NPC们罢工”的一幕。
起初,NPC们日复一日地按照设定去工作,从没有怀疑过什么,也没有觉得这一切有什么问题,直到男主角AI进化速度超越同类、率先觉醒,进而去影响更多NPC。
NPC们响应号召去过一会儿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聚在咖啡馆里聊天。玩家们进入游戏后发现街上无人可打、银行里无人可抢,懵了。对于玩家们来说,NPC们罢工了,但对于NPC们来说,他们这一刻有了自我。他们丢掉设定、拒绝安排好的生活,去尝试一些新的念头。比如一个被设定为每天只卖热美式的咖啡馆服务员NPC,开始思考什么是卡布奇诺?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每天只在做热美式?然后开始偷偷练习制作卡布奇诺,直到感受到了全新的咖啡味道,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热美式这一种咖啡。
开始思考,开始怀疑一直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安排,是每一个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性时刻。
不得不说,《失控玩家》的故事在游戏、真人、NPC、人工智能、过关打怪的外衣之下,包裹着一个意识觉醒与建造乌托邦的内核。
毕竟我们可以在观影时看到:一旦游戏没有了NPC,玩家们懵了。我们也可以在观影后延伸想到:“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工具人”,“如果资本市场里没有了韭菜”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要比《勇敢者游戏》更为深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