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界面创智工业论坛】高峰对话:“碳中和”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如何赋能产业升级

9月1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主办的2021【创智工业论坛】(第23届中国工博会官方重点论坛之一)在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顺利举办,TE Connectivity工业事业部全球产品管理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吴蓉、3M大中华区企业事务部副总裁杨彤、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区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申红锋等嘉宾进行深度对话,立足政策导向,围绕“碳中和”与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讨论。

9月1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主办的2021【创智工业论坛】(第23届中国工博会官方重点论坛之一)在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顺利举办。在高峰对话“‘碳中和’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中,界面新闻编委杨悦担任主持,TE Connectivity工业事业部全球产品管理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吴蓉女士、3M大中华区企业事务部副总裁杨彤女士、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区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申红锋先生担任圆桌对话嘉宾。嘉宾立足政策导向,围绕“碳中和”与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讨论。

以下为高峰对话实录:

主持人(杨悦):先请三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

吴蓉: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大家上午好,我叫吴蓉,是TE Connectivity工业事业部全球产品管理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

TE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全球行业技术企业,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TE在全球有将近80年的历史,进入中国市场超过30年,有10多个事业部,工业事业部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是TE工业事业部非常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TE在中国有近20000名员工,其中有1000多名员工来自工业事业部,我们的工程师占比达18%左右。此外,TE在国内有超过15个工厂,其中工业事业部有两家制造基地,分别位于厦门和苏州,这个布局与我们的业务战略息息相关。我们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为原则,在深度了解本土客户和市场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多元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响应式服务,还有主动式的服务和更为深度的共同创新等。希望在后续讨论中与大家分享更多信息,谢谢!

杨彤:3M公司1902年成立,有将近120年历史。作为一家多元化科技创新企业,我们有6万多种产品,行业涉及交通、电子电气、汽车能源等,很多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M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在中国也有近4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把握本土经济脉搏,秉承“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本土化理念,积极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成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3M中国有限公司是深圳特区以外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浓重的一笔。目前,3M中国有9家工厂、4个技术中心、1个研发中心、8000多名员工、27个办事处。3M重视创新,且文化十分多元化。谢谢!

申红锋:大家好!我叫申红锋,是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部门战略和业务发展负责人,说起施耐德电气,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施耐德电气是有185年历史的的法国企业,专注于做两件事情,一是能源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这跟我们今天的话题非常契合;二是工业自动化业务,通过自动化软硬件、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帮助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施耐德电气是全球性跨国公司,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万8千多名员工,去年营收250多亿欧元。施耐德电气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很深,于1987年正式进入中国,目前中国也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在中国的本土化做得不错,建立了端到端的、涵盖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全方位能力和服务。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员工总数有1万7000多名,23家工厂,其中13家被工信部认证为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被达沃斯经济论坛认证为发展中的灯塔工厂。随着中国在整个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后续能跟中国客户共同发展。谢谢!

主持人(杨悦):接下来进入今天的高峰对话“‘碳中和’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众所周知,工业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细胞,同时是承担碳排放、低碳生活的主体。不同于日常生活,大家可能多靠公交车或者步行出行;支付宝上种树;用布袋或纸袋代替塑料袋等很简单的小动作进行低碳生活。工业企业的低碳是更复杂、更系统的工程,今天请三位嘉宾结合企业经验,跟大家交流一下,先请TE的吴蓉女士谈一谈。

吴蓉:谢谢主持人。双碳目标的设定指引着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注入活力。TE致力于创造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在这个使命的推动下,我们希望从五大方面为低碳目标的实现赋能助力,分别是可持续的技术、可持续的运营、可持续的供应链、可持续的社区、可持续的理念。作为TE工业事业部的代表,我今天想就可持续的技术和可持续的运营两方面跟大家分享我们的实践。

首先谈一下可持续的技术。从业务端来看,“碳中和”给我们带来更为广阔的业务市场和创新机遇。今天,我们的许多客户正依托绿色科技开拓创新应用。作为一家专注于连接和传感领域的企业,我们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客户的创新和应用。简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是在储能方面,今天主要聚焦家庭储能系统。这个系统是指利用安装在屋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或家庭用的风力发电机产生的能源,把富余的电力存入储能系统,以备高峰时使用。这样不仅能帮助家庭节省电力开支,也可以作为应急电源使用。在这个领域,TE和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为其提供例如HDC重载连接器、丰富的板端连接产品和解决方案,确保储能系统各部位的电力、信号、数据传输,在兼顾安全和美观的同时,也能实现储能系统可靠和稳定的运行。

另一个例子是新能源领域。新能源车是当下非常火热的话题,其市场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看到,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正朝着小型化、高功率、高速度、高灵活性等方向发展。TE工业事业部为配合充电桩的发展开发了全面丰富的产品线,其中既有更强开关能力的继电器和接触器产品,也有使用于面板控制的高可靠性紧凑型板端连接器,还有确保电气稳定连接的各类端子等,可适用于不同充电功率的各种交、直流桩,适用于新能源车家用充电、快充等多种场景,帮助其打破“里程焦虑”。这是从业务端角度探讨为什么“碳中和”对我们来说是机遇。

从运营端来看,作为深耕中国30多年的一家企业,我们一直希望把低碳理念落实到运营中去。以工业事业部苏州工厂为例子,我们苏州工厂于2017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在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可持续理念融入到工厂设计和建造中。比如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苏州工厂严格践行永续环保,纳入废水处理系统做到水资源循环利用;工厂车间安装自动灯光控制系统,根据光源的亮度不同可实时调节灯光开关,在确保车间亮度始终适合生产的同时,也有利于节能节电,降低能耗;还有热能收集及循环利用系统,把大型机器运转过程中的热能收集起来,用到需要耗电的生产中,也能很好地达到节能节电的效果。

以上,我简单从可持续的技术和可持续运营的角度,分享了TE工业事业部是如何助力低碳实践的。我们希望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能和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

主持人(杨悦):谢谢!吴蓉女士讲了一下TE公司怎样在低碳和减排方面的经验。接下来,请杨彤女士聊聊3M,作为一家有责任心的跨国企业,3M宣布未来20年投资10亿美元投资“碳中和”,我想问一下杨女士,实现“碳中和”是不是一定要牺牲效率和效益?您如何看待投资回报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关系?

杨彤:实现“碳中和”和经济效益之间并不矛盾。其实,推进“碳中和”目标能够促使企业技术更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能使能源利用更高效。我们在中国和全球各地的实践中,发现持续进行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的投入,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效益。我们用科技和产品,与供应商共同促进绿色环保、低碳排放的执行。

谈谈我们自身的经验,过去20年,3M已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71.1%,且生产基地的零垃圾填埋占比达42.9%,同事我们全球承诺100%使用清洁能源作为电力。目前,我们在美国本土已经实现以100%用清洁能源作为电力。作为一家创新企业,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新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研究时,我们会考虑产品是不是可复用,是不是可回收、再循环;产品生产过程中,我们会考虑产品是不是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水资源;在产品再生研发过程中,我们考虑产品是不是可以用可再生循环材料。我们与供应商、客户一起,借助创新理念和产品技术,协同创新,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比如2020年,客户借助我们的产品,减少了碳排放量1660万吨。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说明。大家可能比较了解3M公司的胶水胶粘剂,我们的水性胶帮助大大减少了排放和污染,因为同等情况下,环保水性胶比溶剂型胶水提高了3倍左右的涂布面积,同时还减少了65%的胶的空桶废弃物。

此外,我们应景国家的限塑令,在生产的新的保温材料中,我们把100%循环再生材料做成保温棉,替代日常生活中的棉和羽绒等传统材料,在保证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服装行业的绿色发展。

另外,互联网时代往往服务器的能耗是大家所关心的,服务器的绿色减碳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3M氟化液浸没冷却技术,把服务器浸没在氟化液液体中冷却,可以加速服务器热散热,能使服务器制冷能源效率提高95%左右。

还有一个例子,关于新能源汽车,大家知道电池的续航能力跟车子的重量有关系,所以我们也有一些材料,例如玻璃微珠,能够在保持材料、结构、性能、强度等基础上,减轻车身重量,增强电池续航能力。同时,我们还有一些产品,可用于可再生能源行业、清洁能源行业,比如说3M贴膜、胶带以及胶粘剂产品能够使太阳能电池板捕捉更多的光线,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并且一些保护膜,可用在风力发电的电机叶片上,能够抗气候变化,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保护叶片免受伤害,提升设备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刚才我举的例子,无论从3M自身运营,还是我们与客户的共同创新的例子中,都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的平衡。

主持人(杨悦):谢谢杨总的分享,让我们知道3M不光有口罩和粘钩,还有更广阔的产业。接下来,有请施耐德电气的申总聊聊,我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施耐德电气也有双碳目标,即2025年施耐德电气要在公司运营中实现“碳中和”,2040年端到端供应链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听上去很宏大,我想请申总谈一下施耐德电气制定目标的依据和底气在哪里?

申红锋:我们对自己要求很严,还有两个更宏大、更苛刻的目标,即2025年我们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2030年在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2040年在供应链层面实现端到端的“碳中和”;2050年在全上下游供应链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

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底气或要求?这是基于施耐德电气整个公司的定位,我们的愿景是赋能所有人,对能源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融入施耐德电气的DNA。施耐德电气在2005年就推出业界最早的企业级评估体系之一“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并与时俱进定期迭代,而员工的奖金也跟这个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挂钩。总结两点,为什么我们敢定这样的目标?第一、我们做这个时间比较长。第二,我们的业务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客户提高能源效率、生产运营效率,我们长期深耕工业、能源、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行业。我们致力于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达到绿色、提升能源效率的目标,通过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我们自己也是生产型企业,23家工厂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例如新能源领域,23家工厂有15家做智慧化工厂,13家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还有2家智慧物流中心,15家部署了太阳能光伏的发电系统,从2017年累计到现在有18000兆瓦/时,降低碳排放12000吨。

水泥是众所周知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 60%的生产成本来自能源。我们通过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部署了大量基于AI人工智能和先进工艺过程控制算法的专家系统。我们的合作经验显示,一条年产熟料320万吨的生产线部署施耐德电气赋能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后,每年碳减排可达约8400吨。

我们做这些之前,也做了非常多的内部创新,施耐德电气所有的工厂、研发、供应链体系,都从产品创意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我们做中央配电设备,原来传统的开关柜带六氟化硫,是强温室效应气体,我们创新的推出了使用干燥空气代替六氟化硫的技术,并运用于环网柜中。同时,我们通过对元器件、包装等循环再利用、能量再回收等技术,改善供应量,提高绩效指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工厂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单位能耗在近三年内降低了12.4%,同时整体生产效率提升5-10%。

除了自身实践,在赋能用户的减碳目标上,我们总结几点经验如下:第一,实现减碳、可持续等目标,不能光靠一家企业的力量,生态圈很重要。施耐德电气提出朋友圈战略,通过把大家联合起来为所有企业赋能,我们自己实践做好了,再把产品和技术商品化、模块化、标准化,尽量降低部署成本,赋能我们的伙伴进行大规模推广创新。第二,双碳目标从顶层规划开始。施耐德电气推出绿色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咨询业务,我们分析国家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意义,解析未来几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分析减碳需要分几步走,顶层规划如何落地实施,用什么技术分阶段实现目标等。第三,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减碳是技术活。大家都在谈,一个工厂或一个产品的碳标签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例如现场的话筒、沙发,也涉及到很长的工厂产业链条,怎么样在全链条里用可信的区块链等技术,标记各个环节碳的标签和足迹,知道耗在哪、耗了多少、为什么耗那么多、什么样手段可以降下来,如何通过工艺、管理或是其他行为优化?施耐德电气在这些方面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文化融入方方面面。我相信,绿色可以成为各家企业驱动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谢谢各位!

主持人(杨悦):谢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和交流,让我们对“碳排放”“碳中和”等概念有了更多认知,尤其从企业角度,在哪些方面入手,从哪些技术环节改造,达到“双碳”的弘大目标,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干货满满,谢谢大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施耐德电气

89
  • 中建国际与施耐德电气、松下电器签署合作协议
  • 施耐德电气旗下剑维软件启动中国客户体验中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2021【界面创智工业论坛】高峰对话:“碳中和”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如何赋能产业升级

9月1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主办的2021【创智工业论坛】(第23届中国工博会官方重点论坛之一)在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顺利举办,TE Connectivity工业事业部全球产品管理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吴蓉、3M大中华区企业事务部副总裁杨彤、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区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申红锋等嘉宾进行深度对话,立足政策导向,围绕“碳中和”与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讨论。

9月1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 | 界面新闻主办的2021【创智工业论坛】(第23届中国工博会官方重点论坛之一)在上海虹桥康得思酒店顺利举办。在高峰对话“‘碳中和’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中,界面新闻编委杨悦担任主持,TE Connectivity工业事业部全球产品管理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吴蓉女士、3M大中华区企业事务部副总裁杨彤女士、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中国区战略和业务发展总监申红锋先生担任圆桌对话嘉宾。嘉宾立足政策导向,围绕“碳中和”与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讨论。

以下为高峰对话实录:

主持人(杨悦):先请三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

吴蓉: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大家上午好,我叫吴蓉,是TE Connectivity工业事业部全球产品管理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

TE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全球行业技术企业,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TE在全球有将近80年的历史,进入中国市场超过30年,有10多个事业部,工业事业部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是TE工业事业部非常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TE在中国有近20000名员工,其中有1000多名员工来自工业事业部,我们的工程师占比达18%左右。此外,TE在国内有超过15个工厂,其中工业事业部有两家制造基地,分别位于厦门和苏州,这个布局与我们的业务战略息息相关。我们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为原则,在深度了解本土客户和市场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多元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响应式服务,还有主动式的服务和更为深度的共同创新等。希望在后续讨论中与大家分享更多信息,谢谢!

杨彤:3M公司1902年成立,有将近120年历史。作为一家多元化科技创新企业,我们有6万多种产品,行业涉及交通、电子电气、汽车能源等,很多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M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在中国也有近4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把握本土经济脉搏,秉承“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本土化理念,积极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成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3M中国有限公司是深圳特区以外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浓重的一笔。目前,3M中国有9家工厂、4个技术中心、1个研发中心、8000多名员工、27个办事处。3M重视创新,且文化十分多元化。谢谢!

申红锋:大家好!我叫申红锋,是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部门战略和业务发展负责人,说起施耐德电气,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施耐德电气是有185年历史的的法国企业,专注于做两件事情,一是能源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这跟我们今天的话题非常契合;二是工业自动化业务,通过自动化软硬件、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帮助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施耐德电气是全球性跨国公司,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万8千多名员工,去年营收250多亿欧元。施耐德电气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很深,于1987年正式进入中国,目前中国也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在中国的本土化做得不错,建立了端到端的、涵盖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全方位能力和服务。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员工总数有1万7000多名,23家工厂,其中13家被工信部认证为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被达沃斯经济论坛认证为发展中的灯塔工厂。随着中国在整个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后续能跟中国客户共同发展。谢谢!

主持人(杨悦):接下来进入今天的高峰对话“‘碳中和’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众所周知,工业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细胞,同时是承担碳排放、低碳生活的主体。不同于日常生活,大家可能多靠公交车或者步行出行;支付宝上种树;用布袋或纸袋代替塑料袋等很简单的小动作进行低碳生活。工业企业的低碳是更复杂、更系统的工程,今天请三位嘉宾结合企业经验,跟大家交流一下,先请TE的吴蓉女士谈一谈。

吴蓉:谢谢主持人。双碳目标的设定指引着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注入活力。TE致力于创造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在这个使命的推动下,我们希望从五大方面为低碳目标的实现赋能助力,分别是可持续的技术、可持续的运营、可持续的供应链、可持续的社区、可持续的理念。作为TE工业事业部的代表,我今天想就可持续的技术和可持续的运营两方面跟大家分享我们的实践。

首先谈一下可持续的技术。从业务端来看,“碳中和”给我们带来更为广阔的业务市场和创新机遇。今天,我们的许多客户正依托绿色科技开拓创新应用。作为一家专注于连接和传感领域的企业,我们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客户的创新和应用。简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是在储能方面,今天主要聚焦家庭储能系统。这个系统是指利用安装在屋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或家庭用的风力发电机产生的能源,把富余的电力存入储能系统,以备高峰时使用。这样不仅能帮助家庭节省电力开支,也可以作为应急电源使用。在这个领域,TE和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为其提供例如HDC重载连接器、丰富的板端连接产品和解决方案,确保储能系统各部位的电力、信号、数据传输,在兼顾安全和美观的同时,也能实现储能系统可靠和稳定的运行。

另一个例子是新能源领域。新能源车是当下非常火热的话题,其市场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看到,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正朝着小型化、高功率、高速度、高灵活性等方向发展。TE工业事业部为配合充电桩的发展开发了全面丰富的产品线,其中既有更强开关能力的继电器和接触器产品,也有使用于面板控制的高可靠性紧凑型板端连接器,还有确保电气稳定连接的各类端子等,可适用于不同充电功率的各种交、直流桩,适用于新能源车家用充电、快充等多种场景,帮助其打破“里程焦虑”。这是从业务端角度探讨为什么“碳中和”对我们来说是机遇。

从运营端来看,作为深耕中国30多年的一家企业,我们一直希望把低碳理念落实到运营中去。以工业事业部苏州工厂为例子,我们苏州工厂于2017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在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可持续理念融入到工厂设计和建造中。比如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苏州工厂严格践行永续环保,纳入废水处理系统做到水资源循环利用;工厂车间安装自动灯光控制系统,根据光源的亮度不同可实时调节灯光开关,在确保车间亮度始终适合生产的同时,也有利于节能节电,降低能耗;还有热能收集及循环利用系统,把大型机器运转过程中的热能收集起来,用到需要耗电的生产中,也能很好地达到节能节电的效果。

以上,我简单从可持续的技术和可持续运营的角度,分享了TE工业事业部是如何助力低碳实践的。我们希望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能和客户、员工、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

主持人(杨悦):谢谢!吴蓉女士讲了一下TE公司怎样在低碳和减排方面的经验。接下来,请杨彤女士聊聊3M,作为一家有责任心的跨国企业,3M宣布未来20年投资10亿美元投资“碳中和”,我想问一下杨女士,实现“碳中和”是不是一定要牺牲效率和效益?您如何看待投资回报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关系?

杨彤:实现“碳中和”和经济效益之间并不矛盾。其实,推进“碳中和”目标能够促使企业技术更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能使能源利用更高效。我们在中国和全球各地的实践中,发现持续进行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的投入,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效益。我们用科技和产品,与供应商共同促进绿色环保、低碳排放的执行。

谈谈我们自身的经验,过去20年,3M已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71.1%,且生产基地的零垃圾填埋占比达42.9%,同事我们全球承诺100%使用清洁能源作为电力。目前,我们在美国本土已经实现以100%用清洁能源作为电力。作为一家创新企业,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新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研究时,我们会考虑产品是不是可复用,是不是可回收、再循环;产品生产过程中,我们会考虑产品是不是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水资源;在产品再生研发过程中,我们考虑产品是不是可以用可再生循环材料。我们与供应商、客户一起,借助创新理念和产品技术,协同创新,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比如2020年,客户借助我们的产品,减少了碳排放量1660万吨。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说明。大家可能比较了解3M公司的胶水胶粘剂,我们的水性胶帮助大大减少了排放和污染,因为同等情况下,环保水性胶比溶剂型胶水提高了3倍左右的涂布面积,同时还减少了65%的胶的空桶废弃物。

此外,我们应景国家的限塑令,在生产的新的保温材料中,我们把100%循环再生材料做成保温棉,替代日常生活中的棉和羽绒等传统材料,在保证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服装行业的绿色发展。

另外,互联网时代往往服务器的能耗是大家所关心的,服务器的绿色减碳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3M氟化液浸没冷却技术,把服务器浸没在氟化液液体中冷却,可以加速服务器热散热,能使服务器制冷能源效率提高95%左右。

还有一个例子,关于新能源汽车,大家知道电池的续航能力跟车子的重量有关系,所以我们也有一些材料,例如玻璃微珠,能够在保持材料、结构、性能、强度等基础上,减轻车身重量,增强电池续航能力。同时,我们还有一些产品,可用于可再生能源行业、清洁能源行业,比如说3M贴膜、胶带以及胶粘剂产品能够使太阳能电池板捕捉更多的光线,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并且一些保护膜,可用在风力发电的电机叶片上,能够抗气候变化,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保护叶片免受伤害,提升设备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刚才我举的例子,无论从3M自身运营,还是我们与客户的共同创新的例子中,都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的平衡。

主持人(杨悦):谢谢杨总的分享,让我们知道3M不光有口罩和粘钩,还有更广阔的产业。接下来,有请施耐德电气的申总聊聊,我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施耐德电气也有双碳目标,即2025年施耐德电气要在公司运营中实现“碳中和”,2040年端到端供应链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听上去很宏大,我想请申总谈一下施耐德电气制定目标的依据和底气在哪里?

申红锋:我们对自己要求很严,还有两个更宏大、更苛刻的目标,即2025年我们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2030年在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2040年在供应链层面实现端到端的“碳中和”;2050年在全上下游供应链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

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底气或要求?这是基于施耐德电气整个公司的定位,我们的愿景是赋能所有人,对能源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融入施耐德电气的DNA。施耐德电气在2005年就推出业界最早的企业级评估体系之一“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并与时俱进定期迭代,而员工的奖金也跟这个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挂钩。总结两点,为什么我们敢定这样的目标?第一、我们做这个时间比较长。第二,我们的业务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客户提高能源效率、生产运营效率,我们长期深耕工业、能源、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行业。我们致力于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达到绿色、提升能源效率的目标,通过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我们自己也是生产型企业,23家工厂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例如新能源领域,23家工厂有15家做智慧化工厂,13家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还有2家智慧物流中心,15家部署了太阳能光伏的发电系统,从2017年累计到现在有18000兆瓦/时,降低碳排放12000吨。

水泥是众所周知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 60%的生产成本来自能源。我们通过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部署了大量基于AI人工智能和先进工艺过程控制算法的专家系统。我们的合作经验显示,一条年产熟料320万吨的生产线部署施耐德电气赋能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后,每年碳减排可达约8400吨。

我们做这些之前,也做了非常多的内部创新,施耐德电气所有的工厂、研发、供应链体系,都从产品创意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我们做中央配电设备,原来传统的开关柜带六氟化硫,是强温室效应气体,我们创新的推出了使用干燥空气代替六氟化硫的技术,并运用于环网柜中。同时,我们通过对元器件、包装等循环再利用、能量再回收等技术,改善供应量,提高绩效指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工厂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单位能耗在近三年内降低了12.4%,同时整体生产效率提升5-10%。

除了自身实践,在赋能用户的减碳目标上,我们总结几点经验如下:第一,实现减碳、可持续等目标,不能光靠一家企业的力量,生态圈很重要。施耐德电气提出朋友圈战略,通过把大家联合起来为所有企业赋能,我们自己实践做好了,再把产品和技术商品化、模块化、标准化,尽量降低部署成本,赋能我们的伙伴进行大规模推广创新。第二,双碳目标从顶层规划开始。施耐德电气推出绿色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咨询业务,我们分析国家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意义,解析未来几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分析减碳需要分几步走,顶层规划如何落地实施,用什么技术分阶段实现目标等。第三,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减碳是技术活。大家都在谈,一个工厂或一个产品的碳标签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例如现场的话筒、沙发,也涉及到很长的工厂产业链条,怎么样在全链条里用可信的区块链等技术,标记各个环节碳的标签和足迹,知道耗在哪、耗了多少、为什么耗那么多、什么样手段可以降下来,如何通过工艺、管理或是其他行为优化?施耐德电气在这些方面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文化融入方方面面。我相信,绿色可以成为各家企业驱动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谢谢各位!

主持人(杨悦):谢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和交流,让我们对“碳排放”“碳中和”等概念有了更多认知,尤其从企业角度,在哪些方面入手,从哪些技术环节改造,达到“双碳”的弘大目标,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干货满满,谢谢大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