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兰克·米勒1986年的漫画《黑暗骑士归来》中,当退休多年、鬓角染霜的布鲁斯·韦恩重新披上披风带上头罩,他才意识到哥谭市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蝙蝠侠必须要采取一些新的手段来扭转不利局势。华纳兄弟(DC出品方)如今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DC电影宇宙刚刚起步,但目前看来,打头的两部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与扎克·施耐德的新作《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似乎并没有给电影宇宙开一个好头。
好消息是,DC如今看来是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行着。华纳本周刚刚宣布将成立独立的DC影业,旨在复制刚拿下全球总票房100亿美元的迪士尼旗下漫威影业的成功。这家新电影公司将由DC漫画的忠实拥趸杰夫·琼斯(Geoff Johns)与华纳自己派出的琼恩·伯格(Jon Berg)领导,意在打造出DC电影的独特风格内涵,让超级英雄们百花齐放,以及扭转由扎导在《钢铁之躯》和《蝙蝠侠大战超人》中挑起的“CGI特效用到死”的趋势。
这个任务相当艰巨。扎导电影的失败彰显了当一个宇宙中拥有众多迥然不同的重量级漫画角色时,其电影世界的构建并不能用一条简单粗暴的路径来完成。而这也意味着华纳不能再用“导演为大”的方式来拍摄超级英雄电影,因为这意味着大权在握的导演很有可能会不顾电影公司的感受而毁掉那些经典的漫画角色。
《蝙蝠侠大战超人》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黑暗骑士归来》,而这部电影本应拍得激动人心,毕竟扎克施奈德从前拍过《斯巴达300勇士》,也拍过DC漫改电影《守望者》,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这部新作当中,扎导对漫画原作的解读似乎出现了偏差。
在米勒的漫画中,超人被塑造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光明正义形象,而蝙蝠侠则是阴沉的愤世嫉俗的化身。而两位英雄之间的观念分歧——其中一人认为权力应当用于维护秩序,另一人则认为他才是哥谭市唯一真正的希望——则是推动漫画情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到了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中,两个主角都变成了愤青式人物。暗夜斗士不再是那个会不假思索救下死敌性命的聪明侦探,而是变成了无脑杀人犯,蝙蝠车上装载的也全都变成了机枪;至于钢铁之躯的超人,他也变成了一个阴暗而纠结、万人嫉恨、彻彻底底的外星人,而不再是那个人见人爱健康快乐的美国式农场小子了。
DC的老对头漫威,其所建立的电影宇宙则被部分影评人批为太过温和,但至少漫威老总凯文·费奇会和他的团队构建一个可以让钢铁侠、绿巨人和蜘蛛侠等迥异的角色共放异彩的世界。与之相对,相对年轻的DC电影宇宙则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境地:DC漫画中的关键英雄和反派角色都发展了更长的时间,最主要的角色超人和蝙蝠侠早在漫威成立之前就已出现,因此电影要展现这些漫画角色将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DC电影不应该实行导演为大的制度,DC影业的成立对其电影宇宙的发展则将大有裨益。观众们或许并不能接受神秘的巫师沙赞(Shazam)、诡谲的小丑女哈莉·奎因与蝙蝠女可以在一个电影宇宙里和谐地共处,但目前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接下来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正义联盟》电影中,DC会采用和漫威相同的多英雄、同世界背景设置。这个方法能不能被接受,就看观众自己了。

也许DC影业老总们可以考虑先把那些40年代的老一辈超级英雄放回漫画中去,让那些更适合电影发展的新角色大放光彩。把巫师沙赞放到华纳的未来电影规划中,在哈莉·奎因领衔的女性超英电影上下大工夫,或许可以让DC电影宇宙有一个更好的起步。
当前,DC面临着更多眼前的挑战,比如将要上映的两部《正联》电影。现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这两部电影都将由扎克·施奈德执导,而上部已经开始拍摄。新上任的DC影业老总们,你们可要赶在扎导把海王放进太空,把闪电侠变成一个怪脾气的慢性子之前加快行动啊。
(翻译:李雨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