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看之道:当代艺术在商场中“返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观看之道:当代艺术在商场中“返场”

“二十多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当代艺术可以在商场,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上海从来不缺新的商场,每年新建的商场数量都在增加,都市人的休闲生活、消费基本都在商场,而商场体积也在越修越大,业态也越来越丰富,足以让人在里面待上一整天。从基本的吃喝玩乐,到健身学习,再到艺术欣赏,商场越来越像是一个大观园,体验升级的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比如艺术欣赏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学者连玲玲在《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进度上海城市文化》里写到,在商场里开艺术展,早在100年前的南京路上就开了先例。从最早搭建临时性的展览空间,再到如今建美术馆或艺术中心,艺术在商场中的展览形式和内容一直在改变。作为时代精神的图像注脚,艺术是了解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切入口,而商场成为日常生活中接触艺术最便捷的场所。

坐落在北上海的瑞虹天地太阳宫,在上周正式对外开业,亮相了很多新型业态,其中就有CCC跨文化中心(Center for Cross Culture)。作为一个多形态、跨领域的创新品牌与文化项目集成中心,其定义本身就表明了混搭的特性。而作为建设18万方的超大商业体量的香港瑞安集团,参与建立这次文化中心合作,也是在艺文经营上做出的一次大的创新和努力。

嘉宾合影,左起:CCC跨文化中心艺术总监陈友桐、瑞虹天地总经理陈纯、CCC跨文化中心创始人蔡杏芸

商场的大流量意味着更为大众的市场和更加广泛的消费力。而今天的艺术越来越急切的想要破圈和跨界,走进大众,并产生链接,引导或者培养新的审美趣味。此次,中心的首展《返场:友谊万岁》就有一种带着电影片段的感觉,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不在美术馆就能看到过去二十五年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实验性的作品,当代的表现形式,跨界的组合方式,让观展人群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商场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新奇或者拍照好看了,还需要带着文化知识储备去欣赏了。这对非专业的观众人群来说,其要求也更高了。

本次展览由展览作者孙啟栋、王懿泉、张渊共同策划,特别呈现7位艺术家周啸虎、丁乙、施勇、陆春生、杨福东、邱岸雄-未知博物馆、徐震®(按年龄或成立时间排序)的重要作品。这几位艺术家在圈内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同时也是见证和参与了过去25年整个艺术圈的发展,所展的作品分别创作在这段历史里。如果单看一个人的作品,可能是他早期作品的形态,但展览把几件作品做了跨越时间的组合,就成了一个混剪。这种混剪呈现的信息量很大。

三位展览作者:张渊、孙啟栋、王懿泉

作为艺术圈外的人,很难知道本次展览参考了过往二十五年在上海发生的以下展览:第一部分:《 96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 让我们谈谈钱》(1996),由卜汉可(加)、丁乙、施勇、申凡、周铁海策划;第二部分 :上海双年展,2000-2010共六届,分别为:《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都市营造》,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超设计》,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快城快客》,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第三部分:《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2013),由李振华策划。

这一次的《返场:友谊万岁》参展艺术家也都从过去这三部分的展览中选取而来,这对艺术家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返场”。从96首届“传真展”到《都市营造》(2002)、《快城快客》(2008)、再到2013年的“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科技在改变,城市的人文与艺术的媒介表达方式也在改变。艺术家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可以选择松地站在上海当代艺术前辈的旁边,特别是他们人也都在,且正值壮年;我们也可以选择纪念碑,为神话再增添一层光晕,这种倾向已经开始蔓延;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新发现他们,《返场》既是返回历史现场,又是⼀场精彩的演出结束之后,主创人员的重新登场:我们非常欣喜可以有⼀个加演的机会。”孙啟栋表示。

周啸虎,集训营 2007/2008

8频道录像装置(合集片长20分10秒)

杨福东,盗南 2001

单路视频,彩色有声影片,18分钟

陆春生,小声喝汤小声小便就不能谈论永恒了,2013

高清录像 16:9,彩色,有声,投影,22分11秒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是线性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现代、当代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但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潮的进来,中国艺术有了很多让普通民众看不懂的创作。如今这几件作品放在了人流最为密集的场地里,更像是在面对人潮汹涌、艺术作品遍布的同时,展览以"返场"为主题,用一种镇定而明确的态度作为回应。从展品标题上看,能大致看到在过去25年里,中国的艺术发生了什么,而艺术家观察下的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位策展人也很好的诠释了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

徐震®,桃色三叠纪,2011

布上拼贴、布、综合材料,215 x 295 cm

施勇,在另一个句子里忽隐忽现 - 意外在意料中,2018

木、漆,128 x 96 x 50cm | 90.5 x 158 x 125cm

丁乙,十示 1997-30 ,1997

成品布面丙烯,140 x 160 cm

展览作者王懿泉则表示:“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回答和思考这类问题,在今天显得特别不合时宜。一点也不性感。一部分是因为作为学问的历史面临消亡;另一部分是我们经受的公共教育造就了人们不关心这些偏离正史和宏大叙事的美术史;还有一部分是,在城镇化拉动经济超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既不关心历史形成的起因和经过,就连历史的结果其实也是不关心的。人们关心的只是历史性结果的表面和皮肤,最重要的是其上附着的那层人为的光晕。可惜的是,那光晕不是历史的光晕或艺术的光晕,而是经济价值……我们愿意去碰触⼀些被忽视的材料,一些应该去讨论的潜流。这些如同植物根茎的思绪帮助我们写作,写作展览。《返场》,就是我们先写的几个小段落。”

此次展览内容从25年前回溯至今,在新的场域与时间发酵,打开了对在地性、国际化、全球化、景观化与消费的深入对话。返场其实也是一种发声。谁返场,返场做什么,来观展的民众在这种返场的空间里,又能看到什么?这或许是这场展览带来的一些思考。“我们目睹了当代艺术从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狂野时代,蜕变成在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双年展、博览会等一整套国际通用机制中的博弈前行。二十多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当代艺术可以在商场,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返场》,无意于学术梳理历史的现场,无意也做不到呈现历史的庞杂文献,我们三个晚辈相约而行,试图以各自的视角窥探与刺探本地的当代艺术进程。”展览作者张渊谈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观看之道:当代艺术在商场中“返场”

“二十多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当代艺术可以在商场,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上海从来不缺新的商场,每年新建的商场数量都在增加,都市人的休闲生活、消费基本都在商场,而商场体积也在越修越大,业态也越来越丰富,足以让人在里面待上一整天。从基本的吃喝玩乐,到健身学习,再到艺术欣赏,商场越来越像是一个大观园,体验升级的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比如艺术欣赏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学者连玲玲在《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进度上海城市文化》里写到,在商场里开艺术展,早在100年前的南京路上就开了先例。从最早搭建临时性的展览空间,再到如今建美术馆或艺术中心,艺术在商场中的展览形式和内容一直在改变。作为时代精神的图像注脚,艺术是了解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切入口,而商场成为日常生活中接触艺术最便捷的场所。

坐落在北上海的瑞虹天地太阳宫,在上周正式对外开业,亮相了很多新型业态,其中就有CCC跨文化中心(Center for Cross Culture)。作为一个多形态、跨领域的创新品牌与文化项目集成中心,其定义本身就表明了混搭的特性。而作为建设18万方的超大商业体量的香港瑞安集团,参与建立这次文化中心合作,也是在艺文经营上做出的一次大的创新和努力。

嘉宾合影,左起:CCC跨文化中心艺术总监陈友桐、瑞虹天地总经理陈纯、CCC跨文化中心创始人蔡杏芸

商场的大流量意味着更为大众的市场和更加广泛的消费力。而今天的艺术越来越急切的想要破圈和跨界,走进大众,并产生链接,引导或者培养新的审美趣味。此次,中心的首展《返场:友谊万岁》就有一种带着电影片段的感觉,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不在美术馆就能看到过去二十五年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实验性的作品,当代的表现形式,跨界的组合方式,让观展人群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商场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新奇或者拍照好看了,还需要带着文化知识储备去欣赏了。这对非专业的观众人群来说,其要求也更高了。

本次展览由展览作者孙啟栋、王懿泉、张渊共同策划,特别呈现7位艺术家周啸虎、丁乙、施勇、陆春生、杨福东、邱岸雄-未知博物馆、徐震®(按年龄或成立时间排序)的重要作品。这几位艺术家在圈内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同时也是见证和参与了过去25年整个艺术圈的发展,所展的作品分别创作在这段历史里。如果单看一个人的作品,可能是他早期作品的形态,但展览把几件作品做了跨越时间的组合,就成了一个混剪。这种混剪呈现的信息量很大。

三位展览作者:张渊、孙啟栋、王懿泉

作为艺术圈外的人,很难知道本次展览参考了过往二十五年在上海发生的以下展览:第一部分:《 96上海首届国际传真艺术展: 让我们谈谈钱》(1996),由卜汉可(加)、丁乙、施勇、申凡、周铁海策划;第二部分 :上海双年展,2000-2010共六届,分别为:《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都市营造》,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超设计》,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快城快客》,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第三部分:《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2013),由李振华策划。

这一次的《返场:友谊万岁》参展艺术家也都从过去这三部分的展览中选取而来,这对艺术家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返场”。从96首届“传真展”到《都市营造》(2002)、《快城快客》(2008)、再到2013年的“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科技在改变,城市的人文与艺术的媒介表达方式也在改变。艺术家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可以选择松地站在上海当代艺术前辈的旁边,特别是他们人也都在,且正值壮年;我们也可以选择纪念碑,为神话再增添一层光晕,这种倾向已经开始蔓延;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新发现他们,《返场》既是返回历史现场,又是⼀场精彩的演出结束之后,主创人员的重新登场:我们非常欣喜可以有⼀个加演的机会。”孙啟栋表示。

周啸虎,集训营 2007/2008

8频道录像装置(合集片长20分10秒)

杨福东,盗南 2001

单路视频,彩色有声影片,18分钟

陆春生,小声喝汤小声小便就不能谈论永恒了,2013

高清录像 16:9,彩色,有声,投影,22分11秒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是线性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现代、当代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但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潮的进来,中国艺术有了很多让普通民众看不懂的创作。如今这几件作品放在了人流最为密集的场地里,更像是在面对人潮汹涌、艺术作品遍布的同时,展览以"返场"为主题,用一种镇定而明确的态度作为回应。从展品标题上看,能大致看到在过去25年里,中国的艺术发生了什么,而艺术家观察下的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位策展人也很好的诠释了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

徐震®,桃色三叠纪,2011

布上拼贴、布、综合材料,215 x 295 cm

施勇,在另一个句子里忽隐忽现 - 意外在意料中,2018

木、漆,128 x 96 x 50cm | 90.5 x 158 x 125cm

丁乙,十示 1997-30 ,1997

成品布面丙烯,140 x 160 cm

展览作者王懿泉则表示:“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回答和思考这类问题,在今天显得特别不合时宜。一点也不性感。一部分是因为作为学问的历史面临消亡;另一部分是我们经受的公共教育造就了人们不关心这些偏离正史和宏大叙事的美术史;还有一部分是,在城镇化拉动经济超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既不关心历史形成的起因和经过,就连历史的结果其实也是不关心的。人们关心的只是历史性结果的表面和皮肤,最重要的是其上附着的那层人为的光晕。可惜的是,那光晕不是历史的光晕或艺术的光晕,而是经济价值……我们愿意去碰触⼀些被忽视的材料,一些应该去讨论的潜流。这些如同植物根茎的思绪帮助我们写作,写作展览。《返场》,就是我们先写的几个小段落。”

此次展览内容从25年前回溯至今,在新的场域与时间发酵,打开了对在地性、国际化、全球化、景观化与消费的深入对话。返场其实也是一种发声。谁返场,返场做什么,来观展的民众在这种返场的空间里,又能看到什么?这或许是这场展览带来的一些思考。“我们目睹了当代艺术从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狂野时代,蜕变成在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双年展、博览会等一整套国际通用机制中的博弈前行。二十多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当代艺术可以在商场,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返场》,无意于学术梳理历史的现场,无意也做不到呈现历史的庞杂文献,我们三个晚辈相约而行,试图以各自的视角窥探与刺探本地的当代艺术进程。”展览作者张渊谈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