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总体规划改革首次提出:城市副中心不再建封闭社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总体规划改革首次提出:城市副中心不再建封闭社区

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透露,城市副中心将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

图片来源:网络

5月25日,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最后一场在通州召开。北京市规划委透露,北京未来城市副中心将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中央提倡的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将先行先试。根据昨天披露的规划要点,副中心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项住区有机渗透;市政管线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在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

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北京已确定了多个硬指标,从而实现“减量提质”:2020年及远景常住人口2300万的控制目标;平原区的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在用地结构上,也将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从而形成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王飞在报告会上透露,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来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也正在编制当中,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出台。在这篇近万字的长文中,最受舆情关注的大概是这一百多字:“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不再建设封闭型小区的政策,甫一提出曾经引起广泛争议。“治安谁负责?”“以后小区楼下不断有车辆路过,大家是不是也别睡觉啦,可以起来嗨!”“公摊面积30%已经哭晕在小区的路上”这些评论纷纷上了头条,还有网友笑问:“那以后是不是能去富人区别墅区摆烧烤摊儿了?”

据全景网消息,今年2月24日,中国住建部在其官网上对备受关注和热议的街区制发文解释,称推广街区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拆围墙”。住建部认为,街区制是对世界城市规划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它影响了路网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

但是实际操作层面上,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首个不设围墙的街区制新住宅将于今年底入住,该住宅位于地铁9号线郭公庄车辆段北侧的郭公庄车辆段一期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采用“开放街区、组团围合、混合功能”的设计理念,小区将不设置围墙,为未来生活在这里的3000户居民提供更有活力的生活模式。

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开放社区”的理念,在南北出入口之间规划了一条“S”形的绿化轴线,并在用地南侧东西向规划了一条商业步行街,形成一个“十”字形骨架的公共空间结构,将社区分成9个直接与城市道路相连通的开放小型街区。丰台区规划分局表示,将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管和引导,不批准并禁止建设围墙。

根据北京市规划部门的说法,在推广街区制方面,北京市将对单位大院和住宅小区、新建社区与已建成区分别按照分区分类、新旧有别的原则加以考量。而“打开”已经建成的街区、加密城市路网的试点,其实早在3月已经在北京启动。《北京日报》报道称,在西城区三里河区域中,一条处在建筑物、大单位夹缝中的5米宽便道,将拓宽成为城市支路,这是北京发布的首个试点项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总体规划改革首次提出:城市副中心不再建封闭社区

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透露,城市副中心将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

图片来源:网络

5月25日,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最后一场在通州召开。北京市规划委透露,北京未来城市副中心将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中央提倡的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将先行先试。根据昨天披露的规划要点,副中心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项住区有机渗透;市政管线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在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

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为了解决大城市病,北京已确定了多个硬指标,从而实现“减量提质”:2020年及远景常住人口2300万的控制目标;平原区的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在用地结构上,也将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从而形成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王飞在报告会上透露,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来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也正在编制当中,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出台。在这篇近万字的长文中,最受舆情关注的大概是这一百多字:“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不再建设封闭型小区的政策,甫一提出曾经引起广泛争议。“治安谁负责?”“以后小区楼下不断有车辆路过,大家是不是也别睡觉啦,可以起来嗨!”“公摊面积30%已经哭晕在小区的路上”这些评论纷纷上了头条,还有网友笑问:“那以后是不是能去富人区别墅区摆烧烤摊儿了?”

据全景网消息,今年2月24日,中国住建部在其官网上对备受关注和热议的街区制发文解释,称推广街区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拆围墙”。住建部认为,街区制是对世界城市规划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它影响了路网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

但是实际操作层面上,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首个不设围墙的街区制新住宅将于今年底入住,该住宅位于地铁9号线郭公庄车辆段北侧的郭公庄车辆段一期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采用“开放街区、组团围合、混合功能”的设计理念,小区将不设置围墙,为未来生活在这里的3000户居民提供更有活力的生活模式。

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开放社区”的理念,在南北出入口之间规划了一条“S”形的绿化轴线,并在用地南侧东西向规划了一条商业步行街,形成一个“十”字形骨架的公共空间结构,将社区分成9个直接与城市道路相连通的开放小型街区。丰台区规划分局表示,将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管和引导,不批准并禁止建设围墙。

根据北京市规划部门的说法,在推广街区制方面,北京市将对单位大院和住宅小区、新建社区与已建成区分别按照分区分类、新旧有别的原则加以考量。而“打开”已经建成的街区、加密城市路网的试点,其实早在3月已经在北京启动。《北京日报》报道称,在西城区三里河区域中,一条处在建筑物、大单位夹缝中的5米宽便道,将拓宽成为城市支路,这是北京发布的首个试点项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