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靠卖酱油打下千亿江山:“海天味业”的上位史,比商战片还精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靠卖酱油打下千亿江山:“海天味业”的上位史,比商战片还精彩

藏在酱油瓶里的财富,能有多庞大?

文|快刀财经 朱末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必需品,藏在酱油瓶里的财富,能有多庞大?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从海天味业的风光中找到答案。早在2014年上市当天,海天味业股价涨幅近30%,就有30多名自然人股东,变身为亿万富翁。

此后,海天味业一路高歌猛进,股价接连翻倍上涨不说,巅峰时总市值逼近7000亿大关,超越中国石化、上汽集团、美的集团等众多名企。

(图/亿牛网)

根据财报显示,2011年~2020年,海天味业的营业收入从60.91亿元增长至227.92亿元,复合增长率14%;归母净利润从9.56亿元增长至64.03亿元,复合增长率21%,远超同类上市公司,强者恒强。

(图/36kr)

有人烟处,必有海天。截至目前,海天味业的销售网络已覆盖32个省级行政区域,32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份市场,以5.3亿消费者,73%的渗透率,位列中国消费品品牌第4位。

聚水成海,从最初由广东佛山的多家酱油小作坊合并而成,到几十年后成长为调料品行业的“航天母舰”,海天酱油的上位史,比商战片还要精彩。

01 从崛起到引领,内功修炼打下护城河

海天味业的诞生,发源于1950年代广东佛山地区的一场“酱园改革”。

彼时,佛山当地25家酱园酝酿合并计划,决定以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海天(古)酱园”为领头者,改制后的新酱油厂因此被命名为“海天酱油厂”,虽在当地颇有名气,但也只是偏居一隅。

直到1994年,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海天启动股份制重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改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公司”,时任总经理的庞康,决定借此契机,来场对传统行业的大颠覆。

很快,庞康力排众议,豪掷3000多万,引进一条国外生产线,厂房生产能力大大提升,有了硬件基础作支撑,庞康立刻马不停蹄地启动品牌战略。

1992年,海天推出企业识别系统,对不同等级的酱油申请商标与专利,从源头避免山寨侵害,同时推行瓶装酱油,包装上印有海天的LOGO,强化品牌意识植入;1999年,海天成为首个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的酱油品牌,频繁出现在《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环节,海天名声大噪;到2001年,海天味业的销售收入已突破10亿大关。

为彻底解决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海天做出了很多“史无前例”的大动作。2003年,海天引进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速度达24000瓶/小时,效率有了质的飞越;2005年,海天在佛山投资10亿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调味品综合生产基地——海天高明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00万吨;2008年,海天建起80万平方米的阳光晒池群,从德国引进10条自动生产线,119道工序全部自动完成。

产能上的更新换代,让海天势如破竹。从2007年的一张产量对比图中,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前十名里的2-9名全部产量加起来,才勉强大于海天。

强大的规模效应下,海天的成本优势明显,对上游享有议价话语权,得以保持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食以味为先,业界戏言,中国调味品市场有三大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海天老抽的上色效果——用其他酱油炒菜,会变黑变暗,而海天草菇老抽炒出来的菜,却仍可保持透亮。

在做酱油这件事上,海天是真的拼。早期,为了利润最大化,有些厂商低价收取劣质头发以提取动物性蛋白液,勾兑成酱油以次充好售卖,导致不良风气盛行。

不破不立,海天先于同行通过了ISO、HACCP等国际通行标准认证,不惜从美国进口气相、液相色谱仪等仪器,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开展农药残留检测的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到加工环节,设有494个监测点层层把关,保证品控。

此外,传统酱油制曲环节依靠环境中自然沉降的菌种发酵,口味极不稳定,杂菌的混入也会生产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为达到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平衡,海天专门成立了菌种研发中心,通过反复筛选、优化,最终研制出独家机密——“海天菌”,这也成为海天的“杀手锏”之一。

在海天内部,还有则传闻:每7名员工中,就有一名与研发工作相关。这并非空穴来风,单单2020年,海天味业的研发费就高达7.12亿元,相当于195万/天,在60家A股上市企业公司中,排名第一。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先发优势,并不足以真正赢得市场。曾被誉为中国酱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就是前车之鉴,行业高速成长时产量未及时跟上,产量上去后受限于渠道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份额迟迟打不开。

面对厨邦、李锦记、欣和等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海天未雨绸缪,布下一盘大棋。

02 渠道做到极致,打酱油成“超级生意”

在各大竞争对手纷纷杀入各大一、二线城市的时候,海天反其道而行,冲入下沉市场。

事实上,早在2003年,海天就确定并启动了“全面开发县份市场,启动农村销售”的销售政策。

与此同时,海天秘密培训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销售队伍,把海天的渠道覆盖到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产品遍布各大连锁超市,批发农贸市场、城乡便利店、镇村零售店等终端业态,在行业中真正实现了全国布局。

截至2020年底,海天的经销商总数达7051家,直控终端网点超过50万个。相较之下,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品牌,还处在区域突破的过程中,同期经销商数量仅有1400家,区县市场累计开发率只有51.04%。

千禾味业的渠道虽也能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但网点密度相对较低,主要还是聚集在川渝地区以及北上深的商超渠道。

而在经销商方面,海天对单个经销商的依赖程度很低。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天会在每个区域会设置多个经销商,采取分封诸侯式的“分封制”进行管控,使经销商之间产生相互竞争的赛马效应。

海天还会将全年的目标细化到每月,一旦超过库存红线,则停止回款乃至退货,从根源上杜绝异地窜货、压货。

不但如此,海天对经销商采用“先款后货”的雷霆政策,之所以没有引起大规模反抗,关键在于海天充分顾及经销商利益,保持着每隔2~3年一次的终端提价,留足利润空间。

除了家庭端,对于餐饮端,海天也有针对性地“出牌”。通过与新东方厨师技校合作,培养厨师使用海天酱油的习惯,为了口味的稳定,厨师几乎不会贸然更换品牌,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方法,让海天顺利打破李锦记引以为傲的餐饮渠道,到2020年,海天在餐饮端的占比已提升至50%。

由于渠道建立起来旷日持久,所以一旦建成就很难被超越,这最终成为海天另一个强大的核心优势。

2020年,海天酱油占比市场份额19%,中炬高新为4.6%,千禾与加加均为1.5%,海天味业的酱油产销量连续24年稳居全国第一,令对手望尘莫及。

反映在业绩规模上,2020年海天味业的净利润为64.03亿元,中炬高新仅有8.9亿元,与海天在2010年时的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的时间维度上,海天领先中炬高新有10年之多。

(图/Buffett读书会

然而,海天的的厉害之处并不止于此,虽然酱油在海天的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但其他产品同样可圈可点。

比如,作为海天“三驾马车”之一的蚝油,原本在2000年以前,蚝油市场都是李锦记的天下,随着蚝油化水技术的突破,海天以不到李锦记一半的价格在自家渠道迅速铺开低价产品,打得对手措手不及,到2016年时,海天蚝油实现收入18.6亿元,已经是第二名李锦记的4.35倍,弯道超车。

但即便强如海天,盛名之下,亦有危机涌动。

03 行业天花板触顶,如何破局续写新故事

先是今年1月以来,海天味业股价持续下挫,后有8月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业绩不如预期,营收同比增长6.36%,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仅3.07%,首次跌破个位数。

并且,从业绩增幅来看,海天味业半年度整体表现竟未跑赢第一季度,二季度单季甚至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单季实现营收51.74亿元,同比下滑9.39%;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滑14.68%。

大环境同样严峻,前瞻产业就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从调味品使用渗透率来看,各大品类中,酱油的渗透率达到99%,行业发展进入存量竞争,中低端酱油的需求量已顶到了市场的天花板,消费升级势在必行。

但直到2013年10月,海天才推出了高端酱油海天老字号系列、有机系列,比起已渐成气候的欣和、鲁花与千禾,海天在高端市场起步虽有所滞后,却再次后来居上。

针对“减盐”、“零添加”这些眼花缭乱的噱头,海天坚持认为,调味品的核心诉求是好吃而不是盲目追求零添加,微量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并没有影响,真正决定酱油风味的,是原材料的选取、充足的发酵时长和工艺。

上兵伐谋,为瓦解“零添加”的迷信,海天对外开放企业博物馆,将藏在工厂的核心竞争力直接传达给参观者,凭借自信和实力,海天在高端酱油的市占率重回领先。

为了改变品种单一的处境,自2014年开始,海天逐步尝试拓展其他调味品类别,相继收购开平广中皇、收购丹和醋业、控股合肥燕庄,进军腐乳、食醋和芝麻油等传统调味品行业。

与此同时,海天也积极进入大热的复合调味品市场。2020年8月,海天在其天猫旗舰店推出“@ME”火锅底料新品,为避开川渝火锅品牌的锋芒,专门主打韩式部队锅、新疆番茄锅等清淡口味。

2020年,海天先后推出了“快捷方式”复合调味料、“雪里糖”白砂糖等产品;2021年,海天味业天猫旗舰店推出了盐焗粉、日式拌饭汁、日式捞面汁、小蒜蓉辣酱等新品。今年1月,海天还推出了新的食用油品牌“油司令”,正式进军食用油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其他收入”对业绩的贡献已在持续转好。其他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的不足5%,到2020年已增长至13.65%,利润率也从10%提升至30%的水平,已超越酱类细分业务,新品培育初见成效。

无论竞争格局如何风云变幻,海天始终稳稳地走着自己的路。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厚积薄发,让海天在产能、渠道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得以屡屡立于潮头而不败。

对于未来,海天曾许下豪言,要做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王国,将所有品类都做到同行业第一。

究竟实力能否撑得起野心,时间自会给出答案,不妨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36氪《酱油成仙记:广东人的酱油怎么就变成了YYDS了?》

2.海哥的投资笔记《调味品巨无霸:海天奋斗史》

3.强国财经《中国最牛的调味品公司是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天味业

3.5k
  • 海天味业成立工程技术公司进军AI? 董秘回应:不要误会,是做酿造设备
  • 东莞证券:持续关注食品饮料行业成本、需求等边际改善机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靠卖酱油打下千亿江山:“海天味业”的上位史,比商战片还精彩

藏在酱油瓶里的财富,能有多庞大?

文|快刀财经 朱末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必需品,藏在酱油瓶里的财富,能有多庞大?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从海天味业的风光中找到答案。早在2014年上市当天,海天味业股价涨幅近30%,就有30多名自然人股东,变身为亿万富翁。

此后,海天味业一路高歌猛进,股价接连翻倍上涨不说,巅峰时总市值逼近7000亿大关,超越中国石化、上汽集团、美的集团等众多名企。

(图/亿牛网)

根据财报显示,2011年~2020年,海天味业的营业收入从60.91亿元增长至227.92亿元,复合增长率14%;归母净利润从9.56亿元增长至64.03亿元,复合增长率21%,远超同类上市公司,强者恒强。

(图/36kr)

有人烟处,必有海天。截至目前,海天味业的销售网络已覆盖32个省级行政区域,32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份市场,以5.3亿消费者,73%的渗透率,位列中国消费品品牌第4位。

聚水成海,从最初由广东佛山的多家酱油小作坊合并而成,到几十年后成长为调料品行业的“航天母舰”,海天酱油的上位史,比商战片还要精彩。

01 从崛起到引领,内功修炼打下护城河

海天味业的诞生,发源于1950年代广东佛山地区的一场“酱园改革”。

彼时,佛山当地25家酱园酝酿合并计划,决定以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海天(古)酱园”为领头者,改制后的新酱油厂因此被命名为“海天酱油厂”,虽在当地颇有名气,但也只是偏居一隅。

直到1994年,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海天启动股份制重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改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公司”,时任总经理的庞康,决定借此契机,来场对传统行业的大颠覆。

很快,庞康力排众议,豪掷3000多万,引进一条国外生产线,厂房生产能力大大提升,有了硬件基础作支撑,庞康立刻马不停蹄地启动品牌战略。

1992年,海天推出企业识别系统,对不同等级的酱油申请商标与专利,从源头避免山寨侵害,同时推行瓶装酱油,包装上印有海天的LOGO,强化品牌意识植入;1999年,海天成为首个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的酱油品牌,频繁出现在《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环节,海天名声大噪;到2001年,海天味业的销售收入已突破10亿大关。

为彻底解决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海天做出了很多“史无前例”的大动作。2003年,海天引进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速度达24000瓶/小时,效率有了质的飞越;2005年,海天在佛山投资10亿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调味品综合生产基地——海天高明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00万吨;2008年,海天建起80万平方米的阳光晒池群,从德国引进10条自动生产线,119道工序全部自动完成。

产能上的更新换代,让海天势如破竹。从2007年的一张产量对比图中,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前十名里的2-9名全部产量加起来,才勉强大于海天。

强大的规模效应下,海天的成本优势明显,对上游享有议价话语权,得以保持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食以味为先,业界戏言,中国调味品市场有三大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海天老抽的上色效果——用其他酱油炒菜,会变黑变暗,而海天草菇老抽炒出来的菜,却仍可保持透亮。

在做酱油这件事上,海天是真的拼。早期,为了利润最大化,有些厂商低价收取劣质头发以提取动物性蛋白液,勾兑成酱油以次充好售卖,导致不良风气盛行。

不破不立,海天先于同行通过了ISO、HACCP等国际通行标准认证,不惜从美国进口气相、液相色谱仪等仪器,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开展农药残留检测的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到加工环节,设有494个监测点层层把关,保证品控。

此外,传统酱油制曲环节依靠环境中自然沉降的菌种发酵,口味极不稳定,杂菌的混入也会生产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为达到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平衡,海天专门成立了菌种研发中心,通过反复筛选、优化,最终研制出独家机密——“海天菌”,这也成为海天的“杀手锏”之一。

在海天内部,还有则传闻:每7名员工中,就有一名与研发工作相关。这并非空穴来风,单单2020年,海天味业的研发费就高达7.12亿元,相当于195万/天,在60家A股上市企业公司中,排名第一。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先发优势,并不足以真正赢得市场。曾被誉为中国酱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就是前车之鉴,行业高速成长时产量未及时跟上,产量上去后受限于渠道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份额迟迟打不开。

面对厨邦、李锦记、欣和等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海天未雨绸缪,布下一盘大棋。

02 渠道做到极致,打酱油成“超级生意”

在各大竞争对手纷纷杀入各大一、二线城市的时候,海天反其道而行,冲入下沉市场。

事实上,早在2003年,海天就确定并启动了“全面开发县份市场,启动农村销售”的销售政策。

与此同时,海天秘密培训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销售队伍,把海天的渠道覆盖到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产品遍布各大连锁超市,批发农贸市场、城乡便利店、镇村零售店等终端业态,在行业中真正实现了全国布局。

截至2020年底,海天的经销商总数达7051家,直控终端网点超过50万个。相较之下,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品牌,还处在区域突破的过程中,同期经销商数量仅有1400家,区县市场累计开发率只有51.04%。

千禾味业的渠道虽也能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但网点密度相对较低,主要还是聚集在川渝地区以及北上深的商超渠道。

而在经销商方面,海天对单个经销商的依赖程度很低。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天会在每个区域会设置多个经销商,采取分封诸侯式的“分封制”进行管控,使经销商之间产生相互竞争的赛马效应。

海天还会将全年的目标细化到每月,一旦超过库存红线,则停止回款乃至退货,从根源上杜绝异地窜货、压货。

不但如此,海天对经销商采用“先款后货”的雷霆政策,之所以没有引起大规模反抗,关键在于海天充分顾及经销商利益,保持着每隔2~3年一次的终端提价,留足利润空间。

除了家庭端,对于餐饮端,海天也有针对性地“出牌”。通过与新东方厨师技校合作,培养厨师使用海天酱油的习惯,为了口味的稳定,厨师几乎不会贸然更换品牌,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方法,让海天顺利打破李锦记引以为傲的餐饮渠道,到2020年,海天在餐饮端的占比已提升至50%。

由于渠道建立起来旷日持久,所以一旦建成就很难被超越,这最终成为海天另一个强大的核心优势。

2020年,海天酱油占比市场份额19%,中炬高新为4.6%,千禾与加加均为1.5%,海天味业的酱油产销量连续24年稳居全国第一,令对手望尘莫及。

反映在业绩规模上,2020年海天味业的净利润为64.03亿元,中炬高新仅有8.9亿元,与海天在2010年时的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的时间维度上,海天领先中炬高新有10年之多。

(图/Buffett读书会

然而,海天的的厉害之处并不止于此,虽然酱油在海天的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但其他产品同样可圈可点。

比如,作为海天“三驾马车”之一的蚝油,原本在2000年以前,蚝油市场都是李锦记的天下,随着蚝油化水技术的突破,海天以不到李锦记一半的价格在自家渠道迅速铺开低价产品,打得对手措手不及,到2016年时,海天蚝油实现收入18.6亿元,已经是第二名李锦记的4.35倍,弯道超车。

但即便强如海天,盛名之下,亦有危机涌动。

03 行业天花板触顶,如何破局续写新故事

先是今年1月以来,海天味业股价持续下挫,后有8月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业绩不如预期,营收同比增长6.36%,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仅3.07%,首次跌破个位数。

并且,从业绩增幅来看,海天味业半年度整体表现竟未跑赢第一季度,二季度单季甚至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单季实现营收51.74亿元,同比下滑9.39%;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滑14.68%。

大环境同样严峻,前瞻产业就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从调味品使用渗透率来看,各大品类中,酱油的渗透率达到99%,行业发展进入存量竞争,中低端酱油的需求量已顶到了市场的天花板,消费升级势在必行。

但直到2013年10月,海天才推出了高端酱油海天老字号系列、有机系列,比起已渐成气候的欣和、鲁花与千禾,海天在高端市场起步虽有所滞后,却再次后来居上。

针对“减盐”、“零添加”这些眼花缭乱的噱头,海天坚持认为,调味品的核心诉求是好吃而不是盲目追求零添加,微量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并没有影响,真正决定酱油风味的,是原材料的选取、充足的发酵时长和工艺。

上兵伐谋,为瓦解“零添加”的迷信,海天对外开放企业博物馆,将藏在工厂的核心竞争力直接传达给参观者,凭借自信和实力,海天在高端酱油的市占率重回领先。

为了改变品种单一的处境,自2014年开始,海天逐步尝试拓展其他调味品类别,相继收购开平广中皇、收购丹和醋业、控股合肥燕庄,进军腐乳、食醋和芝麻油等传统调味品行业。

与此同时,海天也积极进入大热的复合调味品市场。2020年8月,海天在其天猫旗舰店推出“@ME”火锅底料新品,为避开川渝火锅品牌的锋芒,专门主打韩式部队锅、新疆番茄锅等清淡口味。

2020年,海天先后推出了“快捷方式”复合调味料、“雪里糖”白砂糖等产品;2021年,海天味业天猫旗舰店推出了盐焗粉、日式拌饭汁、日式捞面汁、小蒜蓉辣酱等新品。今年1月,海天还推出了新的食用油品牌“油司令”,正式进军食用油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其他收入”对业绩的贡献已在持续转好。其他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的不足5%,到2020年已增长至13.65%,利润率也从10%提升至30%的水平,已超越酱类细分业务,新品培育初见成效。

无论竞争格局如何风云变幻,海天始终稳稳地走着自己的路。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厚积薄发,让海天在产能、渠道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得以屡屡立于潮头而不败。

对于未来,海天曾许下豪言,要做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王国,将所有品类都做到同行业第一。

究竟实力能否撑得起野心,时间自会给出答案,不妨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36氪《酱油成仙记:广东人的酱油怎么就变成了YYDS了?》

2.海哥的投资笔记《调味品巨无霸:海天奋斗史》

3.强国财经《中国最牛的调味品公司是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