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再谈“对赌协议” :“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再谈“对赌协议” :“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面对数千万资金诱惑时,仅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

文|律商周刊

“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选自《断头王后》,作者:Stefan Zweig

最近几桩代表投资人要求创始人执行对赌(回购股权)的案子收到了判决书,之后即将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有的已经形成了执行和解方案,分期履行。有的看来还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比起以往一些毫无资产线索、甚至创始团队集体隐匿的案件,这些都是好的。

我们很少代表创始人去应诉此类案件,一来赢面很小,白纸黑字的投资协议早就签字画押;投资机构请了在行业内有许多经验的律师,条款已然写得不可争辩。二来许多创始人此刻口袋中空空如也,很难再负担得起律师费(也许他们也心知肚明,再好的律师在此时此刻的作用也是有限)。

还有很多人至今都想当然地认为“对赌”源自美国创投界,但其实早在2019年我们就提到过“硅谷无对赌”。我们也曾以此苦口婆心地劝说正在开展融资的企业客户,希望创始人能够明白,有时企业发展得慢一些并不是坏事,但一旦牵涉投资机构与创始人个人去对赌,万万要慎重思量。

但可惜的是,当面对数千万资金诱惑时,仅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一些创始人甚至会借着对方律师的口吻说,可能你们不懂这个投资行业。

同样,近期的一些经历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一间曾经被光环笼罩的教育培训公司,现如今是一地鸡毛。小股东们找到我们,诉说着竟然也被投资机构起诉要求承担数千万元的回购责任。这家公司几年前我就有所接触,心存疑虑:虽然“双减”政策对教育培训行业造成了普遍性的影响,但主营出国考试类培训的它们也不至于被毁灭性地牵连吧?产品主打出国留学人群(而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高毛利率,豪华投资者阵容,创始人是耀眼的海归精英,甚至曾经一度炙手可热不开个后门还报不了名。

而小股东们说出的答案大致也简单明了:几轮股权融资的过程中公司变了味。资本的催熟下,创始人和他的心腹们被蒙蔽了心智,激进的并购与盲目的扩张,认为自己无往而不利。最终资金链在疫情、政策、以及自身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下轰然断裂,而实控人身负巨债,早已隐遁了起来。

这令我联想到了前几日“精锐教育”创始人在朋友圈上痛陈“确实投资扩张太过激进和属于投资及财务管理”,这又何尝不是大部分企业失败的理由。我总是想起几年前一个同样身处教育培训行业的公司客户,不满足于稳定的营业状况和利润,拿着美国护照、却在美国颇不得志的创始人在拿到股权融资后开始寻找“教育地产”。他内心认为教育来钱太慢、只有房地产才可达到财富自由。其结果可想而知——曾经靠谱的合作方一个个离他们远去,剩下的只有眼馋他们兜里几千万现金的人们。

纵使创始人有百般的错,但疏于投后管理是许多投资机构共同的原罪之一。投资经理投成了明星项目,高额奖金(甚至是通过FA拿到的回扣)也许早就落袋为安——但一个项目最终能否成功却是多年以后才能够见分晓的。被投企业发展顺利之时,一个个簇拥着锦上添花;而被投企业一旦遭遇困难,却没有几个能够雪中送炭的。这是最常见的人间冷暖。在这时候,投资人与创始人哪怕是商学院中的“同学”,也就忘了戈壁滩上的“携手同行”,谁都比商学院教授们都会更加懂的“商业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我总是觉得,一些创始人的冒进与一些投资机构的贪婪、无疑是一场蓄意的合谋。但当投资机构眼见着企业沉沦下去时,投资经理当初口口声声说“不太可能执行”的“对赌条款”,就会堂而皇之的摆上了法庭的台面。事实上,几年前我们还多见一些“股权调整类”的对赌,创始人在没有完成其承诺业绩的情况下,投资机构将有权调整估值及对应的股权比例。但放到如今,大部分“对赌”只谈能不能上市或被并购的结果,一旦错失目标也只有“还本付息”的份。

哪怕你成功敲钟上市,或者被并购后也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但可知那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二级市场的冷酷更有甚于一级市场。金光闪闪的身价并不等同于真金白银的现钞,但业绩承诺和股价浮动却是每时每刻萦绕在旁的压力。我总爱拿一些血淋淋的案例去劝说身边的创业者:一家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企业,三个创始人的惨痛下场。一位高盛出身、分管财务的合伙人因心梗而殒命在差旅的路途上;虽然被并购的企业为上市公司输血了极为可观的销售和利润数字,但主管销售、持股比例最高的另一合伙人仍因未能完成业绩承诺而被诉,最终还被控欺诈入狱,一辈子的心血灰飞烟灭;剩下那一位是曾经家喻户晓的世界冠军,但为了躲避风波至今还流浪在海外。

当然,创始人将投资者玩得“团团转”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这些年最有名的案例无非就是乐视的贾会计。融创壹佰亿投资灰飞烟灭,恒大造车也与其不谋而合。永远说“明天回国”。所以说,这无非就是一场猫鼠游戏。但在做个小买卖都称之为“创业”并梦想“融资上市”的现在,资本的魔力一定比我们这些啰嗦的律师来得大许多,我们自视为中肯的一些建议甚至也只能被归为“螳臂当车”。

但我总是执拗地觉得,如同金融机构不再刚兑的今天,创投业也总有一天也要脱离“保本保息”的魔咒,但投后管理理应变得更为成熟和可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再谈“对赌协议” :“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面对数千万资金诱惑时,仅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

文|律商周刊

“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选自《断头王后》,作者:Stefan Zweig

最近几桩代表投资人要求创始人执行对赌(回购股权)的案子收到了判决书,之后即将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有的已经形成了执行和解方案,分期履行。有的看来还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比起以往一些毫无资产线索、甚至创始团队集体隐匿的案件,这些都是好的。

我们很少代表创始人去应诉此类案件,一来赢面很小,白纸黑字的投资协议早就签字画押;投资机构请了在行业内有许多经验的律师,条款已然写得不可争辩。二来许多创始人此刻口袋中空空如也,很难再负担得起律师费(也许他们也心知肚明,再好的律师在此时此刻的作用也是有限)。

还有很多人至今都想当然地认为“对赌”源自美国创投界,但其实早在2019年我们就提到过“硅谷无对赌”。我们也曾以此苦口婆心地劝说正在开展融资的企业客户,希望创始人能够明白,有时企业发展得慢一些并不是坏事,但一旦牵涉投资机构与创始人个人去对赌,万万要慎重思量。

但可惜的是,当面对数千万资金诱惑时,仅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一些创始人甚至会借着对方律师的口吻说,可能你们不懂这个投资行业。

同样,近期的一些经历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一间曾经被光环笼罩的教育培训公司,现如今是一地鸡毛。小股东们找到我们,诉说着竟然也被投资机构起诉要求承担数千万元的回购责任。这家公司几年前我就有所接触,心存疑虑:虽然“双减”政策对教育培训行业造成了普遍性的影响,但主营出国考试类培训的它们也不至于被毁灭性地牵连吧?产品主打出国留学人群(而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高毛利率,豪华投资者阵容,创始人是耀眼的海归精英,甚至曾经一度炙手可热不开个后门还报不了名。

而小股东们说出的答案大致也简单明了:几轮股权融资的过程中公司变了味。资本的催熟下,创始人和他的心腹们被蒙蔽了心智,激进的并购与盲目的扩张,认为自己无往而不利。最终资金链在疫情、政策、以及自身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下轰然断裂,而实控人身负巨债,早已隐遁了起来。

这令我联想到了前几日“精锐教育”创始人在朋友圈上痛陈“确实投资扩张太过激进和属于投资及财务管理”,这又何尝不是大部分企业失败的理由。我总是想起几年前一个同样身处教育培训行业的公司客户,不满足于稳定的营业状况和利润,拿着美国护照、却在美国颇不得志的创始人在拿到股权融资后开始寻找“教育地产”。他内心认为教育来钱太慢、只有房地产才可达到财富自由。其结果可想而知——曾经靠谱的合作方一个个离他们远去,剩下的只有眼馋他们兜里几千万现金的人们。

纵使创始人有百般的错,但疏于投后管理是许多投资机构共同的原罪之一。投资经理投成了明星项目,高额奖金(甚至是通过FA拿到的回扣)也许早就落袋为安——但一个项目最终能否成功却是多年以后才能够见分晓的。被投企业发展顺利之时,一个个簇拥着锦上添花;而被投企业一旦遭遇困难,却没有几个能够雪中送炭的。这是最常见的人间冷暖。在这时候,投资人与创始人哪怕是商学院中的“同学”,也就忘了戈壁滩上的“携手同行”,谁都比商学院教授们都会更加懂的“商业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我总是觉得,一些创始人的冒进与一些投资机构的贪婪、无疑是一场蓄意的合谋。但当投资机构眼见着企业沉沦下去时,投资经理当初口口声声说“不太可能执行”的“对赌条款”,就会堂而皇之的摆上了法庭的台面。事实上,几年前我们还多见一些“股权调整类”的对赌,创始人在没有完成其承诺业绩的情况下,投资机构将有权调整估值及对应的股权比例。但放到如今,大部分“对赌”只谈能不能上市或被并购的结果,一旦错失目标也只有“还本付息”的份。

哪怕你成功敲钟上市,或者被并购后也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但可知那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二级市场的冷酷更有甚于一级市场。金光闪闪的身价并不等同于真金白银的现钞,但业绩承诺和股价浮动却是每时每刻萦绕在旁的压力。我总爱拿一些血淋淋的案例去劝说身边的创业者:一家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企业,三个创始人的惨痛下场。一位高盛出身、分管财务的合伙人因心梗而殒命在差旅的路途上;虽然被并购的企业为上市公司输血了极为可观的销售和利润数字,但主管销售、持股比例最高的另一合伙人仍因未能完成业绩承诺而被诉,最终还被控欺诈入狱,一辈子的心血灰飞烟灭;剩下那一位是曾经家喻户晓的世界冠军,但为了躲避风波至今还流浪在海外。

当然,创始人将投资者玩得“团团转”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这些年最有名的案例无非就是乐视的贾会计。融创壹佰亿投资灰飞烟灭,恒大造车也与其不谋而合。永远说“明天回国”。所以说,这无非就是一场猫鼠游戏。但在做个小买卖都称之为“创业”并梦想“融资上市”的现在,资本的魔力一定比我们这些啰嗦的律师来得大许多,我们自视为中肯的一些建议甚至也只能被归为“螳臂当车”。

但我总是执拗地觉得,如同金融机构不再刚兑的今天,创投业也总有一天也要脱离“保本保息”的魔咒,但投后管理理应变得更为成熟和可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