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继天鹅到家后,58同城旗下安居客IPO也遭遇暂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继天鹅到家后,58同城旗下安居客IPO也遭遇暂停

安居客背后除了大股东58同城和姚劲波,还站着一批地产公司。

图片来源:安居客官微

58同城的资本之路再次遭遇挫折。

港交所官网近日披露,58同城旗下房产业务平台安居客此前递交的IPO招股书已呈“失效”状态,相关申请资料已不支持阅览或下载。

据港交所上市规则,拟发行人递交IPO资料,6个月内未通过港交所聆讯或被驳回,资料将显示为失效,拟发行人需要在三个月内更新招股书的数据,才能延续审核状态。

58同城方面回复界面新闻称,安居客上市进程仍在有序推进中,详情请以港交所网站公示为准。

按照目前进展,安居客或将补足挂牌前6个月内财报的相关审计数据,或者针对港交所提出的质疑更新财务数据后,重新递交招股书。

中概股资本之路在这两年备受关注。去年,多家中概股从美股退市完成私有化,58同城也在去年9月进行私有化,结束了长达7年的美股之旅。从美股退市后,尽管58同城没有立即效仿网易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寻求在港股二次上市,但也不断分拆旗下业务谋求资本之路。

当年9月,58同城旗下58到家业务更名为天鹅到家。今年7月,天鹅到家以中国家庭服务平台第一股赴美IPO,但上市计划历经17天宣告暂停,目前暂时无新进展。

今年3月,有市场消息称,58同城计划分拆旗下房产业务安居客赴港IPO,拟募资至少10亿美元。在随后的4月,安居客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半年后遭遇暂停。

这并非安居客首次资本之路。在卖身58同城前的2013年,安居客赴美IPO遭遇折戟。根据当时中介及房产电商行业的市场环境,安居客IPO折戟原因之一则在于假房源痛点。当时链家已经推行并不断升级真房源,欲打破中介原有模式缺陷。

后来,链家不断推陈出新,并于过去几年由独狼模式链家裂变出平台模式贝壳,成为房产中介行业最大的领头羊,也成为安居客甚至58同城不断对标、追赶的最大竞争对手。

反观58同城,尽管将旗下房产业务(房产信息营销平台安居客+58房产、新房分销平台58爱房以及房产SaaS系统巧房科技)都装入安居客这一上市主体,并致力于从在线营销服务供应商,升级为开放型房地产信息交易服务平台,但十几年来,其本质未得到彻底改变。

当下,安居客 “假房源”仍然受到诟病。今年8月14日,就因虚假房源被央视点名批评。与此同时,安居客商业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在单一的广告收入、流量收入外,无第二增长极。

安居客收入主要来自房产经纪品牌及经纪人及开发商提供的在线营销服务。根据招股书,2018年、2019年、2020年,安居客总营收分别为62.163亿元、75.791亿元、80.524亿元;毛利分别为57.48亿元、67.6亿元、72.89亿元;利润分别为19.07亿元、23.063亿元、19.547亿元。

过去3年,安居客在线营销服务的营收占比仍持续高于95%,2020年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78亿,营收占比甚至超过96%。

在线营销主要支撑则来自流量。招股书显示,过去3年,安居客销售和营销支出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2.7%、39.2%和44.6%。其中,在这项支出中,绝大部分用于流量获取。以2020年为例,有34.5%支出用于获取流量。

除了端口费收入,安居客新业务新房分销平台58爱房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58爱房交易总量为653亿元,同比增长282%。尽管增长迅猛,但相较于贝壳,安居客新房业务规模依旧尚小。根据贝壳财报,2020年,贝壳新房交易规模是58爱房的21倍;今年上半年,贝壳新房交易规模则达到8417亿元。

抢滩新房市场,也将成为后续安居客的重点发展业务。安居客称,预计自2021年起,新房交易服务将成为其整体增长的主要驱动,通过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产品开发和拓展新房交易服务业务,未来三年计划将新房业务推广至更多城市。但面对贝壳、房多多、房天下、居理新房等众多对手竞争,安居客抢夺市场压力并不小。

尽管端口费模式老旧,新房业务规模尚小,但安居客依然受到不少资本方看好,且其中不乏同为贝壳的投资方。

招股书显示,58同城为安居客控股股东,持股45.3%,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直接持股13.5%,腾讯持股14.1%,General Atlantic持股7.7%,华平投资持股7.9%,欧翎投资持股3.9%。

今年3月2日,安居客完成新一轮2.5亿美元融资,由碧桂园关联全资公司BEAM MERIT LIMITED领投,新世界发展、新鸿基、雅居乐、恒基地产、中建地产、时代地产、华懋地产等地产行业公司参与融资。

这意味着,与贝壳一样,安居客的模式还是受到地产行业相关公司看好。但后续能否顺利上市,还有待继续观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58集团

3k
  • 金融主管部门回应广州大幅放松二三套房贷传闻,称依旧以查册为准 | 宏观晚6点
  •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姚劲波:建议鼓励房产经纪公平竞争,规范经纪服务费定价|两会·民企之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继天鹅到家后,58同城旗下安居客IPO也遭遇暂停

安居客背后除了大股东58同城和姚劲波,还站着一批地产公司。

图片来源:安居客官微

58同城的资本之路再次遭遇挫折。

港交所官网近日披露,58同城旗下房产业务平台安居客此前递交的IPO招股书已呈“失效”状态,相关申请资料已不支持阅览或下载。

据港交所上市规则,拟发行人递交IPO资料,6个月内未通过港交所聆讯或被驳回,资料将显示为失效,拟发行人需要在三个月内更新招股书的数据,才能延续审核状态。

58同城方面回复界面新闻称,安居客上市进程仍在有序推进中,详情请以港交所网站公示为准。

按照目前进展,安居客或将补足挂牌前6个月内财报的相关审计数据,或者针对港交所提出的质疑更新财务数据后,重新递交招股书。

中概股资本之路在这两年备受关注。去年,多家中概股从美股退市完成私有化,58同城也在去年9月进行私有化,结束了长达7年的美股之旅。从美股退市后,尽管58同城没有立即效仿网易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寻求在港股二次上市,但也不断分拆旗下业务谋求资本之路。

当年9月,58同城旗下58到家业务更名为天鹅到家。今年7月,天鹅到家以中国家庭服务平台第一股赴美IPO,但上市计划历经17天宣告暂停,目前暂时无新进展。

今年3月,有市场消息称,58同城计划分拆旗下房产业务安居客赴港IPO,拟募资至少10亿美元。在随后的4月,安居客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半年后遭遇暂停。

这并非安居客首次资本之路。在卖身58同城前的2013年,安居客赴美IPO遭遇折戟。根据当时中介及房产电商行业的市场环境,安居客IPO折戟原因之一则在于假房源痛点。当时链家已经推行并不断升级真房源,欲打破中介原有模式缺陷。

后来,链家不断推陈出新,并于过去几年由独狼模式链家裂变出平台模式贝壳,成为房产中介行业最大的领头羊,也成为安居客甚至58同城不断对标、追赶的最大竞争对手。

反观58同城,尽管将旗下房产业务(房产信息营销平台安居客+58房产、新房分销平台58爱房以及房产SaaS系统巧房科技)都装入安居客这一上市主体,并致力于从在线营销服务供应商,升级为开放型房地产信息交易服务平台,但十几年来,其本质未得到彻底改变。

当下,安居客 “假房源”仍然受到诟病。今年8月14日,就因虚假房源被央视点名批评。与此同时,安居客商业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在单一的广告收入、流量收入外,无第二增长极。

安居客收入主要来自房产经纪品牌及经纪人及开发商提供的在线营销服务。根据招股书,2018年、2019年、2020年,安居客总营收分别为62.163亿元、75.791亿元、80.524亿元;毛利分别为57.48亿元、67.6亿元、72.89亿元;利润分别为19.07亿元、23.063亿元、19.547亿元。

过去3年,安居客在线营销服务的营收占比仍持续高于95%,2020年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78亿,营收占比甚至超过96%。

在线营销主要支撑则来自流量。招股书显示,过去3年,安居客销售和营销支出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2.7%、39.2%和44.6%。其中,在这项支出中,绝大部分用于流量获取。以2020年为例,有34.5%支出用于获取流量。

除了端口费收入,安居客新业务新房分销平台58爱房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58爱房交易总量为653亿元,同比增长282%。尽管增长迅猛,但相较于贝壳,安居客新房业务规模依旧尚小。根据贝壳财报,2020年,贝壳新房交易规模是58爱房的21倍;今年上半年,贝壳新房交易规模则达到8417亿元。

抢滩新房市场,也将成为后续安居客的重点发展业务。安居客称,预计自2021年起,新房交易服务将成为其整体增长的主要驱动,通过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产品开发和拓展新房交易服务业务,未来三年计划将新房业务推广至更多城市。但面对贝壳、房多多、房天下、居理新房等众多对手竞争,安居客抢夺市场压力并不小。

尽管端口费模式老旧,新房业务规模尚小,但安居客依然受到不少资本方看好,且其中不乏同为贝壳的投资方。

招股书显示,58同城为安居客控股股东,持股45.3%,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直接持股13.5%,腾讯持股14.1%,General Atlantic持股7.7%,华平投资持股7.9%,欧翎投资持股3.9%。

今年3月2日,安居客完成新一轮2.5亿美元融资,由碧桂园关联全资公司BEAM MERIT LIMITED领投,新世界发展、新鸿基、雅居乐、恒基地产、中建地产、时代地产、华懋地产等地产行业公司参与融资。

这意味着,与贝壳一样,安居客的模式还是受到地产行业相关公司看好。但后续能否顺利上市,还有待继续观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