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广东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打造国际风投中心,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企业200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广东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打造国际风投中心,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企业200家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专板”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0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戈振伟

10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称《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5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十三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自2017 年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全社会研发 (R&D)投入超过34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 从2015年的 2.47%提高到 3.1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 年的 1.1 万家增长到5.3 万家,企业总量、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

但是,广东科技创新仍存在若干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足,高层次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 问题突出,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模式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政策落地以及创新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规划》提出,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深化粤港澳在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协同创新,推动粤港澳三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一体 化”发展。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其中,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支持广州南沙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 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重要载体。

实验室成为广东的战略科技力量之一。《规划》提出,争取到2025年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40家左右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 创新中心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编制实施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行动计划。基础研究突出原创,持续大力支持量子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合成生物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点领域。

《规划》强调,要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新一代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围绕重大产品、核心设备、原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推动关键软件国产化替代。分别包括:

广东省强芯工程:构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通过基金、平 台、大学、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四梁,从制造、设计、封测、材料、装备、零部 件、工具、应用构建产业八柱,把广东打造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

广东省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瞄准将广东打造成我国关键软件产业第一极的目标,推动关键软件国产化应用;发挥广东制造业发达、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设一批关键软件特色攻关基地,打造上百款国产关键软件产品,加速推动软件迭代升级,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软件发展广东路径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本的助力,《规划》提出,吸引境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在广东落户,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

建立健全创业投资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省创新创业基金循环投入机制,创新投资和退出机制,完善国有创投机构容错免责机制,引导创业投资更多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科技型企业。

推动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实施管理层和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强化与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央企对接,发挥好粤科金融集团的作用,组建省“粤科创投”基金,吸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科院母基金等一批国家级基金落户广东。力争到2025 年,推动15家以上风投创投机构进入全国50强。

同时,支持科技型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数据库,建立健全与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港交所共同建设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协调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科创板、创业板等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抓住注册制改革契机,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专板”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0家。

《规划》指出,健全技术转移和支撑体系,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华南 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高端枢纽平台, 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

《规划》还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推动企业家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培养和发扬乐于冒险、勇于改革、敢于试错的企业家精神, 鼓励企业家探索技术发展“无人区”,成为引领产业科技发展的先锋。支持企业家积极开展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内探索多元化的“按知分配”机制,营造好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氛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广东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打造国际风投中心,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企业200家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专板”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0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戈振伟

10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称《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5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十三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自2017 年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全社会研发 (R&D)投入超过34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 从2015年的 2.47%提高到 3.1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 年的 1.1 万家增长到5.3 万家,企业总量、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

但是,广东科技创新仍存在若干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足,高层次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 问题突出,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模式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政策落地以及创新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规划》提出,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深化粤港澳在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协同创新,推动粤港澳三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一体 化”发展。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其中,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支持广州南沙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 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重要载体。

实验室成为广东的战略科技力量之一。《规划》提出,争取到2025年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40家左右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 创新中心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编制实施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行动计划。基础研究突出原创,持续大力支持量子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合成生物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点领域。

《规划》强调,要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新一代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围绕重大产品、核心设备、原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推动关键软件国产化替代。分别包括:

广东省强芯工程:构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通过基金、平 台、大学、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四梁,从制造、设计、封测、材料、装备、零部 件、工具、应用构建产业八柱,把广东打造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

广东省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瞄准将广东打造成我国关键软件产业第一极的目标,推动关键软件国产化应用;发挥广东制造业发达、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设一批关键软件特色攻关基地,打造上百款国产关键软件产品,加速推动软件迭代升级,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软件发展广东路径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本的助力,《规划》提出,吸引境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在广东落户,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

建立健全创业投资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省创新创业基金循环投入机制,创新投资和退出机制,完善国有创投机构容错免责机制,引导创业投资更多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科技型企业。

推动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实施管理层和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强化与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央企对接,发挥好粤科金融集团的作用,组建省“粤科创投”基金,吸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科院母基金等一批国家级基金落户广东。力争到2025 年,推动15家以上风投创投机构进入全国50强。

同时,支持科技型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数据库,建立健全与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港交所共同建设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协调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科创板、创业板等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抓住注册制改革契机,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专板”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0家。

《规划》指出,健全技术转移和支撑体系,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华南 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高端枢纽平台, 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

《规划》还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推动企业家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培养和发扬乐于冒险、勇于改革、敢于试错的企业家精神, 鼓励企业家探索技术发展“无人区”,成为引领产业科技发展的先锋。支持企业家积极开展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内探索多元化的“按知分配”机制,营造好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氛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