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她说丨巾帼创业,要把那日子过成花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她说丨巾帼创业,要把那日子过成花儿

创业并非易事,希望这些追梦的“她”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文丨史子杨

10月10日,“2021海南自贸港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在海口举行。创业项目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黎苗非遗项目、弱势群体关爱、高精尖科技等领域在内的百余个比赛路演项目,在各大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引发了社会的共同关注。

借此机会,界面海南带你走近“黎家农副产品山兰酒”项目提交人李娇、“海南慧牛-本地小黄牛养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提交人符明、“儿童脑开发”的项目提交者人林南希这三位女性创业者,希望这些追梦的“她”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黎家山麓觅酒香

距离海口两百公里外的乐东县大安镇阿娇黎家酒坊内,山兰糯米、手工酒饼、酒糟、天然井水混合发酵后的山兰酒发出好闻的米香味。李娇知道,这时山兰酒中的微生物已经达到了最为活跃的状态,就像一瓶汽水打开时挣扎着四处逃窜的气泡,就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微醺的味道。仅是酿制一个月的山兰酒香甜得足以沁人心脾,缸中的回香久久不能消散。

李娇把这些山兰酒产品带到了半决赛现场,开瓶时“biang”的一声,酒气漫开,微抿一口,酒顺着食道划进胃里,浓烈甘甜、微辣不燥,令在场评委赞不绝口。

仅六年前,李娇一家的日子还过得十分艰辛:父母以养牛和种稻谷为生,收入微薄,得闲时母亲还得酿些米酒补贴家用。她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底下五个弟妹,辍学打工,供养家庭。

2016年,李娇一家成为海南贫困家庭重点扶持对象,免费的扶贫展销活动、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让她看到了回乡的前景。眼瞅机会来了,她立即起身返乡创业,和母亲、小妹三人选择了糯米酒为脱贫途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家传手艺办起了山兰酒酿酒家庭作坊。

这不仅让她当上了小老板,还实现了收入倍增。李娇说,她不会销售,也没有合伙人,更没想过找代理。“在一无是处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了自己最大的支持。”她称最难忘的经历,是热科院开展的扶贫抖音直播。她补充道,“通过培训,我敢去用电脑,敢去表达。从这里开始,我的个人能力有了巨大提升”。

2019年李娇获得小作坊备案证后,年底咬咬牙买了一辆小车在省内跑业务,上门推销,渐渐走出了困境。在几年不懈努力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2020年初,一家走出了贫困户的门槛。

李娇(左)在展销会上。图片来源:李娇提供

好日子真的来了!“这在过去是全家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2021年上半年李娇黎家酒坊的线上收入为例,李娇的家庭作坊平均每月利润在27450元。创业的第五年,李娇已经拥有了一个总面积500平方米,年产量10万斤的酿酒车间。李娇表示,年底酒产品已是供不应求,可能作坊会再次扩大生产面积,争取明年将产量突破至15到20万斤。

乡村振兴工作,其中的产业振兴是必由之路。李娇自豪表示,酒的品质绝对能抬起胸口打包票说个好,“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每村每户都要搞代表产业,我当下的目标就是我们家的山兰酒产品品质在镇上能做到最好。”

养牛的法学人

“‘北大有卖猪肉的,人大有养牛的’说的就是我们!我和我先生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返乡创业回报桑梓,也是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愿望!”

在2021海南自贸港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路演现场,面对8位创业导师及媒体评委的不解,慧牛品牌创始人符明如此表示。

早年在机缘巧合下,符明给村里几个经济非常困难的亲戚买了几头扶贫牛救急。没想到,亲戚将这些牛儿养得头头壮硕。基于牛肉是市场刚需,符明团队着手创办澄迈慧牛农民合作社,有规模地开展小黄牛养殖业务。40岁的关口决定养牛,她在万众创业的当下,仍然面临着不少争议和讨论。

回顾以往,这位40+的女性一直是同龄人圈层中的佼佼者,不仅只是学习这门天赋在她身上早早展现,创业之路也是顺风顺水。从北京返回海南后的几年间,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了二级学院“航空学院”,此外还完成了全国13个公办校的专业招生工作。

符明在半决赛路演现场。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这却并不是一个成功女性持续开挂的故事,在她身上又寄居着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要做规模化实体产业的傲气。直到她从教育培训行业转行投入到农业,受尽苦水酸水时,她感慨道:隔行如隔山,绝非所有行业自己都能啃下来。

2018年,随着畜牧福利的壮大,符明将合作社、养殖基地合并,成立海南慧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慧牛小黄牛生态养殖循环产业。但脱离了散养模式的小黄牛的防疫风险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连续死亡几十头牛的压力令这个曾经“北漂”了十几年的女性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时候真想改变方向啊,但还是通过小半年的调整,终于咬牙把这个难关过了。” 回首再看当年的大学同学,八十个人里大多数已位列企业高层,又或是有着光鲜亮丽的工作环境,只有符明还在坚持创业养牛。

 “心里话,不是后悔创业。”某种程度上,她是二次创业、重新改行。而在这个圈子里,同类型的创业女性少之甚少,更惶论成功。她大概也面对过养牛不适合高材生,也吃不了苦的刻板印象,但符明永远拿结果说话。

截至目前,她的团队共有三个养殖场,总占地约250亩,年存栏量约1000头,带贫1078户,共计4731人。海南自贸港成立不过短短一年余载,这期间,公司有好事发生,也有坏的。但敏锐的她感觉到,一个向好的拐点正在到来。

为自闭症孩子做托举

不久前,“16岁男孩通过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新闻让自闭症这种疾病再次拉回公众视野中。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是这类群体最突出的行为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目前患有自闭症(孤独症)的儿童有1万多人,新的配套需求也在酝酿之中。

2018年,创业者林南希的儿子被发现有自闭症倾向。很多时候,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只对感兴趣的外界事物做出回应,无法和周遭正常交流。

在高强度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林南希倍感无奈,她独自坐在儿子旁边,在他的自言自语声中,感到周围的一切都静了下来。

“作为家长要去做什么呢?”林南希的注意力被一步步拉回到儿子身上。迄今为止,医学界仍不能以医学手段完全治愈自闭症。观察、倾听、交流等方式成为了父母们和这扇“紧闭的窗户”仅有的几种沟通途径。

在当时,幼儿自闭症康复训练还是林南希完全陌生的领域,仅是她所在的城市,自闭症康复机构就少之又少,这对一个火烧眉毛的家长来说,康复之路困难重重。

为了帮助儿子做康复训练,林南希备考了中国科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并顺利考取研究生。今年6月,刚读完研二的她已经开始准备创业项目——星辰儿童脑智运动乐园。

创业的初衷始于一次与自闭症患儿家长的沟通,家长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理解、不耐烦、不相信。反复的病情、孩子封闭的内心、自闭症药物的副作用……是几乎所有家长束手无策的开始。同样的遭遇使她更能理解当中复杂的情感,但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对自闭症康复治疗茫然不明的时代了。

“家长不能先在孩子之前放弃。”尽管很难,但林南希还是幸运的。她观察到儿子喜欢轮滑,四处打听培训信息,只要有机会就积极争取参加,腾出时间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她从未间断的陪伴使孩子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参加了两次市级轮滑比赛,各获得第八名、第九名,如今与其他同龄孩子几乎无异。

但大多数自闭症患儿或许不会有如此好的运气,甚至从未有机会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指导,也没人能说得清,这些孩子最终能否恢复得很好。但将儿子一步步从自闭症边缘拉回来的林南希,坚信这个项目不仅是自己的开始,也将是很多自闭症患儿家庭的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她说丨巾帼创业,要把那日子过成花儿

创业并非易事,希望这些追梦的“她”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文丨史子杨

10月10日,“2021海南自贸港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在海口举行。创业项目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黎苗非遗项目、弱势群体关爱、高精尖科技等领域在内的百余个比赛路演项目,在各大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引发了社会的共同关注。

借此机会,界面海南带你走近“黎家农副产品山兰酒”项目提交人李娇、“海南慧牛-本地小黄牛养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提交人符明、“儿童脑开发”的项目提交者人林南希这三位女性创业者,希望这些追梦的“她”能够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黎家山麓觅酒香

距离海口两百公里外的乐东县大安镇阿娇黎家酒坊内,山兰糯米、手工酒饼、酒糟、天然井水混合发酵后的山兰酒发出好闻的米香味。李娇知道,这时山兰酒中的微生物已经达到了最为活跃的状态,就像一瓶汽水打开时挣扎着四处逃窜的气泡,就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微醺的味道。仅是酿制一个月的山兰酒香甜得足以沁人心脾,缸中的回香久久不能消散。

李娇把这些山兰酒产品带到了半决赛现场,开瓶时“biang”的一声,酒气漫开,微抿一口,酒顺着食道划进胃里,浓烈甘甜、微辣不燥,令在场评委赞不绝口。

仅六年前,李娇一家的日子还过得十分艰辛:父母以养牛和种稻谷为生,收入微薄,得闲时母亲还得酿些米酒补贴家用。她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底下五个弟妹,辍学打工,供养家庭。

2016年,李娇一家成为海南贫困家庭重点扶持对象,免费的扶贫展销活动、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让她看到了回乡的前景。眼瞅机会来了,她立即起身返乡创业,和母亲、小妹三人选择了糯米酒为脱贫途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家传手艺办起了山兰酒酿酒家庭作坊。

这不仅让她当上了小老板,还实现了收入倍增。李娇说,她不会销售,也没有合伙人,更没想过找代理。“在一无是处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了自己最大的支持。”她称最难忘的经历,是热科院开展的扶贫抖音直播。她补充道,“通过培训,我敢去用电脑,敢去表达。从这里开始,我的个人能力有了巨大提升”。

2019年李娇获得小作坊备案证后,年底咬咬牙买了一辆小车在省内跑业务,上门推销,渐渐走出了困境。在几年不懈努力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2020年初,一家走出了贫困户的门槛。

李娇(左)在展销会上。图片来源:李娇提供

好日子真的来了!“这在过去是全家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2021年上半年李娇黎家酒坊的线上收入为例,李娇的家庭作坊平均每月利润在27450元。创业的第五年,李娇已经拥有了一个总面积500平方米,年产量10万斤的酿酒车间。李娇表示,年底酒产品已是供不应求,可能作坊会再次扩大生产面积,争取明年将产量突破至15到20万斤。

乡村振兴工作,其中的产业振兴是必由之路。李娇自豪表示,酒的品质绝对能抬起胸口打包票说个好,“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每村每户都要搞代表产业,我当下的目标就是我们家的山兰酒产品品质在镇上能做到最好。”

养牛的法学人

“‘北大有卖猪肉的,人大有养牛的’说的就是我们!我和我先生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返乡创业回报桑梓,也是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愿望!”

在2021海南自贸港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路演现场,面对8位创业导师及媒体评委的不解,慧牛品牌创始人符明如此表示。

早年在机缘巧合下,符明给村里几个经济非常困难的亲戚买了几头扶贫牛救急。没想到,亲戚将这些牛儿养得头头壮硕。基于牛肉是市场刚需,符明团队着手创办澄迈慧牛农民合作社,有规模地开展小黄牛养殖业务。40岁的关口决定养牛,她在万众创业的当下,仍然面临着不少争议和讨论。

回顾以往,这位40+的女性一直是同龄人圈层中的佼佼者,不仅只是学习这门天赋在她身上早早展现,创业之路也是顺风顺水。从北京返回海南后的几年间,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了二级学院“航空学院”,此外还完成了全国13个公办校的专业招生工作。

符明在半决赛路演现场。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这却并不是一个成功女性持续开挂的故事,在她身上又寄居着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要做规模化实体产业的傲气。直到她从教育培训行业转行投入到农业,受尽苦水酸水时,她感慨道:隔行如隔山,绝非所有行业自己都能啃下来。

2018年,随着畜牧福利的壮大,符明将合作社、养殖基地合并,成立海南慧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慧牛小黄牛生态养殖循环产业。但脱离了散养模式的小黄牛的防疫风险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连续死亡几十头牛的压力令这个曾经“北漂”了十几年的女性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时候真想改变方向啊,但还是通过小半年的调整,终于咬牙把这个难关过了。” 回首再看当年的大学同学,八十个人里大多数已位列企业高层,又或是有着光鲜亮丽的工作环境,只有符明还在坚持创业养牛。

 “心里话,不是后悔创业。”某种程度上,她是二次创业、重新改行。而在这个圈子里,同类型的创业女性少之甚少,更惶论成功。她大概也面对过养牛不适合高材生,也吃不了苦的刻板印象,但符明永远拿结果说话。

截至目前,她的团队共有三个养殖场,总占地约250亩,年存栏量约1000头,带贫1078户,共计4731人。海南自贸港成立不过短短一年余载,这期间,公司有好事发生,也有坏的。但敏锐的她感觉到,一个向好的拐点正在到来。

为自闭症孩子做托举

不久前,“16岁男孩通过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新闻让自闭症这种疾病再次拉回公众视野中。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是这类群体最突出的行为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目前患有自闭症(孤独症)的儿童有1万多人,新的配套需求也在酝酿之中。

2018年,创业者林南希的儿子被发现有自闭症倾向。很多时候,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只对感兴趣的外界事物做出回应,无法和周遭正常交流。

在高强度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林南希倍感无奈,她独自坐在儿子旁边,在他的自言自语声中,感到周围的一切都静了下来。

“作为家长要去做什么呢?”林南希的注意力被一步步拉回到儿子身上。迄今为止,医学界仍不能以医学手段完全治愈自闭症。观察、倾听、交流等方式成为了父母们和这扇“紧闭的窗户”仅有的几种沟通途径。

在当时,幼儿自闭症康复训练还是林南希完全陌生的领域,仅是她所在的城市,自闭症康复机构就少之又少,这对一个火烧眉毛的家长来说,康复之路困难重重。

为了帮助儿子做康复训练,林南希备考了中国科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并顺利考取研究生。今年6月,刚读完研二的她已经开始准备创业项目——星辰儿童脑智运动乐园。

创业的初衷始于一次与自闭症患儿家长的沟通,家长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理解、不耐烦、不相信。反复的病情、孩子封闭的内心、自闭症药物的副作用……是几乎所有家长束手无策的开始。同样的遭遇使她更能理解当中复杂的情感,但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对自闭症康复治疗茫然不明的时代了。

“家长不能先在孩子之前放弃。”尽管很难,但林南希还是幸运的。她观察到儿子喜欢轮滑,四处打听培训信息,只要有机会就积极争取参加,腾出时间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她从未间断的陪伴使孩子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参加了两次市级轮滑比赛,各获得第八名、第九名,如今与其他同龄孩子几乎无异。

但大多数自闭症患儿或许不会有如此好的运气,甚至从未有机会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指导,也没人能说得清,这些孩子最终能否恢复得很好。但将儿子一步步从自闭症边缘拉回来的林南希,坚信这个项目不仅是自己的开始,也将是很多自闭症患儿家庭的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